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你好~
我是一個大二學生,這封信是關於我和兩個同系同學A和C。跟一些女生朋友聊了我和A和C的一些互動,她們覺得A和C可能對我有一點好感,或和我是比較好的朋友。而我現在和他們都是朋友。看了使者之前給其他發問者的回信,覺得很溫柔理性,因此有幾個問題決定請教使者的意見:
升大一前那個暑假,一位國中閨蜜介紹了她的一位高中男生朋友D給我。因為我們接下來大學同校,閨蜜認為我可以認識認識D。然而後來D便有些行為讓我很不舒服,共同課時盯著我看、在非課堂時間在學校圖書館找到我、以送閨蜜生日禮物為由約我單獨見面等等。他的各種舉動讓我大一整年都很害怕,直到他重考轉學。雖然他的各種舉動讓我飽受驚嚇,但這一年來,偶爾我心裡仍有疙瘩,總覺得似乎不能把自己定義成一個單純的受害者,或許我其實也在無意間對他造成了傷害。我自認在相處過程中都有把握住朋友的分寸,除了網路聊過天兩三次,平常上課打招呼講話不超過十句,他約單獨見面我都婉拒了。然而因為人際相處是互相的,一方無心的舉動可能造成另一方誤會。或許我自認為朋友間的相處,在對我有意思的男生看來,是我也對他有意思,那我是否也應該負起一部份的責任?
目前我把A和C都當朋友,但我對男女之間是否有純友誼這件事抱持懷疑態度,至少我覺得和他們兩人之間不一定。國中高中時,我也有過一起玩得很開心的男生朋友,也真的相信他們單純當我是朋友,不會喜歡我。但後來幾乎大部分都有一些不是朋友之間的舉動,而在我明確以行為表示不喜歡他們的曖昧舉動,只單純想和他們當朋友後,我們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詭異,見面都尷尬。所以後來我都不太有長期的異性友誼。事實是,就算我只以朋友之間的相處對待,可能對於對我有意思的男生而言,這些行為都是一種鼓勵。我的一些女生朋友認為,沒必要把界線畫得這麼清楚,男生誤會那是男生的事,是男生不對,是男生自己誤解了女生當他是朋友的好意。但我想,男生也會受傷啊,我不想因為我無心的舉動讓他們誤會,難道我就不用注意嗎?
我大一的時候暗戀過A,後來覺得他對我應該沒有意思,也覺得自己放下了。大二的時候和C變熟,因為和他相處得很自在,覺得就這樣都有好感如果交往也挺好。後來和A也變熟了,才發現之前誤會了很多,然後我又猶豫了。目前我和A和C都是朋友,但有種如果我繼續保持這樣的相處下去,就有種腳踏兩條船的感覺,怕到時候要說清楚都沒辦法。我沒有辦法接受像這樣的自己,也不想傷害我的朋友,雖然現在明明就什麼都不是。但這樣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跟男生交往、甚至當朋友了呢?每次和男生朋友關係好到一個程度,我就會害怕,不知道再下去會不會造成誤會(因為之前大部分都造成了)。每次都很好奇那些交男朋友的女生到底怎麼確定自己喜歡一個人,然後知道那個男生就是適合當男朋友的人的?雖然她們都說順其自然,但其實比方她們答應男生的單獨邀約,就是給了兩人關係進一步的台階。而我因為國高中和D的事情,害怕在我給了太多台階後,想退回都很難了。對我來說,就算只是一般的交朋友,後來感覺自己和那個人不太合得來,都很難退回關係。因為關係難以退回,疏遠了對方可能會覺得莫名,也可能會陣痛。因為不知道交往會不會合適,因此也不知道該怎麼確定這會是一段對的感情?
不知道這些是不是不成熟的問題,或會不會我想太多?總之非常謝謝使者看完和替我解答!
你好,
就算是不成熟的問題也可以問喔。我是不知道這些問題成不成熟拉,我只知道一個人要成熟必然要經歷過不成熟的日子。
問題分幾段討論吧。
1. 有沒有責任?
