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禮

心情抒發 · 2022-04-17

給皮夫

我本來就是一個常常講錯話,以致自己被罵、被討厭或是場面很僵的人。幾乎原本好好的對話,只要我開口,就會突然凝結空氣。我自己每次遇到這種狀況都很後悔,也一直提醒自己要管好嘴巴,要想清楚再講,卻還是常常講錯話。
今天我又講了失禮的話
我現在高三,今天跟父母剛好說到大學學費
之前(應該是學測前)我因為聽到同學說會自己出學費,所以也想要這樣(大家都滿18了,變得希望獨立),就回家跟母親說,當時母親同意(如果是公立學校的話,用我從小存的壓歲錢應該可以先支付一陣子,之後我也計畫打工或是當家教)(順到一提,當時這樣說的同學家裡經濟狀況好像跟我家差不多

但今天又剛好講到,父母卻改口說他們覺得大學學費應該還是家裡出,叫我把壓歲錢存起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獨生女,18了還常常被當成小孩子
我覺得為什麼跟之前不一樣,就又提之前的事,但講了之後我有點失控了,就說出類似
「早知道這樣我考私立的也沒差,成績不用那麼好」之類的話
我自己也意識到這樣很失禮而且顯得很驕傲
但在我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先被父母大罵
因為知道我真的不該這樣講所以我馬上就道歉了
但之後氣氛就變很僵
而且我還是好後悔,自己怎麼會講出這種話呢?

其實學測後我因為知道分數是運氣的關係,也知道自己在備審資料跟面試的準備上都不如很多人,所以一直是保持的謙卑,怎麼會突然講出這麼失禮的話?

其實我模擬考的分數可能真的只能上私立,是因為後來運氣好,所以現在感覺有望上公立,但其實沒放榜前都不知道

而且父母辛苦工作才維持這樣稱得上小康的家庭,家裡出學費就算是因為把我當小孩,也是對我好啊,我卻這樣說

而且講這種話好像會遭天譴,好難受啊(平常不迷信的,但是畢竟都還沒申請學校,講了這種話後開始擔心)然後對於自己總是把氣氛搞僵也覺得好難受啊

其實一直有在努力控制自己,有時候想到有的話想講,但是感覺會冒犯到人,就會一直在心裡叫自己閉嘴,也都做到了,為什麼今天會突然失控呢?好難受啊


口袋怪獸

你好,

對於你的狀況呢,我是覺得切入的方面可以很多拉,不過先談最後一段吧。

關於「努力控制自己,以及忍不住失控」的部分。

首先呢,我覺得要先了解,「控制」跟「主導」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舉例來說,我現在很想拉屎,但附近剛好沒有廁所,那就短期來說呢,我確實是可以稍微的忍耐,讓自己不馬上拉出來;但就長期來說,我是不可能忍耐一輩子都不拉屎的,忍耐到一個極限就會忍不住拉出來。

人們常常會有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錯覺,但其實比較精確的說,人類只能「主導」自己的行為,並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所謂的控制,指的是人們覺得自己可以無視外在的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認為所有的影響因素都只在自己身上,忽略掉自己與外在交互影響的部分。

例如我覺得我可以控制自己專心讀書。我認為只要我想要專心讀書,我就有能力可以專心讀書,但我忽略到其實外在的環境也會影響到我能不能專心讀書。

像是旁邊剛好有建築工人在施工,很吵沒辦法讀書;像是我一整天沒吃飯(外在輸入)血糖過低,或是早上吃了過期的食物,現在肚子痛,所以沒辦法專心。

人是沒有辦法無視外在的環境,完全的控制自己的。就像以前有一個監獄實驗,本來看似心理很健康的人,只是換一個環境,就有可能表現出殘忍或是不人道的一面。

不是一個本質上善良(或邪惡)的人,就會做出善良(或邪惡)的行為;而是,一個人做出怎樣的行為,是受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加上「他待在一個怎樣的環境」影響。

