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變得擅長

課業相關 · 2022-09-16

從小到大,我應該算是擅長唸書的人,雖然不算特別聰明,但我在課業上付出的時間,最後總能回報在成績上。
不過上大學後,我發現自己雖然擅長考試,但卻完全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寫申論、問答題(準確來說是除了選擇題以外都不太擅長)。
我念的科系考試和作業大部分都是有標準答案的,但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外系課或通識課,都是比較重視學生自己本身的想法,以及需要自行手寫出上課所講的概念和名詞。
上課我總是很專心、考前也都有好好複習,但和其他出席率比較低的人比起來,我的成績總是比他們低。
是因為我在答題時沒有寫到老師重視的東西嗎?還是我的論述中其實根本沒有重點?
還有在之前一堂設計簡易遊戲的課上,我很認真想了遊戲的故事劇情,因為我本來就蠻喜歡編故事的,所以在文字的使用上,我認為我的確寫得比其他組的人好,也更具故事性。而雖然不會畫畫,不過作為代替,我拍了很多用得到的照片;遊戲關卡的設計是我比較不擅長的,但跟其他同學的成品相比,也沒有糟糕到讓人玩不下去的情況;不過最後的成績出來後,我的分數大概落在中間的位置。
若是平常,中間的分數我也會很高興。但因為我負責借教室的鑰匙和麥克風的緣故,老師答應會幫我加分;如果加完分後的成績只落在中間,那是不是我原本的表現其實很糟糕呢?會不會連那個分數都是因為老師看我那麼認真卻做不出個好東西,所以看我可憐幫我加分呢?

我似乎除了單純的選擇是非題,以及有標準答案、固定答案格式的題目外,都沒有辦法拿到好成績。
我很希望未來的自己可以不要做現在就讀的科系的相關工作,但繞了半天,或許我注定就是這塊的料,就算我根本不想要。
是我在唸書準備上有盲點嗎?還是我真的不該去上需要寫簡答題和表達自己想法的課程?
每當我滿懷期待地修完課後,最後得到的結果似乎都在提醒自己不要癡心妄想。

使者有遇過這樣的情況嗎?如果有的話是怎麼克服的呢?
或者有沒有能夠把簡答題寫好的方法呢?雖然自己能夠理解一個概念,但一旦要寫下來時卻會變得不知所措;總覺得自己已經寫得很完整了,但老師總是認為不夠。

哈哈,第一次懷疑起其實自己不是唸書的料……


口袋怪獸

你好,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練習的,接觸任何領域,在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1. 

先來談比較雜七雜八的問題。

關於你是不是不應該接觸任何包含簡答題以及表達想法的課程?

我的建議是:你還是應該要接觸相關的課程,因為就算你現在不接觸,在未來的日子裡,你還是會遇到需要表達能力的場景。

其實出了學校之後,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沒有正確答案的申論題,而不是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

甚至就算你知道甚麼是正確答案,如果沒有表達能力,你可能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比如說你可能遇到需要團隊合作的題目,然後大家要決定方向,這時候某個人跳出來做了一個很棒的簡報,於是大家就決定往那個方向做。

這時候,就算你知道那個方向是錯的,就算你知道正確的方向是甚麼,但你沒辦法說服別人,就算你知道答案也沒有用。

所以我建議你不應該躲開那些簡答題申論題,因為你未來一定還會遇到。

像是做報告、做簡報之類的場景,基本上是避不開的。

至於你遊戲設計的課程上拿低分的部分,我的推測是:可能這本來就是一個設計遊戲的課程,重點在於遊戲機制的設計,而不是故事精不精彩。故事精不精彩應該去劇本課,或是寫作課。

我想起了以前在修「資料庫設計」的課程,那時候做project,一堆人都在搞網頁美化,想把畫面修的漂漂亮亮的。結果助教特別寄了一封信給大家,說這堂課是資料庫設計,不是甚麼網頁設計的課程,課程重點不在那,畫面漂亮也不會特別加分(但想弄的話還是可以弄)。

那你的狀況可能也是這樣。

還有呢,我覺得很多時候分數也沒有那麼重要,自己做的開心就行了。

我想起了我以前寫過一篇電影心得,拿了特別低分。不過這不是因為我寫的爛,因為我蠻擅長寫這種東西的,也常常拿很高分,被老師拿出來念或是影印出來發給大家看。

然後那一篇拿到特別低分的心得,我自己在寫的當下,就知道我自己寫的很棒,我自己覺得很滿意。那篇心得不是那種網路上隨便抄一抄,或是那種每個人都會產生的爛大街心得,而是一篇充滿原創,我個人想法的心得。

不過看到老師給我特別低分之後,我就馬上知道原因了。

簡單來說就是立場的問題。會被老師放的電影就是老師特別喜歡的電影,但剛好我那一篇心得都在嘴砲那部電影,我寫的內容大概就是就娛樂性的角度那部電影完全不行,拍的很爛,故意搞一堆有的沒的,把它弄的很藝術,搞到沒有人看的懂。

