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人生經歷 · 2022-06-26

使者好,抱歉這封信原本是我的日記,所以有些文字可能比較激動一點,但我想了想還是覺得不要修改比較能表達我的情感。希望能聽聽使者的看法,以及對於我的遭遇給點安慰或是意見,謝謝~

想想(我的)這個世界就會覺得很可悲欸,我當然是沒有不幸,可是平靜的絕望、絕望的平靜就是幸福嗎?我可不覺得。我可不覺得我幸福。但是,在追星的時候,在和喜歡的對象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就可以另當別論。

只是覺得也沒有必要逼自己覺得不夠衰就是幸福吧!也沒有必要逼自己決定自己幸福吧!而且,事實上比我幸福的人真的很多很多啊!

舉例來說,我有一個朋友,我們感情很好,我也不習慣比較,所以並不會特別將自己與她攀比,但是每次被要求想想自己很幸福時就會想到她。如果我這種慘樣也叫幸福,那她的日子是天堂吧!

她身體健康(我的身體有一些問題)、長相中上(我的長相普通,但是身材很難看),成績優秀,我在倒數40幾天還讀不下書的痛苦中,她已經用繁星上了大學。

以升學來說,雖然我備考真的因為讀不下書而痛苦,但我並沒有嫉妒她,她三年成績都好,我認同那是她應得的,並且因為是我的朋友而為她開心。
但該怎麼說呢?我知道她也有一些不擅長的科目,但總是會找到願意幫她做作業幫她交的同學,或是會跟老師半撒嬌半推拉地搞到取消筆試或是平時成績加分。總之,她就有了每一科都優秀的成績。這樣得到的也許看在某些人眼裡會覺得不公平,但我想想也就覺得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就算了。只是對於一直碰到排擠霸凌和不適任老師的我而言,真的挺羨慕的。
我的這個朋友啊!她甚至以為霸凌是只會出現在虛構故事中的,而且也沒有碰過特別差勁的老師,甚至沒有碰過被鄰居吵到無法好好生活的情形。
而且親戚也相處融洽,不像我們家,親戚真是可怕極了,是我最害怕遇見的人,對我和我的父母都當作像是低階級似的,我母親卻每次過節都不知哪根筋不對要帶我去住好幾天。

我認識一些很喜歡正能量的人,包括我在被霸凌,同組同學故意刁難我時,還有人跟我說他們是希望我自己動手做才會有成就感所以才都不做,真的很傻眼!因此有時候我還蠻討厭正能量的,覺得什麼都要那樣講真的很噁心,不然你來體驗看看啊!看你還笑得笑不出來。
而其中我的母親也是一個很喜歡正能量的人,總是叫我想想別的更慘的人,譬如小時候母親去工作我感到不滿,她就說鄰居家的小孩還要小學就已經弄飯吃等等,想要叫我藉此覺得自己很幸福了

但我自己也不是完全否認正能量,有時候在ig看到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貼文,像是難民或是醫院的情景,也會覺得自己的確很幸福,不應該計較那麼多。

但又因為不論在家或是在學校都總是被刁難、被欺壓,被當成地位最低最好欺負的人,所以真的總是很難過,很難過為什麼不能照自己想要的過。為什麼做不來的事情偏偏全部丟給我做、為什麼假日不能休息偏偏要去住可怕的親戚家……在這些時候我也會想想自己的確沒有不幸、不夠不幸,所以應該是幸福的啊!但為什麼我真的感覺不到?(←真的很希望使者能幫忙解答這個問題)

於是我也開始想也許應該接納自己覺得不幸的情緒吧!可是這樣又變成一直陷在難過和不滿意中,也覺得不舒服

還有,要怎麼解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呢?畢竟我好像只能調適,這的沒辦法叫對我不好的同學怎樣或是對要我去親戚家的父母怎樣


口袋怪獸

你好,

其實你問的問題挺有趣的,真的要談也可以談很深,有一些問題像是「怎樣的生活叫作幸福?」,甚至可以花上人的一輩子去探討。

不過我就大概的回答與解釋一下吧。

其實也未必是回答,就是幫助你思考一下你自己的答案。

1. 沒有不幸,跟過的幸福是兩回事

第一點,針對你很希望得到解釋的問題:自己確實沒有不幸,所以應該是幸福的?但為甚麼感覺不到?

