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七雜八算最近的迷茫

心情抒發 · 2022-10-10

首先先道歉,算東西有點多的流水帳嗎,但已經不曉得該怎麼辦了

我最近戒掉了各種社群媒體也離3C越來越遠了,其實自己感覺還不錯因為我覺得有很多焦慮和比較心都是來自社群軟體上那些閃耀的人(當然同時也無預警的斷開所有的社交),但同時我好像也少了一些抒發情緒的管道。
我覺得我是一個有些偏激的人,常常在思考:我到底有無活著的資格?我知道自己出了問題,不斷的思考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這個社會對於一切不符合大眾期待的人依然是不友善的,大到有精神疾病、身心障礙,小到外貌例如男生不夠高、女生不夠瘦或是氣質偏中性等等,我很痛苦因為我一直很想要變成大家口中所謂的「正常人」,好幾年來努力的看醫生做諮商等等但最後我還是放棄了,我不知道怎麼辦但我好想把這一切歸咎到叛逆期,我不曉得我擅自的停止回診是不是正確的,但我覺得如果我再回去看醫生的話只會離那個「正常人」越來越遠(所以說為什麼要讓我們有自己的想法直接弄一堆機器複製人不是更好嗎),我好討厭自己我好恨為什麼自己生命力這麼堅強覺得自己沒有活下去的資格,就算我想活著又怎麼樣我身邊的人都已經容忍我夠久了尤其是我的父母,這七年來已經夠久了他們都希望我趕快變回正常人或是直接消失,家裡的人一直拿著等我十八歲那年就不要我了來做威脅,即使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還是很害怕,這是我去打工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我怕沒錢。
我好害怕成年,好害怕自己滿十八歲的那天,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就是在生日當天去自殺(準確是說從我下定決心那天認真的活著如果到生日那天回心轉意當然最好如果還是不想活著就去死),因為我很愧疚我很對不起大家這十八年對大家造成的困擾,我知道不管怎麼樣我已經被大家貼滿了標籤,我有病、我是問題學生,也永遠忘不了母親對我大喊我就是大家的不幸的事情,一切都好痛一想到對於大家的困擾我就好痛苦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繼續活下去,奇怪的是其實我很想活下去,我真的很想很想活下去我想去完成我的夢想,但一想到老師父母同學我就忍不住開始哭,我很對不起老師讓他帶到我這種問題學生,也很對不起我的父母讓他們有這種讓他們蒙羞的孩子,他們只是希望我像是正常人一樣,像個學生一樣好好唸書有好的成績作息正常出勤正常有著正常的社交有大家理想中的女性一樣留著長髮隨時保持氣質和良好的體態,我好痛苦我不知道為什麼光是我睜開眼睛到比起雙眼都覺得人生好苦呼吸好累,每晚睡前眼睛閉起來全部都是工作、課業、家人的壓力朝我襲來,我好害怕也好痛苦。
我放棄了看醫生也拒絕了輔導老師的談話,我幻想著自己會好起來,一切都會回到正軌。我好想掐死自己我好恨自己也好恨我的父母要把我生下來,也好恨這個社會讓我活了下來,前面講的其中一個偏激就是我一直覺得現在醫療資源的進步讓一些可能在古代會死亡或是短命的人得以存活,但社會依然不會接受,像是我我可能以前沒有遇到朋友醫生諮商師等等早就自殺了但我依然還活著卻不被大家接受,我不符合正常人的條件,我好想活著但我沒辦法停止去思考如果我消失的話我身邊的人會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那個畫面,我想活著是不是太自私了?
我的家人一直覺得我是因為太閒才有時間才有辦法去思考那些事情,所以除了平常的課業我還有在算知名的連鎖西餐廳打工,我現在的生活基本就是上課、放學不是去圖書館就是去上班,不斷循環,想用忙碌麻痺自己,但為什麼我還是會在下班之類的走路走一走開始不受控的流淚,為什麼難道是我還不夠忙嗎?坦白講有時候上班也心不在焉,想到自己學校的東西還沒處理好、成績不夠頂尖、比賽要用的講稿完全沒靈感等等,的確少了自身憂鬱的東西但更多東西撲了過來,上班的時候滿腦子都是「我是不是無形中造成同事的困擾」「我好爛」「我什麼都做不好」 我知道我已經是同期裡面進度最快的了但看到前輩的身影還是不由自主的覺得自己好廢什麼都做不好……
打工除了是讓自己忙碌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我現在是所謂文史組的學生,我不知道我覺得我的未來一篇灰暗,我曾休學降轉過以前我是在生醫(三類)但因為實在沒辦法所以再次選擇我選了文史,坦白講我覺得選了文史之後我覺得蠻開心的但不是因為課業相對輕鬆的開心,是我真心喜歡著那些科目,但另外一個我很擔心的事也慢慢的浮現出來就是我大學該怎麼辦?我出社會會不會找不到工作?大家都說文組人沒未來,但文組真的沒有他應該存在的意義嗎,那為什麼要給大家選擇大家都全部去讀理組啊……我喜歡藝術、喜歡文組、喜歡游泳但這出社會也用不到,所以我開始打工我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歡(或是說未來能走的)的是什麼
除此之外我還有嚴重的容貌焦慮,現在已經好很多了……大概 因為我之前還有在當一些拍興趣的那種模特現在已經全部停掉了也不看社群軟體 我覺得自己很醜也很胖,過去有催吐的習慣但我覺得我已經好很多了,因為我現在是幾乎不吃東西,因為一直專注在其他地方就會忘了自己「餓」,假日如果整天班我只要中午喝能量果凍加黑咖啡就能過一整天了,我還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接受調味(大概意思除了能量果凍我還比較能接受沒有調味的燕麥這類的) 其餘有時候我會覺得有點難入口,但除此之外偶爾吃比較多東西的時候還是覺得胃裡面有東西的感覺好不舒服再一想到那些東西產生的熱量就克制不住催吐的慾望,這樣可能有點不太好但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就很崩潰我不知道怎麼辦

