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 說說

人生經歷 · 2022-01-11

人生什麼時候只剩下抱怨了呢?
總是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承擔很多責任和不悅,但是其實我也只是個平凡的人,有著和別人一樣,平凡的生活和遭遇。
將自己做為一位諮商者去生活
我用將心比心的態度和第一人稱的角度去感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發生的事
發現自己似乎也被影響了一樣
也會去思考到自己人生當中的很多瑣事
明明不值得在乎的瑣事,在我眼裡,好像被放大解釋,好像被重新回溯再回溯,咀嚼再咀嚼

什麼是抱怨?什麼是訴苦?這兩個到底差別在哪裡?
曾經被形容是被害妄想症的我,現在也在想自己是否過於多情?
高中三年的日子,被我連接過去小時候更小的年紀,混成一鍋,五味雜陳的垃圾湯

翻舊帳,加新帳,成為了每天必經過程。
不懂這意義何在,為何我總是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

覺得為了的自己會很慘,老師總說,人的一生,福份有限,現在享福的,未來會受苦,現在受苦的,未來會享福。我是一個在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我的人生,會很慘,因為我比不上任何人,因為我未來不一定有工作。
悲觀,我習慣讓自己卑下,因為這樣,我就可以逼自己多想。我喜歡研究任何心理的東西,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研究完之後,會不會它們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它們未來都不會用到,我還是比不上別人,我還是應該自以為厲害,其實什麼都沒有的白痴

專注,我應該專注在課業,反正,可能也改變不了什麼
我離未來想要讀的科系,還很遠,但是卻什麼都沒有達成
神說藥相信它,相信它它就會聽我禱告
那會不會人世間有從地獄逃過來的孩子,本來就不該在這裡?
興奮,我應該讓自己興奮,因為沒有人會這麼卑,所以因為我是一般人,希望成為偉人的一般人,搞不好,是個白痴


口袋怪獸

你好,

以下分幾點談吧。

1. 受害者心態

第一點來提到受害者心態,以及如何跳出受害者心態吧(如果你有這個打算的話)。

要說到受害者,我就想到了卡普曼戲劇三角,它是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的一個理論。指的是人們在溝通互動時,會進行的一種心理遊戲(心理戲劇)。

在這個心理戲劇中有三種角色,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

迫害者:扮演一個批評、控制、強迫、攻擊、貶低他人的角色。

受害者:扮演一個無助的、無能為力的、被動的、別無選擇的角色。

拯救者:覺得他人沒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覺得自己應該要接手他人的問題,覺得他人沒有自己就不行。

那這個「戲劇三角」的理論呢,指的是一種不良溝通的典型。人們在溝通的時候,會無意識的演出劇中的角色,不論是演出迫害者、受害者或是拯救者。人們藉由扮演這些角色,演出一幕情感強烈的戲劇,進入角色的既有框架(我就是這樣的人、他就是這樣的人,這沒有辦法),藉此逃避自己真正該處理的問題,或是該學習的課題。

這邊節錄一個我剛剛google來的例子。

(http://blog.udn.com/Uni127/10243948)

比如說,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場景,你下班後接到先生電話,說要和幾個朋友吃飯,不回家吃飯了。你想到有幾張折價卷快要到期了,就說去賣場買些東西,不去了。

晚上九點多,你提著重重的一堆東西走出商場,給先生電話,想問他能不能來接你。聽電話裡傳出的聲音,那邊正喝得酣暢,顯然是接不了你。這時,天正下著雨,一時很難叫到車,站在濛濛細雨中,你真是氣。一會兒生氣他為什麼喝酒不能來接你,一會兒又氣自己為什麼這麼多年就是不肯自己開車。在這種種惡劣的心情中,折磨了自己一個多小時,直到上了一輛計程車。

計程車向前開著,車廂裡很安靜,你突然意識到類似的事情似乎發生了好幾次。比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時間在那個賣場周圍根本叫不到車,可是還是這個時間去了這個賣場,這樣折騰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老公晚上會喝酒,接不了我,可還是抱著幻想給他打電話,這種情況也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這樣做是自找麻煩,知道還是這麼去做,不是自討苦吃嗎?