這邊簡單舉一個例子。

比如說我現在沒有在吃大便,這等於我現在正在吃好吃的東西嗎?

那如果這個問題要深入討論的話,其實要討論你口中的「不幸」以及「幸福」具體是甚麼東西,是甚麼感覺。

不過先不談這個,先來談論「感覺不到」。

2. 感覺vs想法

為什麼會感覺不到呢,簡單來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那不是感覺」,第二種則是「沒有在感覺」。

第一個,「那不是感覺」。

比如說當我們在談論感官、感受、感覺、體驗的時候,這些東西確實是「感覺」。

但是當我們在談論文字、思想、大腦、意識的時候,我們在談論的東西就不是感覺。它是意識層面、思維層面的東西,不是感覺層面的東西。

所以它不是感覺。

要懂得分辨以下這兩個例子,是截然不同的。

當我在吃好吃食物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食物的味道,感覺到食物的口感,這些東西是感覺。然後根據那一些感覺,我建立了這個食物很好吃的「想法」。

那當某個人,跟我說某個食物很好吃的時候,我真正「感覺」到的是,對方說話的語氣,傳遞過來的聲音,或是對方的情緒氛圍。然後,我也會根據對方給我的感覺,去建立一些「想法」。

我可能感覺到對方很興奮,然後想說對方都那麼興奮了,那應該是真的好吃吧;我也有可能感覺到對方其實在推銷,而不是真誠的覺得那個食物很好吃,因此建立了對方其實是推銷員的想法。

當搞混了感覺與想法,錯把那些「標籤符號文字思想意識想法」當成「感覺」本身,自然就會感覺不到。

(我之前有寫過相關的解憂文章,可以參考一下《生活只有無力感》)

好吃的標籤不等於好吃本身。就算是米其林推薦的餐廳,我親自去吃,也不代表我一定會覺得好吃。

幸福的標籤跟幸福本身是兩回事。不會因為我擁有了幸福的標籤,我就可以感覺幸福。

第二點來討論「沒有在感覺」。

甚麼叫作沒有在感覺呢?比如說當我在吃飯的時候,食物的味道與口感就是感覺。但如果我吃飯的時候,注意力不放在吃飯上面,而是想著我的工作沒有做完、衣服洗完還沒收、遊戲的每日任務還沒打完、或是一邊滑手機一邊看電視,這就是沒有在感覺。

因為我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思維與意識上的東西(比如工作內容),或是放在其它事物的感官與感受上(比如電視或手機的聲光刺激),我自然會失去對於吃飯的感覺。

那就算吃飯本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果我不去感覺,我就不會感覺到快樂。

3. 想像他人的不幸,去感覺自己的幸福。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透過想像他人的不幸,去感覺自己的幸福。這種方式究竟有沒有用呢?

其實它是既有用,又沒有用的。

沒有用的地方在於:「想像」不是「感覺」。想像就是思維意識層面的東西,我不會因為我想像我是一隻狗狗,我就有能力獲得狗狗的感官。我每次看狗狗在路上聞草聞的很開心,我就會想說我也好想要可以像這樣子聞草。不過不管我再怎麼努力想像,我就是不會有狗狗的嗅覺能力,不會有它們的幸福感覺。

但這種想像,有時候也是有用的。比如說某個人跟我說某個食物很好吃,如果我以前也剛好吃過那個食物,那我是有可能透過自己的「想像」,去調度或建構出自己曾經吃過那個東西的「感覺」。

所以說,如果我真的體驗過很不幸的生活,甚至不用親身體驗,只要近距離接觸觀察,有我的第一手體驗。那在這種狀況下,我確實可能透過想像那些過的不幸的人,去感覺到我現在擁有的幸福。

就像你可以透過想像你朋友過的很幸福,去感覺到你自己其實過的很不幸的一樣。因為對你來說妳朋友過的很幸福,是很具體的第一手體驗;但是某個貧窮人家的小孩過的很不幸,則不在你的體驗範圍之內,自然你會沒辦法透過想像去調度感覺。

4. 客觀性存在vs建構性存在

我們剛剛談論到了可以透過想像調度感覺,藉此感覺到幸福或不幸。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痛苦、有一些幸福,其實是我們自己調度、建構出來的。

所以這邊要來談一個概念:關於客觀性的存在與建構性的存在。

對於每一個「存在」,我們可以區分出它是偏向「客觀性」的存在,或是偏向「建構性」的存在。

所謂的客觀性存在,指的是比較偏向客觀事實、偏向絕對的真實、偏向物理化學生物知識、偏向固定的性質、偏向原始的感官體驗(相對於意識)......