對不起有點多有點雜大概就是一些家庭學習職場的事情,還有其實我再不到兩周就十八歲了我連到底該不該了結自我都好迷茫……


口袋怪獸

你好,

既然都說是流水帳了,那我就隨性的回了。

1. 

看到你提到「活著的資格」。

所以你覺得活著需要有資格嗎?那是由誰來判斷這個資格呢?

更進一步說,假如你今天真的沒資格活著,你覺得誰?會有怎樣的辦法?可以把你的生命拿走?

要我說的話,活著這個東西,比起資格,更應該說是自然結果。

當我現在活著,就代表我現在有活著的資格;當我現在死去,就代表我現在沒有活著的資格,僅此而已。

比如說我也很希望蟑螂沒有資格生活在我的家裡,但這跟我家會不會出現蟑螂是兩回事。

我很努力地想要幹掉每一隻出現在我家的蟑螂,每一隻出現在我家的蟑螂也很努力的想要活下去,那蟑螂到底有沒有資格活在我家裡面呢?其實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而已。

牠活著的瞬間就代表牠有資格;牠被我幹掉就代表牠沒有資格。

不會因為我覺得蟑螂沒資格,牠就選擇站著不動被我打死;也不會因為某隻蟑螂特別厲害,跑的很快還很會飛,非常有活著的資格,所以我就放棄幹掉蟑螂。

活著或是死亡,只是單純的事實,跟一個人高不高尚、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資格沒有關係。

一個人是廢物,他依舊有可能活著;一個人有很高的價值,他依然會面臨到死亡。

難道有價值的人就不會發生車禍?不會生病老化?不會爬山遇到山難?

這完全是兩回事。

活著,就是一個事實問題。

我現在活著,就代表我現在有資格活著。

難道某個覺得我沒有資格活著的人,還能跑過來把我殺掉?就算真的有人把我殺掉,法律跟正常人也只會覺得是「對方沒有殺我的資格」,而不是「我沒有資格活著」。

我現在活著,不需要除了事實以外的任何證明或資格。

我也沒有必要向別人證明「未來我能活著」,因為任何人都無法證明任何人未來有資格活著。

就算我很有錢,就算我很健康,就算我很有價值,未來我還是可能突然暴斃。說不定哪天核戰開打,還是隕石砸到地球,全世界人類都死光光,這時候哪有甚麼資格不資格。

2. 