第一個先來談D吧。
對於跟他的互動,你到底有沒有責任呢?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以極端的角度來看,當然是有責任的。
但我更傾向,不要用「有沒有責任」這一種方式來思考,而是把注意力花在看懂「互動模式」。
所謂的責任到底是甚麼呢。
比如說我走在路上被車撞死。最簡單的來說,如果開車的人有注意路況的話,我就不會被撞死,所以責任在於開車的人。
但更進一步的來說,如果紅綠燈或是告示牌立的清楚一點,如果人行道設計的寬一點,如果警察測速抓的嚴格一點,如果我過馬路的時候多注意一點,我可能也不會被撞死。所以這些全部也可以算上責任。
更極端的來說,要是法規規定大家不能開車,要是汽車的發明人沒有研究出汽車,要是我或是開車的人沒有出生,要是地球根本不存在,要是人類根本沒有演化出來,那麼這場車禍也不會發生,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些人事物同樣有責任。
最極端的來說,我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悲劇我都有責任,因為如果我出生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類,而是上帝的話,我就有能力解決所有的悲劇。所以世界上所有悲劇與罪惡的責任都在於我出生為一個人類,而不是上帝。
很明顯這一種思考方式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在實際上呢,在判斷責任的時候,通常會根據行為的「意圖」,以及「能力」的高低,判斷出責任的歸屬。
比如說刻意殺人與過失殺人,雖然都殺了人了,但一個是故意一個是過失,所以對於責任的判定以及後續的量刑可能會不一樣。
比如說一個心智發展正常的人做錯事,跟一個精神有問題的人做錯事,雖然做的事可能一樣,但兩者的能力有差距,所以責任以及後續的賠償可能也不一樣。
所以一個人對一件事到底有沒有責任、責任大小,是要考量到一個人的「意圖」以及「能力」。
以你與D的例子來說,從意圖層面,如果你沒有故意的玩弄他又或是欺騙他,也沒有故意的傷害他,就算後續發生問題,你也不會有太大的責任。
從能力的層面,如果你的社交能力、經營關係的能力,拒絕他人的能力不夠好,那麼對方被你拒絕而受傷,也不會認為你有太大的責任。
相對來說如果你有能力不傷害的拒絕他人,但你卻故意的選擇傷害他人的拒絕方式。假如後續產生問題的話,你的責任則會相對的大。
但「責任」為主的思考方式,會有一些問題。
因為「意圖」以及「能力」沒辦法被精確的判斷。
以意圖來說,到底甚麼叫做故意呢?到底甚麼是自由意志呢?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我殺人跟我被某人指使殺人、我搶劫跟經濟環境逼我搶劫、我偷食物跟我的生物本能驅使我偷食物、我意識上覺得我是認真的想跟那個女生交往但我潛意識其實只是想上床,性慾滿足後就打算分手......
我們要怎麼知道真實的意圖?
以能力來說,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呢?
我今天拿槍射殺持槍歹徒,法官卻說我有能力空手制伏持槍歹徒,所以歹徒死亡我有責任?昨天的我沒能力就代表今天的我沒能力做到嗎?(但人會成長)、今天的我有能力做到就代表未來的每一天我都有能力做得到嗎?(但人會老化)。
所以我會建議,不要用「責任」來思考。也不要太把別人說的責任當一回事。
比起責任,我會建議你更該注意是「互動模式」。
或許你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詞,像是真實狀況、現實的運作方式、政治、權謀......
如果用責任的方式來思考,就會認為車子闖紅燈撞到人是開車的人的責任,所以我過馬路的時候不需要注意來車。
但如果你想的是現實狀況,你就會知道你根本不需要在乎甚麼責任不責任的,你會知道為了你的安全著想就算綠燈過馬路時也要小心注意。
而責任只是當問題發生後,後續拿來吵架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
同樣的,比起思考你究竟對D有沒有責任,我更建議你該思考的是你跟男生的整體互動模式。
你該思考的不會是:我有責任嗎?假如我有責任的話我要修正,假如我沒有責任的話我就不修正。
而是不管有沒有責任,我都可以持續的修正自己跟人的互動模式,不斷的精進自己的能力與技術,又或是分析完自己的互動之後,判斷自己已經盡力做到最好所以接受結果。
有可能你今天遇到了一個恐怖情人,然後分手也不是你的責任,但對方最後還是拿刀來砍你。
也有可能你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人,然後你做了很差勁的事傷害對方(也就是說如果對方公審報復你的話大家可能覺得是你該負責任),但因為對方個性實在太好了,能夠自己處理情緒,不選擇公審報復,所以最後完全沒事。
比起在乎責任,你更該在乎的是實際的狀況。
不要拿著責任來批評自己做的不好,也不要覺得自己沒責任就不用改進。
看清楚實際的互動,把自己的界限或是模式設定出來,然後不管對誰都用一致的模式。
一致的模式並不是指不管對誰都一樣好,而是指你會根據不同類型、個性、價值觀的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應對。但如果遇到相似的類型、個性、價值觀,妳也會用相似的模式應對。
以你跟D的互動來說,如果你有照著你既定的模式在走的話,那不需要在乎甚麼是不是自己的責任。
你該在乎的是你整體的模式ok不ok,有沒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就算沒有責任你也可以修正你的模式,就算你有責任你也可以不修正你的模式。
不要太在乎責任。
2.