比如說一顆石頭,它就是客觀的存在於那裡。它的組成元素、它的物理性質就是擺在那邊,不會因為人們發現或沒發現某個物理或化學原理,它的物理性質或化學性質就有所改變。

比如說人類跟狗狗是不同物種,這是客觀的事實,不會因為我有優秀的想像能力或是我擁有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我就能透過想像變成一隻狗狗。

在客觀性之外呢,有些存在則是比較偏向「建構性」的。

所謂的建構性存在,指的就是比較偏向意識思考認知(相對於感官)、偏向社會與文化、偏向變動的性質。

比如說貨幣的概念,它是被人類建構出來的。紙鈔並不是因為它自身的客觀或是物理性質,才讓它成為貨幣;一個東西可以形成貨幣,更多是建構於人類的共識(文化)之上。就算是瓶蓋或是貝殼也有可能成為貨幣,只要我存在的社會體系中承認它們是貨幣。

再舉一些例子解釋客觀性存在與建構性存在:比如說我畫了一堆綠色三角形,那些顏色與形狀本身,就比較偏向客觀性的存在,比較偏向原始的體驗。對於絕大多數的人類來說,他們看到那些存在,也會辨認出綠色以及三角形。至於組織那些顏色與形狀的方式,或是對於圖畫內容的解讀,則比較偏向建構性的存在。比如說有的人可能覺得我畫的是山,有的人可能覺得我畫的是樹木。

一個人的身高體重臉形體型帶給人的原始感覺,或者說怎樣的女孩子我看到了會產生性慾,比較偏向客觀性存在,比較偏向生物本能;至於怎樣的身材臉型叫作正妹,怎樣的穿搭叫作流行,則更多偏向建構性的存在。這會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們,而可能有不一樣的想法與審美觀。

不過我也要強調,所謂的客觀以及建構,都只是一種偏向,而不是一種絕對。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看到女僕裝或是OL裝特別的會產生性慾,那這種性慾到底是客觀性的呢?還是建構性的?我們是可以說它包含著客觀性的,比如說一些服裝就是設計的比較煽情,會讓人產生原始的性慾;但我們也可以說它是建構性的,我會對女僕裝有特殊的感覺,是因為當代的文化與社會長期的薰陶,如果我不是處在日式文化強勢的環境裡,或是我沒有接觸這種把女僕裝聯繫到色情的資訊,那我可能根本不會對女僕裝產生特別的性慾。

那回來談快樂與痛苦,其實這也有客觀性與建構性之分。

先來談痛苦。

所謂的客觀性的痛苦,比如說我被人打了一拳,或是被人捅了一刀,我的神經細胞傳遞給我的痛苦感覺,就比較偏向客觀性的痛苦。

建構性的痛苦呢,比如說我被人比了中指,或是有人用難聽的話罵我,那我感覺到的那些傷心與痛苦,則比較偏向建構性的痛苦。

因為我要先有比中指是污辱人的「觀念」,我才有辦法建構出被人比中指的痛苦。如果我根本不認為比中指是一種污辱,那就算有人對我比中指我也不會有感覺;同樣的,當我被人罵了難聽的話,我感覺到對方的語氣聲調與敵意,會比較偏向客觀性的痛苦,至於對方罵的內容,則比較偏向建構性的痛苦,因為如果對方罵的是西班牙文,我聽不懂的話,我根本無法建構出被人罵難聽話的痛苦,而只有在我聽的懂對方罵甚麼,而且我自己也多少認同對方的話的情況下,我才有辦法建構出這種痛苦。

雖然我們都使用「痛苦」這一個詞,但如果我們仔細的去探究的話,就會發現客觀性的痛苦與建構性的痛苦,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而面對不一樣的痛苦,就該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它們。

