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馬來西亞女生,來到了台灣當研究生。我家裡其實爸爸媽媽都很偏袒弟弟,重男輕女,幾乎我是被忽略的,以前是已經麻木了,可是想到未來連唯一愛我的人都沒有,連現在跟同年齡的同學比起來,我真的感覺我沒有成就,不敢想像過後我的工作是怎麼樣的,覺得自己沒有本事,怕連未來養活自己的能力也沒有,也無依無靠,朋友也幾乎沒有,大家都很忙,我都是一個人。
你好,
一個人在國外生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容易感到孤單寂寞。
面對到困難,想要感受到支持、感受到愛,是人之常情。
以下兩點想法提供給你。
1. 家庭
雖然說沒辦法從家庭中獲得愛與支持,是一件很哀傷的事情。不過這種狀況也是會發生的。
我覺得在這種時候,試著去提醒自己:愛人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
確實我們有可能從家庭中感覺不到愛,因為對於某些父母來說,他們沒有愛人的意願或是能力。他們可能有某些執著,比如說比較執著於成績好的孩子、或是比較執著於性別、或是執著於他們的過去的人生經歷,讓他們沒有辦法好好的愛他們的小孩。
這種狀況下,我們就會沒辦法從家庭中感覺到愛與支持。
但是,愛與支持也不是一個只能從家庭中獲得的東西。
有一些人雖然可能在家庭中得不到歸屬,但他們能夠在外面的世界中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找到一些真心的朋友與愛人,找到自己的歸屬。
這時候,問題的責任,已經開始跟家人漸漸無關了。
確實當我們還小,還沒有決定的權力,很多事情只能被動的受人影響,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主導事情的發展。這種時候,家庭中的氛圍、能不能感覺到愛與支持、彼此關係建立的好不好......這些比較多是大人們該負的責任,因為他們的能力與權力較大。
但如果當我們漸漸的離開父母、離開家庭,嘗試自己與外在建立關係,嘗試交朋友、談戀愛,嘗試建立一些對等的關係。這個時候,關係建立的好壞,至少有一半,是自己可以影響的,自己應該負責任的。
說這些並不是要表達人們「應該」要有能力跟他人建立關係,而是正好相反。
就像我們的父母可能在建立關係上,在對待自己的孩子上,出了一些問題,或是做的不夠好,所以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到不被愛、感覺到偏心、感覺到不被尊重、不被重視;那同樣的,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自己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時候,比如交朋友、比如談戀愛,其實也是可能會發生一樣的事情。
我們可能不知道怎麼跟對方自在的相處、我們可能讓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尊重、重視、我們可能讓對方感到敵意而不是支持、我們可能更多的在乎的是自己的執著而不是對方有沒有感覺到愛與支持......
所以我們沒辦法跟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沒辦法交到朋友,所以我們很孤單。
我覺得像這種時候,試著去提醒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的父母不是理所當然的有能力愛人,有能力讓人感覺到被愛;我們自己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有能力跟他人建立關係,可能交不到知心好友或是沒辦法談戀愛。
面對沒辦法給與自己愛與支持的父母,學會放下期待,接受他們就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愛人或學習如何愛人;面對自己沒有能力跟他人建立關係,學會放下自己的假性自尊,接受自己其實也不懂的愛人與被愛,接受自己還有需要學習的地方,接受自己需要練習與他人建立關係。
父母家庭沒辦法給自己愛與支持,這很可惜,也很悲哀。不過這跟我們長大以後的生活,沒有必然的關係。
就算我們從小、從家庭中感覺不到被愛,我們還是有可能在長大以後,透過學習,透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重新的感覺到被愛與支持。
我們可以說因為從小在家庭中,沒辦法感覺愛與支持,沒辦法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所以我們長大後也因此很難跟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但同樣的,那些從小看見的不良示範,也可以是對自己的提醒:提醒自己需要學習如何愛人,提醒自己需要練習建立關係。
長大,是一個慢慢與原生家庭分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去釐清哪一些東西是父母的責任,哪一些東西是現在的自己可以影響。
過去在家庭中感覺到的那些不被愛,或許責任在你的父母上,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給人愛的感覺,就像現在的你可能也不懂如何跟人建立良好關係一樣。
但是現在的你,如何看待過去的那些不良回憶,選擇把它當成是你沒有辦法跟他人建立關係的理由,或是選擇把它當成你學習進步的動力,則是現在的你可以影響與負責。
愛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面對這一點,我們可以選擇沉溺在這一點,選擇接受人就是這樣,我的父母是這樣,所以我也是這樣,我就是不懂得如何愛人、如何與人建立關係;相對的,我也可以選擇去改變自己,超越自己的父母與過去,試著去學習如何與人建立關係,練習如何愛與被愛。
2. 嘗試新生活
第二點呢,雖然有時候到了新環境,所有的人都不認識,所以我們覺得很孤單或害怕。
但換句話說呢,我們也可以說因為所有的人都不認識你,所以我們也可以不用擔心那麼多。
有些人出國,會因為沒有認識的可以依靠,所以畏首畏尾,不敢嘗試;那有的人則是覺得,反正我都出國了,也沒人認識我,所以我可以放飛自己,隨便亂做隨便亂玩。
這兩種都是一種想法。
既然你跟大家都不熟,哪反過來說,就是你做一些新的嘗試,犯了一些小錯,也不一定會怎麼樣,大家也不一定會在乎。
你做了一些嘗試與改變,失敗了,或許哪天你回國了,沒人認識你,也不會有人知道。
這也是一個新環境,沒甚麼人認識你的好處。
其實很多時候,不用把嘗試與改變看的太重,失敗了也不會怎麼樣。
這也不是一個出國的人才有的特權,其實就算一個人不出國,他也是有可能會換環境。
在國中的時候,老師總是喜歡把記大過小過,說的很嚴重,但長大了之後,換了環境,根本不會有人在乎這些。
過去的成功與失敗,到了新環境,很有可能根本沒多少人在乎。
現在已經沒有人在乎我小學考了一百分,或是我國中全校前幾名,同樣的,我過去在學習與嘗試中出現的那些失敗與錯誤,除了我自己記得以外,其實也沒多少人在乎。
大家都只記得自己、只在乎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
曾經我有一些失敗,我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沒辦法接受,全世界的人都會在乎,殊不知換了一個環境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人在意。
所以說呢,如果到了新環境,如果都沒有人認識你,沒人跟你很熟,那就別把過去的自己看的太重了吧。
你可以去嘗試一下新的自己,做出一些改變。要是失敗了,其實也就是那樣子,其實只有自己記得,其實只有自己在乎。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