人沒有辦法無視周遭環境的控制自己。

人能做到的,只有「主導」自己。主導代表看見自己的同時,也同時看見外在的世界、外在的環境是如何運作,以及這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的。

以剛剛的例子來說,如果我很想拉屎,那如果我懂得主導自己的人生的話,我應該不是抱著「只要我夠努力,我夠會忍耐,我就可以一輩子不用拉屎」的想法,而是懂得我生理上的限制就是在那邊,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不夠完美的人,需要固定時間去拉屎,所以我能夠好好的安排自己的拉屎時間。

那你的狀況也差不多拉,對於你自己的情緒、或是失言,如果只是抱著忍耐的想法,那結果就是忍耐到一個階段就會爆發,這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呢,首先你需要調整的可能是這種「控制」的心態,認為全部的東西的影響因素都在自己身上,或是所有的影響因素都在他人身上。

比如說呢,出去玩的時候突然想上廁所,不會覺得全部的問題都在於自已,都是自己沒辦法忍耐的錯;也不會覺得都是安排行程的人錯,他應該要知道每個人甚麼時候想上廁所,然後剛好安排有廁所的景點;也不會覺得是景點的問題,覺得每一個景點理所當然的都必須要建一個廁所,不然就不要接顧客。

真實的狀況是,這些東西都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我可以選擇多忍耐一下,我也可以選擇不忍,跟其他人溝通說我要去廁所;我也可以一開始就參與行程的安排,而不是問題出現了才在怪對方不會安排。

景點要建廁所,也要考慮到建造成本、營運打掃的成本,不是理所當然就要建。當然一個景點也可能因為沒有廁所,所以沒人想去,那到時候自然營運的人就會知道該建一個廁所;也有可能那個景點就算沒廁所,大家還是搶著去,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建廁所,反正就讓旅客自己安排行程,選擇要不要來就好。

(也可以換個例子,有一些景點自己沒有停車位,但又很多旅客想去,那自然而然就會有人在旁邊做一些停車位的生意。)

這種東西就是這樣,沒有甚麼「絕對」要怎麼做,或是「絕對」不能怎麼做。而是彼此間會互相影響。

在「教育」或是「社交」的相關領域中,有一個觀念是「互動模式」。

看一個人的行為,不能單單看對方的行為,而是要看他與環境彼此間是如何互動,如何互相影響。

例如說,對方做出了甚麼行為,不只跟對方有關,也跟我怎麼跟對方互動有關;我對對方做出甚麼行為,不只跟我自己有關,也跟對方怎麼跟我互動有關。

所以要改變對方的行為,其實是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達成;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其實也可以靠改變自己周遭的環境,讓自己能夠接收到正確的互動模式,自己的行為自然就會改變。

一些例子,像是一個被貼了「壞小孩」標籤的孩子,就會更容易做出符合壞小孩形象的行為;就像如果我可以「誠實」的看見一個人的優點,對方也會更願意在我的面前展現出他的某個優點,好讓他感覺他自己的形象是一致的。

或是說如果我不懂得怎麼追女生,只會送禮物當工具人,那我周圍的女生就很容易被我引導,用「工具人」的模式跟我互動;而不願意接受這種互動模式的女生,也會自然而然的選擇離開,所以我身邊只剩下把我當工具人的女生,相對的我也會越來越習慣用工具人的方式跟女生互動。

這就是「互動模式」。

所以呢,在往下深入談你跟父母的互動之前,我覺得你要先有這種觀念,人跟人的行為都是互相影響的。

舉例來說,你一開始提到的:「你是一個常常說錯話傷到別人,一開口場面就很尷尬的人」。

這背後,可能是受到長期的互動模式影響。比如說你在說話前,就已經預設對方會討厭你說的話,所以你在說話前,就決定先討厭對方了,所以用充滿敵意的語氣或氛圍跟對方說話,導致對方也用很不好的氛圍回應你。