面對偏向客觀性的痛苦,就是回歸到物質世界來處理。比如說我牙齒痛,那我就應該去看牙醫,而不是想說我可以透過自我對話解決牙齒痛的問題。

面對偏向建構性的痛苦,則有可能透過意識與認知系統去處理,比如說自我調適、自我對話、或是建構出自己的價值觀、建構自己的生活圈......之類的。

舉一個例子吧,比如說我看到其它人都賺好多錢,我覺得好痛苦。

這種痛苦,可以從客觀性的角度來討論,比如說回歸現實的世界,好好的探討現實世界中的賺錢方法,或是好好的探討自己有哪些基礎物質需求沒有被滿足。

也可以從建構性的角度來討論,我可以思考我這種痛苦是如何被建構的?是不是我認為賺的錢就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是不是我看到很多人喜歡詆毀貧窮的人,我害怕自己被詆毀、是不是我看太多鼓吹炫富的社群媒體......當我可以搞懂我自己的痛苦觀念,是如何被社會與文化建構出來的時候,我就有可能在意識層面處理這種痛苦。

比如說透過自我對話修正自己的觀念,比如少接觸一些會建構出比較心態的社群媒體,比如說多跟一些不會用薪水來判斷人的價值的人交朋友。

當我明白痛苦是如何的被建構出來之後,我就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建構一個幸福的生活。

接下來談快樂與幸福。

一樣它也是可以區分出客觀性與建構性,那我這邊使用兩個不同的詞來區分它們:偏向客觀性的我使用「快樂」這個詞,偏向建構性的我使用「幸福」這個詞。

所以先來談客觀性的快樂吧,比如說怎樣叫做快樂呢,那些偏向原始、偏向客觀的快樂究竟是甚麼?

通常提到這種主題,都會提到一些名詞,像是血清素、催產素、多巴胺、腦內啡之類的。

那我不提太多細節,我覺得人類對於自己大腦的運作,還有那些激素的了解,可能也還在一個相當初淺的水平。我剛剛去查了一下資料,覺得很多資訊看起來還是不夠嚴謹。

一些原始的,可以產生快樂的行為像是曬太陽、運動、欣賞風景、跟貓咪狗狗小朋友玩、跟親近的人相處、看到正妹帥哥、吃飯喝飲料抽菸喝酒賭博打電動,甚至是使用毒品。

這些都是客觀事實上會讓人產生快樂激素的活動。

但我同樣也要提到幾個客觀的事實,第一,儘管我們都使用快樂這個詞,但有一些快樂就是跟其它快樂本質上是不一樣,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生物激素主導。比如說我看大奶正妹抖奶影片的快樂,跟我跟狗狗相處的快樂,就會是不一樣的快樂,儘管他們都使用快樂這一個詞。

第二個事實,享樂適應,這個詞可以去google一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會習慣,所以會越來越感覺不到快樂。比如說我飲料第一次喝覺得好新鮮好快樂,但第一百次喝就可能會覺得很普通,或是說原本喝三分糖就有感覺,但過了一陣子變成要喝半糖才會有感覺。

第三個事實是成癮,成癮有一種區分方式是,會不會影響到日常的快樂或是影響正常的生活,比如說電玩成癮,通常判斷的標準不會只有一天玩電腦幾小時,超過就算成癮。一個更重要的判斷標準是:當一個人玩電腦的時候感覺很快樂,但他不玩電腦的時候,卻感覺越來越痛苦或是越來越焦慮,他感覺他沒辦法過不玩電腦的生活。這種時候才會被判斷是成癮。

也就是說,有一些快樂是建立在其它時間的不快樂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毒品。我這邊節錄一下我剛剛隨便google的內容:

毒品原則上都屬於精神性藥物,它的成分會刺激大腦,破壞高等腦的前額葉,而且不斷活化低等腦,形成一個用毒和情緒記憶連結的神經迴路,並且改變大腦的酬賞系統。「譬如我們今天吃一頓美食很開心,但他因為毒品讓自己開心,所以就漸漸對吃美食沒有感覺,那就是對酬賞區很嚴重的破壞。」這是因為兩種情境對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數值不同,毒品帶來的愉悅快感過高,對其他事物的感受變淡,於是失去毒品刺激以外的興趣,只能接受毒品成分帶來的生理感官刺激。

