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選項沒有看到皮夫,如果有希望可以是皮夫,謝謝!
有兩個問題想請教>< 自己想不通,希望可以從使者的經驗或視角獲得建議或開解,非常感謝!
1.需求表達受情緒影響而壓抑
在以前的其他關係中隱隱約約有感覺自己不太會表達需求或不滿,通常都會自己藏著,生悶氣、等情緒自然消滅,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溝通。然後幾年忍不住就會想分手(但其實沒有溝通過,對方也無從知道甚至改起)
而最近進入一關新關係中,男友是從小認識快二十年的朋友。對方人非常好,想法有條理、溝通明確精準、也很能同理他人感受,是相處起來非常舒服、讓人自在的人。
這段感情裡面雖然有意識在努力想練習表達自己的不滿或一些需求,但有時候往往因為當下情緒或一直以來的習慣關係,還是會先自己生著悶氣,然後等對方主動來開話題。
雖然覺得最近有比較改善,但還是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不知道自己是對情緒覺察不足,還是對自己的需求沒有尊重/正視,覺得自己有這樣的需求不對(像是安全感)導致情緒已經不好,又多一層譴責自己需求的情緒。
2.無法接納自己
同樣在感情裡頭,對方會說明你就是你,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喜歡。很感謝對方願意這樣說,理性也覺得人存在就是值得被喜愛。
但面對起自己這樣的理性就無法作用,常常會覺得自己要體貼多照顧對方,才能換取;或是自己如果表現不好(經常情緒化)對方就可能會遺棄自己、或受不了逃跑。
隱約覺得好像和小時候家裡教養方式有關係,但那無法改變。所以更想知道我要如何真心的在了解自己之後接納自己呢?(看過peave的文章,但還是會卡在那個街那是怎麼做到的,沒有慧根QQ)
尤其也覺得只有真的愛自己後才能更好的愛對方,也更能相信對方對自己的愛,想邁向更健康的關係狀態。
謝謝看完問題,希望沒有敘述的太凌亂QQ
你好,
提供幾個建議。
1.
第一點,針對你生悶氣,以及沒辦法表達需求這一點呢,我的建議是學會把問題拆開來分析。
需求、情緒、表達方式(針對需求與情緒)、合不合理適不適當(針對需求、情緒與表達方式),這幾個問題是可以分開來談的。也就是說,這幾個東西之間,並沒有必然的綁定。
比如說我現在空腹,有吃飯的需求,但這並不會保證我一定會產生特定的情緒。我有可能會感覺到生氣,有可能感覺到悲傷,也有可能跟平常一樣,沒甚麼情緒波動產生。
那針對我肚子餓(需求)衍生的後續行為(表達方式),同樣也有很多種可能,比如說我可能選擇在地上打滾,滾到有人給我食物吃,我也可能選擇去超商買食物吃。
那針對我的需求情緒表達方式究竟「合不合理」,以及我的需求情緒表達方式「本身」,這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比如說我一個小時前才吃過飯,我現在感覺到肚子餓是不太合理的,這跟我現在有沒有肚子餓本身,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比如說我選擇在地上打滾的解決方式,是不太合理的,但這跟我能不能選擇在地上打滾本身,是兩回事。
我覺得很多在了解自己,或溝通表達方面有問題的人,會沒辦法理解以上幾個問題都是分開討論的。
比如說他們會覺得生氣是不好的,所以自己在生氣的時候表達方式一定是糟糕的;比如說他們會覺得生氣是不好的,所以我一定不能感覺到生氣,或是覺得必須假裝沒有生氣。(其實生氣是好或不好這件事,也是可以討論的)
需求、情緒、表達方式......,彼此之間是沒有綁定。
就算我現在感覺到生氣,我的表達方式依然可能是適當的;就算我現在很平靜,我依然有可能使用錯誤的表達方式。生氣本身也跟合不合理無關,不會因為生氣不合理,我就不能生氣。
所以針對你生悶氣,以及不懂得如何表達這一點,我的建議是先練習把這些東西分開來看。
就算你現在感覺到生氣,你還是有可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當然也有可能因為生氣而使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就算你的情緒已經過去了,就算你過去的情緒可能是不合理、不適當的,你還是可以選擇去談那些情緒,去承認那一些情緒曾經存在。
2. 練習與改變
根本上來說,改變就是破除你過去綁定的信念與模式,創造一個有選擇的空間。
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可能因為男朋友沒注意到自己的生日(需求)而生氣(情緒),於是跑去找男生吵架(表達方式),她會覺得這一切都是必然的,是被綁定的。
那對於一個比較高段位的人來說,她則不會被這種必然驅使,她會注意到這之間有很多選擇空間。比如說她會注意到自己的生日沒被注意到的時候,不一定要生氣;比如說她會注意到,就算她生氣了,也不一定要選擇跑去吵架;比如說她會注意到自己的生日,不一定要依靠男朋友才能滿足,也可以自己選擇主動的安排自己的生日......