而你一開始預設對方會討厭你,也可能是因為過去你跟其他人的互動有不良的經驗,對方過去用討厭的方式跟你說話,因此讓你覺得你現在也要使用會讓人討厭的方式跟其他人說話。

這也包括,那些友善的人,不喜歡使用討厭語氣說話的人,以及不喜歡正常說話但卻被當成用討厭語氣說話的人,在發現你有這種習慣(比如說用負面的語氣說話、比如說因為過去受到言語傷害,因此現在習慣把中性的話語解讀成負面的話語)的時候,選擇遠離你,保持距離,也因此你的生活圈就會留下越來越多用負面語氣說話的人,以及喜歡把他人的話負面解讀的人。

這就是一種負面循環。

我提這些是想要表達,通常一個問題行為,不會只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要把周遭的環境如何互動考慮進去,人也不可能無視環境,只靠自己控制自己就改變問題行為。

我自己也帶過很多有問題行為的小孩,但是面對到小孩的負面行為,我不會需要用比對方生氣大聲,或是表現出比對方更負面(例如更暴力)的方式,來修正對方的行為。

用這種負面循環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小孩,就算當下他的行為真的改正了,也不代表小孩是真正的懂得自己的行為哪裡不好,會造成甚麼影響。他只是一種假裝的懂得:我不知道為什麼不能說不能做,我只知道說了對方會生氣所以不能說。

就像你自己說的:「其實一直有在努力控制自己,有時候想到有的話想講,但是感覺會冒犯到人,就會一直在心裡叫自己閉嘴。」

真正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不會靠的是控制自己,而是要懂得「互動模式」。

看清楚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看清楚他人的行為如何影響自己,並且在這之中進行調整。

不會全部是自己的錯,所以我必須要控制自己;也不會全部是其他人的錯,然後批評其他人為甚麼可以這樣說話,這樣做。

說到這個,我就要提到之前看到你寄來的信。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解釋甚麼是「互動模式」、「負面循環」以及你言語中隱藏的攻擊性的例子。

寄來解憂的信呢,基本上沒有特別指定誰的話,就是通通放在一起,然後使者自己看想回哪封信。

然後我就有看到你的寄信內容中,包括一些像是「覺得有一些使者很沒有同理心」、「一些使者不適任」、「覺得一些使者說的東西只是空話、毫無幫助」之類的內容。

那時候我在後台看到了,第一個想法就是:「哇,這種信我回不起。」

我可不想回一封信還要看到自己可能被評論一些有的沒有的,我也沒有必要去證明自己很厲害,可以回你的信又不被你批評。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把自己的負面情緒丟出來的時候,對方也會感覺到負面情緒,然後高機率也把負面情緒丟出來,然後彼此創造負面的循環。或是能夠看清楚這個循環的人,就會選擇主動躲開那些散發惡性負面情緒的人。

當你把你自己的不安全感丟出來的時候(比如擔心回信的內容讓你受到傷害,所以先批評對方),那對方也會感覺到不安全感,所以必須要批評你。

當然我要說,不是不能有負面情緒,不是不能有不安全感,不是不能表達負面情緒,也不是不能表達不安全感。而是,你可以看到你的表達方式,正在創造怎樣的循環嗎?

你有注意到,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跟你父母對待你說錯話的方式是一樣的嗎?

當你的父母聽到了你說了他們不喜歡的話,他們選擇直接生氣,直接斷掉與你之間的溝通連結,認為一定全部是你的錯。那在這種環境中,你真的有辦法學習到下次應該如何適當的表達你自己的情緒嗎?你真的有學習到哪部分的行為是不好的,以及哪部分的行為是正確的嗎?

同樣的,當你看到別人說出你不認同的言論,你就認為是對方沒有同理心,直接斷開與對方溝通的可能,那這樣子,誰還會願意跟你溝通呢?誰還能面對你的評論而感到不尷尬呢?

