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莫名其妙腦袋裡生出來對人類的恨意(全部人)
就很奇怪也挺困擾我的,因為有時候學習的時候就會開始想這件事情,然後睡覺前也在想,早上也在想…..
主要是想那些人應該去死然後覺得他們沒啥用,然後想一下他們的死法之類。
我就覺得怎麼辦才好呢?
現在就是稍微有一個人對我不好我就會加倍詛咒他那種www
例如我跟一個人說謝謝他沒有回我,看也沒看我,然後我就會在想:你這個沒禮貌的垃圾,應該沒家教吧,看來妳也沒媽媽。去死吧沒用的垃圾。
(類似這樣,ww我知道很惡毒先別罵我我不是故意的)
就很奇怪,可能也跟我之前的經歷有關吧,被人看低然後背後罵我,很多欺凌很多辱罵,很多被人冤枉的時刻,我就覺得對人類很失望。
對人類失望是我很久以前的想法,但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突然變成了我恨人類,到我想殺了他們這種念頭。
(但放心,我還是很愛自己的,殺了他們我的前途就沒了,還是好好的看他們自然車禍or老死吧)
目前就是早上起床在巴士上看著每一個陌生人我就會心裡希望他們死,看他們聊天問好微笑的時候我就會想:裝吧垃圾們,知道你們只是為了個人利益所以才認識的,真噁心還裝的很親切一樣,啥時候反目成仇我第一個笑你們。
然後看到嬰兒車裡面的寶寶我又會特別同情:幹嘛生在這個可憐的世界上對著那麼多垃圾人類,現在去死也來得及哦~
(就很多內心戲www)
這種怨恨的感覺有時候讓我很沈迷很開心,但理智告訴我這是不對的,我也會儘量克制自己的想法(包括冥想)
冥想有時候可以幫到我一段時間,但基本上過了半天我就又開始恨了,但沒地方給我冥想www也沒時間
(我現在平均每天兩次冥想,平時也會儘量專注呼吸,但,也會有失控的時候)
但你知道,克制不等於這個想法消失了,有時候它又會出現,完全沒有徵兆地…
不知道怎麼辦,問題是我連這個想法怎麼出現的我都不知道。
然後我又會找各種理由恨他們,例如陌生人不小心撞到我,服務員只看我朋友不看我,司機區別對待etc….
就,很討厭啊他們,很噁心,還有他們做的善事不就是為了自己名聲好嗎?然後幫多點人自己就會開心,呃這不就是利益關係而已嗎?幫助他們是為了自己開心??嘔嘔嘔,好噁心的理由!
很少見過真正善良的人,我朋友是其中一個,善良單純,幫助別人不是為了自己開心滿足or名聲,只是因為,對方就是需要幫助啊!對方需要那她就在,哇哦,多高尚的人類啊(好吧其實不是恨全部人)
我目前努力讓自己身邊圍繞著這種人,目前已經有兩位(啊哈哈)他們能暫時改變我對人類的想法!
回歸主題,so what should I do?
你好,
感覺挺有趣的,隨便談一下我的個人想法。
1. 念頭vs實際行為
第一點想要談的是,念頭與實際行為是分開來看的。
念頭(或感受)並不會必然導致特定的行為發生。
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我現在想要拉屎,但這不代表我一定要立刻在大馬路上把褲子脫下來拉屎,我還是有一定的能力選擇在哪裡拉屎(廁所),甚至長期來說,我也可以注意到自己憋尿或是憋屎的能力,所以我出門或出去玩的時候,也會注意廁所的安排,不會使自己出現忍不住在路上拉屎的情形。
想法(或感受)到實際的行為之間,是有一個迂迴空間存在。一個人是有辦法去經營這樣的一個空間,所以即使他的心中有一些負面的聲音,他依然能夠好好的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能夠與社會和諧的相處。
但這跟一個人的心中完全不會有負面的聲音是兩回事。
要一個人心中完全不會有負面的想法、負面的情緒,是不切實際,甚至是不太正常、不健康的。
真正良好社會化的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是即使心中有負面情緒,他仍舊有辦法去協調自己與社會,而不是想說自己要消除自己心中負面的聲音。
所以,我是覺得帶著恨意生活,很多時候並不會怎麼樣。
當然如果恨意太多,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去好好的看一看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去學習用適當的方式處理它。
但不要幻想這些負面的東西可以完全消失。
更進一步,你還可以去思考一些問題。
比如說貪欲,比如說色欲,乍看之下這些是不好的想法與感受,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沒有貪欲,那麼人類大概也不會有進步發生;如果沒有色欲,那麼人類早就滅絕了。
你也可以想一想,一個人帶著好的想法,但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壞事,跟一個人可能帶著自私自利的想法,但他做出來的行為卻造成了好的結果。那在這兩者之間,哪一個更好呢?
