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的爸爸是教授,媽媽是老師,他們教會我獨立,所以我小一就獨自走路上學,小三搭公車繞半個台灣,小六規劃德奧之旅。上國中之後,我曾因為小小的霸凌事件(包含被騙感情),還有爸媽不合,差點就罹患憂鬱症。我自己覺得很嚴重,但他們也只讓我看了諮商師,並沒有去診斷。剛上高中的時候我恢復了,我滿心期待,有了許多朋友,也成功加入夢想已久的排球隊。一切都很好,我每天開心打球,和朋友聊天、出遊,但這只撐了不到半年。後來我開始感到無聊,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好像沒有什麼意義,太多人在一起,雖然開心,但這好像只是在浪費時間,於是我開始和他們漸行漸遠。不再揪著去合作社,不再揪著去逛街,我告訴自己要降低對別人的依賴性,要讓自己變得更成熟冷靜,我也不那麼常哭了,我以為是我透過冥想和瑜珈後的成果。確切的時機、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大概是被自己的焦慮而掩蓋掉了。離開朋友後,我變得很頹廢,整天滑手機不讀書只想打球,那時候的我,還可以一個人做任何事,卻能樂在其中,覺得到處都是陽光。我想大概是挫折感太重,我企圖心又很強,我開始崩潰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練排球,我用盡全力,我可以走半個小時去練球,因為怕被媽媽發現我偷偷去練球,我每天緊張兮兮,假日還得偷偷搭公車,我可以提早比別人到球場,要說多認真有多認真,順帶一提,我跟球隊關係還很不好。我為了融進他們、練好球,我做到最滿,但結果是什麼都沒改變。越是這樣,我就越不能接受,我開始壓迫自己,把自己的思想逼到極致,雖然可能沒有這麼嚴重,你應該也會覺得很荒謬。看到別人練習的時候在鬧,我很不以為然,我知道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拿不到冠軍。我開始更努力練球,也更努力讀書。看到其他人在玩,我內心會笑他們,我覺得自己比他們高尚。曾經很好的朋友找我聊天,我會開始感到很煩,甚至感到厭惡,我覺得他們做不了大事。練習的時候,我把每個動作都做到滿,其他人在打鬧,我在旁邊練習。但結果是我跟不上隊友,連替補都不如,發球還發不過,每次練習我的信心都跌到最底,挫折感超級嚴重。也許你感受不到,因為我寫不出來,但我的心從未這樣。我意識到一切都不好笑,每天都很累,連笑都在浪費力氣。不需要無謂社交、習慣一個人、討厭別人,我很冷漠,不想笑、不想玩,不懂為什麼其他人為什麼能那麼開心、無憂無慮,我只覺得我要更好,不然會完蛋!我常常在回憶這些事的時候,心是亂的,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好好講清楚這件事,因為我想著想著,總會想到崩潰。我不想再解釋過程了,因為我發現我不行,但這可能看起來點亂,不過搞不好也沒有人看到這篇。練球的時候我很想教練看到我的好,但是當教練看著我時,我很慌內心很煩,我想,萬一教練覺得我打得怎樣怎樣,萬一他放棄了我,萬一他沒打算讓我比賽等等的,他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我開始猜測。練習的時候我很想討好隊友,希望他們能跟我說話,希望他們能接納我。我常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甚至其他人還要常,我主動幫他們拿東西什麼的,他們在小聲說話,或者我們在練習我打不好,我一上去我就心跳快蹦出來,冒冷汗,我很害怕別人看我,我很害怕他們因為我打不好討厭我,很多很多,無時無刻我的腦袋都在焦慮,很多時候不是我的問題但我總是覺得是我害了大家是我沒做好,常常他們又臭臉我就更害怕。假日練習的時候我都一個人吃早餐,但才坐下沒多久,我的胃就開始翻滾,不知道是不是開始抽筋,我只想趕快衝到球場練習,我開始莫名緊張,心一直不斷的跳,我坐不住,我沒有一次能好好吃完整個早餐。就這樣一直持續,這段期間,我也突然很想交男朋友,以前我會覺得其實也不急,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各方面的挫折感,讓我真的很焦慮又很難過,可是我跟我媽關係不好,也不能聊,我爸又很忙,然後我又沒朋友,我不知道剛誰說,我只能跟自己說。我很矛盾,我同時很焦慮、一直不停的想,同時我又要安慰自己說其實我比很多人好很多了很幸運,沒什麼好難過,但是我做不到。我想要有個依靠,我想要感受到愛,我只覺得孤單,我只覺得世界上只有我一人渺小存在。但身邊的人總是告訴我,你夠大了,要學會堅強、獨立,即使他們在我小學的時候就說過了。我知道我比世界上很多人都要幸運,但我還是很無法接受。在學校很厭世,在家每天都在腦海焦慮到哭。連朋友都說我看起來每天都很悲傷,也有人叫我不要想太多,但是我無法克制自己,還有很多是我表達不出來的。如果你看完了真的很厲害,寫到這裡我又開始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可憐,其實事情不一定很嚴重,但是我的腦袋讓它變得非常難。我要回去我的瘋癲生活了,反正終究還是一個人對把!哈哈哈我以前多愁善感,現在倒好,對什麼事都沒感覺了。也許這是大家說的「成功的路總是孤獨的」「一個人是會習慣的」「你只是時機未到,」隨便了
