不願長眠

問:

人生經歷
口袋怪獸
2021-11-21 16:06

【想指定皮夫】

您好,我從大學畢業一直到現在已經是出社會一大段時間了
也許是因為從國中左右就有憂鬱症的症狀
(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就是回想起來的時候有種感覺從國中某個時候開始,眼裡的世界變得無趣、不值得嚮往、覺得自己是個什麼都做不到的人也開始對一切活動沒有興趣)
我到大學快畢業才鼓起勇氣自己去就診
中間經歷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試,學習、活動、社交、生離死別等等很多事情
但其實我對一切的印象都很模糊
只知道當時對我而言,學習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輕鬆、有吸引力
一切的學習活動,無論是上課、念書、寫作業對我來說都變得困難
我常常盯著同一行字重複看好久好久,卻仍然讀不懂它的意思
也沒有辦法記住重要的學習內容
沒辦法聽進上課的內容,甚至一般別人跟我說話我也常常聽不懂
為了維持表面的"正常"我會利用敷衍、裝傻、開玩笑等等方式帶過與他人的交流
也會為了維持成績水平,在學校晚自習留到很晚、熬夜強塞那些進不了我腦袋的知識以應付考試
只要不是在處理學習的事情,我除了睡覺什麼也懶得做
雖然也很常因為忍不了睡意耽誤學習
但倒也不會因此感覺充滿活力、再次醒來的我只感覺更加疲憊,還有對於控制不了自己感到更多的罪惡感

我覺得自己是個從內到外都虛無飄渺的人
沒有興趣、難以交流、吸收不了知識、想動也動不了
我很羨慕其他同學和電視上的人
他們看起來可以很好的融入群體、有空閒的時間想要或喜歡做的事、並且有辦法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或課業,以進行喜歡的娛樂或休閒活動;可以展現自己的才能與野心、可以擁有精彩深刻的青春時光

剛開始的我,只是覺得對身邊的一切都不上心、除了罪惡感與厭惡感以外,幾乎沒有其他感覺
但卻很難去向醫療求助,因為我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我需要這些資源
也偷偷羨慕著會藉由哭鬧、自傷自殺或者打架讓外界有辦法介入的患者
總覺得我就是做不了這些才會從根源開始腐敗

大學會去就醫,是因為實習時扛不住壓力的我
無法用以前花好多倍時間做事的方式維持正常
也一反以前對外界一切無感的狀態
開始會忍不住常常哭泣

進入診療室的我,還是一樣的辭不達意、無法像一般人一樣陳述自己的故事
又或者說我只感覺滿腔的無力、苦楚以及低迷
此外的一切,我什麼都想不起來

不好意思,忍不住講了很多曾經的感覺
但我覺得現在的我,對外界和自己的感覺並沒有什麼改變
現在的我,時常在辦公室留到很晚,即便我的工作並沒有其他同事那麼繁重複雜
常常聽不懂、記不住上司的交辦事項
記不得辦事的步驟和事項、書信及一切文書作業內容都要處理很久
即便加班仍然進度落後
仍然對幫助我的同事和上司感到抱歉

現在最困擾我的事情之一,是驅散不了的睡意
即便吃了醫生所開、有提神、集中精神效果的藥並且喝了咖啡
仍然會在上班時忍不住感覺困倦
回到住處的我,即便還有整理環境和洗澡等要務要做,我仍總是累得躺在地上,一邊用著手機告訴自己還有事情要處理、不可以直接睡著一邊掙扎好久好久
一到假日,除非被要求要辦事或者必須出門
目前自己居住的自己總是會睡到下午才因為抵不住罪惡感下床

總覺得好累、好睏、動不了
連思考、理解、閱讀都有困難的自己
無法支配自己的大腦與身體,一直讓我感到很困擾
總覺得無法成長的自己
會繼續長成一團沒用廢物
等到同事及上司耐心耗盡,老大不小的我就會被大家討厭及嫌棄

即便懷抱著這樣的焦慮、想要趕快成長、想要做更多的事情
頭腦也好、身體也好,想要可以動起來
睏倦的感覺卻仍持續糾纏
昏睡讓這些年的我浪費好多大好時光
但我卻無力改變