在這件事情當中,當你很辛苦地提著一堆東西,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時一樣來接你,這時老公就被你當成那個幻想中的「拯救者」。而當他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來時,先是失望,繼而生氣,瞬間你就變成了受害者;而他在卡普曼三角戲劇中頓時變成了害得你這麼沮喪這麼生氣的「迫害者」。

設想,接下來,如果回到家你繼續指責你老公,你就變成了一個「迫害者」;他如果很無辜很內疚,你可能又會感到過份而安慰他,搖身一變,你成了「拯救者」,而當他是一個受我情緒失控影響的「受害者」。

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三角模式中所處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而發生轉變。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

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根本不值得生那麼大的氣。那是因為當時的你已經不自由主地深深陷入了這個「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的三角戲劇中而無法覺察和自拔。在這個遊戲中,你既是一個受害者,又是一個迫害者,還是一個拯救者。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並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沒有什麼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心理戲劇在雨中上演。

那在這個例子中呢,我們可以發現,那位太太在心中大開劇場的同時,她也迴避了她自己的功課。

她可以選擇自己學會開車,或是選擇一個人也適合的交通方式;她可以選擇換一個時間去賣場,或是事先與先生約好一起去;她可以在婚前選擇一個不管何時都願意載她的丈夫;她可以選擇不用指責的方式溝通,而是平靜的表達自己很重視這件事情......

重點不是,太太不應該打電話給先生要他載、不應該表達她希望被載;重點是,當她進入了角色,進入戲劇中的強烈能量的時候,真正的溝通就被掩蓋了。她只專注在演出自己的角色、專注在讓觀眾認同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專注在溝通或解決問題。

進入迫害者角色的人,演出一個高高在上的角色,認為自己地位比較高、或是賺的錢比較多、或是說出的大道理比較正確,站著道德的至高點,批評或是逼迫他人應該按照自己所規劃的行動,覺得自己明明是對的但為何對方不懂;忽略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的理論不一定適用對方,也忽略了自己使用不良的溝通方式。

進入受害者角色的人,演出一個無能為力、楚楚可憐的角色,認為自己甚麼都做不了,甚麼都沒辦法改變,做甚麼都一定會失敗,於是期待有人能拯救自己,期待有人能幫自己改變自己的處境,期待有人覺得自己很可憐,所以不再對自己有要求;這也代表著他忽略了自己或多或少有能力改變自己,忽略了自己有為自己負責,拯救自己的可能性,忽略了其實自己可以主動的拒絕他人的要求,而不是演出一個可憐的角色,想利用道德輿論的壓力逼迫他人不敢對自己有要求。

進入拯救者角色的人,演出一個幫人把屎把尿的角色,認為對方沒有自己一定不行,認為所有有問題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幫助,認為那些問題當事人沒辦法自己解決;這忽略了當事人可能有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動力,忽略了當事人有失敗以及學習的需要,忽略了自己可能只是在透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逃避自己真正該面對的議題。(例如有聖母情結的女孩子,可能藉由拯救一個沒能力為自己負責的男朋友,讓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是有價值的,同時躲避可能跟原生家庭中父親的關係議題)

還是再次強調一下,不是說不能扮演那些角色,不是說所有的受害者都不是受害者,不是說不能有情緒。

重點在於,當演出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戲劇角色中帶來的強烈能量,會讓人自以為佔據著道德的至高點,認為自己都不需要改變、沒辦法改變,都是別人的錯,忽略掉除此之外的很多可能性。

想看到示範的話,最近剛好就有一些例子,dcard前一陣子因為台大生自殺的議題吵的很兇,我們可以仔細的看看下面的留言,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渲染自己的情緒、利用自己的論點或是人生經歷,嘗試佔據著道德至高點,或是嘗試激怒對方,讓對方扮演另外一個戲劇角色;大家在扮演那些角色的同時,分化你與我、對與錯,想讓自己相信自己不是那個導致自殺的人,想讓自己相信自己不會是那個憂鬱自殺的人,想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逆轉這則悲劇的人。

