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的媽媽會因為我爸的一些事情生氣
然後會開始抱怨
講一講後面就會多一句真的會被氣死 這種話
很多事情就算講出來我也沒辦法幫忙或解決的
問多了也不懂 也沒有意義
就只能靜靜聽著
有時候聽到這些抱怨會很想躲起來不去聽
因為自己心裡也會有點跟著有點煩躁
但是又不能跟媽媽說叫她不要抱怨 不要說
因為想著她或許沒有人可以聽她抱怨這些事情
怕她難過
所以我也沒辦法叫她不要講這些東西 會影響我的心情等等
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要怎麽做
才能平衡這兩個考慮因素
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建議
謝謝~
你好呀~謝謝寄信來解憂,我是LIN
從你的來信中可以感受到你是個很體貼他人的人,考量到媽媽可能沒有人可以訴說,所以耐著性子陪伴她,接收她的負面情緒,辛苦你了~ʕっ•ᴥ•ʔっ
大多數的人"抱怨"是想傾到自己內心的不滿,也許她想改變這個狀況,卻無從下手,或者她沒有想改變,就是想發洩情緒,那麼他們需要的只是"陪伴",像我的爸媽也是會跟我抱怨對方、工作上的事,通常我會選擇沉默聽著,如果在不干擾我立場的情況下會跟著附和幾句,但遇到無法接受的時候我還是會反駁。
我們都知道聽人抱怨時,聽的人容易跟著受到影響,所以學會情感鈍化、情緒分割很重要,以我自己舉例,我是個高敏族,在意的人只要情緒變化,不用對方說話,我就會不由自主跟著難受,甚至對方回復狀態、平靜了,我還會陷在情緒裡面無法出來,但今年我在談話節目看到"情感鈍化"跟我青梅竹馬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需要學習,不要拿別人的課題來為難自己"後,開始練習將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的切割開。
例如:今天媽媽又因為爸爸做了什麼不開心而念了他,現在爸爸不開心、媽媽也不開心,媽媽跑來跟我抱怨,我會默默聽,內心開始想"這是他們夫妻的課題",因為對於他們夫妻的狀況,我有心無力,所以能做的就是陪伴,因此我安靜的聽她說,偶爾可以在內心思考她們為什麼有這種狀況,讓自己思考活躍著,不要讓自己跟著陷入媽媽的情緒,等她傾吐完後離開現場或馬上做讓自己可以恢復的事,像是去洗手間或者看一部劇、一集綜藝都好,當自己狀況平靜後,要告訴自己"這是爸爸媽媽的課題,我的課題是學會照顧我的情緒",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阻斷他人給我們的負面情感。
傾聽他人與安放自己不衝突,但如果傾聽他人會造成自己的不適,就要學會切割情緒的連接,避免過度投入影響自己。
這些是我還在練習與嘗試的方法,因此想跟你分享~
祝你一切安好~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