她會注意到自己有很多的選擇,也會注意到這些選擇帶來的後果,最後從中選一個對自己與他人都好的決定。
所以要改變的話,大概就幾個重點吧。第一個能夠觀察到自己既定的模式,第二個能夠在這之中創造一個空間,讓自己不是被本能地驅使、不是被過去的習慣與創傷驅使,而是能夠慢下來,讓自己有選擇的空間。
那要觀察自己的模式的話,建議是可以多讀相關的書籍,很多的心理學的書籍,其實就是在探討人們心智運作的模式。建議你可以去讀一下「薩提爾」相關的書籍,裡面會有很多把溝通對話拆解或是分層的例子,這對於溝通以及了解自己挺有幫助。
那關於創造空間的部分,我建議可以google看看「情緒涵容」,了解相關的概念。具體一點的建議的話,可以練習多書寫。寫作本身就是一個慢下來,創造空間的行為。比如說像我以前很常花時間寫日記,回顧自己一整天的情緒、行為,看看自己發生了哪些事情,自己有甚麼感覺,做出了甚麼回應,並且這背後代表著自己有怎樣的觀念與模式,那下次遇到了可以怎麼想、怎麼調整......。
害怕用言語溝通會產生問題的話,用寫作來溝通也是很好的方式。畢竟說話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反應,有時候情緒(與過去的創傷)上來了,自己就容易做出不適當(傷害彼此)的表達方式;但透過寫作,則可以慢下來,好好的想清楚每一個細節,讓溝通多一點轉圜的空間。有時候先寫一寫之後再用言語溝通,後續問題也會少很多。
然後呢,我覺得可以多練習撒嬌,撒嬌是溝通表達、建立關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能力。
這是以前讀一本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提到的,那位作者十分地強調「撒嬌」的功能。
(剛剛google了一下,是加藤諦三的書,可以參考一下: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7/05/25/do-not-be-too-serious/)
有能力撒嬌代表著有能力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代表著打從根本上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接納、被愛的。那位作者也十分的強調在家庭中小孩能夠撒嬌的必要性。
所謂的撒嬌呢,不一定是指非常女孩子地,講話嗲聲嗲氣,才算是撒嬌。撒嬌也不是女孩子的專利。比如說很多小孩或男生,會有一種故意想要搗亂,故意惡作劇(善意)的心態與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撒嬌。
舉例來說,女孩子明明自己可以打開保特瓶,卻故意要男朋友幫自己開,這是撒嬌;有一些男生會故意做一些白癡的舉動,讓自己的女朋友覺得很煩(或是惹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生氣),然後再把她哄回來,這也是撒嬌。
這背後包含著相信自己的(小)任性會被接納。對方願意接納我,不是因為我做出了正確且理性的行為,而是因為我這個人。所以就算我做出有一點任性的行為,對方也願意接納我。
那會提撒嬌的原因呢,是因為我覺得很多時候,比起正經八百的想說我要理性的溝通、我要正確的用教科書上的方式溝通、我要用沒有人能夠批評的正確方式溝通,還不如抱著一種「撒嬌」的心態來溝通。
這種撒嬌不是想要佔他人的便宜,也不是不顧場合與關係,而是一種「善意」的建立關係。
叫比如說跟別人交朋友,絕對不會是正經八百的問:「你心目中朋友的定義是甚麼?」,然後接下來彼此理性的討論是否要當朋友。實際上的交朋友,中間可能包含著很多「撒嬌」的瞬間,比如說明明在談公事的場合,卻突然多(善意地)聊了一下私事,或(善意地)開了一下玩笑。