當大家都陷在自己的心理戲劇中的時候,自然就陷在角色扮演與情緒爭吵之中,而沒辦法同理與整合論點。

那避免演出這種戲劇三角的辦法呢,重點就在於「覺察」。

我直接節錄一下別人寫的文章

(https://ruddyblog.wordpress.com/2019/02/02/%E5%8D%A1%E6%99%AE%E6%9B%BC%E6%88%B2%E5%8A%87%E4%B8%89%E8%A7%92-%E5%BF%83%E7%90%86%E5%AD%B8%E7%95%8C%E7%9A%84%E7%B3%BB%E7%B5%B1%E6%80%9D%E7%B6%AD/)

最基本的解法就是識別遊戲,然後迅速脫離遊戲。這裡收集了幾種處裡遊戲的方法: 離開現場、暫時保持沉默或延遲反應、注意餌,避免上鉤、注意自己的漠視或自主驅動力、直接給予正向安撫、運用成人自我狀態來分析現象、分析心理遊戲的過程、在轉換時移向親密。

學會覺察人際互動中的情緒能量,我們就能夠感覺到自己或是他人,是不是正打算進入那些戲劇角色中,演出一個個情緒充沛的角色。

當我們能夠覺察,自己或他人正打算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就能夠打破那個戲劇循環。

這邊同樣也節錄一下:

針對戲劇三角的僵化特性,另一個三角關係被提出來,暫且翻譯成賦能三角。賦能三角的三個角色,分別是創造者、挑戰者和教練。

當受害者變成創造者,心態上就能從被動的乞求,轉變成主動的創造。原本注意力全在自己的問題,現在轉移到自己的能力上,自己能做什麼改變。

教練則取代拯救者的角色,教練的功能絕不是代替球員上場比賽,教練幫助創造者釐清自問題,並啟發更多的可能性,他的目標便是找出每個人的潛能,並試圖把它激發出來。

挑戰者不再像施壓者那樣,不停透過指責來強調問題的嚴重性,相反的,他把問題轉向目標,並挑戰人們往目標前進,而不在受困於問題,難以向前。

大概就是這樣。

要脫離受害者心態,重要的就是找回自己的能動性。

2. 抱怨與訴苦

關於抱怨以及訴苦的差異,我提一下我的個人意見。

訴苦,比較偏向內在世界,針對感受,希望的是他人可以同理自己的感受。(我很痛苦,我希望你可以了解我現在很痛苦。)

抱怨,更多的是針對外在世界、針對事情,希望他人可以認同自己對世界的的判斷。(我覺得他是錯的,我也希望你認同他是錯的。)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女生總共交過三個男朋友,三個都遇到渣男。

如果是訴苦的話,她的對話會比較偏向:我好痛苦、我付出的心力都白費了。

如果是抱怨的話,她的對話會比較偏向:為什麼那些男生不好好對待我、男生全部都是渣男、我這輩子不要再交往了、我一定不值得被愛、一定沒有人會愛我......

其中的關鍵在於了解:感受是感受,真實是真實。不要把感受當真實。

確實對於我來說,我的感受是我體驗到的真實,但我的感受不代表他人對真實的體驗,他人對真實可能有跟我截然不同的體驗。

我可能覺得寫程式好痛苦,不代表其它人覺得寫程式好痛苦。但對於其它人來說,他可能也有除了寫程式以外,某種會讓他覺得痛苦的事情。

他可以同理我很痛苦,就像他也有會讓他感到痛苦的事物一樣,但不代表他一定要認同「寫程式好痛苦」這件事。

這就是避免讓自己的訴苦變成抱怨的重點。

「事實」(真實)不會為了你的「感受」負責。

不會因為我感覺我讀書好認真,我的考試成績就一定變好。我的考試成績也跟我有沒有讀到重點,讀書方式有沒有效率有關;我追女生很用心,也不代表女生就一定會願意跟我交往。會不會交往可能也跟我追女生的方式,我給人的感覺,我有多少價值有關。