看到你提到「社會對非正常人不友善」。

這句話正確也不正確。

剛好我自己因為某些緣故,認識了非常多身心障礙的人。

那時候正好是我的嚴重低潮,因緣際會之下跟他們相處生活了一段時間,我就有一個非常深的體悟。

就是單就個人能力(智商、學習能力)來看,我海放那些身心障礙的人幾百條街;但就快樂的程度,以及作為一個人類來說,當時的我被他們海放了幾百條街。

所以我就回去好好的反省與修正了自己。

我節錄一下我在其它篇文章中寫的:「

一個外在成就pr90的人也不代表他的快樂程度會贏過90%的人。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方式,想一想自己的外在成就pr大概多少,然後想一想自己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大概pr多少,然後你就知道你真正該修正的是哪一邊。

如果一個人外在成就競爭贏過90%的人,但是評估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度大概只贏過10%的人,那麼與其在想著怎麼在競爭中贏過更多的人,不如好好的修正一下自己的生活,好好的學習怎麼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舒適更滿意一些。

所以拉回主題,這個社會真的對非正常人,那些你提到的「精神疾病、身心障礙,小到外貌例如男生不夠高、女生不夠瘦或是氣質偏中性」的人不友善嗎?

我會說「是」也「不是」。

這個問題有兩個切入點,第一個是你待的環境。

有的人確實待在一些很糟糕的環境裡面,然後又因為自己不主流的關係,特別容易被抓出來針對,因此遭受了不良的對待。

但也有很多非主流的人,是有能力過的快樂的。他們可能待在適合他們自己的地方,自己有自己非主流的圈子,或是他們身邊的人都能夠有包容與尊重的能力,所以即使他們不是正常人,他們依舊活的有尊嚴。

相對的,就算一個人很正常,是比正常人還要正常的正常人,比如說工作薪水很高或是考試成績很好,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會一切順利。就算考試成績很好的人,也可能在升學的路上遇到不懂得尊重人的垃圾老師;就算工作能力很好的人,也可能找了一份薪水很高但工作環境很惡劣,彼此都在批評內鬥的工作。

不要把所有你遭遇到的「不友善」都歸因於你不正常。

就算你是正常人,你還是有可能不被友善對待。

就算你不正常,你還是有可能被友善對待。

很多時候,友善不友善,是取決於你待的環境友不友善,取決於你現在面對的那個人友不友善,而不是你正不正常。

第二個切入點是,究竟你在談的是「尊重」還是「友善」?

簡單舉個例子,確實我這個人看到正妹就會比較友善,會特別對對方好奇,或是喜歡跟對方相處在一起,那相對來看就是我對不是正妹的女生沒有那麼友善。

但這不代表我會不尊重她們。

實際上我跟不是正妹的女孩子還是相處的很好,我依然把對方當成一個跟我一樣對等的存在,用這種心態尊重對方。

另一方面呢,我也不只是對正妹友善,我對個性很好很溫柔的人友善,我對有著輕鬆搞笑氛圍的人友善,我對有知識有思想的人也很友善、我對有責任感的人也很友善、我對跟我有相似興趣的人友善......

能夠讓我友善的理由,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標準。

那換一個角度來看,我不是金城武,我也不會期待女生對待我,要像對待金城武一樣的友善。

我不覺得這種相對的不友善,是個大問題。

他就是比我帥,對於一個看臉的女生來說,他就是比我值得友善對待。

那相對的來說,我也可能有某些點,剛好讓某人願意友善的對待我。

重點在於,我不會期待每個人都要友善的對待我,我不會期待每個人看到我,都像看到金城武,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

因為每個人的客觀事實都不一樣,每個人看重在乎的特質也都不一樣,也會有不一樣的權重。甚至是每個人的外向性也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天生友善一點,有的人就是天生比較閉俗一點。要求每個人看到自己都要一樣友善是不可能的。

真正要注意的點是「尊重」。

比如說我外出吃飯的時候跟隔壁不認識的人併桌,我不會用對待朋友的「友善」態度來對待他們,因為他們就不是我的朋友,但我會用「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們,我尊重他們是一個人類,我尊重他們跟我一樣想來這邊吃飯。

