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設計實習課一直沒達到公司要求該怎麼辦

生涯規劃 · 2021-12-18

我是設計系學生,大四前我們可以選擇實習或專題,之前有投履歷和作品集到科任老師介紹的公司,有1家公司說我的作品沒達到他們的要求,有1家公司需要考試,考設計字體,我2次都沒通過就取消面試了,面試2家也都發無聲卡,所以科任老師介紹的我都沒上...

我家人和班導都非常不希望我實習,我家人說我能力還不足,怕一直做不到他們要的會一直叫我修改,搞不好就會把我開除,因為實習規定要有薪水是24k,9月初做到6月底,班導也是說萬一做到一半公司把我開除,實習學分就會被當然後延畢,科任老師是說我作品不成熟,還被說我作品太像作業了,所以我現在猶豫了...

我不想做專題的原因是要花很多錢,還要參加新一代也要繳15k的錢,另一個原因是組員的關係,總是拖到最後,隔天要報告他們半夜才做好,害我凌晨3點才睡,還有很多很雷的事我就不說了...也擔心做專題很痛苦很累也怕做不出來,也怕沒時間都被專題綁架就沒辦法放鬆

我們三下就開始有專題課了,一想到專題要花錢把實體的弄出來,老師一定叫我們不停修改,而且前幾天組員說我能力不好想把我踢掉,換組的部分因為有一些原因會很難換...現在更想去實習了...可是我專題都做不好了,實習還適合我嗎?

感覺實習需要有一定的能力要很厲害才行...所以科任老師就比喻跳級的意思,高中跳級到大學這樣,也覺得實習要求很高,真的很怕做不好被開除...所以在想我實習還要繼續找嗎...?還是要聽從老師和家人的意見做專題,詢問很多人的建議,感覺之後還是得自己決定...


口袋怪獸

你好,

因為我不是設計系的學生,所以無法給你具體建議。

還有我看到你被同樣的問題困擾了許久,同樣的問題問了好幾次。所以這篇文章,我換一個方向,嘗試寫一些關於「考慮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該怎麼辦?」的建議。

1. 不知道選哪個就代表選哪個都可以。

當有兩個,或是多個選項可以選,但你不知道該選哪個,並且猶豫、思考了很久的時候。這時候一種方式,就是告訴自己選哪個都沒差,所以就隨便選一個,然後開始執行。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雖然對於一些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很重要,但這不代表每一個問題都會有一個正確的選擇或是答案。

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在評估一個選項的價值與風險,並選擇相對比較好的那一個而已。

當我們會為了兩個選項猶豫,並且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拖延的時候。

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兩個選項的價值與風險,綜合估計出來是差不多的。

既然兩個選項的價值與風險是差不多的,那其實選哪邊都可以。

舉個例子,我可能不知道今天的晚餐要吃甚麼,有一家想吃的店但距離很遠,比較貴,而且可能沒開;另外一家店則是距離很近,比較便宜,但是沒那麼好吃。

然後我可能卡在原地,猶豫了一小時,還沒決定要吃甚麼,這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既然自己會猶豫,那就代表兩個選項的價值與風險綜合評估後是差不多的,所以選哪個都沒差。

第二種會猶豫拖延的情況則是,你當下並沒有能力正確的判斷出選項的價值與風險,所以只好避免做出選擇,拖延下決定,並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獲得更多能幫助判斷的資訊。

但很不幸的呢,如果你已經研究了很多資訊,但還是沒有辦法做出決定或下結論的話,那麼你在同樣的條件或環境下,繼續拖著時間做研究或是思考,通常也不會有新的資訊或是新的結論。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比較好的方式也是隨便選一個選項,然後實際的去執行看看。

雖然隨便選一個選項,並不一定會選到比較好的那一個選項。

但拖延不做決定,代表著你的周遭環境不會有任何變化,你自然也不會有辦法獲得你真正需要的有用資訊,反而狀況可能因為拖延而持續惡化。

而實際的選一個選項執行,我們的周遭環境就會發生變化。我們自然能夠從中獲得新的資訊與體悟,幫助未來的自己做出更好的判斷。

舉例來說,我可能看到別人在玩某個遊戲,但我不知道我自己下去玩會不會喜歡,於是我蒐集了很多資料,或是問了很多人的意見,但最後還是沒辦法下決定,覺得自己有可能會喜歡也有可能不會喜歡。

這個時候呢,不如就直接試著去玩玩看,體驗看看那個遊戲,那我就自然的會知道我喜不喜歡了,如果不喜歡在退出就好;或是我就乾脆決定放棄不玩,把我的時間精力花在玩其它遊戲,或是做其它的事。