不知道怎麼辦的我想諮詢您的幫助
不好意思,謝謝您閱讀我的長文


答:

你好,

首先看你的狀況呢,我會認為你可能有一點往錯誤的方向在努力。

如果我們必須用逼迫自己努力、壓迫自己的生活習慣或睡眠來達成他人的要求,只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那更正確的作法應該會是,把同樣的努力花在找到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適合自己的成長環境,一個可以讓自己身心健康的環境,一個讓自己可以付出適當的努力就獲得適當的認同、適當的成就的環境。

我們不需要把自己逼迫到快要死了,或是心理不健康了,又或是逼自己把生命中除了工作以及外在成就的部分,全部拋下,才能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才能讓自己有資格活著,或是被尊重、被認同。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這樣的社會了。

如果我們活在很遠古的社會,我們可能為了確保自己能活著,能有食物吃,所以必須外出打獵,必須跟野生動物博鬥,必須用「可能會死」的程度在努力著。

但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人們物質生產的資源早就已經溢出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分配不均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想要活著,去便利超商打打工,其實夠用了。

我半夜的時候去超商買東西,看到店員們很認真的在完成他們的工作,我也覺得其實像他們這樣工作,是一件很值得尊重的事情。

「值得活著」、「值的尊重」這件事情,並不會需要用「可能會死」、「拋棄一切」的程度來努力爭取。

如果你必須用那種程度的努力來爭取,你更應該做的是,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的能力達不到你現在的這個環境的要求,所以我們就放棄,然後換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一個可以讓自己健康的發展,長期發展的環境;而不是待在一個要求自己傷害自己、要求自己放棄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要求自己必須減少放棄睡眠,這種殺雞取卵的環境。

當然必須說,現在的社會上常常充斥的這一種「要你努力到死」的觀念。

從國中高中面對升學大考,或是一些自稱很會賺錢,底下員工很多的老闆,常常會有這種要求學生或是員工應該要努力到死,完成(老師或是老闆)設定的目標的言論。

但說到底,這種努力真的有必要性嗎?這樣到底是在為了誰努力?

這讓我想到了馬克思在他的思想中談到的「異化」。

讓我先引用一下這個網頁(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26/)以及wiki提到的解釋

疏離又譯為異化,......,基本上是指人的本質被某種東西所剝奪,以致產生人性剝離或喪失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人們與他們自己以及別人都變得陌生、疏遠的狀態。

如席曼(Melvin Seeman)、布勞納(Robert Blauner)等人便將異化的內容分為以下四種:(1)無力感、(2)孤立感、(3)無意義感及(4)自我疏離。

無力感指個人對其生活環境(包括生產過程)不具控制力或影響力的感覺。無意義感指缺乏一種目的感,工人無法以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方式來達成具社會文化價值之目標時,會覺得無意義。孤獨感來自工人對其工作團體無歸屬感,對其工作目標無認同感,對社會環境之價值規範感到陌生時產生。而自我疏離則指工作只是為了謀生,而非為自我實現之目的,很難從工作環境中找到參與的充實感。

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那我簡單的解釋一下。

「異化」這個詞,是馬克思觀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後,發現人們越來越疏離(不論對自己、對他人、對物品),人與人的本性(human nature)失去了連結,導致人越來越活的不像是一個人類。

對於一個沒有疏離(異化)問題的人類,舉例來說那些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們,他們的生產行為是跟自己有高度關聯的。

一個人可能要種田以及打獵,他可以親身的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影響自己的產出。

他可以看到今天下午打的獵物,或是辛辛苦苦種了很久的稻米,出現在自己晚餐的餐桌;他的衣服破掉可能要自己縫補,他可能要幫周遭的人們(自己的村莊、自己的部落)建造房屋或是挖水渠。

他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他也會跟那些他影響過的人們親身互動交流,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產出有甚麼價值。

所以他知道自己為了甚麼而努力。

那對於一個活在現代社會,一個資本主義,以效率或是成果為導向的社會中,一個人會是疏離的。

比如說一個負責建造或裝潢豪宅的工人,可能工作了一輩子,都買不起他自己負責建造或裝潢的房子。他再怎麼努力工作,變好的也不會是他自己的房子。(與自我目標的疏離)