如果真的很仔細的分析的話,就會知道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任性、一種開玩笑或惡作劇,但正是這種善意的撒嬌、善意的任性、善意的開玩笑、惡作劇,才拉進了彼此的關係。
所以呢,我覺得練習掌握這種撒嬌的心態與能力,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別是針對那些太正經、太嚴肅、太一絲不苟的人與關係。
有人說會撒嬌的女人最幸福,廣義的來看,不管男生女生大人小孩,會撒嬌的人,肯定會過的幸福一點。
3. 接納
第三點,針對理性上知道接納,但感性上做不到這一點,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一個過程。
就比如說我打棒球當投手,我「知道」一種球種要怎麼握、怎麼投出來,跟我「實際上」能夠投出來,是兩回事。這中間需要大量的練習與累積。
知道就只是知道而已,還要透過練習(實際的體驗),讓那些知識「內化」成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樣我才可以實際上的「做到」。
那關於內化安全感的部分,我以前有寫一篇文章在解憂app,叫作《曾經陽光開朗的我,變得如此冷漠》,有提到相似的概念,可以參考一下。
那我這邊想要解釋的是:「接納」跟「愛」是兩個概念。
理想上,健康的愛是建立在接納的前提上,但是接納本身不一定包含著愛。
接納通常指的是承認存在;愛則指的是正向的情緒,或是賦予正向的情緒。
關於你提到的:「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值得喜歡」這一點,存在對應的是接納,喜歡對應的是愛。
先來談接納以及不接納的狀態吧。
接納的狀態,通常是一種平靜、自在、安心的感覺;不接納的狀態,則是一種心中充滿著吵雜的聲音,各式各樣的標籤與評價,應該不應該、好或壞......
舉例來說,如果我沒有辦法接納自己追女生可能會失敗,我的心中可能會產生這樣的聲音:我要是失敗了怎麼辦?我被拒絕會不會很沒有面子?我是不是一輩子交不到女朋友?對方也不是多優秀的女生,憑甚麼拒絕我;如果我沒辦法接納我自己是一個不夠自信的人,我的心中可能會有這樣的聲音:我要怎樣才能變得自信?我要怎麼做別人才會相信我有自信?我現在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自信的嗎?
我的心中會充滿著類似這樣的念頭,而且那些念頭會不斷徘徊,無法消失,然後我也會因為這些念頭產生各式各樣困擾我的情緒。
那如果我是接納自己的狀態,比如說我接納我自己是一個男生。那我的心中就不會隨時念著:「我是一個男生我是一個男生」。我不會有需要說服我自己,我也不會覺得我有必要說服他人,因為對我來說這就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就算偶爾有人懷疑,或是偶爾我心中產生了「我真的是一個男生嗎?」的念頭,我也可以輕鬆的把這個念頭放下,或是把他人的懷疑當成是開玩笑。
因為對我來說,我是一個男生「本來如是」。
「如是」是宗教上的用語,指的是事物真實的樣貌。在談冥想與正念的時候,通常會要你觀察腦中的念頭,然後慢慢的放下,或是讓念頭流過去。心理學的人通常會談到這邊,那比偏向宗教修行的人呢,會跟你說這個東西最後要練到念頭清淨,也就是說把心中的聲音全部都放下了,安靜了。當你可以練到心中的聲音都空了的一瞬間,你就可以看見「真實」。
甚麼意思呢,比如說當我看一朵花的時候,我的心中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念頭:我的功課還沒做完、這個月手機費還沒繳、花聞起來應該要是香的吧、這種品種的花應該要是黃色的......
