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問題

愛情疑難 · 2022-08-01

我是一個要升大二的法律系學生,一個月前和大三的學長開始交往,我想我是非常喜歡他的,而他也對我很好,我覺得我們個性合得來,在一起很快樂,難得他是一個我會想珍惜的男生。

但或許是我本身個性使然,交往後我時不時會感到後悔,覺得自己其實還沒準備好踏入一段感情,我覺得自己還不夠成熟,我不知道該如何有智慧的去愛一個人,我常把自己的心門關起來,不願輕易讓別人進入,只要有人試圖闖進我的內心,我就會忍不住想逃,以前交過幾任男友都是同樣的狀況,我會在交往以後開始後悔,希望自己不曾開始這段感情,我害怕自己受到傷害,我知道這樣的自己很過分,會造成對方極大的痛苦,但我就是無法克制自己想退縮的慾望,我覺得這跟我的家庭環境有關,因為我爸媽從小感情就不好,他們就像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根本沒什麼交流,所以我遇到感情問題時也習慣冷處理,我有時候就是很想逃避,我覺得談戀愛會讓我失去自己,失去原本平靜的情緒和生活,雖然愛情替我帶來了快樂,但它同時帶來的焦慮和負擔,我不想負那麼大的責任,而且我總有種念頭,這段感情最後多半也會散,而我終究會受傷,那麼我希望可以在受傷之前盡快停損,長痛不如短痛,所以我不斷掙扎要不要趁還沒陷太深以前結束這段感情,但每次看到男友對我的愛就不忍心,總覺得我這麼做太冷血無情了,我怎麼有辦法一邊說愛他卻又一邊想抽身,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矛盾的自己,會不會其實我根本不懂愛,我不懂怎麼去愛人,我根本不配得到愛,有時候我總覺得他太好了,這麼渣的我根本不值得他喜歡,我只是在害他,在欺騙他的感情,但我內心深處確實很喜歡他,我不知道提分手的決定將來會不會後悔,我一直都是個不斷壓抑自己慾望的小孩,我明明很想要,但我的理性和大腦總是會告訴我不應該這麼做,我希望能夠保護自己,不希望將來更習慣對方後分開時如此痛苦,而且我是個很功利的人,我擔心這段感情會讓我無法兼顧自己的課業,一直以來我是個非常勤奮努力的學生,我總是強迫自己考上好學校,得到好成績,我真的好想階級流動,因為我爸媽都是標準的勞工階層,越往上爬越發現這個社會的不平等,所以有時我真的非常偏激,我願意犧牲那些男女情愛只為了得到這個社會所定義的成功,雖然我明白這樣的想法很不健康,但這就是現實吧,麵包永遠大於愛情,有時候想想連我自己都覺得悲哀,但內心深處卻又不想就這樣放棄這段美好的感情,雖然我好害怕他會不會拖累我,會不會影響我將來的司法官律師國考,我知道這樣想很自私,也很不負責任,但如果要我在事業和感情中選的話我一定會選前者,雖然我不斷說服自己這兩者是可以兼顧的,我或許可以在其中找到平衡,這樣才是最圓滿的方式,但我目前仍舊做不到,我是一個極端的人,要不然就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段感情,要不然就是用盡生命的讀書,我只希望時間能夠幫助我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而且,據我所知,他未來似乎想去英國工作,但我只想留在臺灣,雖然未來的變數仍然很多,我們也不見得真的會分隔兩地,就算真的分隔兩地,感情也不見得會散,但我就是忍不住擔憂,既然未來有可能會異國,既然我們的目標不一樣,那會不會就不應該開始,我真的好怕自己投入了那麼多的感情,最後仍舊不敵時空的無情,我不敢奢望他會為我改變,一切就交給命運吧,我究竟應該要珍惜眼前的幸福,還是為了將來打算,我其實並不只是想要一段玩玩的感情,我是那種會很認真以結婚為前提的交往,或許看起來很古板很傳統,但這樣務實的想法難道錯了嗎?我真的不想浪費青春和精力在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上。

更讓我掙扎不已的是,其實我都有覺察自己內心的聲音,就是因為這樣才讓我更加糾結,我知道我是時候應該改變過往對自己的限制和捆綁,我應該藉著這次的機會學習怎麼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如何學會放過和饒恕自己,就算最後這段感情沒有開花結果,我仍舊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自己肯定也能有所成長,我希望不要再一味的壓抑自己的渴望,我不希望將來的自己徒留悔恨,從以前我便不斷的等待,高中時我告訴自己等考上好大學以後再來思考愛情的問題,上了大學以後我也以國考為藉口延後自己對於愛情的嚮往,我好迷惘,我納悶是不是人生就是不斷在等待,等著我們擁有足夠的金錢或社會地位時才開始關心自己內在的渴求,但是,會不會我們永遠都有新的目標,我怎麼知道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停止追尋遠方的山峰,到墳墓的那一刻嗎?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所以我試著說服自己珍惜眼前的幸福,享受當下的快樂,雖然我還是好害怕自己貪圖眼前一時的快樂而犧牲了未來我應該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說直接一點就是我的工作和薪水)。我想,或許這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和考驗,讓我從中明白愛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物,讓我學會釋放自己被壓抑的內在,這些道理我都懂,但情感上有時還是無法接受,我好不想為另一個人負責,我有時候真的就只想逃,想逃離所有感情的羈絆,我好需要自己的空間。

我真的好迷茫,不知道究竟應不應該讓這段感情繼續下去,我怕自己陷太深就無法抽身了,我怕自己最後兩邊皆輸,但我又捨不得,我是真的喜歡他吧,也不忍心傷害如此痴情的他,我究竟應該怎麼辦?謝謝你看完了我這麼長一篇的種種掙扎,真的很感激。