比如說一個工廠的工人來說,他的一天可能就負責轉好某一個零件的某一個螺絲。他不會知道他轉的那個螺絲屬於哪一個機械的哪一部分,也不會知道那些東西被製造出來後,會用在社會上的哪些地方,具體有哪些影響,幫助了哪些人。

他不知道自己努力做出來的東西,對他人的生活實際上有甚麼具體的影響或幫助;同樣的,他對待自己手邊的物品,也不會特別珍惜,因為他感覺不到那其實也是某個人努力工作後產出的。對他來說物品就只是個隨處可替換的零件。(與物品的疏離)

比如說一個人去附近的商店購物,店員在他看來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負責結帳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比如說一個人在滑交友軟體,在他眼中並不是看到一個一個真實的人,而只是看到大量的標籤,這個人是工程師、那個人是護理師、這個人薪水很高、那個人身材很好、這個人會衝浪、那個人會調酒......

人們被化成一個個符號,而不是一個個真實的人。(與他人的疏離)

這就是馬克思,觀察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後,提出的「異化論」。

我認為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活的沒有意義感,活的越來越沒有連結,越來越感覺到寂寞與疏離。

當然我要先說,資本主義,這種追求利潤、追求效率、追求品質更好、追求數量更多的態度,還是有它的好處。

人們生產出來的物質確實數量更多、品質更好;交友軟體也讓人感覺交的朋友好像更多更廣。

然而這種追求效率、追求更好、追求更多的態度,並不會讓人活的更像是一個人類。

相反的,它可能是讓人活的像一部機器,與自我感受分離的開始。

所以如果你真正的問題是:你活的很疏離,沒有活著的實感;你沒辦法跟真實的自己連結;你覺得每天的生活就像在看一部電影,而不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你感覺到世界變得無趣,甚麼事情都跟自己無關;你感覺到自己虛無飄渺......

那你應該明白,像這種「睡得更少、做得更多」、「工作更努力、更有效率」、「爬上更高的職位、賺更多的錢」、「被更多的人認同」的這些想法,並不會真的幫助你解決問題。

它反而可能讓你的狀況越來越糟。

那要怎麼處理這種疏離的狀況呢,我用幾種不同的方式來說明。

1. 自我實現、自我表達

用馬克斯的說法來說的話呢,他會說工作(生產行為)應該是一個自我實現、自我表達的行為。

自我實現、自我表達,要我來舉例說明的話,我會覺得「藝術創作」會是很好的例子。

比如說今天要我用一幅畫來表達「憤怒」,那我可能在紙上暴力的塗出一堆歪七扭八的線、我可能把紙整張塗滿鮮紅色、我可能畫一張一個人在生氣的臉、我可能用剪刀把紙剪的破破爛爛的......

重點在於,不管我選擇怎麼做,這都是正確的。沒有人規定一定要用哪一種方式「表達」憤怒。

那不管我選哪種方式來表達憤怒,只要我是真心的認為這種表達方式有效,那對我來說都是適當的表達方式。

當然藝術創作上,會有技巧上的高低差異,有人畫的好有人畫的差;作品可能也會有價錢上的差距,有的可以賣很貴有的根本不會有人買。

但是就「自我表達」的層面上來說,那些都不重要。

我誠實的用我自己的方式把我的憤怒表達出來,對我來說行為的當下我就滿足了。

我用我的選擇表達了我自己。

為甚麼馬克斯會說資本主義導致了人們的疏離,那是因為「選擇工作」這一件事情,變成了一個以利益為導向,以他者為導向,而不再是一個自我表達的過程。

讀哪個學校科系比較好、做哪個工作比較賺錢、怎麼做事情會比較有效率......

當大家都認為「比較有效率」、「比較多」、「比較賺錢」就代表著「絕對正確」的時候,並且用正確的名義來限制人的「選擇」的時候,也就代表著人與自我疏離的開始。

而「選擇」就是一種「自我表達」,我今天想要穿怎樣的衣服怎樣的鞋子,那就是我對我自己的表達。

當我們的選擇被他者限制干預,我就感覺到我不再屬於我。

那要怎麼活的不疏離呢?