但是這些念頭並不等於花「本身」。當我放下這些念頭,仔細且專注的去觀察這朵花本身,我可能會注意到花瓣的顏色有深淺的變化,而不只是單純的黃色,我可能會注意到葉子的葉脈變化繁複,而不是只是單純的把它當成是一片葉子。
用比較偏心理學的講法,就是那些念頭會妨礙你「活在當下」。
當我的心中充滿著成見,充滿著標籤,充滿著應該念頭的時候,我就會忽略掉事物真實的樣貌,忽略事物本身存在的樣子,而只是用自己腦中的念頭去替換掉事物真實的樣貌。比如說我眼前有桌子,我就會想說桌子不就是那樣嗎,有甚麼差別,但如果我仔細的看進去,就會發現桌子木紋的變化非常的複雜、抽屜的構造怎樣怎樣......之類的。
當我願意去看見事物真實的樣子,而不是用自己的念頭去替換自己的真實體驗,我就可以體驗到「存在」本身。
而能夠(長期地)體驗到存在本身,就是「接納」。
比如說吧,假設時常有人(真心地)說我是一個溫柔的人,我能夠時常的體驗到「其它人說我很溫柔」,那對我來說,我就能夠接納「在其它人眼中我是一個溫柔的人」;那至於我的真實個性是怎樣子,則是依賴我對於我自己行事風格的體驗,比如說我會知道自己有時候會想照顧人、幫助人,我有的時候不爽也會想嗆人。重點在於,我的行事(或說話)風格的根本是來自於自己的本心。我不是因為其它人說我應該溫柔,所以我才表現的溫柔,我不是因為其它人說幫忙他人是好的,所以我才幫忙他人。當我可以放下那些心中的執念,脫離心中吵雜的聲音,回歸清明的時候,我就可以接近真實的我的個性,而越是體驗到真實的我的個性是甚麼樣子,我就越能夠接納我自己的個性是甚麼樣子。
更準確的來說,其實我並不會特別覺得自己是一個溫柔的人或是喜歡嗆人的人,我只是單純的知道我自己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喜歡怎樣的行事。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比如說一朵花真實的樣子,並不是由那些語言以及標籤定義的,就算我花上上千上萬字,我也沒辦法「真實地」描述一朵花是甚麼樣子。光是一朵花瓣顏色漸層的變化,暈開的形狀,就已經超越了我的語言(標籤)所能夠表達的範圍,超越我心中所有關於花的念頭。
但這不代表我看花的時候不能有念頭,而是當我放下心中所有對於花的既定印象,全神地投入在觀察一朵花的時候,我就會自然而然的起心動念,產生了一些關於花的念頭,而那些體驗就是真實。
用比教宗教的用語,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中沒有甚麼執著的(放不下的)念頭,自然而然的會起心動念,但就算起心動念了,也很容易自然而然的放下那些念頭,讓那些念頭流過去。
重點在於,不是用念頭取代真實,而是真實產生念頭。
做不到接納的人,心中會有很多的執著念頭,比如說他會覺得我應該要表現的大方、我應該要表現的溫柔、花應該要是黃色的......。他會用心中的念頭,去取代對於真實的體驗。他會覺得花是黃色的就是一片純黃,而不會注意到花的顏色其實有很多的細節變化;他會覺得溫柔是正確的,而不會注意到溫柔其實也有很多的變形、很多的可能,他也不會注意到溫柔可能是包含著正確以及不正確的,他不會注意到每個人都是包含著溫柔以及不溫柔的一面......