你好,
看到你從小就非常的獨立,可以做到許多超出符合你年齡的事,我認為這是很棒的。
不過呢,學習獨立,並不代表依賴他人是錯的;想變得優秀,也不代表平凡或是表現差勁,是不被允許的。
或許你需要一些新的觀念,我這邊簡單提一些。
1. 健康的成熟與獨立
第一點提到的是,健康的成熟以及獨立能力是怎麼發展來的。
一個人能夠擁有良好的獨立能力,或者說在獨立面對問題時能夠感覺到安全,能夠相信自己最終有能力處理問題,通常是因為他曾經在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經歷過了一段感覺到安全、接納的時光。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觀察過小朋友的行為,基本上就是分為好奇的探索世界,以及回來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階段。處在好奇的階段的時候他們會到處亂跑亂玩,然後充滿著好奇心,想要跑到以前沒跑過的地方,又或是用以前沒玩過的方法玩。
當玩了一陣子之後,又或是一不小心跑的太遠的時候,他們就會感覺到不安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跑回來補充安全感。比如說跑到母親的身邊黏一陣子,又或是回來抱著玩偶,帶著自己熟悉的東西再繼續往新的地方前進。
透過這樣子不斷的交換,他們就能夠不斷的拓展他們的世界。透過好奇心探索更多的世界,然後透過補充安全感,也讓自己能夠在更多的地方感覺到舒適以及安全。
如果他們的安全感夠穩固的話,最後甚至還可以把安全感內化到他們自身,也就是說他們不會需要隨時隨地的跑回母親的身邊補充安全感,而是透過想像中的母親,一個內化在自己心中的母親形象,來支持以及安撫自己。
於是他們可以表現的成熟、獨立。面對到未知以及困難不會過度的感覺到驚慌以及焦慮,能夠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問題。
這是一種健康的,真正的獨立以及成熟。
在這種健康的獨立以及成熟之外,其實我們可以常常可以看到一種不健康的獨立與成熟,一種偽裝出來的獨立與成熟。
其中的差別就在於,當一個人在還沒有能力獨立、還沒有能力解決問題時,他到底有沒有感覺到安全,有沒有感覺到支持以及接納。
常見的錯誤就是,使用威脅又或是逼迫的方式,去要求對方處理問題。
例如希望一個小孩子能夠獨立,但是在當小孩子跑回來尋求安全感以及支持的時候,卻選擇推開小孩子,然後用責罵或是威脅的方式,要求小孩子「表現」出獨立的樣子。
雖然這種方式在表面上,會是有用的。
我們可以發現小孩子確實會在外在上表現出獨立,能夠解決問題的樣子。
但在於內在上,其實小孩子的內心並不會有一個安穩的基地,一個足夠的安全感能夠讓他真正的對自己感覺到安全以及自信。
相反的,他只是在兩個不安全感中選擇。在陌生的場所感覺到不安全感,原本要回到熟悉的場所補充安全感,但卻收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責罵以及威脅),於是只好在兩個不安全的場所中,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
在這樣的狀況中,他是沒有辦法發展出良好的安全感,也沒有辦法內化自己的安全感。
最後只能形成一種表面上偽裝的成熟以及獨立,比如說當覺得自己有能力應付處理問題時,可以表現的獨立以及從容,但是一但碰觸到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或是覺得自己有可能失敗的時候,那種潛在的不安全感,那種過去被拒絕不被接受的焦慮,就會壓垮當事人,讓當事人完全無法行動(戰或逃之中的freeze,直接僵呆,無法行動)。
而相對有穩固基礎,健康的安全感的人,面對到超出自己能力的挑戰時,則與面對到自己平常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表現不會相差太多。
這也是抗壓力的根本。
講了一大堆,想要表達的是,一個有著「真正」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偽裝」的能力的人,通常代表的是他有一段「接受」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光,而且也能夠對沒有能力的自己,感覺到安全。
他不會覺得沒能力的自己不值得愛、不會覺得沒能力的自己會餓死、不會覺得沒能力的自己沒有人在乎、不會覺得沒能力的自己不值得好好對待.....
