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您好,可以叫我L
最近遇到一個令我苦惱的問題
最近學校要製作一個分組報告,而因為猜拳輸了情況下(因為沒人想當組長所以就猜拳輸的當),我必須當組長。
因為在課堂上沒有討論完、找完資料,所以必須回家繼續討論、找資料,但在線上討論的時候,跟本沒人要積極討論,其他組員都meet掛著做自己的事(彷彿下線了一樣),雖然說我知道大家都很忙,但這個報告是大家的事,並不是我自己的事餒
甚至還有組員說另一個組員好像在唸書吧所以沒辦法上線(結果還有看到那個組員發限動????),而且這個報告也是大家的事啊,憑什麼因為個人因素而不上線討論...
最後因為都沒人要討論、找資料,而且我還有事情要做,所以我就自己把剩下的部分完成...,真的是快被他們氣死
我們這組的討論風氣就是這樣,而且我講話也不見得有人要理我(就是沒地位的人),而且我也不太敢兇他們因為他們都算是我還不錯的朋友,我並不想因為這個報告而被他們討厭、排擠,我也害怕因為我兇他們然後這個報告就沒人要做了????,現在的情況讓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講,該怎麼跟他們講呀????
太難了(´ . .̫ . `)
你好,
提供一些想法。
首先我會建議你放棄做出優秀報告的想法。
當你的組別中,都是沒有打算認真做報告的人,那自然不可能在分工合作的情況下,還能做出好報告。
因為當你把工作分給某個沒打算認真做事的人,自然他就會交出一個及格就好的東西,那這樣的報告就不會是優秀的報告。
想要做出優秀的報告,要嘛一開始找組別的時候就找一堆會認真做事的人,要嘛乾脆就是你一個人直接把報告做完。
能認知到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既然你已經處在了一個大家都是及格都好的小組裡面,你就該有所取捨,要嘛就是分工合作,然後做出一個馬馬虎虎水準的報告,要嘛就乾脆完全自己來。
不要去幻想大家可以自動自發、和樂融融的分工合作,也不要幻想大家會交出一個品質超級高的東西。
越是幻想這種東西,你的心態會越糟糕,你跟組員的相處也會越糟糕。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要做出一份優秀的報告,你應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找一堆優秀的組員,或是乾脆完全自己來,而不是逼不想認真的人認真。
這是第一點。
那接下來,延續上面的想法,當你的組員都是缺乏能動性的人,沒有意見也沒有想法,那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切割任務。
比如說小組裡面有四個人,那就直接把任務(整個報告)分成四份,然後一個人負責一份,要他們自己選,先喊先贏。
然後身為組長我會最後選,以及處理整合的部分,比如說確保沒有人的內容有過度的重複,有的話要他們自己去協調之類的。
上台報告的部分,也可以這樣處理,要嘛自己負責的部分自己上台報告,要嘛四份任務中的一份就是上台報告,所以會有一個人專職上台報告(儘管所有的報告內容都不是他做的),要嘛乾脆就我自己幹。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有一些疑惑了,想說這樣子把報告亂切,做出來的報告會是好報告嗎?會有連貫性嗎?或是完全沒負責做報告內容的人卻要上台報告,不會很奇怪嗎?我還是老話一句,當你選擇跟一堆打混的人組成一組的時候,你就該放棄做出優秀報告的想法了,你該做的就是弄出一份混過去就好的報告。如果你真的想做出優秀的報告,你應該對自己負責,一開始就找一堆好組員,或是加入一個好的組別。
當你把任務分割完,叫大家選,這時候可能會有一些人有意見(本來沒有意見的人開始有意見,這是好事),如果是正常的意見,那你就正常的回答就好;如果意見一大堆,而且都是抱怨跟反對,你就跟對方說你意見那麼多,比較適合當組長;如果有人就是拖著擺爛不想做,那你就在心中罵對方去吃屎,然後下次不要跟他一組就好了,不過通常不會有這種狀況拉,絕大多數的人其實還是會交出一份及格、能看就好的東西,如果有人每次都擺爛,那他自然會黑掉,不用管他。
說到底呢,雖然是猜拳決定的,但你是組長,就該有組長的樣子。
如果你是組長,卻沒有組長的心態,還是把自己看的比組員還要低,講話唯唯諾諾,下決定還需要每個組員的同意,那自然你們的討論互動氛圍就很怪。自己的職務是組長,但心態卻是組員,那你就是在逼其它明明身分是組員的人,卻要做組長的職務。
該下決定就下決定,如果其它人都沒有意見,那就身為組長的我決定,我做了決定之後,組員自然就會有意見了。而不是把自己當成是組員或是會議主持人,把姿態放很低,說:「不好意思麻煩了,可以拜託大家提供一點意見嗎?不管怎樣的意見都可以^^」。那其它人看到了,也會覺得現在到底誰是組長?如果我回話了,是不是就要負起整個責任了?是不是要被逼著主導整個會議?被逼著當組長?
那如果我表現的像是一個組長的樣子,很直接的說:我想做這個主題、我覺得那個主題不錯、或是列出三四個選項,要大家選,如果大家沒意見的話我就選我想要的......當我表現的像是一個組長,表現的像是主導者的話,大家也會自然而然的願意表達他們的意見。就算他們真的完全沒有意見,那也沒關係,反正我就是選我感興趣的、我想做的,然後一路推進,推進到可以拆解任務的階段,接下來就是把工作拆一拆自己回去認領。
所以說呢,有時候也不是大家真的沒意見,或是大家真的不想做事,而是互動模式以及心態導致的問題。
最後呢,有一個不是很正經的理論,叫做「麥當勞理論」,可以去查一下。
那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有一群人要聚餐吃飯,但大家都沒有意見,不知道要吃甚麼,這時候就提議去吃麥當勞。
這時候那些不想吃麥當勞的人,覺得麥當勞是甚麼垃圾選項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提出他們的意見。
這理論背後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是定錨,有時候大家不提意見,是因為不知道怎樣的答案是允許的,害怕被批評或拒絕,讓自己的自尊受傷。那當某人提出一個爛選項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喔,原來這種水準的答案也是可以喔!」,所以討論自然會活絡起來。
有時候像是訪談節目,主持人會用接納的態度分享自己曾經做過蠢事,或是分享自己嚴重失敗的經歷,這時候受訪者也會覺得:「喔,原來這種東西也是可以講的喔!」進而願意拋開對面子或是形象的顧慮,分享一些更深的東西,這背後都是一樣的原理。
第二部分,是讓大家知道「確實會執行」。
比如說「不然就去吃麥當勞吧」、「如果大家都沒有意見的話,那就......」,當大家發現不提意見的話,那事情就會繼續推進下去,那大家就自然而然的會提意見了。
相反的心態,則是覺得自己要提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好意見,事情才能推進下去。當大家都看到你那麼想要提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好意見,那自然大家就會放著讓你提意見。
所以說呢,當大家都沒有意見的時候,不要想說要讓所有的人都認同你的意見,你真正該做的事情是提出一個爛意見,並讓大家知道這會確實執行。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