接下來談幸福。

說到幸福,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甚至是不同的個體,都會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幸福觀念。

有的人可能覺得五子登科是幸福,有的人可能覺得把生命奉獻給上帝是幸福,有的人則覺得吃滷肉飯或是每天能夠摸狗狗就是幸福。

因為幸福是建構性的,我覺得不管怎樣的答案其實都可以。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我們建構出的幸福觀念,會造成怎樣的客觀影響與後果。

比如說,假如我的幸福觀念是:當我看大奶正妹抖奶影片的時候,我覺得這樣才叫幸福。

那當我在看大奶正妹抖奶影片的時候,我確實是既快樂又幸福的。因為我在生理上,在客觀的基礎上確實是很快樂的;並且我在意識上,也是很幸福的,因為我處在我自己建構出來的幸福觀念之中。

但是,如果我「只」認為看大奶正妹抖奶影片才叫做幸福,那這時候就會出現問題,因為我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上,是沒有辦法一天到晚都在看大奶正妹的影片的,因為我會需要吃飯工作洗澡睡覺或做其它的事,所以我注定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我會想說為甚麼我不能一天到晚的看大奶正妹的影片呢?

而且,其實像是吃飯與洗澡,本身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如果我認為只有看大奶正妹影片的感覺才叫做快樂,那我就會因為吃飯與洗澡帶來的感覺,跟我看大奶正妹的影片帶來的感覺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吃飯洗澡不能叫做幸福。

而且,看太多網路上的大奶正妹,也可能對我欣賞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正妹,有負面影響。我可能將我的審美標準提高到一個不切實際的標準,或是因為平時過度刺激,所以我無法好好欣賞我生活中會遇到的每一個女孩子。

所以,如果我們認真的去關注「幸福」這個主題,比如說多看一些人物訪談,或是看一些跟思想有關的東西,就會觀察到很有趣的一點:比如說當一個人活的越老,或是那些我願意尊敬的充滿智慧的人,或是那些我覺得活的幸福的人,他們的幸福觀念,通常越偏向一種平淡、平靜,通常越偏向他們自己真實每一天在過的生活。

他們的幸福,通常不會是某種偏離自身日常生活的東西,例如贏下世界冠軍、賺到現在自己賺不到的錢、拿到某個title之類的...

他們的幸福觀念,通常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比如在每天的工作或訓練中感覺到幸福,比如在吃飯喝水洗澡的時候感覺到幸福,比如說每天看到老婆小孩感覺很幸福,比如說欣賞自己每一天路過的風景之中感覺到幸福,比如說透過自己每天實際上影響到的人,幫助的人身上感覺到幸福......

5. 如何幸福

最後來討論一下如何幸福。

不過先談可能會有的錯誤觀念,我剛剛談到了很多「客觀」與「建構」,但並不是代表他們兩個是獨立的東西,不代表我們可以超脫現實的建構觀念,不代表我想要將欣賞風景建構為幸福,我就可以馬上做的到。就像不是別人說了別人家的小孩很可憐,我就可以馬上建構出自己是幸福的。

所有建構的觀念,都是用客觀的現實當成材料,我們首先應該要做的是多去體驗自己的感官與感受,因為那些客觀的,原始的經驗,就是自己後續建構自己幸福觀念的材料。

這邊也要提到接納。

接納跟接受(或認同)是不一樣的,所謂的接納是「承認存在」,而接受與認同比較接近同意、贊同。

舉例來說,假如某個人跟女朋友說我們情人節大餐去吃麥當勞。

這時候,所謂的接納指的是「喔,原來你是這種想法。」;接受則指的是「好吧,雖然我不是很喜歡,但我可以答應。」;認同則指的是「哇,太棒了吧!我也很喜歡麥當勞,我們情人節一定要去吃麥當勞。」;沒辦法接納則是「你居然敢說出這種話?我不敢相信世界上居然有這種人。」

接納一件事情,代表的是「承認這件事情存在」,但不代表我也接受或認同那件事情。

就像我承認車禍會發生,並不代表我認同發生車禍是一件好事。

接納不幸,不等於接受不幸是一種幸福;接納不幸,也不等同於我放棄改變自己,放棄追求幸福。

拒絕接納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也就是我最前面提到的,「沒有在感覺」的人,這樣反而會失去能夠建構自己觀念的材料。