但是對於一個成熟的人,社會化良好的人,其實會知道這中間是有很大的迂迴空間的。

當我看到有人說錯話(比如早知道不要考那麼高分),我會明白那確實不是一個好的溝通方式,但這不代表表達情緒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也不代表想要獨立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這之中還存在著很大很大的空間,可以讓我繼續往下討論。而不是我看到對方說了一句錯誤的話,就連帶著覺得對方表達情緒是錯的,想獨立也是錯的,甚至是連存在、連呼吸都是一種錯
誤。

比如說,你從某個人的某句話中,感覺不到安慰,感覺不到同理心;這跟你覺得某個人是「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你能夠明白這兩者的差異有多巨大嗎?你能夠明白這中間其實存在著很大很大的迂迴空間嗎?

當我們選擇用這種分裂的方式溝通:比如說看到小孩做錯事,就用比對方更生氣更暴力的方式教育;比如說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話,就暴怒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你這個人整個人都有問題;或是自己說錯話,就認為全部都是自己的錯,我以後一句話都不要說,最好可以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那我們到底再創造怎樣的循環、怎樣的互動模式?

再強調一次,不是不能抱怨,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在怎樣的循環中。

去回顧一下,我這封信前面說的東西,還有我前兩次回你信的內容。

人沒辦法控制自己,人只能主導自己,人的行為會受環境影響,人的行為也會影響環境。所以,你有注意到你的行為如何被環境影響嗎?(最常見的就是小孩會複製父母的溝通方式),所以,你有注意到你的行為如何影響環境嗎?(當你的溝通充滿著毒性的時候,就會吸引那些同樣也是毒性溝通的人,那些正常溝通的人就會選擇遠離或是不回應。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說了某句很糟糕的話,本身也有問題的人,就會想用惡毒的方式跟你吵架,想傷害你吵贏你;本身能夠意識到這種負面循環的人,就會選擇遠離,或是乾脆不回應,所以場面會尷尬。)

然後我前一封回信的內容,在講分裂以及創傷,你能夠注意到自己身上的創傷,以及自己的哪些行為其實是在分裂與他人的關係嗎?你能夠注意到他人的創傷以及他人的分裂行為嗎?

再前一封信,你說了「你好怕說錯話,你不想再說錯話。」,然後我的回應是:「說錯話會怎樣嗎?」,當我待在一個好的環境裡面,當我跟環境裡面的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與關係,我說錯話也只是道歉就沒事了。當一對情侶因為某一個人說錯話而分手,問題到底是說錯的那一句話,還是他們的關係經營本來就有問題了,而說錯話是一個爆發點而已。

你有注意到這之中的相似性嗎?當你害怕自己說錯話的同時,你也用著同樣嚴厲的態度,在批評與判斷他人是不是說錯話。

但是在我處的環境中,根本不會這樣,我看到別人說錯話,因為我信任他,我也知道他不是惡意,於事笑笑的就過去了;同樣的,當我說錯話,做錯事,也通常沒有甚麼大不了的。

這就是「互動模式」,就是行為與環境如何互相影響。

--

所以簡單的提一下,一些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上的東西。(教育小孩,與教育自己,本質上沒太大差別。)

第一個,區分情緒與行為,然後先處理情緒後處理行為。

情緒本質上沒有對錯,它是生物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更甚的說,如果一個生物沒有了情緒,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動力,就只是癱在那邊而已。

至於行為(表達情緒的行為以及情緒引發的後續行為)通常會有適當與不適當的分別,有一些行為可以適應社會,也一些則是會危害的社會,因此需要教育與規範。

一些精神分析的學者,喜歡用訓練如廁來舉例,訓練上廁所就是一個人類社會化的比喻。

生物上來說,人就是會需要拉屎,這是再怎樣有禮儀、有教養的人,都會需要的;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選擇隨地拉屎,想拉的時候就拉,那整個社會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社會就會有一些規範,比如一些地方是專門給大家拉屎的。

