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您好
對這世界上,完全不知道怎麼活出自己,不知道怎麼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覺得世界上很多煩心的事
該怎麼辦呢
你好,
對於你的問題呢,提供幾個建議。
1. 認識自己
第一個建議是多花一點時間「認識自己」。
不知道怎麼活出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說到底就是不知道「自己」,對自己不夠了解,所以可以嘗試多花一點時間在了解自己上。
沒有花時間在了解自己的人,常常過度投入在自己以外的事物上。
比如說當我讀書時,只是純粹的在記憶其它人說過甚麼,有甚麼理論,那我就只是在了解「其它人」的東西,而那些東西讀再多都不會變成我的。
比如說我花時間在看小說看漫畫,或是看FB、IG、YT、Dcard,看網路上其它人的討論與聊天。這些也是在了解其他人,我看的越多,我就越知道其他人怎麼想怎麼看,了解大家在乎甚麼、羨慕甚麼、追求甚麼......
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別人」的東西,是在了解別人而不是在了解自己。
而很多沒辦法了解自己的人,花太多的時間在了解別人。了解怎樣的薪水職業大家會羨慕,了解怎樣的身材外貌大家會稱讚吹捧、了解怎樣的構圖濾鏡大家會喜歡、了解網紅明星發生了甚麼八卦新聞......,結果沒時間花在自己身上。
想要了解自己,需要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好好與自己相處,關注自己的感覺與思考。
舉例來說吧,看一本小說或是一部電影,那些故事情節以及演出陣容,只是單純的客觀資訊而已。這跟「我自己」沒有甚麼關係。
但如果我願意花時間好好的探究自己看了作品之後,有甚麼感覺,我可能會說出我喜歡某些角色,討厭某些劇情,我感覺到好興奮好刺激好期待好傷心......
我可能還會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那些感覺、為什麼我喜歡討厭某個角色、為什麼某段情節會讓我特別觸動、我從故事中獲得了甚麼啟示、有甚麼心得感想?
這些東西,就不再是單純的資訊,而是屬於「我」個人的東西。
這就是「了解自己」。
讀一本書,不只是單純的背內容,而是有自己的理解與想法、自己的心得與體悟;聽到其它人的言論,比如說人活著就是要賺大錢,也不是單純的聽信盲從,而是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除了思考以及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輸入以外,也要試著多「輸出」。
有一些人會提到一個詞,外部化。簡單來說就是人透過自己的意志與環境互動,就是外部化。
比如說我進到一個房間,我覺得很暗,所以我把燈打開。這就是一個我把我自己的想法實現在外部的環境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了解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原來我是一個覺得這個房間很暗的人)。
而人就是透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更加的了解自己。
比如說我看到某些人需要幫助,所以我去幫助他們(原來我是一個樂於幫助他人的人);比如說我在FB上轉貼心理學的資訊(原來我是一個覺得心理學很有價值的人)。
很多時候,單純的思考與獨處,也是沒辦法了解自己的,還需要透過實際的「輸出」,實際的影響環境,才能夠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
更簡單的來說,就是創作。
比如說:寫小說、畫畫、寫日記、唱歌、跳舞......;比如說,看完一本書後寫心得或是讀書筆記......
比如說吧,很多人喜歡經營IG,自拍、拍照、發文,這些東西其實也是創作,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透過我自己弄出來的成品樣子,以及其它人給我的回饋,了解原來我是一個這樣的人(原來我是一個生活有質感的人、原來我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原來我是一個喜歡健身的人、原來我是喜歡自然美景的人......)。
當然很多人已經本末倒置,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欺騙自己、欺騙他人,演出一個不是自己的形象。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想透過這個例子,大家應該能夠本能的明白,創作以及了解自己的關係。
對自己人生的經營,也是一個創作。
我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營成甚麼樣子呢,我希望大家提到我會說些甚麼呢?