當我們有了客觀的材料,就有可能去建構屬於自己的幸福觀念。

說到建構,就讓我想到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巴洛夫的狗。

簡單來說那個實驗就是狗狗看到食物會流口水,然後訓練狗狗吃飯前會聽到鈴聲,所以狗狗聽到鈴聲(就算沒有食物),狗狗還是會流口水。

這就是一個跟「建構」有關的例子。

客觀來說鈴聲就是鈴聲,跟食物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們透過訓練,透過調度自己思考以及意識的方式,就有可能讓它連繫上一些鈴聲以外的事物。

我考試考八十分,客觀來看分數就是八十分。但這個八十分究竟是高分還是低分,究竟該被懲罰還是獎賞,則是建構的以及訓練出來的。

如果我每次看到一個人,我都回想起跟對方很尷尬的相處經歷,那透過訓練,我就會越來越討厭跟對方相處,或是越來越討厭自己;但是如果我每次都是回想起跟對方愉快相處的經驗的話,那我就會越來越喜歡對方,也越來越喜歡自己。

這種建構的觀念,是無法脫離現實的。比如說如果之後一千次的鈴聲,我都沒有給狗狗食物,那之後鈴聲等於食物的觀念就可能漸漸的被遺忘。

同樣的,我們也要理解建構的就是建構的,建構的東西就是不固定,就是不同於事物的本質,跟原始的經驗就是不一樣。

我覺得八十分是高是低,是被我周圍的環境給我的回饋建構的,如果大家都稱讚我,我就會覺得八十分很棒,如果大家都罵我,我就會覺得八十分很爛。

建構也跟我自己如何調度我自己的心智資源有關。我看到半杯水,我覺得這是很少的水,還是很多的水,都是我自己建構出來的。

所以,最後來談如何幸福的生活。

第一點,要有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對於原始體驗的認識,同時,也要能夠了解現實世界的限制在哪裡。

我覺得其中的重點,就是「深化體驗」,而不是用刺激主導自己。

比如說,主動的、用心的感受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而不是用稀少的,強大的刺激來讓自己感受。

比如說看到每一朵花,我都能夠欣賞其中的美麗,那對我來說我就可以時常處在快樂之中。

那如果我「只有」看到大奶正妹的時候會感覺到快樂幸福,那我就是注定時常會處在不快樂之中,因為我沒辦法一天到晚看到大奶正妹。

就像有一些人對於食物的態度是「避免暴飲暴食」,確實偶爾的、超出日常範圍的強大刺激,可能會讓自己很爽,感覺很快樂很幸福,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只有這種強度的快樂才叫做快樂,那我們就會失去了對平常每天吃飯的快樂。而懂得深化體驗,對於自己每天的原始快樂感受保持關注,則可以讓自己遠離這種麻木的情況。

但這也不是完全的避免刺激,比如說我就故意不吃有調味料的食物,或是故意不看電視看手機看網路。

而是要了解自己的客觀現實的生活,究竟是甚麼樣子。

比如說打電動是一件很刺激的體驗,那我不可能一天到晚在打電動,所以如果我對於打電動的快樂成癮,對於打電動以外的快樂無感,那我就會很慘;但對於一個遊戲實況主播來說,他的工作就是打電動給人看,他的客觀現實、客觀生活就是要每天打電動,那對於他來說強化打電動的快樂,對他的生活可能不會有甚麼大問題。

所以說「深化體驗」,就是對於自己客觀來說每一天發生的事情,不論好壞,都深入的去體驗它。

接著,是關於「建構」的部分,我覺得很重要的就能夠注意到自己是如何調度自己的心智資源的,並且修正。

實際一點的作法就是「感恩日記」,這是一個很多人,很多相關的討論都會提到的一個,很簡單實際的作法。

就是每天好好的寫下自己一天中讓自己感恩、讓自己覺得開心的三件事情。

而這個作法的功效意外的強大。

因為這就是一個建立聯繫(就好像把鈴聲連繫到食物一樣),建構自己生活幸不幸福的機會。

比如說最近的天氣,有一陣子在下雨,那有一天我的鞋子全濕了,非常的不舒服,但我不管它我就是好好的去感覺那些不舒服的客觀感覺,因為我知道那些東西會是我生活中的材料。

同時,我也回想起了幾年前有一次也是下大雨,但那時候剛好我穿夾腳拖在外面,雨下的非常大,路上變成像是小溪一樣,我覺得走起路來很好玩,好像在溯溪一樣,這讓我覺得其實下雨也不一定是壞事。

