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皮夫

人生經歷 · 2022-08-27

皮夫您好

想請問您
要怎麼找到自己內心想做的行業呢

對於自己的感覺因為之前一直壓抑它太久,導致後來已經沒感覺了,加上後來得憂鬱症 ,雖然現在也在與憂鬱症對抗

謝謝您

不知道您本身對工作有什麼想法



口袋怪獸

你好,

提供幾個想法。

1. 正確與適合

第一點想要提到的是:我覺得不要有這種「真正適合自己的行業」、「自己內心想做的工作」的這種想法。

因為很有可能根本就沒有這種東西。

這個世界上的問題,有一些有正確且固定的答案;但有一些問題,則不會有正確的答案,答案是靠培養出來的。

所謂的有正確的答案,像是物理性質之類的問題,比如說考試問純水的沸點是幾度,這種問題就會有固定且正確的答案。

但是說到人文社會,跟人有關的領域,絕大多數的問題不會有正確回答,而是有著各式各樣的回答。每一種回答,都會有一些優點、一些缺點、一些考慮到的地方、一些沒考慮到的地方......

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的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說談感情,有一些人會相信有「命中注定絕對適合自己的人」,他們認為正確的對象是一個如同升學考試一般,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而自己只負責選出那個正確的答案,其它人就應該給自己一個一百分的感情作為回饋,那這種人在經營感情上就會容易遇到很多問題。

因為感情經營,不是選出正確對象後,就可以放手不管等著收成。真正的答案是被培養、經營出來的。不會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相處方式,也不會有一個絕對正確的對象,答案不是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決定了。而是選擇,加上後續的經營,才會決定這段關係到底是不是一段好的答案。(比起找到正確的答案,我更喜歡叫作找到一個適合的答案。與人相關的領域,很多時候沒有正不正確,只有適不適合)

所以你的問題用感情當成舉例,比如說我可能會問要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完美又沒有缺點的女孩子。但這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就算我找到了一個讓我欣賞的完美女孩子,對方也會欣賞我嗎?

而要讓對方欣賞我,靠的是我對自己的經營;要讓雙方相處的時候可以舒適快樂,靠的是雙方的培養與經營。這都不是我交出答案之後,就可以放手不管等結果自動發生。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面對工作,不要有這種「找到正確答案」的心態,不要想說你在做出工作選擇的瞬間,一切就已經決定了。因為這沒有正確的答案,答案是被「開始的選擇」以及「後續的經營」共同決定。

不會有一個打從一開始就一切順利的工作,也不會有一個你真正想做的行業,而你只負責選出它。因為那些東西,不是只有選擇,還包含著後續的經營與培養。

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適不適合。

2. 人

第二點來談一個我覺得很重要,而且可能很實際的點。

一般人說到工作的好壞,通常第一直覺想到的是薪水的高低、社會地位的高低、或是做的事情覺得有沒有意義、有沒有興趣......之類的話題。

不過就我個人的感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實是「人」。

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滿意度,其實薪水的高低,或是有興趣沒興趣,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真正影響你喜不喜歡一份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你在工作中會遇到的那些人。

你跟他們相處的好不好,直接地影響你喜不喜歡一份工作。(我記得我有看過一份類似的研究調查,但剛剛找了一下沒找到。但這種東西當做參考就好,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你自己怎麼感覺,而不是其它人的研究說明你怎麼感覺。)

喜歡跟回饋(feedback)有關,只要能獲得好的回饋,人們自然會喜歡一樣東西,而人與人之間的回饋是最常見的。

就好像有些人,會因為遇到某個好(壞)老師,所以喜歡(討厭)某個科目一樣。那說到工作,也是如此。就算本來很喜歡某個行業,但只要待的環境很糟糕,再怎麼喜歡的人也會把熱情給磨掉(除非有其它的正面回饋,能夠抵消那些負面回饋)。