而這種對於標籤的執著,就會讓他偏離了真實,而正因為偏離了真實,那些念頭會一直卡在那邊。
就比如說某個人可能覺得正妹一定要嫁給有錢人,那當他看到了一個反例,就會想說那個女孩子是白癡嗎?那些有錢人到底在幹嘛,怎麼不去追那個正妹?現在的社會風氣怎麼如此敗壞?政府難道不用出來負責嗎......而且他也會因為真實的世界中,正妹不一定都嫁給有錢人,所以他會時時刻刻地遭遇那些反例,每遇到一次反例,他的心中就又會充滿著那些執念。他會想說他心中的念頭、他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真實的世界是錯誤的,正妹不應該嫁給沒錢的人。
這是一個比較開玩笑的例子,但要是換一下,我們其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許多相信著「努力一定會成功」、「好人一定有好報」之類的執念。
重點不是這些話是錯的,而是,一個沒辦法做到接納功夫的人,就會執著於「這些話一定是對的」、「這些話一定是錯的」,他們還會執著於對於標籤的解釋,比如說他們會覺得他們心中所想的努力方式,才算的上是努力,他們心中所想的成功畫面,才算的上是成功。
而一個心中清明的人,則不會執著於那些「對或錯」、「好或壞」、「應該不應該」的念頭。他們會知道這些議題不會有個「一定」,而是存在著很多的討論空間;他們可以討論怎樣叫作努力、怎樣叫作成功;他們能夠注意到同樣努力的人,有一些人成功了,有一些人失敗了;他們能夠注意到,成功與失敗甚至是有可能並存的,比如有的人事業成功,但家庭卻失敗、比如同樣考八十分,有的人覺得是成功有的人覺得是失敗......
他們的念頭是跟著真實在走的,而不是讓自己的念頭主導自己對真實的體驗。
這就是一種接納的能力。
所以說,甚麼是接納呢,接納就是承認存在,並好好的看見(或體驗)存在。
接納不是把悲傷當成快樂的事情,接納也不是永遠不悲傷,接納是該悲傷的時候悲傷,並且對於悲傷的自己,對於自己悲傷的表達方式,感到自在。他會知道這就是我的本心,我是打從心底的感覺到悲傷,我也是打從心底的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悲傷。當他能夠這樣做,他的情緒就會很容易流過去,他就能夠在悲傷結束之後,自然而然的回歸到平靜的狀態。
接納自己的存在,也不等於自己一定會受到喜愛,而是一種知道自己的存在本身,有可能受到喜愛,也有可能不受到喜愛的狀態。他不會因為覺得自己一定不會受到喜愛,所以即使有人喜愛自己,他也用自己的執念取代真實,想說對方一定不是真的喜歡我。他也不會對於喜歡的形式有所執著,不會覺得對方一定要送甚麼東西,或是說出甚麼話,才代表著喜歡,如果對方沒主動的按照我的所想,對方就是不愛我......
接納就是單純的看見真實,單純的看見我跟對方的互動長甚麼樣子,單純的看見自己因為跟對方的互動,產生了怎樣的感覺......,並且對於整個真實,能夠保有平靜自在的心態。
大概就是這樣吧。
然後要先做到接納,之後再來談愛,才會有意義,要不然愛的只會是執念,或是掛著應該的面具。
但要寫下去內容太多了,所以跳過。
總之呢,我會建議你先學會看見自己的本心,然後按照自己的本心行動,即使你的本心行為可能是稍微不適當的,也沒關係,當然如果你的本心是太過不適當的行為,建議你循序漸進的實施與調整。
這就是學習接納必經的道路,去體驗到自己的存在。
然後呢,其實這個主題,跟我上面寫的撒嬌也是有關係的。就像我一直提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我覺得一朵花漂亮,不是因為我覺得花應該要是漂亮的,所以我才感覺花是漂亮的,而是我是自然而然的感覺到花帶給我的感覺,而這之後,我才用花很漂亮來總結。撒嬌呢,其實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人的本性就是會對親近的對象撒嬌(其實不只人類,很多動物都會)。
當一個人可以透過撒嬌,體驗到自己的本心、自己的任性,是被接納的,是被喜愛的。長久下來,他就能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喜愛的。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