比如說有時候出去吃飯遇到老闆或店員心情不好,態度不是很友善,但他們還是把他們的基本工作做好(比如有好好結帳、出菜),那我也覺得雖然他們不是很友善,但至少對方有把我當一個顧客來尊重,該做的都有做,心情不好也沒甚麼大不了的,不會怎樣。相對的,我也不會特地對臭臉的老闆或員工擺出友善或笑容滿面的樣子,我可能還是平常的那副表情,那這不意味著我會不尊重對方,我還是會好好的尊重對方是一個人類,我知道人類自然就會有心情不好或是狀態不好的時候,所以我接受他們會有想擺臭臉的時候。

我覺得其實就像這樣。

不要期待每一個人都會友善對待你,不友善不會怎麼樣,只要基本的尊重還在就可以了。

如果我期待所有的人都要友善的對待我,期待每個人看到我都要像看到金城武、周杰倫,那久了後,我自然心裡會出問題。

那如果我遇到了一個不把我當成人類來尊重的人,我卻沒有選擇離開或是反擊,久了後就會變成我的心裡有問題,我就會覺得自己不值得當一個人類。

3.

關於自殺的想法。

我個人對於自殺的看法很簡單,自殺本質上,就是選擇放棄一切,放棄所有東西、放棄所有連結。

但做任何事都該是循序漸進的,在放棄一切之前,應該先從小部分的東西開始練習放棄。

比如說放棄考試考高分、放棄賺大錢、放棄當正妹帥哥,

或是放棄父母的認同、放棄成為正常人......

我認真地覺得,所有想自殺的人,在自殺之前應該先嘗試一件事情,就是把那些舊的關係,特別是會造成你壓力以及痛苦的那些關係,全部切斷,然後跑到一個完全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看看自己會過的怎麼樣。

如果不去做這件事情,我如何確定我是那個應該自殺的人?說不定根本是我待的環境太爛,舊的那些關係太惡劣,才讓我這個人變得想自殺,而不是我這個人本來就不應該活著,該自殺。

當然認真要談這個問題的話,就會談到自我以及環境的問題,以及自我有沒有本質之類問題。(我本質上就是一個爛人?還是環境讓我變成一個爛人?又或是我的本質加上環境的互動,才讓我變成爛人?)

不過暫時不打算談這些,我這邊節錄一下我以前看過的,很有意思的東西。

這是一個漫畫改編的動畫,叫作《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節錄一下女主角(面臨家暴,過的不幸福)在第二集的作文獨白:「

標題: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

等我長大,能一個人出去旅行時,我想去遙遠的國家,想去遙遠的島嶼,想到一座無人島去,想去一座沒有痛苦與悲傷的島嶼。

島上沒有大人小孩,沒有同學,沒有老師,也沒有媽媽。

在那座島上,想爬樹就爬樹,想游泳就游泳,想睡覺的時候就睡覺。

在那座島上的我,想起了那個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

小孩像平常一樣去上學,大人像平常一樣去上班,媽媽像平常一樣吃飯。我只要想到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心情就覺得輕鬆。

我想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不知道你怎麼看,反正我是覺得很有意思,當初也從中領悟頗多。

總之呢,學會放棄、練習放棄很重要,特別是對於那些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人來說。

不肯放棄小的東西,就只能連帶大的東西一起放棄。

一個人不肯放棄自己的癌細胞,不肯移除自己的癌細胞,結果就是癌細胞擴散,整個人都會死掉。

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讓自己狀態變好的時候,優先思考這個問題:放棄甚麼會讓自己狀況好一點?

而不是還沒學會放棄,就直接選擇放棄一切的東西,放棄自己的生命。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意見啦。

關於放棄的主題,也可以參考一下我前陣子寫的這篇: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note_detail.php?post_id=61925

4.

你死了周圍的人會幸福美滿?

呃...認真的說,不會。

如果你周遭的人們,本來就活的很不開心,那不管你是死是活,他們都會活的不開心,就算你死了,他們也能夠找到新的理由不開心。

而一個本來就有能力活的幸福快樂的人,不管你是死是活,他們都會有能力活著幸福快樂。

如果單純的因為你活著,別人就沒辦法幸福快樂,那你究竟是多偉大呢?