自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形成的。
不是只有輸入,不是人家說甚麼我就聽進去什麼,人家說賺錢很重要我就覺得賺錢很重要,人家說要當工程師就去當工程師。
而是一個「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然後我們的輸出又會讓自己獲得一些回饋,一些輸入。
處理就是,我們的那些思考以及抉擇。去好好的關注自己的感覺,關注自己的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輸出,就是外部化,把自己的意志影響到周遭的環境,看看自己對世界造成甚麼影響。
具體一點的建議,就是平常多寫日記,多記錄自己有甚麼感覺,有甚麼想法,然後再看看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判斷一下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人。這是一個了解自己很簡單實用的方式。
2. 認識自己與其他人的意見無關
了解自己,跟其它人認不認同你的答案沒有關係。
比如很多人會說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但真正的狀況是:其實他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只是周遭的人不認同他的答案,所以他只好說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
我喜歡打電動,這跟其它人覺得打電動很無聊,或是打電動能不能賺錢,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如果我因為其它人覺得打電動很無聊,或是其它人覺得打電動不能賺錢,於是不敢承認自己喜歡打電動,甚至自己騙自己,覺得自己其實不喜歡打電動,那最後我就會失去了自己的喜歡、失去了自己的感覺、失去了自己的思考。
我就會不了解自己。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很多人會覺得我怎麼可以想殺人、我怎麼可以想自殺、我怎麼可以想劈腿、我怎麼可以不想努力、我怎麼可以感覺到痛苦悲傷脆弱難過......
但實際上,一個人有沒有自殺的想法、一個人有沒有實際上的實施自殺、一個人認同自殺是好事或壞事、其它人認同自殺是好事壞事。這幾個是不一樣的議題,不該混在一起討論。
不要因為他人的認同或意見,妨礙自己了解自己。
其它人的想法是「其它人」的想法,跟了解自己無關,我們是在了解自己不是在了解其他人。
越是在乎其他人的認同,因此選擇隱藏自己的想法感覺的人,越不能了解自己。
我們可以先了解自己之後,再來討論那些道德上的正確錯誤,或是那個想法可行不可行。但這跟捨去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是兩回事。
追求某種大家都認同的答案,追求政治正確的想法,不是在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只跟誠實的面對自己有關。
3. 循序漸進
了解自己,也要懂得循序漸進。
比如說想要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我們不應該期待某一天我就「突然的」知道自己喜歡甚麼。前一天連碰都沒碰過的東西,今天我接觸一次我就覺得超級喜歡,把它當成我的人生目標與天命。
越是突然出現的東西,消失的也會越快,因為這種喜歡是建立在幻想與假象之上。
我看到NBA球員賺那麼多錢,有那麼多觀眾,我就覺得我好喜歡打籃球,想當職業球員;但我沒有看到的是每天訓練的辛苦,以及那些沒有做到最頂尖,被淘汰的人的痛苦。
我看到有人寫的小說很出名,故事又很精彩,我就會想說當小說家的人生一定也很精彩,我也好想寫小說;殊不知寫作絕大多數的時間就是充滿著平凡以及無聊。