針對A與C的部分,也一樣。
不要太在乎是不是自己的行為讓他人誤會,所以有責任。
也不要在乎自己的拒絕會傷害到他人,所以有責任。
這跟有沒有責任是沒關係的。
就算你有責任,他人自己要誤會你的行為,他人也會有責任。
就算你有責任,他人自己要跑來要求你最後被你拒絕,他人也會有責任。
真的要談責任這種東西,到最後就是為什麼你要出生在地球上而已,你不要出生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比起責任,你更該關注的是模式。
就算你沒有責任,你也可以修正你跟男性朋友的互動模式,你也可以修正自己澄清誤會的方式。
就算你沒有責任,你也可以改善你自己拒絕他人的方式,又或是讓自己有在拒絕他人後,依舊可以跟對方不尷尬相處的能力。
責任這一個詞,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政治上的手段而已。
如果有人拿責任來要求你,你應該同時懂得看清楚對方的責任。
如果一個人說你都不溝通,所以最後出問題是你的責任,那麼你該注意的是對方有沒有營造出一個可以溝通的環境,或者是對方有沒有做出足夠的行為讓你信任他,讓你願意溝通,那是對方要求你溝通前應該要先做到的責任。
3. 自卑與自大
如果一個人會反覆的思考自己究竟是不是有責任,而且是以一個異於常人的角度。當大家都覺得你不需要考慮那麼多,但你還是會忍不住思考有沒有責任。
這背後可能有一種潛在的心理問題。
就是心態上的自卑、自大,以及完美主義。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越大,則需要承擔的責任則會越多。
而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責任越大,其實反應的是他對於自己能力的幻想,是越多的。
一個會時常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得更好,是不是因為沒有做到完美而該負責任的人,表面上會顯得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沒做到完美,而顯得有一點自卑。但其實潛意識裡,是有一種自己「應該」有能力做到完美,自己「可以」有能力做到完美,的一種潛在的自大(或自戀)的傾向。
類似一種全能的幻想,就像我一開始提到的,假如我出生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類,而是一個超人就好了。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痛苦與悲劇,都可以被我解決,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痛苦與悲劇都是我的責任。
在一個人類的心智發展過程中,其實都是會有類似的階段。
比如說剛出生的時候,全世界都繞著自己轉,只要自己哭就有奶喝,於是就產生自己其實是世界的神的這種幻想。又或是小時候寫志向,總是寫得十分的遠大,而且也認真的覺得自己有可能會辦到。
但隨著逐漸成長,這一種傾向會逐漸地得到削弱。
讓自己的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也就是自信),回到一個符合現實狀況的程度。
我並沒有想要去評價這是好是壞。
一個做著遠大的夢,或是對自己能力有過高幻想的人,通常能做出偉大的事情的人都有這種傾向;但反過來說,有這種傾向但最後失敗,活得很痛苦、精神出問題的人也很多。
所以我並不覺得你一定要覺得你有責任,又或是妳應該相信你的朋友的判斷,覺得自己沒有責任。
你更該注意的點是,意識到你自己可能有這種潛在的完美主義、自卑以及自大的傾向。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正常人可能根本不會覺得這個狀況下你該負責任,但你卻會思考自己是不是該負責任。
當你意識到你自己跟大家不同的點,在於這種對自己能力的幻想的時候,你就比較有辦法對自己後續的心態以及行為進行調整。
4. 互動模式
所以我還是建議不要用「責任」這種方式來思考,而是使用「互動模式」的方式來思考。
當你想著責任,認為(幻想)自己有能力在互動中不傷害他人、完美的互動(自大),到最後只會因為自己實際上做不到不傷害他人(自卑),而拒絕與他人互動。
但就像過馬路一樣,就算綠燈過馬路被車撞不是你的責任,但你還是可能被車撞,你還是要仔細的注意左右。
也有可能你闖紅燈,這時被車撞的責任主要在於你,但因為剛好附近沒有車子,所以你沒被撞,最後甚麼問題都沒有。
責任,跟現實的結果,是沒有絕對的關係的。
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互動的模式,現實的狀況是怎麼運作的。
現實的狀況中,人跟人互動交往本來就會有傷害、本來就會有誤會、本來就會有拒絕。
把注意力花在接受那些事情會發生,以及後續如何處理。
而不是想著發生這些事是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全部都不要了。
現實的狀況是,只有經歷過不成熟最後才可能成熟。
只有經歷過大量的失敗,最後才有可能成功。
只有經歷過不適合的感情,才知道甚麼叫做適合自己的感情。
如果沒有經歷過不好的,我們不會知道甚麼叫做好的。
放下這種自己必須做到完美、全部都是自己的責任的想法吧。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