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感到迷茫

問:

愛情疑難
口袋怪獸
2021-12-15 20:49

你好呀。
我是個高一的學生,
最近覺得有些迷茫。
總是會有人問,
你以後想要讀什麼科系?你的目標是甚麼?
但說實在的,我覺得其實我也不知道。
我總是在數個選擇之間反覆掙扎。
如果選擇我愛的,我怎麼知道我會不會只是現在喜歡,很快就之去耐性呢?而且喜歡的事情,被認為無法養活自己。
如果選擇家長老師期待的,好像反而會讓選擇變得簡單。

最近有些自卑。
輔導課時老師問:“你覺得你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我覺得我好普通。
以前有個好朋友,後來不歡而散,
論背景的話,我輸他一大截。
因為朋友圈高度重疊,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他有個不錯的作品。
我開始覺得自己很糟糕,
不想去看那些關於他的稱讚,
我好像有點嫉妒,
有點不希望他有很好的成就。
這樣的我是不是很糟糕呢?
因為自己達成不了,
因為是和自己不要好的人,
所以就這樣去不爽。
是因為自卑所以產生的嫉妒嗎?

因為疫情關係,
學校用了不同的方式計算成績,
這樣計算會對我不利,
因為上次考試沒有表現好,
所以有一點小難過。
好像不是每次的失敗,
後面都還有機會去補償。

希望疫情快點過去,
謝謝你看完這封信。


答:

你好,

對於未來感到迷惘是正常的,我想就算是那些對自己未來的方向表現得很清楚很有自信的人,其實有些時候也會感到迷茫,只是不一定會表現出來而已。

我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吧,希望對你會有幫助。

1. 害怕喜歡的東西,以後不一定會喜歡?

第一點我想要討論的是,害怕現在選擇的方向,只是現在喜歡,以後可能會不喜歡。那該怎麼辦?

對於這一個問題,我個人的想法是,喜歡的東西會改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我們並不需要因此感到恐懼或害怕。

我們不需要因為未來可能會不喜歡,所以就選擇現在放棄;也不用因為現在喜歡,就逼迫未來的自己也要喜歡。

有一句話叫做:「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

變化是很正常的。

舉一個例子,智慧型手機、無線網路,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能跟吃飯喝水一樣基本,但在我還小的時候,根本就沒多少人用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多少人有在用手機上網。

如果在我小的時候,就要決定未來的生活長甚麼樣子,就要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並且一輩子不能改變,那我現在的生活絕對是很奇怪、很不方便的。

因為我根本不可能預測現在的生活離不開手機。

比起想要預測一切,完全確定後再行動,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臨機應變的能力。

不用確定自己一輩子喜歡才行動,只要現在的自己喜歡,其實就可以當作行動的理由了。

行動之後,我們自然會收到更多的資訊以及反饋,而那些資訊跟反饋,又會進一步影響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喜歡,或是開始討厭那個行動。

但那是行動之後才會知道的,沒有行動,沒有回饋,我們不可能預測到自己未來究竟是喜歡還是討厭。

2. 喜歡與擅長

第二個想要談的是喜歡以及擅長。

說到這個我就想到了,之前有看過一些決定人生方向很有趣的思考方式,叫做「Ikigai」

提到要找到人生方向,要先找出
    
    1. 你擅長的事?

    2. 你喜歡做的事?

    3. 世界需要你幫忙的事?

    4. 別人會付錢請你做的事?


然後透過交集,可以分別找到你的熱情、使命、職業、專業、人生意義......。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google看看,我這邊沒打算要詳細介紹。

我這邊提到「喜歡」以及「擅長」,是想要說明,喜歡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很多時候,「喜歡」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擅長」也很重要。

比起思考自己喜不喜歡,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關注自己「擅不擅長」。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那是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擅長一件事,他也就會喜歡那一件事;而喜歡那一件事,他也會擅長那一件事。

當我們擅長做一件事情,周遭的環境就很容易給我們很好的回饋,讓我們變得更喜歡做那一件事情。

當我們喜歡做那一件事情,我們就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去做,去練習,那麼自然也會變得擅長。

「喜歡」跟「擅長」,在理想的狀況下,其實是會變成循環的。

當然有時候不會這麼理想,比如說我們可能處在一個一直罵人要你讀書的環境,那麼自然一個人可能變成擅長讀書但又不喜歡讀書。

但不管怎麼說,只要他離開那個環境,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他原本擅長的讀書,是有可能再次形成好的循環,讓他重新喜歡上讀書的。

就像有一些人可能在校隊裡面打的很辛苦,覺得很沒有成就感,開始討厭打球,但他退出之後,回去打系隊,那些以前累積的練習與努力,讓他做的比別人好,所以他又重新的找回了打球的樂趣。