所以呢,要有一個滿意的工作,我個人認為首要的部分是能夠處理好工作環境中,人與人相處的問題。

這包含兩部分,第一是遠離那些糟糕的人,第二則是處理好自己,讓自己不是那個很糟糕難搞的人。

遠離那些糟糕的人呢,細講的話,也可以分成很多部分,我這邊就隨便說明,想到啥就寫啥。

比如說像是你自己有沒有分辨能力,能不能判斷出哪些人可能很糟糕,不太適合相處。簡單的舉例的話就像是總是散播負面情緒、抱怨批評的人。(你有辦法分辨哪些人是在提建議,哪些人是純粹在抱怨嗎?有辦法分辨哪些人在尋求幫助與安慰,哪些人只是在散播負面情緒?)

還有遠離那些過度控制欲,或是在削弱你的能動性的人。比如說覺得事情一定要用我的作法,用你的作法一定會失敗,你一定沒有能力完成。(到底是在增強還是削弱你的能動性,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方法。我聽人說過,要分辨邪教或正向的宗教,分辨靈性導師或諮商師的好壞,可以利用對方在增強還是削弱你的能動性來判斷。有問題的人,會不斷的削弱你的能動性,會跟你講你是本質上糟糕的邪惡的有問題的,我是完美的,所以你要相信我,相信我才會讓你得救,他的重點會不斷的放在相信我,但越是相信「我」是完美、至高無上的,也就代表著「你」是越弱的。那正常的宗教或導師呢,他有可能會講出你是有問題的,需要改變或改進,但他的重點不會放在相信我,我是完美無缺的,他會把重點放在「你」身上,放在怎麼讓你獲得那些改變與覺知。他會把重點放在培養你的能動性,而不是讓你相信你自己很爛,所以要相信我。)

還有遠離那一些在乎正確大於適合、在乎空泛的理論願景大於實際狀況的人。簡單舉例的話,就是那種滿嘴政治正確言論的人。那個工作錢比較多、那間學校聲譽比較好、憂鬱症要想開一點、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成功......

類似這種冠冕堂皇的話呢,確實乍看之下沒有甚麼錯誤,不過不代表那些話一定適用於實際狀況。我還是那句話:「沒有正不正確,只有適不適合」。就算是正確的東西,也有可能不適合我。

遠離這種喜歡踩著至高無上的立場,發表政治正確的言論的人。接近這種人容易扭曲自己的人格。

所有的理想,都必須奠基在實際的物質發展層面之上,才有可能實現。理想不是口號喊一喊就有的。歷史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明證。

這種類型的人,還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變形,有的還很難查覺。像我個人就很討厭不切實際的正能量,打著愛的名義,背後其實是恨。

比如說「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考上台大」、「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年薪五百萬」,類似這種例子。我已經跟對方說這件事情我做不到,或是我不打算做了,然後對方卻說甚麼「我相信你一定做的到」之類的。這種人就是要需要保持距離的人。

乍看之下會覺得對方是相信你、愛你;但如果仔細的分析下去,就會發現其實對方是不相信你的判斷(我判斷我考不上台大)、不相信你的決定(我決定不要花太多時間在賺錢),對方真正相信的是他自己的執著,他愛的是他的心中的人物設定,而不是你實際上是甚麼樣子。

很多精神有問題的人,都是被這樣逼出來的。

(當然,如果你自己判斷做的到,其它人也相信你的判斷,所以說出我相信你做的到,或是對方的判斷有實際上的理由,那是沒問題的。學會判斷一下對方的言論究竟是支持特定的立場,還是支持實際的運作。比如說有一些人說出「堅持到底一定會成功」,他根本就不在乎你實際的狀況適不適合繼續堅持,你實際上定義的成功是甚麼。他只在乎說出這句話的自己。他覺得踩著政治正確的立場的自己很棒。)

我也聽過一句話,要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吹捧他,把他吹捧到不符合他的高度。那只要對方真的相信他自己有那個高度,他就會有一個不切實際的自尊,而那就是邁向自我毀滅的開始。這背後都是同樣的原理。

