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確定我跟他約不出來
他一定會問我要幹嘛
但我上次光是叫他教我打lol
他回我:你在跟一個一年後要考研究所的人講這個 是嗎
他重心太多放在課業了
他都拒絕打lol這種網路教學
怎麼可能約的出來
雖然我很想約
但我也很可以很肯定的說
他會說他要看書 沒空
要找到他的興趣很難
因為他真的就讀書 放鬆(打lol)讀書 就always是這樣
但我可以試著套看看他的興趣
至於禮拜日我再試試看
有沒有辦法觸碰到
畢竟我跟他們的距離都不會太近
要觸碰到可能很困難
我可以儘量嘗試
我們見面蠻多情況真的都是課業
但是上禮拜吧 宿舍消毒
我就有用這個理由去研究室找他
問他可不可以收留我哈哈哈哈
最後是有成功收留啦
然後我還玩了他的電腦
但那天只有我們兩個
所以算是蠻私人的
應該說我跟他約 研究室
通常都不會讓別人知道
除了另一個助教可能知道以外吧
如果對方是回
課業為主 但還是可以做其他事的話 就整體感覺會比較放鬆(?
就不會是那種
哦 好吧 你都在顧課沒時間談戀愛
你的第六點好困難ಥ_ಥ
這實在太明顯了吧
我也不知道講不講得出口欸
因為那個真的就好撒嬌的感覺
我…盡量試試
你好,
哈哈,越看描述越讓人有一點擔心。
單純看後面收留你,還有單獨相處的部分,會覺得還不錯。但看其他部分的描述,會覺得你跟對方的狀態還沒到可以談的很深入,或是直接曖昧撒嬌的程度。
我前面提的那一些,不論是肢體接觸,又或是那些曖昧的句子,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硬做,也不要照抄。其實最好的狀況是,一個人可以融會貫通曖昧以及建立關係的本質,然後他就會知道甚麼是適合自己的曖昧方式。
然後還有很重要的是,把妹(或是追男生),都不是一個你說了甚麼,或是你做了甚麼事,你就會成功或失敗。真正影響成功或失敗的是「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你在做出行為時的「狀態」。
隨便舉一些例子,所謂的是怎樣的人指的是,比如說你的學長說(做)出很多讓你覺得他是直男的行為,但這不會影響到你喜不喜歡他,你喜歡他你就會自動幫他的直男行為找到解釋,甚至把他的直男當成優點,越直你越喜歡;那如果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做出直男行為,你可能只會想翻白眼。
而一個人是怎樣的人,也是一個人長期人生的累積,不是靠短短的做幾個動作,假裝幾個高手行為就可以騙到別人的。(就像一個人假裝自己很自信,短期或許有用,但長期還是會漏餡)
那所謂的「狀態」呢,就是我前面有提到很多,你做的時候應該抱持著怎樣的「心態」,那心態就會影響到你這個人的行為,以及給人的感覺。比如說我帶著吃豆腐的心態摸女生,或是我很用很害怕被女生認為我在吃豆腐的心態摸女生,跟我用友善自然的心態摸女生,女生感覺到的東西會截然不同(儘管行為上看起來差不多)。
有一些人會對把妹(或是追男生)有一些誤會,認為這是一套技術可以幫助你追到所有你想追的人,不過其實把妹(追男生)的技術與知識,只能幫助你分辨哪些人你有機會/那些人沒機會、那些人其實在給你追/那些人其實沒要給你追。
真正最後會找到怎樣的對象,還是在於你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一些人會用武俠小說的「內功」、「外功」來比喻。那些行為以及台詞,就是外功,而心態跟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則是內功。
外功一定要有內功來支持,才會有辦法發揮他的效果,所以說呢,對於我寫的那些太偏「外功」的東西,你可以斟酌參考,不一定要照抄照做,當然最好的狀況是,你有自己的內功,所以你可以看懂我那些外功在幹啥,然後改成適合你的版本,改成適合你跟對方當下程度的版本。
這邊寫一些你跟對方互動,我希望你注意到的,比較偏本質上(內功)的東西。
1. 反問
第一個想要寫的是,反問。
我前一篇有提到一些曖昧以及反問的句子,要你可以多利用這種「人家是女生欸」的心態反問對方,例如「你這麼貼心,要是我喜歡上你怎麼辦?」、「我覺得我有一點欣賞你耶,那你怎麼看我?」。
那如果你可以注意到的話,其實在你跟對方的互動中,對方是有在反問你的(當然對方的態度沒那麼曖昧)。
比如說「你以課業為重嗎?」「應該吧 幹嘛」
理解這個反問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對於另外一個人沒興趣,通常是不會有反問的部分的,反問其實就是在「試探對方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對方,他的回答會是「應該吧」,這是因為他知道不管對方怎麼想我都沒差。
那如果會在乎對方的想法以及態度的話,接下來就會根據對方的態度調整自己的行為。