在我看來,抱著好意卻做出了糟糕的結果,通常是比較需要介入的。相對的來說,一個人抱著負面的想法情緒,但他做出來的成果是好的,那我會覺得沒啥大問題,除非等到哪一天他的負面情緒真的造成了實際的負面結果,才需要介入。
(隨便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看狗狗肚子很餓,但亂餵狗狗不能吃的食物,這時候就算他是好意,但實際上造成不好的結果,通常就比較需要介入;反過來說,比如某個人對世界有很多不滿的情緒,但他把能量花在創作,花在寫歌或是寫小說,而且也有人喜歡它的作品,那我會覺得這根本沒有介入的必要。)
所以第一點想要說明的就是,那些負面念頭或感受,與一個人的實際行為是兩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要追求的是:實際的行為不會造成自己與社會的負面影響,而不是追求自己的念頭或感受,不能有負面的東西出現。
我只要控制我自己不會隨地大小便就好了,我沒有必要控制自己不出現想拉屎的念頭。
如果我完全沒有想拉屎的念頭,這反而才是不正常的。
2. 自私
第二點談到自私(為了自己),我覺得自私並不是甚麼壞事。
而且說到自私,小寶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自私的存在了。
整天只需要在乎自己,想吃飯的時候哭,想哭的時候也哭,想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完全不用管其它人怎麼看。
他們沒有能力,也不用跟其它人協調,而通常是其它人必須妥協他們。
反而是隨著小寶寶逐漸長大,掌握越來越多的能力,才可以從別人必須妥協他的狀態,成長成他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互相協調的狀態。
這就是一個過程。
我以前在解憂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先自私後自愛,愛自己才能愛他人》,裡面有談一些類似的概念。
為了自己好,是必然的,不為了自己好,才是有問題的。
如果一個人不為了自己好(甚至傷害自己),只為了他人好,那這個人長久下來必定走向崩壞。
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好,但不為了他人好(甚至傷害他人),那他週遭的環境就會跟他對抗,所以他也很難把自己過得很好。
而真正該追求的是,為了自己好的同時,也為了他人好。
這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
而要追求這樣的狀態,一定是先從為了自己好開始,如果一個人連為了自己好都做不到,他真的有能力知道怎麼為了別人好嗎?他真的能夠理解別人的需求,有能力滿足別人嗎?