我看到大奶正妹,我就覺得我超級喜歡對方,覺得對方的個性一定也很好,也一定很有知識很有內涵;但可能與對方實際相處一下,我就會發現對方的個性跟我想的不一樣,於是我的喜歡馬上又消失了。
越是建立的快速的東西,常常越不穩、越容易破滅。
而那些穩定的、緩慢的、看似沒效率的東西,往往有著更堅強的結構。
雖然有一些人確實有那種「靈光一閃」的瞬間,在某一刻發現自己的天命是寫作、發現自己其實喜歡某個人。但那通常是他們已經先累積了很多時間的相處與接觸。
比如說一個人已經先跟對方相處互動了很久,某一天「靈光一閃」的發現,其實對方是個不錯的對象,自己其實有一點欣賞對方。
比如說村上春樹,他算是一個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例子。他想當一個小說家,是某一天他在棒球場看球的時候,突然的產生「來寫小說吧」的想法,於是就開始寫起了小說。
這看起來確實是一種「突然」產生的想法沒有錯,但如果我們仔細的去研究他自己的說法,就知道他其實早就已經累積了很多他的東西。我這邊直接節錄一下他的著作《身為職業小說家》。
現在回想起來,還沒有工作之前的我,只是個「普通的男孩子」。......,只是向來喜歡讀書,經常拿起書來就熱衷地讀。從初中到高中,我想周圍可能沒有人像我讀這麼大量的書吧。
因此二十幾歲時代的我,從早到晚都在從事體力勞動,......,只記得自己非常賣力地工作,......。只不過在那段期間裡,只要稍微一有空閒我就會拿書起來讀。不管多忙,生活多困苦,讀書和聽音樂,對我來說始終都是不變的巨大喜悅。唯有那份喜悅是任何人都無法奪走的。
某天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到神宮球場去看棒球賽。......,球棒碰到球的聲音清脆悅耳,......,我那時候,不知怎麼毫無脈絡可循,沒有任何根據,忽然起了這樣的念頭「對了,說不定我也可以寫小說」。
(PS:我這邊只節錄了該書的第二回一小段,不過其實整篇文章、整本書都挺有趣的,推薦讀讀看。)
我們可以發現,那種靈光一閃的喜歡,不是某一天沒頭沒尾的突然蹦出來,而是背後有著大量的累積,累積到某一個程度,那個想法才自然的蹦出來。
所以,當我們在了解自己的時候,要謹記這種循序漸進,慢慢累積的道理。
我們不該去期待某一天我就突然的發現某種「必然」。
我發現我一定喜歡這個,我發現我一定要當那個職業,我發現對方就是我的真命天子......,越是這種突然的東西,通常背後只是滿滿的幻想,也容易破滅。
而是慢慢的,循序漸進的累積:我可能喜歡這個,可能不喜歡這個,我可能喜歡他,我可能也不喜歡他。隨著每天的相處與實踐,慢慢的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某天就會自然而然的知道了。這樣子建立起的東西才穩固。
認識自己,必然不會是某種快速、突然、有效率的事。
我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回答我就完全的認識自己,我也不會因為我抽了甚麼籤,或是做了甚麼占卜,我就完全的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適合怎樣的對象與職業。
認識自己,必然包含著很多沒效率,很多嘗試與失敗。換句話說就是:要樂於當一個白癡。
我有一段時間,每天大概花兩個小時在寫日記,而且寫的都是一些在別人眼中大概看起來很無聊的事情。每天分析自己發生了甚麼事,自己的狀態怎麼樣,可以怎麼做,怎麼改進......,而那一段時間,就是我對自己的了解增加最多的一段時間。
但如果有一個人問我有甚麼產出的話,還真的沒有,就是每天寫一堆日記而已。
如果一個人只在乎那些產出,那些效率,他可能會覺得我這些時間怎麼不拿去多讀一本書,多讀一些專業資訊,去研究一些能幫我賺錢的資訊(比如研究股票)、多聽一些podcast之類的......