不過我會這麼寫的原因,也是因為我自己曾經很中二過,知道那種裝逼,把東西弄到沒有人看的懂,故意寫不清楚看起來很高級的感覺。然後度過了那個階段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反動的階段,就是覺得娛樂性,媚俗的東西很棒,越白癡越媚俗越好,那些裝藝術的東西都很糟糕。

所以那時候就寫出了那篇心得,內容大概就是就娛樂性的角度來說那部電影應該怎麼拍吧,然後還批評電影拍的很爛,於是就拿了很低分。

不過後來想一想,其實也就那樣。我可以理解老師會想打低分的原因,因為那本來就是比較偏向藝術類型的電影,本來就不是為了娛樂性拍的;我也可以理解我會那樣寫的原因,因為那陣子我在思考的問題就是怎樣的電影有娛樂性。反正我覺得我對的起自己,我老師也覺得他打的分數對的起自己,那就那樣吧。

那真的要說這麼多年過來,我有甚麼長進的話,就是我現在學會了用其它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嘴砲別人,如果現在要我寫一篇心得嘴砲別人的電影,至少不太可能會再被打低分。

所以就是這樣啦,低分沒甚麼大不了的,像這種申論的東西,有時候分數還跟立場或是信仰有關。

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接觸一些立場完全相反的團體,或風向完全相反的言論。

(比如說那些女生出門就是應該被請客,以及那些男女出門就應該AA;比如說政治立場是藍的,可以試著去接觸綠的;比如說這次烏克蘭戰爭,我會有事沒事去中國的網站看一下他們的風向,他們的思考與推論)

然後你就會明白,那些評價、風向、分數......之類的,沒甚麼大不了。不管那些理論多高大上,你的平凡日子還是每天照樣過。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運作完全不是這樣;也多的是看起來很有道理,但你情緒上完全沒辦法接受的事。

所以說呢,像這種申論的東西,有時候分數沒有那麼重要。那個分數只代表著特定的立場,特定的某個人的評價。但是像這種沒有正確答案的東西,為甚麼要在乎某個特定人的分數評價呢?

寫出來的東西,低分也沒差,只要對的起自己就可以了。

2. 增加論述能力

接下來談,要怎麼增加自己的論述能力呢?

第一個重點就是閱讀量跟知識量了,這算是基本中的基本。

就算是A領域的大師,換到了B領域,也可能完全寫不出甚麼好的論述(或是寫出一堆一看就知道錯誤的內容)。

沒有基礎的知識累積,是不可能有好的論述的。

那接下來就是「模仿」跟「抄」,其實不管學習任何事物,都是從模仿與抄開始的。

然後接下來,是我覺得很重要的階段:「換句話說」以及「舉例」。

比如說一個主題,我可能看了十篇文章,我有辦法模仿他們寫出來的內容,或是複製貼上他們的句子。那接下來,我能不能「換句話說」。

我能不能用我自己的話語,來說明那十篇文章想要表達的概念。

我能不能用我自己身邊的例子,來說明那些概念?我能不能用我自己的舉例,替換掉其它人用來說明的舉例?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當你可以「換句話說」,當你可以自己「舉例」,其實就代表你真正的開始掌握了這個主題,代表你不再只是一個別人說甚麼就抄甚麼,不再是一個只是聽別人想法,而沒有自己想法的人。

你有你自己的思考與論述。

到這個階段,論述就有六十分了。

那下一個階段,就是你能不能融會貫通,把這個主題結合你其它看過的主題,創造出新的東西。

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我看了一堆關於「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相關的論述,於是我也有了自己一套關於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的論述。

然後呢,我又讀到了一篇關於「自私以及愛自己」的關係的論述,於是我又整理了自己一套關於自私以及愛自己的關係的論述。

然後呢,我發現這兩個主題,都是有關愛自己的主題,於是我開始整理兩邊的論述,看能不能弄出一套關於「自私」、「愛自己」、「愛別人」之間的論述。

到這個階段呢,我的論述的原創程度又更高了。

有一些人會用「知識地圖」來描述。

當你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地圖,論述對你來說就不會是難事。

但這邊也要提一下但書,通常考試之中的簡答題,有時候只是要你背下來書上的固定答案,頂多要你做到換句話說跟舉例而已,通常沒有要你有甚麼真正的論述...

不過如果是那種寫心得,做報告之類的課程,就可以做到把不同的知識互相結合的部分。如果能做到的話,反響通常挺不錯的。

總之,要增加論述能力,就是這樣啦,多讀多想。

先衝大閱讀量,然後多思考,看要怎麼換句話說跟舉例。如果常常這樣做的話,自然就會增加論述跟表達的能力。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