很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你的選擇就是你的自我表達。而且這個東西不應該被他人的正確或錯誤限制。

並不會因為賺錢是對的,所以我就不能選不賺錢的工作;並不會因為那件衣服cp值比較高,我就不能選另外一件我想穿的衣服。

同樣的,不會因為努力是正確的,我就不能選不努力;不會因為更有效率是對的,所以我就不能選不效率的生活方式。

因為所謂的「更賺錢」、「cp值更高」、「更努力」、「更有效率」,也只是某些人在某些思潮下(比如資本主義),覺得是正確的。這並不代表這在其他的思想中也是正確的。

如果我的選擇只是跟隨著其他人的主流思想,也就代表我的選擇並不是我的自我表達,這之中看不到我的成分。

那舉一個我之前看過,他的工作就是他的自我表達,我覺得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之前看到有人在網路上寫他在好像是動物園還是海生館的工作經歷,他說雖然他知道這些工作的薪資不高,但是他覺得這種跟動物生活在一起,在偏遠遠離城市喧囂中的地方生活,他覺得很有價值很滿意,所以他跑去做那份工作。

這就是一個例子,表達(選擇)的當下其實就是顯現自我的過程。表達(選擇)的當下就可以感覺到滿足。

這邊也稍微提一下:自我不受限制,不代表你的自我可以無限擴張,也不代表你的選擇後續在實施進行的時候可以不受他人的影響限制。

至少在選擇的當下,是沒有人可以限制你的,而那是一個人感覺到「自我」的瞬間,是一個人跟自己感覺到連結的瞬間。

2. 儀式感

第二點面對疏離,我想要提到的是:嘗試讓自己活得更有儀式感。

更具體的來說,就是對自己的生活細節更重視。

面對我前面提到的「與自我的疏離」、「與物品的疏離」、「與他人的疏離」。其實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一些人在提倡一些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

例如有些人不會覺得吃飯就是去外面吃比較有效率,相反的他們會覺得自己做比較精緻,比較有儀式感。

同樣也有一些人會在吃飯前,好好的感恩那些讓自己有這頓飯可以吃的人們。比如說感謝農夫種了米、感謝物流公司、感謝蔡市場的攤販......

有些人會強調每天要好好打掃,把環境整理乾淨,讓自己看起來是覺得舒服的。

有一些人會強調極簡主義,會強調生活中不要買一堆物品但都屯著沒有用,而是留下真的跟自己生活有強烈關聯的物品。

有人會強調東西舊了壞了不要馬上換馬上丟,而要學會珍惜,或是嘗試修理。

有些人會強調在生活中不要用手機,而是多讓自己有面對面的真實交流。

有些人的假期是跑到深山去閉關,每天就是靜坐打禪,或是抄經......

相關的東西雜七雜八的有很多,不一定每一個都有用,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那我簡單的用「儀式感」來統稱。

其實重點就是懂得重視自己的生活,懂得重視自己。

所謂的重視自己,並不是說在自己身上亂花錢,花大錢買奢侈品或是吃大餐之類的。

而是一種回歸原始根本的生活,讓人用人類的方式活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健康乾淨的食物、保持規律的運動、減少電腦手機或是外在的影音刺激、多跟人面對面的交流、多跟大自然親近......之類的。

活的原始自然一點。

3. 正念

你可以去研究一下「正念」或是「正念療法」。

在我看來,所謂的正念,其實就是跟自己保持連結的一個過程。

練習正念,就是在練習跟自己保持連結。

那相關的資訊很多,我要詳細寫篇幅會太多。

所以我會建議你自行去研究相關資訊。

--

最後提一下

其實看你寄信的內容,很多症狀的描述,看起來像是壓力過大,或者是有過去的創傷還沒有處理完。

以下節錄一些你的用字:

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就是回想起來的時候有種感覺從國中某個時候開始,眼裡的世界變得無趣、不值得嚮往、覺得自己是個什麼都做不到的人也開始對一切活動沒有興趣。