我能夠做到這件事,也是因為我平常有好好的在感覺自己的生活,以及當年這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覺得很好玩,也有好好的感恩與記錄。

那同樣的例子有太多了,比如說最近天氣也很炎熱,那我也是好好的去感覺那些不舒服。同樣的,每次當我進到冷氣房間,或是沖澡的時候,我都會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因為我有好好的去感覺那些客觀的不舒服。

這就是一個關於「建構」的重要性。

天氣熱就是天氣熱,但是當我天氣熱的時候,我聯想到甚麼,我調度出甚麼心智資源,是建構性的。

我可以心裡罵著太陽,罵著那些我必須出門在外的理由;但我可以調度出曾經讓自己覺得很快樂的回憶。

而這就是透過每天的練習,每天的訓練,慢慢的累積出來的。

所以我覺得,能夠活的幸福的人,不是那種每天做著非日常快樂的人(這通常是絕大多數的人想像,比如說每天出國、每天待在咖啡廳、每天跟明星見面、每天拿比賽冠軍......)

但實際上不管怎樣的非日長,久了之後都是日常。

能活的幸福快樂,該做的是深化每天的體驗。

同時,了解自己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更客觀,更基礎,更無法變動的;同時也了解,自己生活中哪些東西是自己調度出來,自己建構出來的。

然後,訓練自己用一個良好健康的方式調度自己的心智資源。

--

最後,比較針對性的回答你的提問。

有需要假裝正能量嗎?沒必要,越是假裝正能量的人越是做不到接納,與真實的自己越遙遠。

應該接納自己的痛苦嗎?大致沒錯,應該學習接納真實自己,以及接納真實的世界。那些痛苦的感覺,也是自己能夠幸福很重要的材料。

平靜是絕望的嗎?不一定,平靜就是平靜,絕不絕望則是建構出來的。對於一個曾經處在嚴重的焦慮情緒中的人,光是能夠感覺到平靜,就已經是了不起的幸福了。

追星的時候很快樂?沒有錯,非日常的刺激特別的會讓人產生快樂的感覺,但是非日常就是非日常,如果只感覺得到非日常的快樂,那妳的生命絕大多數的日常時間,就是會不快樂。

但這不是要妳捨棄追星的意思,而是要明白,不是只有那種強度的快樂才叫做快樂。每天吃飯洗澡,也可以是一種快樂,只要我們要練習深入體驗。

吃飯的時候感覺吃飯,洗澡的時候感覺洗澡,追星的時候感覺追星,這對於客觀世界的快樂來說就是最多了。

當然硬要跟別人比的話,我可以說我一天只打電動一小時,比不上那些每天打電動八小時的實況主,他們客觀的快樂比我多,確實沒有錯。

但對於客觀上我的生活來說,我就是沒辦法一天打電動八小時,我只能做到好好的感覺我的生活。

那如果我吃飯洗澡的時候,一直想著我不能打電動八小時,那我也只是在我的大腦建構出更多的痛苦,同時又失去吃飯洗澡的快樂感受而已。

面對到客觀的事實,比如我一天只能打一小時電動,我如何調度我的心智資源,就會影響到我覺得自己是幸福還是不幸福。

我如果聯想到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經驗,那我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痛苦;我如果能夠聯想到那些讓我覺得愉悅的經驗,我就會越來越幸福。

我可以想說我只打一小時,我的成績還那麼棒,我真的很厲害;我也可以想說為甚麼我不能一天打八小時,如果我可以一天打八小時的話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

這兩種想法都是我自己建構出來,調度出來的。

而那些修行、訓練、自我調適能力,說到底就是在練這個東西。

當然我也可以回到客觀的世界,比如好好的探討要怎麼在現實世界中當一個實況主,要有怎樣的特質與能力才可以靠打電動賺錢維生,這也是一種可能性。

--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