有一些人,可能因為討厭某個老師所以討厭那個科目,但後來換了環境,遇到了另外一個老師,因為覺得老師人很好很有趣,反而喜歡上了那個科目。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喜歡或討厭,其實不是那麼固定不變的。很多時候是跟周遭環境給自己的回饋有關。

所以說,喜歡就去做做看,那你付出的精力與努力,自然的會轉化成成果,讓你比其他人還要擅長一些,就算哪天你不再喜歡做那件事,但或許換個環境,正向的循環又重新啟動了,你累積的「擅長」就可以又慢慢的轉變成「喜歡」。

「喜不喜歡」確實很重要,但同樣的,我們累積的「擅不擅長」,也很重要。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確實不喜歡某些東西,比如說讀書、工作。但我們還是可以嘗試累積一些東西。就像工作可能很無聊,但不管怎麼樣,工作上累積賺到的錢,也是能夠交換到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所以說就算沒有很喜歡,但我們還是可以多做,多練習,嘗試讓自己「擅長」做一件事,這也有機會讓自己開始一個「喜歡」、「擅長」之間的循環。

3. 不用獨一無二,取代的成本夠高就可以了。

接下來談「你覺得你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在哪裡?」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也類似於:「擅長」到底要多擅長,才可以當成未來的方向。

在看到類似的討論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些說法,就是認為自己要有獨一無二的價值,才能夠不被取代。

自己一定要跟其他人不一樣,才有價值。

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現在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觀念。

價值就是價值,並不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

就像我現在肚子餓,我很想吃牛排,那對我來說只要是有賣牛排的店價值都是足夠的,我沒有一定要挑甚麼很名貴,很有噱頭,或是有獨特醬料、烹調方式的店。

對我來說,只要能夠滿足我的需求,能讓我肚子不餓,價值就已經足夠了。

那換到人的工作與職業也是一樣,我們不一定要有甚麼獨一無二的能力或價值,我們只要能夠滿足他人的基本要求,或是讓自己被取代的成本夠高,這樣就足夠了。

反而是那些整天批評你沒有獨一無二價值的人,我發現很多人其實只是單純想批評你而已,因為批評你會讓他自己感覺很好,或是對方想要殺你價而已。如果你認真的想讓自己獨一無二,搞一些有的沒有的,想說我要開發夏威夷口味的牛排,最後成品反而四不像。

當然我也要強調一下,不是每一個問你有甚麼獨特價值的人,都是在批評你或是殺價。有一些人其實是很認真的在幫你思考你的特點以及能發展的特色。

但是,價值就是價值,就算你沒有甚麼特點,就算你不是獨一無二,你還是可能有價值。

這個世界上沒有特色的便當店一大堆、連鎖超商賣的東西也都差不多,但大家都還是活的好好的。

有需求自然就有價值,價值不是「只」建立在比較上。

我們可以不用比別人強,我們也可以不用獨一無二,但還是有價值。

--

最後提一些具體的建議吧。

要不要讀熱門的賺錢科系,還是選擇不賺錢的冷門興趣,主要看你自己的取捨。

例如你自己的金錢欲望有多重,你可以忍受賺不了多少錢的生活嗎?或是你們家的祖產能不能支撐你走一些特殊的路。

這種東西不會有固定答案,因為每一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一些人可能過貧窮的生活他就發瘋,那有一些人可能不發展他自己的藝術天分就會發瘋。那也有很多人其實是不那麼極端的。

環境也會有影響,比如說有一些人能走藝術是因為家裡錢很多,不用他去賺錢。

我個人的建議會是,做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

如果你對某個東西有興趣,但是你根本沒開始動手做,那你不應該一開始就抱著把興趣當成職業的想法。

把興趣當成職業是有可能的,但是那不應該是一個孤注一擲的賭注,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中間會有很多小小的里程碑。

如果你的興趣是真的是那種非常偏門,會餓死的話,那我建議不要一開始就投注太多在上面(例如完全沒了解過就直接讀相關科系)。

而是先循序漸進,試著達成一些簡單的里程碑,你才會知道你是不是真的適合走這條路。

假如覺得適合的話,再選擇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去。

當然如果你的興趣是不賺錢,但也餓不死的話,我個人覺得那種類型直接去讀相關科系也沒關係。

就是看你的金錢欲望有多重,能不能接受而已。

人活著沒有一定要賺很多錢,也是有很多人就是賺著普通數量的錢,過著平凡的生活而已。

當然如果賺錢花錢對你而言很重要的話,那就去讀可以賺錢的科系吧。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