例如,我只想跟對方當普通朋友,但我試探出對方想曖昧的話,那我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讓對方知道我並沒有想要更進一步交往的想法。
或是,我其實也想跟對方曖昧,但我很害怕只是自己一廂情願,所以我就必須用反問的方式,確認對方的態度是不是想曖昧,如果是的話我就可以放心地做出更曖昧的行為。
這其實就是一個「建立關係」的縮影,循序漸進的揭露自己,循序漸進的了解對方(透過反問,或是其他方式)。
所以很重要的是,面對到對方的反問,你不要想著「我要用怎樣的方式解釋才合理,對方才不會發覺我喜歡他」,這通常是一個糟糕的心態,因為害怕被發現自己喜歡他,那對方也會害怕自己是不是誤會,結果就是兩個人一直卡在那邊,兩個人都不願意揭露自己,兩個人都只願意反問(逼問)對方的態度,而不願意承擔失敗的風險。
正確的態度是了解,這是一個表示自己的態度,「循序漸進」揭露自己的機會。
比如說面對到「你以課業為重嗎?」「應該吧 幹嘛」的對話,那我就會明白,這是一個更多的揭露自己,並表示自己態度的機會,所以我會在對方表示的態度,再多加強一點點自己的態度(想要曖昧)。
例如:「哈哈,我也是耶」「不過偶爾讀書讀到累的時候,我還是會想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是不是只有讀書」「有時候看到我的朋友們,玩社團阿,交男朋友之類的,還是會覺得羨慕」「人家不是說談戀愛也是大學必修學分嗎?」
(ps:這邊重點是我示範出來的態度,通常對方字數回很短,我也不會回很長,也比對方回多一點點就好。)
(比如說我可能回到「是不是只有讀書」那邊就停了,然後不管接下來對方回啥,我都可以把對話接回去我的朋友大學們在玩社團,交男朋友之類的)
總之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更多的表達自己的態度,以及試探對方態度的過程。
(然後你也可以從對方接話,到底是接玩社團,還是接交男女朋友,判斷出對方的態度,以及對方願意揭露的程度)
然後還有很重要的就是,我之前寫的那一些句子,不一定要照抄,而是你懂不懂得調整。
舉例來說:
「我喜歡你,你怎麼看我?」、「我覺得我有一點欣賞你耶,你是怎麼看我的?」、「我很喜歡XXX(描述對方)個性的人,那你喜歡哪種類型的女生?」、「我喜歡XXX(某個對方做出的行為、或是某個對方送你的東西),你呢?」、「我喜歡XXX(某個跟你們當下有關連的東西,比如說你們正在吃的食物,你們正待在一起的場所),你呢?」。
這些東西,雖然字面上有差別、態度上有差別,但本質上其實也沒太大差別,都是一種表示態度以及示好而已,那懂得根據彼此相處的程度,調整適當的表示程度,循序漸進地推進關係,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前面回信提到的,肢體接觸(曖昧),不是對方已經躲開了,還硬要碰(硬要曖昧),而是懂得判斷雙方投入的程度在哪,並選擇適當的程度。
再舉一個反問的例子:
「你在跟一個一年後要考研究所的人講這個 是嗎」
首先要理解,這跟直接的拒絕(比如說:不要),還是有一點點的差異的(雖然看起來是拒絕沒有錯),因為它是一個反問。
也就是說,有可能他是不想跟你打lol,但可以願意跟你做其他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他想知道你的態度,說不定你表現出的某些態度,是會讓他覺得比同一個時段看書來的更有價值。
(想想看,如果他真的是100%投入在讀書上,那幹嘛跟你網路聊天,幹嘛特別用心地回答你的問題,還把你找來研究室。所以有一些事情,是他願意損失一些時間,也要跟你一起做的。)
所以呢,不要直覺性的把反問當成一種拒絕,而是懂得適當的表現自己的態度,比如說:「對不起嘛,我怕之後學長考到外地的研究所,以後就很難見面了」(可能有一點冒犯,如果對方會介意考不上的話,不要這樣講,自己調整一下)「我想要多一點相處的時間嘛」「那如果不打lol,做xxx(其他事情)可以嗎?」
2. 肢體接觸
一樣,懂得循序漸進。
其實肢體接觸,不只是肢體接觸,還包括社交距離。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好好的觀察自己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會對周遭的關係進行分級,並且根據那些分級,每一個人都會有讓自己感覺到舒服的距離感。
比如說不認識的人,會站得比較遠一點,兩個人才會覺得舒服,那如果貼得太近,雙方就會本能地覺得不舒服。
然後稍微熟悉的又是一個距離,信任的朋友是一個距離,完全信任的人(比如情侶)又會是一個距離。
很重要的就是學會覺察自己的那種舒服/不舒服的感覺,以及覺察對方有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我自己在判斷他人有沒有信任我,有時候也是用這個來判斷。