我以前寫過很多文章,背後都有隱藏這個道理,就是愛是建立在接納真實上面的。沒有接納的前提,越愛,指的是越恨。

想想看為甚麼很多明星會有精神問題。如果要說到表面上的被愛,被關注,那他們收到可太多了。

但是當他們發現那些愛只是朝向人物設定,而不是自己實際上是怎樣的一個人的時候,越多的愛也就代表著越多的恨。

總之就是這樣吧,學會遠離那些帶給自己不良影響的人。

稍微提一下,所謂的遠離,不一定是指真的遠離,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保持距離。如果你能夠與對方待在同一個環境,但又不受對方的言論與行為影響,這樣子也是可以的。

然後也不要極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對其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時候。如果雙方相處,只是偶爾有摩擦或不舒服的感覺,那是正常的。但如果每一次互動相處,都讓你感覺非常的不舒服,也且雙方也沒有調整謀合的跡象,那就要開始有保持距離或離開的想法。

接著來談一下怎麼讓自己不是那個難相處的人。

首先先提一下但書,所謂的不要難相處,不是說一定要笑臉迎人,不是說一定要參加私底下的聚會。

也不是說你不要做上面的那些事情。(因為通常做那些事情的人,不一定會覺得自己很痛苦,他們說不定覺得很快樂很滿意,呵呵)

這邊的重點指的是:不要明明環境沒問題,裡面的人也沒問題,但是自己卻感覺其它人都有問題。

具體一點的舉例,有一點像是被害妄想症。覺得每一個人的動作都是在針對自己,對方是不是看不起自己,是不是要陷害自己,是不是討厭自己才不主動跟自己說話(結果自己也沒主動跟別人說過話)。

通常這種狀況代表的是:你有創傷需要處理。

可能過去的某些經歷,待的環境與遇到的人,確實是在針對你,在傷害你。當你習慣了以後,就誤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在針對你,都在陷害你。那就算你到了一個真的沒有問題的環境,遇到沒有打算傷害你的人,你也會擅自地把對方的行動解讀成要傷害你。

那在這種狀況下,就會出現明明其它人都沒有大問題,但你卻覺得每一個人都有問題,都很難相處。但其實真正需要調整的源頭,在自己身上。

那要處理創傷這個議題,要寫也是一大堆,實際一點的建議是去找專業人士(比如諮商之類的),或是多讀一些相關的資訊(比如去書店多翻心理相關書籍)。

比較簡短的個人建議,我還是建議不要固執於立場(比如說覺得每一個人都想傷害我),而是回歸實際上的相處,有可能這個人確實想傷害你,但有可能另外一個人不是如此。

那剩下的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分辨,以及有沒有能力與沒問題的人建立關係而已。

習慣性的對事不對人,對著實際的狀況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與政治正確,然後也不預設其它人一定很糟糕,或是預設其它人一定不糟糕,能夠接受有一些人很糟糕,有一些人不糟糕,甚至是接受同一個人包含著糟糕以及不糟糕的部分。

能夠保持這種寬容以及流動性,而不是某種分裂的非此即彼,其實就是能夠處理創傷的證明。

人跟人相處的主題,真的說也說不完。

那還是簡短的總結一下吧,我覺得對於要找怎樣的行業、怎樣的工作,有時候真正的問題或許不在哪個工作或行業,而是人跟人相處、職場環境的問題。

所以真正該學習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就像有一句話,出去玩的重點不是去哪裡玩,而是跟誰一起玩。那我覺得工作以及行業,有時候也是如此。

總之慢慢修行吧。

然後也可以去讀一下我以前回的信,內容是關於勞動異化的,本來是想要寫一下關於這部分的,不過要寫篇幅大概又會太多。

還有一篇關於創傷的,也可以參考看看。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note_detail.php?post_id=59308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note_detail.php?post_id=60582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