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次在腦中排練著和別人誠實的對談,但是無論如何我好像都無法做到,也許是以前也曾對別人展露心聲,但之後我就不那麼做了,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回應,但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回應,想要的是同情、一個擁抱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後來我好像不能再把內心展現出來了,可是偶爾還是會希望有個人在,有個人聽,有個人理解
你好,
對於你的問題呢,我先給一些簡短的建議。
誠實、接納、認同,三個是不一樣的。
對自己(誠實/接納/認同)跟對他人(誠實/接納/認同)也是不一樣的議題。
如果想要練習對自己誠實,或是練習接納自己的話,我的建議是可以多寫日記,或多跟自己對話。
如果想要的是被他者接納,我的建議是可以找貓咪狗狗樹木大海,嘗試對它們訴說,這樣也能夠體驗到被傾聽的感覺。
我有聽過一些人,有一些想講但不知道跟誰分享的內容,就會選擇跟狗狗說。我覺得這方式很不錯。狗狗雖然可能聽不懂你在說啥,但至少牠們陪伴與接納的功夫,確實是最頂尖的。
那如果你希望的是被他人接納或認同,我的建議是你必須要學會「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的建立關係,循序漸進的分享自己,而不是雙方還沒建立關係,還沒有信任,就交淺言深。
這個主題也可以參考我以前寫的文章《沒有信任的朋友怎麼辦?》
那我接下來要開始講一堆廢話了。
每個人本能上都是希望自己可以誠實的、率直的活著,希望自己可以活的不扭曲。
但人跟人的相處,不可能完全的(對自己)誠實,完全的順從自己的欲望,完全的自我。
完全誠實的自我,導致的結果就是直接的衝突。
甚麼意思呢,比如說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陌生的女孩子,我覺得對方長的很漂亮,身材很好,於是我就誠實的走過去,誠實的跟對方說我覺得你很漂亮,我覺得你胸部很大。
這時候女生可能覺得很生氣,她覺得被性騷擾了,於是也很誠實的跟我說,她想要告我。
在這個例子中呢,我跟對方都(對自己)很誠實,我跟對方都有好好的面對自己的感受,面對自己的欲望,但是我們還是發生衝突了。
因為我誠實的自我,已經影響到對方誠實的自我了,對方可能感覺到威脅或是不安全。
所以實際上,人跟人的互動之中,都會有很多緩衝,很多循序漸進。
比如說當我跟某個女孩子之間累積了足夠的信任,這時候我在稱讚對方很漂亮,對方身材很好,對方就有可能不覺得被冒犯,覺得很開心。
有一些人會用「誠實」跟「白目」來區分,說人可以誠實,但不可以白目,但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這種說法,因為單純把人貼上白目的標籤,通常不會解決任何問題。
隨便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某個環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作弊(或抄襲),但某個人堅決不作弊,這時候他就會被貼上白目的標籤,那真正的問題不是白目不白目,而是雙方的(誠實的)自我概念不相容的問題。
那些想作弊的人的自我,就是覺得我很誠實的想要拿高分,我很誠實的想要輕鬆,所以我選擇作弊;那個選擇不作弊的人,他很誠實的面對他的自我,知道他就是不想選擇作弊。那這時候兩邊的自我不相容,就會產生衝突。
當然如果你覺得作弊不作弊這個舉例太白癡,也可以換其它的例子,比如說路上沒有車子的時候能不能闖紅燈、能不能不經過斑馬線穿越馬路,或是能不能看盜版的電影、下載盜版的歌之類的。
有些人誠實的面對自己,會覺得可以,那有些人誠實的面對自己,會覺得不可以,那雙方都選擇誠實的時候,衝突就會發生。
所以,實際上的狀況是,人跟人的互動中,會充滿著「緩衝」與「循序漸進」。
大家不會完全的順從自己的欲望,也不會完全誠實的表達出自己,而是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之中累積信任,累積默契,當我們可以確認彼此是有著相似價值觀的人,有著可以相容的自我概念的人時,我們才可能選擇揭露更多的自己,建立更深的關係。
有一些人可能覺得這樣很不誠實,很扭曲,想說:為甚麼我不能按照自己想的方式行動?為甚麼我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欲望?