那些感受、那些付出,只是為了對的起自己而已,不代表事情發展一定會如你所願。

所以說呢,如果訴苦時想避免被認為是抱怨的話,就盡量專注在自己的感受,同時避免一些「過度推論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當成他人的事實」、「認為現實一定要為了自己的感受負責」的行為。

如果我只是在表達,我追某個女生花了好多心力,好辛苦,失敗了覺得好痛苦,那會比較接近訴苦;那如果我一直在強調,為什麼對方不懂我的好,為什麼對方不願意接受我,那就比較接近抱怨。

說到底,我很用心,我很辛苦,不會是對方必須接受我的理由。

我可以說我很用心很痛苦,但我沒必要一直強調女生應該接受我。

3. 福分並不是有限

關於人的一生福份有限,現在享樂,以後一定痛苦、現在有錢,以後一定沒錢這一點呢,我只能說大概是錯的。

像這種「總和有限」的思維,其實有一個詞叫作「零和遊戲」,只有在符合這種條件下,才會出現這種總和有限,所以我拿多一點別人就會少拿一點,我早上多拿一點晚上能拿的就會少一點。

但純粹的零和遊戲,其實是不那麼實際的概念,純粹的零和遊戲通常出現在一些被設計過的場景,比如說電玩遊戲、博弈遊戲中。

現實社會中呢,絕大多數的場景都不是「純粹」的零和遊戲。

在現實的社會中,還有一句話也被很多人奉為圭臬,叫做「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本來就很多錢的人,就越容易用錢賺更多的錢。

例如說買房子當投資很賺,但首先你要有足夠資金才有這個投資機會。例如說同樣選對一隻漲10%的股票,投入一萬元以及一百萬,賺到的錢天差地遠。

同樣這句話,也適用錢以外的場景,比如說時間與快樂,也有人說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本來就活的很快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和善的待人,因此吸引到許多跟自己一樣和善快樂的人,因此形成正向循環,越活越快樂。

時間也是一樣,一個人缺乏時間,只能窮忙,同樣的他就會缺少「反省自己時間利用」的時間,因此他只能一直低效率的使用時間。

像我前一陣子,有看到一篇文章,剛好就在提這個主題

(https://yssweet.com/2021/12/%e6%99%82%e9%96%93%ef%bc%8c%e4%b9%9f%e6%98%af%e5%af%8c%e8%80%85%e6%84%88%e5%af%8c%ef%bc%8c%e7%aa%ae%e8%80%85%e6%84%88%e7%aa%ae.html)

仔細想想,就可以知道「零和遊戲」跟「富者越富」的概念,兩者是違背的。

一個說現在有錢以後會變沒錢,一個在說現在有錢以後會變更有錢。

那其實兩個概念都是對的,只是應用場景不太一樣。

我個人認為,對社會比較精確的描述方式是階梯狀的。

會有一群人待在10的位置,另外一群人待在100的位置、一些人待在1000的位置,往下10000,100000......的位置。

那些數值可以代表著任何的東西,比如說薪水、快樂程度、時間自由度......

通常來說,同一個階梯(階級)內,用「零和遊戲」來描述是正確的。

比如說同一間高中內,大家的學習能力大概是在同一個階梯;比如說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職位,大致上的薪水也會是差不多的。

那如果我的同學表現的不好,相對的我的排名會前進;如果我同事的考績不好,相對的我可能會有好的考績,拿到比較多的獎金。

那在不同的階梯(階級)之間呢,用「富者越富」來描述是比較正確的。

比如說同樣是打棒球,在一般的高中社團打棒球,跟在那些傳統的棒球名校,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進職業而打棒球的人,就是不一樣的階級。相對來說那些以職業為目標,在傳統名校的人,就容易接觸到更多的專業資源、專業訓練,自然容易累積出在普通高中打棒球的人無法累積出的實力。