這會比只是問別人的意見,但聽了後還是不知道如何決定,最後又花更多的時間問同樣的問題來的好。

2. 調整期待,不要期待完美。

猶豫跟拖延呢,還有一種狀況則是,其實你能夠判斷出選項的價值與風險,但是你的期望太高,所以你所有的選項都不想選,只好選擇「不選」。

類似於你的選項評估起來都是負分,一個負十分,一個負二十分,所以你只好兩個都不選,讓自己感覺現在不是處在負分,而是處在零分,然後期待哪一天可以蹦出一個六十分的選項。

在這種情境呢,有時候不選擇是正確的,比如說周圍的異性自己都不喜歡,那麼保持單身也是一種選擇,沒有必要跟自己認為是負分的人待在一起。

但如果你的選項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到就一定要選一個的話呢,那我會建議你應該要調整期待。

不是去幻想有一個能夠滿足你所有條件的選項出現,而是要學會把最低分的選項當成是標準。

不是想說不到六十分的選項你就不選,而是懂得把負二十分當成是六十分,負十分當成是七十分。

如果沒有時間限制的話,當然你可以慢慢的等到符合你標準的選項出現。但是如果有時間限制,時間到了你還是得在你覺得很爛的選項中選一個,所以懂得用爛的選項當成是基準才符合現實。

以你的狀況來說的話呢,你擔心自己選擇做專題會很痛苦很累,還有跟組員相處的問題很多;那你選實習呢,你又會覺得自己可能能力不夠,找不到實習公司、或是沒辦法通過畢業。

如果兩邊都做不好的話,我想你更該把你的標準重新的修正一下。這已經不是一個專題或是實習要選哪一邊的問題了。你選專題你會想說專題可能做的很痛苦所以我想選實習;你選實習也會想說選實習可能很痛苦所以我想選專題。

你不是想問實習或專題要選哪一個,你是想問有甚麼選項可以不痛苦,你因為沒有不痛苦的選項而猶豫。

如果是這種狀況的話,你應該修正你對自己的期待,學會接受現在自己的能力(實作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就是只有痛苦的選項可以選,你還沒有能力選擇不痛苦。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是不完美、以及不平等的。

別人有的選項不代表自己有。我不能因為看到別人年薪百萬又一天只上班八小時,就覺得我自己一定要找到同樣很爽的工作;我也不能因為我的某個朋友交到了大奶正妹女朋友,就認為自己也一定交的到大奶正妹女友。我可能就是沒有那個條件與能力。

看清楚現實的運作,然後也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條件,在哪個階層。

只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狀況,以及跟他人的差距在哪,才有可能真正的修正與改變自己。而不是想說為什麼我沒有那個看起來很棒的選項可以選。

所以呢,別人實習或是專題做的很好,看起來都沒發生什麼問題,那也是別人的事,不代表你一定可以像他們這麼順利,不代表你有那麼好的選項可以選。你該思考的是,你的猶豫是不是來自於你兩個選項都不想選?如果是的話,你是不是該調整自己的期待?

如果兩個選項都很讓你害怕的話,那你該期待的不是哪個選項可以讓你不害怕,而是接受自己一定會害怕,然後把害不害怕這個因素,從你的後續判斷中拿開。

3. 看起來比較害怕、討厭、困難的,通常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判斷法拉,不過你參考看看就好。

一般來說,如果有兩個選項在猶豫,一個看起來不怎麼害怕、討厭、困難,另外一個則是看起來很讓人害怕、討厭、困難。那通常看起來比較害怕討厭困難的那一邊,是你真正需要的那一邊。

這是因為選項能夠讓人猶豫,代表著天平的兩端的重量是差不多的。

那讓人覺得討厭困難的那一邊,如果沒有甚麼深刻的優點的話,通常是連想都不會想,就會被否決掉的。

也就是說如果會猶豫的話,通常代表著看起來比較討厭或困難的那一邊,有著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隨便舉一些例子吧,比如說我現在猶豫要去運動還是在家看youtube廢片,然後想到了運動好辛苦喔不想運動。這時候就代表著我應該要選去運動的那一邊,因為運動有一些很棒的好處,讓它即使很辛苦,也有著跟看youtube廢片帶來的快樂差不多的價值。

這是一種不錯的思考方式。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我們害怕的事物上學到最多的東西。

越是害怕與討厭的東西,也代表裡面蘊含著越多的潛力與價值。

比如說吧,你害怕專題的背後,可能潛藏著你跟他人溝通協調上的問題;你害怕實習的背後,可能潛藏著你跟權威(父母、老師)相處溝通上的問題。

如果能夠學會看清楚自己害怕甚麼,接受並處理它,我們就會有巨大的收穫。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