這就是人的本質,既有生物性(情緒、本能)的一面,同樣的也有理性與邏輯的一面。人不可能拋棄掉生物性的一面,只留下理性與邏輯的那一面;人也不可能完全拋下理性與邏輯的那一面,因為只有生物性而沒有規範的社會會崩毀。人是一個整合感性(生物性)與理性(邏輯、規範)的生物。

當一個人(或小孩)情緒正在崩潰中,大吵大鬧的時候,第一個要處理的是情緒而不是行為(除非行為已經涉及到嚴重的生命危險),因為情緒凌駕理性的時候,人並不是處在一個整合的狀態之中,在這種狀況下,處理行為毫無意義,首先是要把情緒穩定到一個可以讓情緒與理性並存的狀態之中。

同樣的,使用比對方更強烈的情緒(例如更大聲,更兇),並不是一個良好的行為(儘管有時候當下有用),當使用更強烈的情緒時,本質上還是在傳達一個訊息,就是情緒比行為更重要(而不是要對方整合情緒與行為),所以雙方會陷入情緒的比拼。使用這種方式,通常小孩子會越來越難教,因為小孩子從身教中學到的就是,情緒上的比拼,我要用更強的情緒以及更惡劣的方式來反應,對方才會聽我的表達。

同樣的,也不是完全沒有情緒,因為人就是有情緒,被壓抑的情緒不會不見(就像我沒拉出來的屎不會不見),這會導未來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實務上面對到情緒崩潰中的小朋友的話,第一個重點可能是看你跟對方平常的交情有多深,關係有多好,當對方信任你,就有可能處在強烈的情緒中,依舊保留著交流的機會(幫助對方淨化情緒)。第二個點是壓停,判斷對方的情多強,並給予相同(穩定)情緒的回饋,並且不隨便升級,這有一點難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實際上看過就知道了。

在一些社交的領域中,這個東西會叫作「情緒框架」,是誰的情緒影響誰的情緒。到底是小孩子的情緒比較強,因此大人被小孩子的情緒影響,例如小孩子生氣,連帶到大人必須用生氣的方式處理(乍看之下,是大人的優勢,因為大人可以比較生氣,不過本質上是小孩子贏了,因為大人的生氣是被小孩子的生氣帶動的),或是大人的情緒夠強夠安定,則是能夠讓小孩子的情緒也慢慢的安定下來。

這個過程中,重點是保持連結(分裂的相反),如果兩個人之間完全沒有連結,那對方再怎麼生氣我也不會被影響到,我再怎麼安定,對方也不會被我的安定影響到。如果雙方之間有了連結,則雙方的情緒可以互相流動,用一個比喻的話,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水池,以及淨水器。

當一個人的情緒很惡劣,相當於他的水池滿滿的都是髒水,然後淨水器又完全運作不起來,那當我與對方保持連結,對方的髒水就可以留來我這邊,由我幫他淨化,並且我自己乾淨的水也可以留過去對方那邊,讓對方情緒安定。

更加長期的來說,是要透過這個過程,讓對方學習到淨水器是如何運作的,發展出一個功能正常的淨水器,可以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個比喻,也可以連接到我前面提到的:當我只是一個,看到別人髒水流進來就很生氣,就決定把十倍的髒水送給對方;那對方看到了,也是一樣的想法,看到有髒水流進來,我就要十倍的還給對手,那結果就是彼此之間無限的負向循環。

那如果,我是一個成熟的人,我是一個有著良好的淨水器,良好的情緒處理能力的人,我就會懂得處理那些意外出現的髒水,並且,我也會懂得,再面對到我無法處理的情緒時(比如說他人的髒水太多我無法處理),我也可以主動的關閉彼此連接的渠道,並選擇彼此都有良好淨水器的人當朋友。

也就是說,長久下來,那些用負面回應負面的人,就會吸引越來越多跟自己同樣的人;那相對的,一個人如果開始願意學習自己淨化自己的情緒,儘管只是一點點,儘管不會一開始就做的很好,長久來說還是可以往好的方向前進(至少有人看到會願意幫)。