同間公司老闆跟員工也是不一樣的階級,那我們也可以知道,在分配利益的時候,肯定是老闆或高階員工會拿的比較多。

但如果有人,打算從低的階梯爬到高的階梯,那麼他應該學習的是,打破零和遊戲的思考方式。

就以剛剛同一間高中,讀書的例子來看,雖然陷害同學,讓同學考的比較差,確實可以讓自己的排名好一點。但是這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讀書能力、學習能力有進步,我的能力還是停留在同一個階梯之內。

但如果我能夠打破這種零和遊戲的思維,以一個共好的思維,嘗試合作組成一些讀書小組,互相幫助彼此學習,互相修正彼此的讀書方式。那這樣子表面上大家都提升,自己好像相對沒有提升,但是當真正的檢驗來到(比如說大考),我們就會發現合作可以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到只靠自己單幹沒辦法達到的程度,因此有機會跨入下一個階級。

把零和遊戲,玩成正和遊戲,以共好為目標,創造出良好的循環。(也是很多人喜歡說的吸引力法則,用好的循環吸引更多好的循環)

這個世界,不是零和遊戲。錢的總量不是固定的(因為很多政府在印錢),生產出來的物質總量也不是固定的(因為科技變化)。

如果我們抱著零和遊戲的思維,食物有限,自己的食物不夠,我們就會去隔壁國家搶食物,選擇發動戰爭。

但如果我們能夠有合作的思維,就會懂得交易、或是合作改進耕種技術,以創造更多的糧食產量。

快樂與時間,也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抱著比較心態,抱著零和的心態,那他的快樂程度,高機率一直停留在他原本的階級。

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建立在雙方的快樂上,那他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循環。他會知道自己的快樂創造了其他人的快樂,他同時也會知道其他人的快樂,也創造了自己的快樂,因此他最終有可能超過他原本所在的快樂階級。

回到你老師說的,現在受苦以後會享樂,這一點。

很多老師父母都很喜歡這麼想,他們大概想表達的是:讀書很痛苦,玩樂很開心,但時間有限,只能在兩者之間選一,所以讀書時辛苦一點,工作可以輕鬆一點。

但很可惜的是,這其實也是一種零和的思維,抱著這種思維,高機率永遠只能停留在同樣的階層。

抱著這種心態,當學生時硬逼自己痛苦的讀書,就算真的往上爬了,進到好的學校或工作,但未來的某一天,他就會覺得我已經辛苦過了,該停下來了,所以開始放鬆應付自己的學業與工作,那結果就是他又會掉回原本的階級(或是一輩子停留在相同的階級,沒辦法再往上爬)。

真正能超出這種思維的人,比如說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又或是把樂趣(興趣)當成工作的人。對他們來說,工作與學習不只是一件辛苦(痛苦)的事,除了痛苦以外也有正向的循環,因此他們很願意把他們的精力投注在上面,自然容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讓他們能一直往上爬。

仔細看一看一些優秀人士的訪談,其實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概念(工作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工作,而是快樂與使命)。

雖然寫了這麼一大堆,我建議不要太把重點放在階級,有時候想要爬階級,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我覺得重點在於,我們應該要明白,像這種零和的思維,這種明明很痛苦還感覺不到任何好處,但卻硬逼著自己做的思維,這大概就代表自己在這個方向的成就,最高也就只能待在現在的階級。

再怎麼努力,也頂多往上爬一兩階,很容易就會碰到自己的極限,很容易感覺到厭倦。

那相對的,如果我們能稍微的調整一些東西(比如說心態、工作或學習的方式、前進的方向、工作或學習的環境......),讓自己進入正向的循環,那努力(讀書、工作或其它......)就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這才是正確的努力方式,而不是需要痛苦的逼自己去做。

找到那些自己覺得很快樂(但可能還是包含一些痛苦)的事,同時也可以讓他人快樂的事情;做那些自己覺得有價值,他人也覺得有價值的事情。

創造良好的正向循環。

這樣才可以真的走得長久。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