所以為了自己好根本沒啥大不了的。
真正有問題的是「為了自己好卻傷害了他人」,而且還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裡面。
3. 幻想與自戀
延伸上面的例子,我看你的敘述,我會覺得你有一些自卑與自戀的問題,以及對於人類的自我有偏離現實的幻想,以及一些完美主義的問題。
該怎麼說呢,你的心中只有極致的善跟極致的惡,只有一百分跟零分,只有光譜的兩端,而沒有中間的狀態。
比如說你會覺得小寶寶是善良的,大人是邪惡的。但如果你真的跟小寶寶或是小朋友相處過的話,就會知道小朋友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純粹。
比如說你會覺得你的朋友是純粹善良的,他們做事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己,而其它人做事都是帶著邪惡的想法的。但我自己生活週遭的好人,都會懂得做任何事,要優先照顧好自己。我自己看待生活周遭的人,也不會覺得哪個人是純粹的善良,或是純粹的邪惡。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抱著「分化」的態度看待世界,而不是用一種「渾沌」或是「一體性」的角度在看待事物。
我這邊提一下以前在讀一些亂七八糟的神話學相關的書籍時,提到的關於「獵人與獵物」的思考。
「獵人與獵物」,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文化如何看待獵人與獵物的關係。
一個以「分化」的角度來看待獵人與獵物的文化,他們的觀點可能長這個樣子:獵人與獵物,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而獵人是本質上強大的,獵物是本質上弱小的;獵人是本質上榮耀的,獵物是本質上被唾棄的;獵人是本質上勝利者,獵物是本質上失敗者......
用比較現代的例子來舉例說明,可以像是:我考上好學校,我就是一個本質上的強者,而那些考不上好學校的人就是本質上的垃圾;我當主管,那我就是本質上比較聰明比較強比較正確的那個人,而我的下屬就是本質上比較笨比較爛比較錯誤的那個人;我的職業賺比較多的錢,那我就是本質上比較有價值的人,對方的職業賺不到錢,那對方就是本質上比較沒用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分化的思維,分化出你和我,好與壞,並且在這之中切出嚴格的界線。
那以一種「一體性」的角度,來看帶「獵人與獵物」的問題,則是能夠明白:獵人與獵物是一體的。
在此刻,我是獵人,但在某些時刻,我也可能是獵物。並且,我們用尊重的態度,在看待獵人與獵物。獵人為了活下去而狩獵,是一件很值得尊重的事情,獵物為了活下去,努力的逃跑,也是一件很值得尊重的事情。
當獵人獵到了獵物,獵物的生命供養了獵人,我們為此保持尊重,同樣的,我們的生命也可能在某些時刻,奉獻給其它人(或物種),成為其它生命的墊腳石,但即使是如此,我們依舊是值得被尊重的。
獵人與獵物,本質上是一體的。我們可能是獵人,也可能是獵物,我們可能是勝者,也可能是敗者,我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惡的。
並且,對於這整個過程,保持尊重。
作者相當的提倡這種能夠以「一體性」的角度來看待獵人與獵物,看待生命的文明。他提到很多原始部落,對於獵物是十分的保持尊重,獵到了獵物會有儀式表達尊敬,或是有狩獵相關的祭典。在一些文明中,當他們狩獵到獵物,並不是抱著自己比較強大,比較優秀的心態,反而他們會信仰他們狩獵的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他們狩獵到了生物,而是某種神明賜予他們獵物,他們感恩獵物的生命幫助了自己生命的延續,並且他們也抱著這種將來某一天就算自己死亡,也只是將自己的生命又獻給了自然的觀點。
相對的來說,作者十分批判這種以分化的角度來看待獵人與獵物的文明(通常是現代文明的觀點)。
人們對於自然的心態是征服,人們覺得自己是勝者,自然是敗者,因此可以對自然環境予取予求。人們對於獵物,對於失敗者,對於不是自己的,抱著嘲弄的心態,可以看到我們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嘲弄的文化,比如說,看不起便利超商員工,看不起搬磚工人,看不起考試成績不好的人,看不起身材不好的人,看不起母胎單身的人,看不起買不起房子的人......
這一種「分化」的文化與心態,就最造成一種極端的恨與愛,極端的恐懼與建立與極端恐懼上的快樂。
比如說,當一個人越看不起他的獵物,他越是抱著嘲弄的心態看待獵物的生命,那他就會對於自己被當成是獵物,有越多的恐懼。
比如說,一個人打電動的快樂是建立在嘲諷對手,看對手被戲耍暴怒,那當他有一天處在被戲耍的情境中,他就會有越多的憤怒。
(甚至可能對手也沒有打算戲耍他,就只是單純的贏下遊戲而已,而是他自己將自己的輸解釋成被別人戲耍,擅自地暴怒。)
然後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大家嘲弄沒大學學歷的人,於是大家都去讀了大學(因為恐懼),再之後,又變成嘲弄沒研究所學歷的人,於是大家又全部去讀研究所,結果沒有人在談學習的知識能夠創造出甚麼價值,大家只是覺得我有大學學歷,我要表現出我的價值,所以我要嘲弄那些沒大學學歷的人,甚至還可以細分成台大嘲弄四大、四大嘲弄中字輩、公立嘲弄私立......