但其實這就是人生成長必經的道路。
就像對於小嬰兒來說,他原本的自我概念就是只要他哭就會有人來照顧他、安慰他,但當他成長到某個更加獨立的階段,他就會漸漸的發現哭泣開始不管用了,其它人已經不會再把他當成是只要哭泣就需要照顧的存在,在那個轉變的瞬間,那個嬰兒是真的很誠實的希望,自己只要繼續哭泣,就會有人滿足他的一切,可是他的這個誠實的自我,已經開始跟世界上其它人的自我概念,跟環境脫節了。
那同樣的,在某個瞬間以前,他可能只在家裡玩玩具,他覺得只要是玩具就是他的東西,到了某個時間點他學會出門了,他開始發現有一些玩具不是自己想要就能擁有(儘管他很誠實的想要玩具);那在某個瞬間,我可能是很誠實的想要當一個作家,或是當一個NBA球員,但到了某個時間點我也會開始理解,我的這個誠實的想法,不一定能夠跟世界,跟環境相容。
這就是成長的過程,一個型塑自我的過程,而這個型塑過程,就是會覺得扭曲與不適。
環境(其它人的自我)會影響你的自我,你的自我也可以影響環境(其他人的自我)。
比如說某個人想要當畫家,但他所處的環境讓他知道他沒辦法當一個畫家,於是他改變了他的自我認知;那也有可能他經過一番嘗試之後,做出了成果,說服了他周遭的環境,讓大家都相信他能當一個畫家。
那循序漸進的意義在哪裡呢?
當大家的自我不相容,當大家都選擇誠實,那就肯定會有一方(甚至是兩方)覺得不舒服,覺得扭曲,會覺得你怎麼可以這樣,覺得我為甚麼要那樣?
當大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欲望,而且彼此又沒辦法相容時,衝突就會發生。
但如果雙方能夠不那麼直接,而使用一種更有緩衝,更加循序漸進的方式,去互動,去接觸彼此的自我的話,則衝突就不會那麼嚴重,自己也不會覺得必須要扭曲自己(或是必須扭曲別人的想法)。
所以,針對你的問題,我會建議你理解:誠實/接納/認同,是三個不一樣的東西。
我很誠實的面對我自己,知道我喜歡正妹,不代表其它人要接納、認同我這一點,我也不會逼其它人必須接納或認同我喜歡正妹。
那反過來說,就算其他人不接納,不認同我的想法,我依舊可以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欺騙自己。
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沒辦法認同或接納某個人有自殺的想法,結果那些很誠實擁有自殺念頭的人,就會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能誠實,自己必須欺騙自己,我要假裝我自己不想自殺。但這根本是兩回事,一個人很誠實的有自殺的想法,跟周遭環境的其它人認同不認同自殺,一點關係都沒有。
面對不相容的自我,我沒有必要說服別人,也沒有必要被別人說服,我也沒有必要擺出一副「我很誠實,所以其它人一定要接納認同我」的態度。
我可能很誠實的覺得某個人放屁很臭,但這跟我要不要說出來,要不要逼大家認同這一點,完全是兩回事。更多的時候,大家也只是選擇默默的不說出來而已。
這就是「循序漸進」。
因為大家都完全的誠實,完全的不修飾,就是很容易有衝突,有爭吵。
所以,學會循序漸進的互動,循序漸進的認識彼此。
你先拋出你一小部分誠實的想法,看對方能不能接納或認同,如果可以的話,那你就可以繼續拋出更深的東西;那如果你拋出一小部分的東西,然後發現對方就是跟你不相容的話,那就學會隱藏自己(為了避免直接的衝突),拉開彼此的距離,然後找一個新的對象,或新的環境,你們能夠彼此相容的環境。
不要覺得每一個人都要接受你誠實的想法,也不要覺得在雙方在還沒有足夠信任基礎的時候,把你最誠實的想法拋出來,對方能夠接下來。也不要因為其他人不認同,你就選擇欺騙自己。
因為(對自己)誠實跟(被他人)接納,就是兩個不同的議題。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