認真要談這個問題的話,其實是一個「自我概念」的問題,你對於自我的概念有問題,所以既把自己看的太輕,同時又把自己看的太重。

而不是像一個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他的自我概念是貼近真實的,既不會在某方面過度膨脹,也不會在另外一些方面顯得特別的萎縮。

你的醫生不會因為醫不好你一個人,就一輩子不幸,因為對於你的醫生來說,他還有千千萬萬個病人。這之中總會有他醫的好跟醫不好的。

你的家人朋友,也不會因為你一個人得了憂鬱症還是啥的,就一輩子不幸,因為除了你以外,他們也有他們各自的家人朋友,工作戀愛要管。

那如果某個人,把他的幸福快樂全部推到你身上,那是對方本身的問題,對方「可以選擇」不把他的幸福快樂推到你身上。

例如:父母覺得你一定要考上台大,他們才有辦法幸福快樂。

但根本來說,你的父母「可以選擇」靠自己考上台大,而不是要小孩考上台大;你的父母「可以選擇」改行當老師,教出考上台大的學生,而不是要小孩考上台大;你的父母也可以選擇多生幾個小孩,或是選擇多領養幾個小孩,直到他們有一個小孩考上台大。

他們明明有那麼多的選擇,卻選擇把他們的幸福快樂全部推到你的身上,那當他們因為你過的不幸時,是他們的問題,而不是你的問題。

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別人世界的全部,覺得只有我死掉,別人才能過的幸福或不幸。真實的狀況是:我沒那麼偉大,別人也會有他們自己的世界,他們的世界也會有很多除了我以外的其它人,他們自己會選擇哪些人可以參與進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世界過的幸不福幸福,他們該為了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同樣的,如果有人表現的像是「你就是他們的全世界」,要求你一定要怎樣怎樣的他們才能幸福,這只代表對方有病,對方的世界空虛到甚麼都沒有,才會只剩下你。這時候趕快跑,不要讓那些有病的人來汙染你的世界,不然你本來沒病也會變得有病。

說到底,你長的漂不漂亮瘦不瘦、工作到底好不好,到底乾別人屁事。憑甚麼別人要因為你漂不漂亮瘦不瘦而感覺到開心或不開心。當某個人覺得我不夠帥,他應該去找那些他覺得夠帥的人,加進去他的世界,而不是把時間花在那些他覺得不帥的人身上(例如我)。那對方因為找不到任何一個滿意的帥哥而過的很痛苦,是對方的事,我沒必要為了他的幸福快樂負責。

我為了我自己的幸福快樂負責,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管別人。

5. 

太閒才會想東想西?

基本上對一半。

忙碌的時候確實會比較少想東西,專注在某項事物時,也比較不會想起那之外的主題。

但終究,該面對的東西還是要面對。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逃避不去想的東西,最後就會在你躺在床上,準備睡覺的時候襲來,然後你就會一直想,然後失眠。

人是不可能無時無刻都處於忙碌的狀態的,因為人就是需要休息,人就是會有躺在床上,必須獨處面對自己的時刻。

所以,真正該做的是學會處理與消化情緒。

這個主題要談下去會談太多,我簡單寫幾個原則性的東西。

所有的情緒與思考,都在傳達一些消息。

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它們,滿足它們的真實需求,理論上相關的情緒與思考就會自然消退,但如果選擇用錯誤的方式處理,則那些情緒與思考就會一直卡在那邊,不斷的出現。

比如說我感覺到肚子餓,這時候我讀出這個訊號的真實需求,知道我現在該去吃飯,上升我的血糖,那自然當我的真實需求被滿足了之後,我的腦中就不會有一堆我肚子很餓很不舒服的情緒與思考。

但如果我感覺到肚子餓,但我選擇用錯誤的方式來處理這個訊號,比如說我靠打電動或看色情影片,讓自己忘記肚子餓的感覺,當下看起來會有用,但作為結果就是我肚子餓的訊號會越來越強,讓我必須用更多的刺激才有辦法忽略它,而且那些不舒服的感覺,可能來的一次比一次嚴重。

通常能夠得到正確處理的事物,會往消化、淡化、需要的注意力越來越少、越來越平淡的方向前進。

如果一個東西一天到晚卡在那邊,而且放不下,通常代表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處理。

這時候需要的是換個方式來處理,或是重新詮釋問題。

可以參考一下我之前寫的文章。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note_detail.php?post_id=61721 (看後半關於接納的部分)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article_detail.php?post_id=54173

6.