當社會看不起做基礎工作的人,看不起超商店員,看不起勞工,於是基礎的工作越來越招不到人;當大家嘲弄賺不到錢的工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人上人,幻想美化那些能賺錢的工作,結果就是大家對於找不到賺錢的工作有越多的恐懼,對於自己被分配到普普通通的工作有更多的恐懼,所以大家找不到好工作就決定不工作。
相對的來說,一個人能夠以尊重、不極端分化的角度看待世界,他的觀點可能長這樣:我遊戲打贏了,我還是很尊重輸的一方,我知道雖然對方輸了,但對方也是跟我一樣很努力的想要贏,我尊重這個過程。我知道即使對方輸了,但對方身上可能依舊有我可以學習的地方,他有幾個操作打的很棒,那我雖然贏了,但我也有幾個操作打得不好,下次應該修正。我跟對方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有一些打的很好的地方,也都有一些打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是贏的人做的就全對,輸的人做的就全錯)。今天雖然我是贏家了,但說不定下次比賽我是輸家,我們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讓我們對於彼此保持尊重。
那拉回你的狀況吧,以一個純粹分析的角度來看待你的言論,我會注意到的是你思維中的這種分化的傾向,這種過度美化,以及過度的恨以及嘲弄。
比如說你覺得店員沒看向你,或沒對你說謝謝,然後你就對對方產生極端的恨意。
這可能包含著你對於店員有看向你,有對你說謝謝,有好好關注你的過度美化,所以你對於失去這種可能性就會產生極端的恨。
也可能包含著你對於好店員以及壞店員的分化,或是你對於顧客與店員關係的分化。
舉例來說,當我覺得顧客是神,是高大的,是值得尊敬與稱頌的,店員是僕人,是低下的,是沒水準的存在。那當我看到店員沒有表現出如我想像中的那種謙卑,把我當成神的態度,我就會對於店員有恨。
但是如果我能夠用一體的角度來思考,我會知道店員跟顧客一樣都是人類,我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店員也會有,我會有沒精神的時候,店員也會有,我會有忙不過來的時候,店員也會有,我也有可能某一天會是服務他人的角色,並且我也知道我自己的服務行為絕對不會稱得上完美。因此,當我看到店員有失誤的時候,我還是能夠對於店員保持尊重與包容,因為我知道我跟店員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今天他剛好站在的店員的角色,而我剛好站在顧客的角色而已。
那以分析的角度看待你對於小寶寶與你的朋友的觀點,我覺得也是一種過度的美化,所以才會形成一種你對於一般人的恨。
當你覺得理所當然每一個人都要表現的像是你(想像中)的朋友的那樣完美,或是像(你想像中的)小寶寶一樣天真無邪的話,你就會對於沒辦法做到的人產生相同程度的恨。
不過如果你真的大量的接觸小寶寶,或是真的接觸很多小朋友(或貓咪狗狗)的話,你就知道小朋友絕對不會像你所想得那麼完美,那麼天真無邪。
他們很常整天亂搞。
而通常對於小朋友小寶寶貓咪狗狗有越多幻想的人,整天想像小朋友很乖很聽話,想像自己照顧小朋友一片和諧,自己在其它人眼中看起來很有愛心,這種人反而越難跟小朋友好好的相處,因為小朋友貓咪狗狗他們就是喜歡整天亂搞。
而能夠跟小朋友好好相處的人,通常是還能夠記得自己曾經也是小朋友,曾經也是那個整天亂搞的人。那些小朋友、小寶寶,與自己本質上並無分別。他們是善良的,那我身上也會有那份善良,他們是邪惡的,那我身上也會有那份邪惡。
而我該做的只有,對於小朋友就是會亂搞的這個過程保持尊敬,因為這是他們在探索世界,建立自己世界觀很重要的過程。
我以前在學把妹、男女相處的相關知識,也有學到很重要的一課,就是不要把女生幻想成女神。
當我幻想眼前的女生是個溫柔婉約、不會罵髒話、清純沒有性欲、擁有無限的包容力、不愛錢不虛榮、不會缺乏安全感、放屁是香的大便是粉紅的還是個處女......