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在必須接近我(要繞過我拿東西時),會稍微躲開,那我大概就會從那個距離感,判斷出對方信任我的程度,比如說害怕我會不會偷偷吃豆腐,或是害怕她的行為讓我誤會,讓我以為我有機會,所以對方大概只是把我當成一個知道名子的人(朋友)。
然後雙方認識一陣子,對方對我的人格產生了信任,就比較不會躲開這種東西,雖然太近了還是會稍微躲一下,但是可以從對方肢體散發的感覺,感覺到對方不會特別的不舒服,能夠待得很近而還是感覺到舒適,那我大概就會知道對方對我的信任達到了一個不錯的程度。
大概就是這樣,其實還蠻靠感覺的,而且每一個人對於適當的距離,都抓得不太一樣(有一些人天生就是距離感比較近),很重要的就是學會看自己的感覺,以及看別人的狀態。
如果你們相處的距離,還很遠的話,也是建議不要一開始就直接肢體接觸,但如果你們能夠貼近,但不會覺得有壓力或反感,或想要躲開對方,那我覺得就有開始肢體接觸的機會。
簡單來說,如果光是貼近對方,對方就會躲你,那就先不要肢體接觸。(仔細想一想,女生碰男生失敗應該還好,但男生亂碰女生,如果抓錯距離感會很慘。)
我剛剛查了一下,關鍵字應該叫作「交際距離」「私人空間」,隨便節錄一下:
1.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是產生空間勢力圈意識的最大距離,360-750厘米。作報告或講課時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標準距離,演員的表演或明星與粉絲的互動等都屬於此。這種距離能夠讓仰慕者更加喜歡偶像,既不會遙不可即,又能夠保持神秘感。
2.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是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人際距離,120-360厘米,它應用於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中,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或在辦公,辦理事情時。這種距離給人一種安全感,處在這種距離中的兩人,既不會怕受到傷害,也不會覺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談。
3.私人距離
個人距離是雙方保持著手能互相接觸的距離,以完成握手、傳遞物品或挑釁等動作,45-120厘米。這是人際間稍有分寸感的距離,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但能夠友好交談,讓彼此感到親密的氣息。一般說來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進入這個距離。人際交往中,個人距離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4.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間最親密的距離,只能存在於最親密的人之間,0-45厘米。細分的話,0-15厘米以內,是最親密區間,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息。15厘米~45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就交往情境而言,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即使是關係親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廣眾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離,否則會讓人不舒服。
還有這個也可以參考一下
https://baike.baidu.hk/item/%E7%A4%BE%E4%BA%A4%E8%B7%9D%E9%9B%A2/4547070
然後也不要對於幾公分之類的太執著,重點是感覺。
3. 約打lol
我是覺得約男生打電動(特別是競技類)通常不是好選項拉,從男生的角度來說只有麻煩而已,除非你是本來就是有在打電動(競技類)的人。
對方那麼愛讀書,就約讀書吧,就說你期中考想要讀書,想要找個人在旁邊一起讀,比較不會偷懶,比較有動力。
如果對方擔心你吵到他,你就說你不會吵他,也不會問他問題,就只是單純想要有一個人在旁邊一起讀書就好。
然後讀完書,到了吃飯時間,就可以一起約去吃飯,大概是這種感覺吧。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