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您好,
我是個國外留學生。
關於爸媽,我跟他們存在越來越多代溝。我想做的跟他們期望我做的不同- 我想回國,他們卻想要我在國外發展;我有愛的人,他們卻逼迫我分手,因為那人條件不好。我跟他們的價值觀,也因為受的教育和年代不同而有很大的差距。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也知道他們比我走得遠看得到多,不想我受到半點委屈,但我不喜歡整個人生都被安排完的感覺。不知不覺我與家人的關係,也許帶一點刻意地疏遠了。
最近我很少跟她們通話了,昨天心血來潮打了視訊,明明媽媽表達很多善意,妹妹也很想念姐姐,我卻不知為何感到很不耐煩,甚至沒來由的有點生氣,口氣也不太好。其實有點愧疚,不想擺臭臉,可是就是不知為何,不自主地冷漠。
有打算在自己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後,就擺脫父母追求理想,反正花的是自己的錢他們也不能控制。但他們對我的好又讓我有罪惡感。明明他們對我有這麼高的期望,一直給我鼓勵,支付我的高額學費,但我追求的卻不是他們要我追求的目標。我倒是寧願他們也對我冷漠,放棄我,不要在我身上寄託期望,至少我不會再讓任何人,尤其愛我的人感到失望。
我想當一個懂事的人,我知道我現在的想法也許太幼稚,所以我想做出成熟的選擇。
補充一點,為了避免使者誤會我都沒有溝通我要澄清,關於理想我不只一次跟他們溝通過,但他們當然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把我的想法當成退路,要我朝著他們的想法全力以赴。欸不是,我是個成年人,我想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怎麼就這麼難呢?就一定要付出讓家人失望的代價嗎?唉,逆來順受或是逆流而上永遠是千古難題。
不知不覺又抱怨了好多,使者辛苦了,感謝。
你好,
我建議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課題分離」,《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也蠻有名的,最開始大家在提課題分離也是因為這本書的樣子,那網路上很多書評或讀書心得,可以試著去了解看看。
就你的狀況呢,我是覺得你會對家人不耐煩,口氣不好,也是很正常的。
你的家人並不能好好的分離他們的人生課題,把對你的愛以及他們自己對人生的期望(有一個外在成就高的小孩)混在一起,那你作為一個訊息接收者,自然也會沒辦法分離那些你對家人的愛,以及被期望後,人生不受自己控制的那種討厭的感覺。
所以在那些你應該好好跟他們互動,表達友善情緒的時候,自然會沾上那些討厭的,不舒服的情緒。
要處理這些東西,就是好好的把課題分離清楚。
你的父母愛不愛你,對你好不好,都是分開來看的,不要全部混在一起看。
他們可能在支付金錢上讓你感覺到愛,他們可能在說話很溫柔上讓你感覺到愛,那你可以針對這一些,也給予良好的回應。
他們逼迫你選不想做的選擇,他們不尊重你的主體性,讓你覺得這不是愛,那你沒有必要在這些事情上,逼迫自己用友愛或親切的態度回應。
如果他們硬要宣稱那些你覺得不是愛的行為,稱之為愛,硬是要把那些東西混在一起談,而不是分開處理,那你應該要明白,那只是他們的個人看法,你沒有必要一定要認同他們的想法,你沒有必要把那些東西也混在一起談,你可以練習自己把那些東西分開。
如果他們不能好好分離他們的課題,痛苦的會是他們;如果你不能分離自己的課題,那感到痛苦以及矛盾的會是你。
隨便舉個例子,假如A煮的菜都很好吃,但就只有咖哩煮的很難吃,然後有一天B吃到了A煮的咖哩,說這個好難吃我不想吃,然後A說我煮咖裡煮那麼辛苦,你不吃咖哩就是不愛我。
那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問題混在一起談。
我們不應該想說因為A煮的其它的菜都很好吃,所以咖哩也應該會很好吃,因為難吃的東西就是難吃;那我們也不應該去吵A咖裡煮的很難吃,是不是因為他沒有用心的煮,辛苦的煮。
當我們把問題混在一起談,就是沒辦法談出結果,因為A就是煮其它菜煮的很好吃,但就是煮咖哩煮的很難吃,A就是煮的很用心很辛苦,但最後煮出來很難吃。這些東西本來就沒有必然關係,本來就要分開談的。
那當B能夠分開的看待這一些問題,他就可以老老實實的設定行為界線,不會因此感到太困擾。
他可以說我很感謝A你煮菜給我吃,當你願意煮其它菜給我吃,我願意吃;那我不喜歡你煮的咖哩,所以你煮的咖裡我不會吃;我不吃你煮的咖哩,不代表我不愛你,當然我也接受你可以抱著這種「我不吃咖哩就是不愛你」的觀念,但我還是愛著你的;如果你因為我不吃咖哩,所以不煮菜給我吃,雖然很可惜,但我也願意接受。
只要心態擺端正,那B是不會有太大的困擾的,他如果哪天想吃別人煮的菜,他可以去找其他願意煮給他吃的人。
那如果A就是想不開,就是要把所有的東西混在一起談,那也沒關係,就當作價值觀不合,所以兩個人盡量少連絡就好了。
反正B就是抱著原則,你煮其它菜我願意吃,你煮咖哩我不願意吃,我很感謝你,我也愛你。這樣就可以了。
那等哪一天A想開了,兩個人價值觀又接近了,自然就會可以好好的相處了。
同樣的,回到你的例子,對於那些你覺得是愛的東西,用愛回應對方;對於那些你覺得不是愛的東西,你也不需要逼自己用友愛的方式回應對方。
如果對方硬要把那些好的、不好的東西混在一起談,那我們就是學會把那些東西拆開來,分開來談,並設定良好的行為界線。
對方覺得怎樣的行為是愛,只是對方的想法,不代表你一定要接受對方的觀念想法;那相反的,你也沒有必要吵贏對方,想說對方對愛的觀念是錯的,一定要跟自己一樣。
對方要覺得不吃咖哩就是不愛我是對方的事,那我要覺得我就算不吃咖哩,我還是愛著對方,則是我的事。反正我愛不愛對方,我自己知道,也沒有必要一定要用對方的方式來證明我愛對方,就像對方也沒有用我的方式來證明對方愛我一樣。
就像我也可以說就算我不吃你的咖哩,你還是願意煮給我吃,這樣才是愛我。那如果你不愛我我也不會愛你。但種方式最終也只是淪為吵架而已。
所以我們就是把課題分離做好,顧好自己就可以了。
他人認為怎樣是愛,怎樣是好,是對方的事,我們尊重對方;那我認為怎樣是愛,怎樣是好,則是我的事,也尊重自己。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分離自己的課題,了解自己的情緒究竟指向哪些源頭,那你自然就會在不該生氣的時候生氣,在不該友善的地方逼迫自己友善。
如果你能夠好好的分離清楚自己的課題,自己的情緒,自然你可以在該生氣的時候生氣,該友善對待對方的時候友善的對待對方。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