(比如說我看到有人流了十公升的髒水進來,我幫他淨化完後,他下次流了一百公升進來,那就會讓人很不想幫;那如果他可以自己試著去學習,自己去練習分擔,自己去淨化自己,就算下次流個九公升髒水進來,我也不會覺得怎樣。)

那甚麼是情緒的淨化呢,這邊要提到「弄清楚情緒的真實需求」、「初級情緒」、「次級情緒」。

簡單的來說,如果情緒正確的被表達,被處理,往滿足自己真實需求的方向前進,理論上情緒是會越來越平穩的。

用一個比喻,如果我肚子很餓,如果我選擇去吃飯(滿足真實需求),那我的肚子餓,就會得到很的處理,肚子餓的感覺就會減弱。

那如果我用錯誤的方式解決,比如說我用打電動,讓自己忘記肚子餓的感覺,那隨著時間過去,我就會感覺到自己越來越餓,也會必須用越來越強烈的電動,來麻痺自己肚子餓的感
覺。

也可以換成其它的東西,比如說喝更多的酒、抽更多的煙、逛更多的網路、用越煽情的色情圖片,讓自己忘記自己的真實需求。

正確的滿足需求,需求會越來越平穩;虛假的滿足需求,則需求會越來越多。

比如說我長期規律吃飯,我就不會因為偶爾沒吃飯,感覺到非常害怕,非常激動,想說自己是不是沒飯吃了;比如說我用生氣以及批評他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不安全感,這時候就是一種虛假的滿足需求,這種情況下,我就必須越批評的越厲害,越生氣的越厲害,才能夠麻痺自己,讓自己不用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

初級情緒指的就是那些原始的情緒,反應你真正需求的情緒,次級情緒就是那些後來衍生的,用來掩蓋你真實需求的情緒,那詳細的資訊可以自己去查。

過多的次級情緒,會讓自己無法處理自己真正的問題,無法面對自己真實的需求。

判斷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在處理自己的需求,就是好好的看自己是往越來越平穩的方向前進,還是往必須越來越多刺激,或是必須用越來越強力的方式才能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向前進。

處離完情緒,接下來就是處理行為,重點在於良好的模式。

行為受到環境影響,環境受到行為影響,重點在於對於整個模式保持覺察。

很重要的觀念是「避免不好的行為模式」跟「建立好的行為模式」,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我對小朋友說不要怎麼做,不代表小朋友知道他們應該要怎麼做;我減少自己上網浪費的時間,不代表我知道那些空出來的時間,可以拿去做甚麼有價值的事情。

重點在於「建立適當的行為模式」,而不是批評那些不好的模式,或是控制自己不做出那些不好的(也是可以嘗試這樣做,但我個人覺得通常不是重點)。

我批評其它男生很醜,不代表其它人會覺得我很帥;我批評女生拜金,不代表不敗金的女生會欣賞我喜歡我;我批評其它人沒同理心,不代表有同理心的人會願意跟我溝通。

重點在於,那些良好的模式是如何運作的。

同樣的,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以及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了解這之中有很大的迂迴空間(這就是調整行為模式的根本)。

比如說,某個小孩子的某個不良行為,真實需求是為了吸引注意力,吸引大人的關注,如果要改善他的行為,重點應該是放在:「怎樣的行為,是一個好的、適當的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方式」,而不是他就是一個死屁孩,或是覺得任何人只要嘗試吸引注意力,就都是錯的,那「過度」的去處理不良行為本身,本身也是不好的(甚至會反向加強不良行為)。

所謂的空間指的是,適當的行為,本身有很多的可能性,甚至還會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時代不同,有不一樣的選擇,而不是很單調,很死的東西。

還要好多要寫喔,但我有一點懶得寫,所以自己google。

適當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可以去google一下「懲罰」以及「邏輯後果、自然後果」之間的差異。

所謂的迂迴空間,跟「情緒涵容」,本身是相近的主題。

「阿德勒」相關的知識與書籍,也可以去參考看看。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