但如果我真的這樣做,我只是在我的人生中塞進一大堆資訊而已,那些資訊並不會消化成我的東西。
像這種類似的狀況,實在太多了。
就像很多人會以每天可以讀一本書為榮,以自己的讀書量為榮,但讀過的書不等於吸收進去,真正有價值的書或是文章,通常我都讀的非常的慢,邊讀邊思考,甚至有一段時間,我只要讀到好的文章好的段落,我就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手抄,慢慢吸收。這在某些人的眼中看起來就是超級的沒效率。
我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發呆,整天想一些在別人眼中超級無聊的事情,然後那時候就有老師說整天發呆會變呆。不過實際上,我很本能的知道我當時可以表現的比別人聰明,正是因為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思考一些很基礎,看似理所當然,別人根本不會思考的事情,而那東西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就像是在發呆,因為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出來的東西也只是大家理所當然就知道的事情。
但如果想要成為大師,這就是必經之路。
下棋或是打牌的時候,如果只是照抄別人的定式,如果只是抄人家的牌組,而不去問為甚麼,不去思考練習,不去花時間吸收,讓那些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那就算抄的東西再厲害也沒有用。
煮菜煮湯的時候,只是買人家醃好的肉,調好的高湯,照著人家給的步驟做,乍看之下很有效率,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跟別人有甚麼差別;相反的一個人醬料自己炒,肉自己買來醃,調料自己配,高湯自己慢慢熬.....,他做出來的東西就會有特色,會有屬於「他自己」的東西。
這種「風格」上的東西,就是需要花時間去嘗試與失敗,花時間自己思考與獨處練習,花時間做一些乍看沒效率的事情,樂於當一個笨蛋白癡。而不是只是抄別人的東西,或是等著別人告訴自己答案。
而在現代的社會,很多人是沒辦法接受沒效率,沒辦法接受自己當一個白癡。
但了解自己,就是需要這樣一個緩慢且沒效率的過程。
最後再節錄一下村上的《身為職業小說家》,看看他對於小說家的想法,我覺得很有趣。
我的想法是,寫小說這個工作,似乎不太適合頭腦好的人。當然寫小說是需要某種程度的知性、教養與知識。我想我這個人恐怕,或者說大概,也具備了最低程度的知性與知識。雖然說如果被正面詢問,真的沒錯是這樣嗎?我也算不上有自信。
不過我常常想,頭腦轉得太快的人,或擁有過人的豐富知識的人,可能不太適合寫小說。因為寫小說──或說故事──這種行為是以相當低速,並低調在進行的作業。......,有人意識運轉的基本動態適合那樣的速度,也有人不適合。
...
總之,寫小說真的是效率奇差的作業。......。
不過要是讓我來說小說家的話,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拐彎抹角的地方,才是真實和真理潛藏之處。......。更正確的說法是,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且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的劣勢),世界可能就變得歪斜扭曲了。
小時候,我讀過一本關於兩個男人攀登富士山的故事。......。頭腦聰明的男子只從富士山麓的幾個角度看過,便知道「啊,富士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原來如此,這個地方實在真美麗」。於是就回去了。非常有效率。真快。然而頭腦不太好的男人,卻無法那樣簡單地理解富士山,就一個人留下來,實際以自己的雙腳試著一步步攀登到山頂。這樣做既花時間,也費工夫。相當的耗體力,走的筋疲力盡。最後終於心想「喔,原來這就是富士山。」與其說是理解,不如說總算信服了。
小說家這種族類說起來算是(至少大半是)屬於後者,換句話說,雖然這樣有點不妥,是屬於頭腦不太好的那種男人。......。
...
那麼,有沒有那種資格,要怎麼分辨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試著實際丟進水裡,看看會浮起來還是沉下去。雖然是粗暴的說法,但人生似乎就是這樣。......。
...
我重新想一想,小說寫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這輩子從來沒有寫過小說,不可能一開始就流暢地寫出優秀的小說來。或許一開始就想寫高明的小說,像小說的小說所以才行不通。「反正也寫不出甚麼高明的小說。不如捨棄所謂小說就是這種東西,文學就是這麼回事的既成觀念,把感覺到的事,腦子裡浮現的東西,隨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寫出來就行了吧」。
...。總之甚麼都好,就是要試著寫看看「不尋常的東西」。
當時不得不採取這樣的程序,結果文章變得相當的粗糙。不過這樣一邊辛苦琢磨一邊寫下去之間,漸漸產生屬於我自己的文章節奏般的東西來。
那也是我個人的文體。是我親手找到的文體。當時我想「原來如此,我只要像這樣寫日語就可以了」。真是茅塞頓開、恍然大悟。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