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業相關
時間挺晚的,卻睡不太著。
我是大學生。放寒假了,本該是很高興的事情,忙完一個學期終於可以休息了。可是真正有休息的時間時,又覺得休息讓人很有罪惡感。
類似的問題已經困擾我很久了。休息的時間到底要抓多久才叫做適當呢?很多時候我都會有很想要休息的念頭,尤其準備期中期末、做專題等等很忙碌的時候。
但是我不曉得,我會想要休息,是好逸惡勞的天性使然,還是我真的很需要休息一下?
我常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努力不夠認真。但我問過身邊的人,他們說覺得我蠻認真的,甚至被開玩笑說是工作狂。
有時候我也覺得好像足夠認真了,但就是...好像可以再更好?如果我再多堅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不要只想著休息,就可以再多進步一點點。
如果都不要打遊戲(平常主要的休閒娛樂,一忙碌起來就不會打了),還有如果每天再少睡一兩個小時,進步的速度好像能比現在快許多。
也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這樣的生活超累,但是比我認真又比我聰明的大有人在。我覺得我至少要比那些比我厲害的人認真,否則就是做得不夠。也因為這樣,休息的時候才會很有罪惡感。
像現在,我到底應該睡覺,還是應該寫寫題目呢?我現在心蠻累的,沒什麼心思,不過睡不太著。這樣的話,好像有辦法去認真一下?但同時又覺得好累...
好吧,我想我會去寫個一兩題,然後看看寫完有沒有比較好睡。
感謝使者的閱讀。不知道使者對這方面會不會有什麼建議呢~
你好,
1. 系統與平衡
對於當下要休息還是繼續工作(讀書)這個問題呢,我覺得首先要有一種心態,就是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也沒必要找正確答案。
不會因為你「某一次」選了認真工作或是放鬆休息,你的人生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大部分的狀況是你會自己達到動態平衡。
所謂的動態平衡,就讓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開飲料店賣奶茶,是不是好選擇呢?一開始可能街上沒有多少飲料店,每一家店的生意都很好,這時開飲料店或許是個好選擇;但如果每一個人都覺得開飲料店很賺錢,一窩蜂地跑去開飲料店,這時候開飲料店就變成不是那麼好的選擇了。
這就是動態平衡,到底開飲料店是不是好選擇?這問題並不會有正確答案,而是系統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因素互相影響,平衡。影響因素也不只有街上已經存在了多少飲料店,還可能跟街上的人潮,或是飲料的定價與品質,店面裝潢好壞有關。眾多的因素互相影響,平衡之後,產生一個最終結果。
那回到你的問題,到底現在該工作還是該休息?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正確答案,而是一個平衡之後的自然結果。
當你距離自己的目標太遠太趕,當你真心地想要某些東西,當你休息太久覺得很無聊,作為平衡,你自然會覺得該工作;當你滿足於擁有的成就、當你其實沒有很想追求某些東西、當你工作得太久太累,作為平衡,你自然會覺得該休息。
至於同時覺得自己應該工作,也應該休息的話,這可能代表你既離自己的目標太遠,同時又已經工作的太疲累。
這時候問題已經不是該工作還是該休息了,而是要從「你」這個人的系統來看。
比如說你應該調整自己的目標,或是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想說工作得更多、更努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雖然很多人喜歡宣稱努力與成功的關係,彷彿只要努力工作(讀書)就一定會有好結果。
但很多時候個體的努力沒有想像中的重要,反而是了解整個系統如何運作,彼此之間如何互相影響比較重要。
舉一個例子,假如我要解決台灣出生率不足的問題,那解決辦法絕對不會是靠我努力多生小孩。因為就算我再努力,生的小孩再多,對於台灣出生率的影響不過是九牛一毛,生再多也沒辦法解決問題。
反而應該去了解整個社會系統,比如說每一個人想生小孩跟不生小孩的因素,以及那些因素如何互相影響平衡,這比較重要。
有一句話叫「選擇比努力重要」,其實也是相似的概念。
找工作的時候,我可能進入一個台灣已經很成熟很賺錢的產業,那我只要普通程度的努力,混在系統中,自然而然可以碰到整個系統流過的價值,賺到一定程度的錢;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產業台灣根本沒有發展(比如他想當漫畫家),那就算他有再多的才華、再大的努力,他依然可能賺不到多少錢。
這已經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了,而是系統的問題。
系統問題就應該回歸到系統的層面來解決。
重點在於了解整個系統的運作與平衡,以及我能不能利用它,而不會是我這個個體有多努力。
說這些呢,不是想表達努力不重要,而是:努力重要也沒想像中重要。
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比努力,有著更大影響力的因素。
當下選擇要休息或工作,可能沒你想像中的重要。
反而是你這個人,你的整個系統比較重要。
比如說你的飲食習慣、睡眠習慣、運動習慣、工作(讀書)方式、交友圈、支持系統……之類的。
如果你每一次都逼自己努力,但你這個人的系統跟不上的話,那下次你的身體自然會平衡回來,讓你讀書讀的很沒有效率,或是累出病來,最後不得不休息。
因此,不用太過在乎現在到底該工作(讀書)還是休息,只要不失去平衡就好。
另外,你也可以參考一本書,叫做《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其中有兩個章節進行實驗,嘗試極限地延長工作時間,以及極限地縮短工作時間,看有甚麼效果。
結論也是平衡而已。
2. 器官
接下來討論:如何知道自己該休息了呢?
比如說我的手或是眼睛,如何知道它們該休息?
有時候是它們已經工作過度,所以主動的傳達不舒服的感覺給我,告訴我該休息;但有的時候,我也可以不用等到那個階段,而是主動地關注自己的手與眼睛,問問它們有甚麼感覺。
就像我現在看著電腦螢幕寫文章,我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大腦裡面的思考,因此忽略掉我的手與眼睛有甚麼感覺;但只要我主動地把關注放在手或眼睛上,我就會注意到被我忽略的鍵盤觸感,或是眼睛是不是已經感覺到痠了……之類的訊息,那我自然會知道該不該休息。
不要只用思考來判斷自己該不該休息,當你專注在思考,就會忽略掉你的感覺,因此做出錯誤判斷。
至於判斷大腦該不該休息時,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
把關注從大腦中的思考拉開,去問問自己的大腦有甚麼感覺,是不是累了,需要休息。
大腦其實也是一種器官,就像你的手或眼睛一樣。
3. 休息與休閒
關於你提到的「休閒娛樂是打電動」。
那我想要說明的是:休閒(娛樂)跟休息,是兩個不太一樣的概念。
休閒(娛樂)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到有趣、快樂;休息則是為了回復自己的能量與精力。
很多的休閒娛樂,其實是很強烈的刺激,反而會消耗自己的能量與精力,使自己變得更加疲累。
打電動滑手機逛網路,比較偏向休閒娛樂,而不是休息。
休息的話,要我舉例像是睡眠、正念冥想、散步、吃飯、接近大自然貓咪狗狗,運動(假如是大腦需要休息)、跟關係好的人相處聊天……
當然我不反對人有休閒娛樂,花時間打電動也不會怎麼樣。
但我覺得要懂得區分休息與休閒。
如果要讓自己接下來的精神狀態變好,該做的是休息;如果事情做的差不多了,想找一些樂趣,那該做的是休閒。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