口袋怪獸

你好,

我覺得妳看起來挺清楚自己的狀況,這樣子其實挺不錯的。

說到改變呢,我覺得很多時候要理解,真正有價值的改變,通常不會是馬上見效的,而是循序漸進養成的。也就是說想要培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跟失敗與疑惑共處。

舉例來說吧,比如說練習打籃球、或是想要健身長出肌肉、或是想要養成每天慢跑的習慣,這種東西要培養起來,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慢慢練習。不會因為我今天學到了一個新的投藍方式,我的命中率就突然提高一大截,甚至剛換姿勢的時候,整體的命中率還可能是下降的。那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呢,命中率會上升到很高嗎?通常也不會,可能也就回到跟原本姿勢差不多的水準,不過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於用我自己亂七八糟的姿勢投藍的時候,我只知道感覺好可能會投進,感覺不好可能會投不進,但如果我做了功課好好的研究投籃姿勢,我就會開始了解,我這球投不進,可能是因為右邊肩膀前推,左邊肩膀沒動,所以這球偏掉了,我可能還會知道某一球投不進,可能是腳跟核心的施力有問題,另外一球投不進,則是手往上推的方向根本就不是直的,所以歪了......

所以我可以慢慢的調整,慢慢的練習,直到真的練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練到我可以輕鬆的覺察問題在哪裡,練到那些知識上的東西變成接近本能的時候,那我就會發現我的投藍準度確實的有上升了一點點,我的調整能力也變得更好了,以前投不進會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現在投不進大概會知道該如何調整。

然而,這並不是意味著從此以後我投藍就一定會進,我從此以後的投藍姿勢就沒有錯誤;而是,我還是會不進,還是會犯錯,但是我對於自己犯錯的覺察能力更好了,調整能力與調整速度變得更快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解。

如果一個東西,只要「知道」,誰都能馬上「做到」,那這種東西絕大多數不會有甚麼價值。

而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是「知道」,不代表能夠「做到」,這種東西就會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甚至練習,也不是為了能夠百分之百做到,而是為了能夠在自己做不到的時候「知道」自己哪裡需要調整,而且調整完也不代表能馬上做到一百分,調整只代表長時間來看,整體的表現會有一些些進步。

而這是很多抱著「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心態的人做不到的。

比如健身一定要馬上練出腹肌、練跑步一定要馬上跑完全程馬拉松,做不到就是失敗。通常越是有這種心態,反而越沒有辦法真正的養成習慣,可能短期內很有動力,衝刺的很厲害,但做一陣子後,發現自己距離目標太遠,看不到成果就選擇放棄。最終成果還不如那些慢慢來,踏踏實實累積,循序漸進進步的人。

而那些能做到慢慢來、循序漸進、踏實累積的人,就是會有一大段時間,必須面對自己還不夠好,不夠成功,不夠厲害。他們是有能力接受自己處在一種不上不下,既成功又不夠成攻、既失敗又不夠失敗的狀態的,他們不會有這種非黑即白的態度,覺得說不能做到完美就乾脆不要做。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呢,基本上你要理解,你的迷惘、糾結、不安、不平衡......,那些都是正常的,某種程度上這就是要獲得有價值的東西,必經的一段道路。

不會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非黑即白的把問題全部解決,讓你的迷惘與不安瞬間消失。而是,那些迷惘與不安,正是走在「累積真正價值」路上的一種證明。

想想看為什麼有人會說要離開「舒適圈」,那是因為要累積那些有價值的東西,過程就是會伴隨著不舒服的感覺,就是要處在那種迷惘,不知道正確方向,不上不下的狀態中。

當在舒適圈待太久,就讓自己多面對一些挑戰與不舒服;當自己跳出舒適圈太遠,到了承受不住崩潰時,就讓自己回到舒適圈,累積能量。這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進步。

不是非黑即白的成功與失敗,而是懂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感受調整符合自己的程度,並且懂得那些不舒服,是學習與進步必經的道路。

真正需要調整的是那種非黑即白的心態。

覺得只能在事業以及愛情之中選一個,覺得愛情不能走到最後就乾脆不要開始......

越是有這種心態越容易放棄,越不能進步。

就好像我覺得投藍準度不能百發百中,就乾脆不要練藍球,或是我覺得沒有一個完美無瑕的投藍姿勢,我就不開始練球一樣。但實際上姿勢與準度,是慢慢調整出來,慢慢練出來的。

所謂的不要非黑即白,也不是說你可以兩個都選,愛情與事業都能做到一百分。因為一百分的概念,完美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非黑即白。

真正的狀況是,你要學習接受那些迷網、不安、不平衡,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並學習與之共處,學習調整適當的強度。

說到平衡愛情與事業,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訪談,好像是一個想要兼顧家庭、小孩與事業的婦女吧。她當時說了一段話,我挺有印象的,大意是:想要在這些東西取得平衡,大概是不可能的。

但這並不是說「不需要去平衡」,而是說「不平衡是常態」。像電視劇中演的那種貴婦生活,事業女強人的形象,只是一種幻想。那只是一種情節安排與設定,只是對於生活某個片段的擷取,不代表真實的生活中,每一刻都應該那麼的完美。真實的關係經營中,就是會有一堆不完美,一堆的調整與謀合。

即使理想中的平衡大概是不可能做到的,但這不代表要放棄追求平衡。做不做的到一百分,跟要不要去做,是兩回事。

或者說正是因為感覺到不平衡,才能夠明白自己正走在累積的路上。

就好像我聽過的一段話,那些最頂尖的競技選手,不是因為他們百戰百勝,不是因為他們練習從沒輸過;而是因為他們練習的場次、輸過的場次,都遠遠的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所以他們才達到頂尖。

每經歷一次輸的痛苦,代表著他們正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