關於文組的未來。

雖然我是可以找一些文組畢業,但未來過的不錯的人來當舉例啦,但舉了這些例子你照樣會焦慮,會覺得我做不到怎麼辦。

我覺得你真正該思考的是更根本的問題。

如果你畢業了,但做的不是科系相關的工作,真的會怎麼樣嗎?

如果畢業後繼續在餐廳工作,或是在便利超商裡面工作,真的會怎樣嗎?

節錄一下我另外一篇文章寫的:「

如果我們必須用逼迫自己努力、壓迫自己的生活習慣或睡眠來達成他人的要求,只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那更正確的作法應該會是,把同樣的努力花在找到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個適合自己的成長環境,一個可以讓自己身心健康的環境,一個讓自己可以付出適當的努力就獲得適當的認同、適當的成就的環境。

我們不需要把自己逼迫到快要死了,或是心理不健康了,又或是逼自己把生命中除了工作以及外在成就的部分,全部拋下,才能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才能讓自己有資格活著,或是被尊重、被認同。

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這樣的社會了。

如果我們活在很遠古的社會,我們可能為了確保自己能活著,能有食物吃,所以必須外出打獵,必須跟野生動物博鬥,必須用「可能會死」的程度在努力著。

但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人們物質生產的資源早就已經溢出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分配不均的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的想要活著,去便利超商打打工,其實夠用了。

我半夜的時候去超商買東西,看到店員們很認真的在完成他們的工作,我也覺得其實像他們這樣工作,是一件很值得尊重的事情。

「值得活著」、「值的尊重」這件事情,並不會需要用「可能會死」、「拋棄一切」的程度來努力爭取。

如果你必須用那種程度的努力來爭取,你更應該做的是,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的能力達不到你現在的這個環境的要求,所以我們就放棄,然後換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ref: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note_detail.php?post_id=59308

一輩子當個超商店員,或是做一些普普通通的無聊工作,真的會怎樣嗎?

讀的東西對於找工作沒有用,真的會怎麼樣嗎?

我看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平常也在滑IG, FB, dcard, ptt,打電動或是看韓劇看動畫,那他們的生活有因為這些(對於工作)沒有用的東西,就怎麼樣了嗎?

再推薦你看一篇我以前寫的文章好了,這是在討論處理焦慮,以及失敗「會怎樣」跟「不會怎樣」的文章。

https://www.tsunny.com.tw/mailbox_test/article_detail.php?post_id=57153

7. 

容貌焦慮與吃飯。

在談憂鬱(或是心理、精神相關)的知識時,一般來說會有兩個不同的維度,那就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從比較偏生理的角度來切入,就比如說去看精神科醫生,會給你開藥之類的,然後可能會跟你談甚麼缺乏某某生物激素,所以導致怎樣怎樣之類的。

那從比較偏心理的角度切入,就比如說去諮商,通常會透過對話介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信念,或是幫助你重新詮釋自己的人生之類的。

那很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包括生理的層面以及心理的層面,兩個層面都過的健康,你的整體才會健康。

我以前就看過別人寫的例子,某個個案可能看精神科的醫生,或是吃藥十幾年,問題都得不到根本的改善,但是透過諮商的介入,狀況得到改善。

那我也看過別人寫的例子,個案諮商非常久都得不到改善,最後是透過生理上的調整(調整飲食、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運動......),狀態短時間內提升非常多。

那我自己,一直以來接觸的知識都是偏向心理層面、那種偏向諮商、偏向調整信念的那一套。我知道心理層面的介入能夠發揮作用,但我同時也知道心理層面的介入有其極限。

很多人會幻想,我學會諮商的那一套,我學會了接納,我學會了愛自己,我學會了佛法之後,就可以不管怎樣的過的很幸福,就可以無視現實的條件過的很幸福。但其實不是的。

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在剛領悟(體悟)了怎樣是真正的接納與愛的狀態了之後,有一小段時間內我過的很幸福,不管發生了甚麼事情我都能接納,不管怎樣我都能愛,我覺得這個世界很棒,我以為我已經得道了。