當我的幻想越多,我就實際上越難跟女生相處,也通常會越仇女。
因為女生就是女生,不是女神,女孩子跟我一樣也是一個人類,她們會有溫柔的時候,但也會有不想溫柔的時候,也會有想罵髒話,或是不想維持形象,不想包容人的時候......
我有安全感問題,那女生也會有安全感的問題;我有虛榮心,那女孩子也一樣會有虛榮心的問題;我會有性欲,女孩子一樣會有性欲。
而重要的是,我對於我們真實的樣子(包含著真實與醜陋的一面),保持尊重。
我知道自己並不完美,所以我也不要幻想女孩子會是完美的女神。而不是在心中分化出女神跟不是女神的標準,然後越是愛我心中想像出來的女神,我就會越恨現實中的女孩子。
最後,關於你覺得每一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很自私,很噁心。
我的想法是你要先想一想這是不是你的投射。
舉例來說,假設我是打電動打贏別人就會嘲弄對手的人,那當我輸了,就算對手沒有嘲弄我,沒有看不起我,我依舊會以為對方在嘲弄我,看不起我。
因為,我就是這樣理解世界的。
我就是這樣理解獵人與獵物的關係,我就是這樣理解勝者與敗者的關係。
當你遇到每一個人,或是遇到你才剛見面,根本不認識不熟悉的人,你卻覺得對方是個自私,為了自己利益的人,這可能代表的是你自己也是這樣理解自己的。
你隱隱約約也知道自己身上也包含著自私,為了自己的一面,但是你分化出了一個美好的形象,一個完全不自私的形象(你想像中的朋友),然後你覺得你的朋友是善,你覺得其它的所有人都是惡,都是一個自私的、噁心的形象。
然後你想要追求自己變成這樣的形象。
那以我的個人觀點來看,你真正該做的不是去分化出這種女神的形象,而是能夠明白大家都是一樣的。
其它人是不是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的人呢,是的;那你自己是不是自私、為了自己利益的人呢?我想其實也是的,你可以想一想當你在批評其它人不對你說謝謝,不好好看你的臉的背後,出發點不也是為了自己嗎?不也是希望大家可以關注你嗎?
而你卻希望你自己變成你(想像中的)朋友的樣子,一個行為不是為了自己的人。
但真正該做的不是去捨棄掉這種人性,而是明白:大家都是一樣的。
我身上有自私、為了自己的一面,對方也有。
我有這種想要被關注,想要被當成主角,想要被稱讚的一面,而我周遭的每一個人類也有。
那麼,我有能力滿足我周遭每一個人的這種想要被關注的慾望嗎?其實是做不到的。
我明白自己沒有那麼厲害,沒有那麼完美,沒辦法無時無刻的注意到週遭每一個人的心理需求。
那麼,我也會明白,其它人沒注意到我的心理需求,也是正常的,因為大家都跟我一樣。
而我該做的,只有對於這個過程保持尊重。
當我可以尊重自己的自私,尊重自己為了自己利益的一面,那我也可以尊重其它人自私、為了自己利益的一面。
當我可以尊重有些人沒注意到我的心理需求,那我也會可以尊重(以及包容)沒辦法注意到每個人心理需求的自己,那個不是那麼完美的自己。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