我常常盯著同一行字重複看好久好久,卻仍然讀不懂它的意思。

也一反以前對外界一切無感的狀態,開始會忍不住常常哭泣。

進入診療室的我,還是一樣的辭不達意、無法像一般人一樣陳述自己的故事,又或者說我只感覺滿腔的無力、苦楚以及低迷。此外的一切,我什麼都想不起來。

這些東西呢,都是蠻明顯背後可能有一些問題存在的。

一樣,我列一下wiki上寫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會出現的症狀有像是: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和易受驚嚇。

跟自己失去連結,感覺生活的每一天就像在看一部電影一樣沒有真實感,沒辦法深入的感覺進去(讀進去聽進去......),其實就是麻木疏離。

會無緣無故哭泣,通常可以是憂鬱症的判斷指標。

至於像是沒辦法陳述自己的故事,或是想不起來以前發生過甚麼,想不起來事件發生的細節,也是很常出現在PTSD中。如果你看過一些被性侵害者事後的訪談,都會出現這種類似於當下沒辦法詳細描述事情怎麼發生的情形。

當然,我並沒有要說你一定有發生過甚麼創傷,或是你一定有PTSD還是憂鬱症。

就像沒有憂鬱症的人,仍然會在生活中有憂鬱的情緒一樣,只是其強度或者持續的時間長度不一樣,或是對生活的影響程度有差別而已。

但憂鬱的情緒仍然是憂鬱的情緒,並不會因為憂鬱症而有本質上的不同。

看你的狀況呢,你當下承受的壓力超出你可以接受的範圍,而且像是過往有一些創傷沒有處理。

那也不要想說甚麼你抗壓力不好,別人都可以承受的壓力為甚麼你不行。很多時候你的創傷沒有處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沒問題,但發生在你身上就是會產生更大的壓力。

有一句話就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是類似的道理,對於一個沒被蛇咬過的人,他看到草繩當然會覺得沒啥好怕的;但對於一個被蛇咬過的人,他看到像是蛇的東西,就會直接聯想到曾經被咬過,可能接近被毒死的經歷。沒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是不會懂那些壓力的。

過往的創傷沒有處理,同樣的事情發生,就是比較容易觸發心理深層的恐懼。

當然這種創傷造成的壓力,是可以處理以及消化的。好好的處理過去的創傷可以讓未來的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會出現嚴重的應激反應。

不過前提是你要先處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

你要先能感覺到放鬆以及安全,讓自己處在一個精神安定的狀態,能感覺到自己是有餘裕的,才有可能深入的處理過往的創傷。

所以如果覺得前面的建議太抽象,要我具體給建議的話,我會建議你:

短期內先遠離(或減少)壓力源,放下對自己的期待,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表現出甚麼好成果,甚至連普通的成果也不要要求自己。

工作表現不好、甚至是被裁員「不一定」會怎樣。老實說現在社會單純要活著沒那麼難,便利超商打打工可能多少就夠了。

然而很多時候人們活的很有壓力、活的很辛苦,是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活在的社會其實是資本主義的思想影響下的社會。

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進行著「更多」、「更好」的比拼。

比誰的身材更好、比誰住的房子更大、比誰賺的錢更多......

而絕大多數人都是比不過別人的,因為網路的發達,或者說世界(在物理意義上)的連結變得更緊密(地球村)。

對於一個活在古老社會的人來說,他只需要跟他同村莊的人比較,對於一個活在現在社會的人來說,他可能同時比較的是整個世界的人。

新聞媒體網路報導的,總是那種幾千幾萬之中才會出現一個的人。

所以儘管科技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好,反而因為貧富差距越大,活在比較之中,越活越痛苦。

越是陷入比較,越是陷入那種更好更多更有效率的比拼中的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越沒有餘裕。

他們把精力都花在他人的標準上,而不是花在自己的身上。

(非工作時間)想睡覺就睡覺,想休息就休息,想放鬆就放鬆,不想努力就不要努力。

先讓自己的精神狀態有餘裕,才有可能處理一些更深的問題,也才有時間發展完善你的自我。

了解自己在乎甚麼價值,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然後正念療法相關的資訊,很建議你去好好的研究。

希望以上對你有幫助。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