就像一個能夠真正獨立的人,能夠接受自己有不夠獨立的狀態,也會懂得回去適當的補充自己的安全感,然後再去獨立探索世界解決問題,慢慢的擴展自己能力的範圍。
就像一個真正有能力談戀愛的人,他不會覺得單身的自己非常糟糕,他能夠接受自己現在單身,也能夠接受自己可能還沒有足夠好的條件或是經營感情的能力。他對於這樣的自己感覺到很安全,所以他也能夠真正的發展自己談戀愛的能力。
相反的一個不接受自己單身的人,一個偽裝自己有能力談戀愛的人,則可能因為覺得沒有一個「名義」上的戀人,就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很爛。於是焦慮的找了一個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戀人,又或是陷在一段很糟糕的關係中但又拒絕承認,因為害怕沒有名義上的戀人會讓自己感覺到沒價值、不安全。
( 交往的對象很爛,但不交往會覺得自己很爛,只好在兩個很爛的狀況下選擇一個比較不爛的,而不是能夠接受不交往的自己也很好,然後學習如何真正的學習經營關係的能力;類似於在兩個不安全中選擇相對安全的那一個,而不是有一個安全的場所,可以讓你真正的拓展你的能力與邊界。 )
其實妳的狀況,就是蠻標準的這種狀況。而妳的行為也反應著妳的需求。
通常一個小時候在金錢方面感覺到匱乏,感覺到不安全的人,長大之後對於金錢的執著以及慾望會很強大,他會不斷想透過累積金錢補足自己小時候的不安全感。
一個小時候被不受尊重的丟過玩具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往往會形成一種蒐集玩具的慾望,會想要透過不段的蒐集玩具,想要感覺到自己對於自己玩具,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當一個不是基於自己的意志而獨立,不是因為有著足夠的安全感,不是因為自己對世界的好奇而獨立,而只是因為在兩個不安全感中只能選擇相對比較好那一個的時候,那些未被滿足、匱乏的安全感,就容易形成固著行為。
固著的賺錢,固著的收集玩具......
就像有一些表面上(偽裝)表現的很獨立的人,卻會在某些小地方表現的很頑固的幼稚。一些在面對外人時表現的很成熟的人,在面對自己的戀人卻表現的很盧,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在尋求著過去未被滿足的安全感。
要修正這些東西呢,第一個是自己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自己行為的匱乏究竟是來自於哪裡(比如說某個幼時的經驗),第二個則是能夠找到一個支持以及接受自己的環境,透過這樣的環境重新的改寫自己的生命腳本,或是補足自己曾經匱乏的真實需求。
相關的東西,要講起來非常的多,而且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改變的。
建議你,可以去讀一些心理學、諮商、精神分析、教育相關的書籍。
這邊隨便推薦你幾本:《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實際一點的建議的話,妳可以試著去心理諮商,學校裡面多少會有一點諮商的資源。
然後可以多書寫,這對於釐清自己的生命狀態有幫助。
希望對妳有幫助。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