但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好像是天氣的變化吧,然後我又突然的狀態不好了,於是那一陣子我又好好的思考反省了很多東西。

我到底懂不懂得接納呢?我到底懂不懂得愛呢?我到底有沒有參透那些佛法在說啥?為甚麼我不能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也過的像是天氣很好的時候一樣幸福快樂。

後來我就搞懂了,接納就是接納,愛就是愛。我可以接納(愛)好天氣,我也可以接納(愛)壞天氣,但是好天氣就是好天氣,糟糕的天氣就是糟糕的天氣。不會因為我學會了甚麼高深的知識或道理,不好的天氣就自動變成好天氣。

同樣的,當我不吃飯,或是熬夜不睡覺,因此過的很痛苦的時候,我的接納能力也不會讓我從不吃飯變成有吃飯的狀態,沒睡飽變成有睡飽的狀態,我的接納能力能做到的只有讓我不吃飯的痛苦,單純的停留在不吃飯的痛苦的程度而已,而不會延伸到那以外的東西。

於是我就知道了,那些意識上的東西,信念上的東西,不是全部。除了那些心理上的東西,我也更應該關注生理上的東西,我才有可能過的更好、更幸福。

我不應該去幻想,我有超好的心理調適能力,或是超好的心理諮商相關知識,我就可以在生理上把自己過得一團糟,但心理上仍舊保持幸福,這是不可能的。

精準的來說,良好的心智能力,最多能夠做到的就是,辨識到自己的生理狀態很差而已,所以知道自己接下來該調整自己的生理狀態。而不是幻想強大的心智能力可以超越生理條件的限制。

如果一個人,熬夜不睡覺在讀書,或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好好吃飯,忽略掉自己的生理狀態,只是為了獲得好成績,得到他人的稱讚,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長久下來這個人會崩潰。(這也是我個人經驗的一個感悟)

同樣的,一個人透過不健康的方式節食,不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被大家稱讚正妹,或是獲得不被罵很胖的心理安全感),那長久下來我覺得這個人也必定會崩潰。

生理跟心理,就是會互相影響的,而不是可以捨棄一邊,只選擇另外一邊。

真正的良好狀態,是同時擁有良好的生理狀態以及心理調適能力,這樣的幸福與健康才會是長久的。

所以呢,我不建議你捨去你的生理狀態(一天只吃一餐,或是不吃)去追求心理上的滿足(被稱讚很瘦),我也不建議你滿足自己的生理狀態(健康的吃三餐)但擁有一個錯誤的心理狀態(在心理上批評自己很醜很胖,批評自己沒價值沒人愛)。

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同時的滿足兩者,比如說擁有關於健康飲食的知識,讓自己能夠在生理的狀態上是健康的,同時,在心理上也有足夠的調適能力,能夠處理自己的那些批評與自卑的信念,能夠處理外在世界對於女性身材相關的評價。

不要覺得你只能在兩者之間選一個,只選擇滿足一邊,這樣子的狀態註定是不會長久的。

如果我每天熬夜讀書,只為了獲得好成績滿足自己的心理,但那些生理上熬夜的痛苦,會讓我開始討厭讀書,熬夜失去精神也會讓我讀書沒效率,於是久了之後,這樣的平衡會崩壞,我總有一天會沒辦法再次獲得好成績,沒辦法滿足我的心理需求。

那如果我選擇滿足我的生理,每天好好睡覺,但卻不處理我的心理議題(比如關於成績與自我價值的關係,比較心態......),那我很可能該睡覺的時候睡不著,躺在床上一直想,最後生理狀態也被帶到崩掉。

只有兩者都有好好的處理,兩者都在健康的狀態,你的幸福與快樂才會是穩定的、長久的。

8. 

整體看下來,我個人覺得你應該先,

去好好吃飯跟好好睡覺,試著運動,親近大自然、貓咪狗狗,遠離家人,或是心理上跟家人保持距離。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