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的路上總是會遇到一些阻礙,有些人說聽取建議你會變得更好的,又有些人說,忠實自己就好,而我現在正在找兩種問題徘徊
事情要從一年前開始說起,我在一年前,機緣下開始寫詩,寫著寫著我拿給我的國文老師看,它看完後也鼓勵我繼續寫詩,而我也在今年加入老師社,這個詩社很好它包容所有不同的創作風格,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覺得格格不入⋯⋯
因為大部分的詩大家都是傾向於寫長詩,而我則喜歡寫短詩,剛開始進去我滿期待的,我拿出了我自己覺得很棒的詩,也是之前老師覺得不錯的,只是到了詩社後我覺得我融入不了,我覺得在這個詩社中感覺正在迷失自我一樣,雖然他們也是給了些建議,但這些建議有些卻違背了我當初的理念,我不知道我還要不要繼續待在詩社,我以為我能找到懂我的人,卻感覺我的心正在離我而去…….,我想寫詩集所以進入詩社,我想寫詩參加比賽得獎所以進入詩社,我想成為一個厲害的詩人所以進入詩社,可現在我卻覺得我的心正在離我遠去,詩社的大家真的很厲害,給的建議也很實在,而且是真的可以學到東西,只是我覺得在這裡我開始覺得格格不入了,也覺得沒辦法像之前那樣隨心創作了,我覺得我現在只是為創作而創作是沒有靈魂的,想問使者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是留下抑或是離開
你好,
個人的建議是就離開吧。
我覺得要先有一個概念,比如說一個人寫出了一個好作品,這背後可能代表著他寫過了十個爛作品;一個人能夠有一個喜歡他的粉絲,這背後可能代表著有十個看過他的作品但沒有變成他的粉絲的人。
在行銷領域也有一個詞叫做「行銷漏斗」,它的概念很相似。舉例來說,某個店家可能在IG上下廣告,那十個看過廣告的人,可能只有一個會點他們的網路商店;可能十個點進他們網路商店的人,只有一個會實際的購買;可能十個實際購買的人,只有一個會變成長期客戶;可能十個長期客戶中,只有一個會變成品牌的死忠支持者......
所以從最源頭到最後面的數量上來看,形狀看起來像是漏斗,所以叫做行銷漏斗。
這個概念很重要的點就在於「基數」跟「轉化率」。
其實創作也是這樣的(甚至是創作以外的領域也一樣)。
有一陣子在看攝影的一些知識,有一些人就說了,一個人按下的快門數量,會很直接的影響一個攝影師的水平。想要當一個好的攝影師,就是要拍足夠多的照片。而那些照片中,一定會有非常多的爛照片,以及一些少數的好照片。
當一個攝影師水平提升,真正能夠增加的是他的轉化率,比如說原本他可能拍了一千張只有一張感覺還可以,但當他的能力提升,或許就變成十張照片中,就能出現一張還不錯的照片,但他依舊存在著那其它九張不怎樣的照片。
而通常有著錯誤觀念,則會覺得所謂的攝影大師,應該是拍十張,能出現十張優質照片的人,只要不能拍出優質的照片,他們就不按下快門。
但這完全是幻想。
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讀一些寫作書籍,裡面也會提到許多類似的觀念。那就是:好作品是用爛作品堆出來的。
所謂的高手,不是那種下筆可以完全不用改,一出手就是經典作品的那種人。
真正能寫出好作品的人,是那種保持規律的創作,他可能寫出了十個爛作品,甚至可能連作品都算不上,就是一堆雜七雜八的概念跟草稿,但他懂得怎麼從這一堆東西中,提煉出、轉化出一個還可以看的作品,然後,他又會懂得從十個還可以看的作品中,轉化出下一個等級的作品......
我有看過一個我很欣賞的比喻,他說寫作就像拉屎一樣,初稿寫出來的東西看起來就像是一堆大便,但他知道,這一堆大便能夠化為養分,讓他從中提煉出一些真正的東西。
寫作能力增加,真正能做到的是讓自己提煉與轉化的功夫變的更好,但不代表一個人從此寫出來的東西不會像屎。
如果可以懂得這個概念的話,接下來就要延伸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爛作品」,或者說「保護自己的創作欲望」。
用一個比喻,比如說一家百貨公司,裡面總會有一些一開始就打算消費的顧客,跟一些只是來逛逛吹冷氣的顧客。但身為一個經營者,大家不會因為某些人只是進來吹冷氣不消費,一點用都沒有,賺不到錢,於是就選擇在門口破口大罵,或是立一個牌子譴責羞辱那些不花錢的人;大家反而會懂得要好好的對待與保護那些願意進來逛街的人,提供好的環境、提供冷氣提供廁所,有的書店還會提供座位給人看書......因為大家知道,那些會消費的顧客,也是從那些不消費的顧客,轉變而來的。
只要基數夠大,在那些不消費的人之中,或許就能夠轉化出幾個願意消費的客人。相對的,如果店家抱著你不消費就不要進來,一開始就立下了超高的標準與門檻,結果只會使自己只能吃老本,只能做那些長期客戶的生意,而不會有新的客戶來嘗試。
對於寫作來說,也是一樣的。
比如說像我自己有一大堆寫出來但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給別人看的東西(我的日記,而且裡面還真的一大堆垃圾內容,比如晚餐吃了甚麼、路上看到正妹,或是好想買某個東西,最近買了哪個東西用起來感覺不錯之類的內容)。
然後我也有一堆我打算寫出來給別人看,但我覺得寫的不好被刪掉的內容;我也有一堆打算寫出來給別人看,實際上也有寫出來給別人看,但我自己覺得很爛的內容;我也有一些寫出來給別人看,我自己覺得不錯,但別人評價很普通的內容;我也有寫出來,自己覺得不錯,別人回饋也不錯的內容……
重點在於,這些東西就是一層一層的,一定要先有源頭的存在,累積了一定數量,才會有下一個階段的東西出現。
我懂得尊重與保護那些漏斗上方(源頭)的東西。
那些最開始出現的東西,必定就是看起來不怎樣的東西。初稿寫出來的內容,那些只看不消費的顧客……,這些就是不會讓人滿意。但就是需要有這樣的東西存在,才有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東西出現。
就像我的日記裡面一堆垃圾內容,但偶爾還是會分析一些比較正經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日後也轉化成我的文章的主題。
就像有的主題回信,我寫完之後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我覺得管他的反正就這樣,結果相似的主題回了三篇五篇之後,就漸漸的發現自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從原本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些甚麼,變成可以整理出脈絡的樣子。
這就是懂得保護自己的源頭,保護自己的創作欲望,保護自己的爛作品……
相對的,有一些人則是有一種假的自尊,比如說上一個創作評價不錯,他就覺得自己的下一個創作,評價一定要超越上一個作品,他就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一定要符合高手風範,穿搭髮型要有大師的樣子,說出來的話一定要言之有物、文法正確,不能有廢話冗詞,覺得自己手下的創作,在出來的瞬間就必須是好作品,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缺點,不能有不完美的階段……
像這種人,就會容易沒辦法創作出下一部作品,或者說創作出來的東西只是之前作品的複製,因為他不允許那些不完美的東西存在,不懂得保護創作的源頭,自然就不會有新東西。
就好像那些把只逛街不消費的顧客都趕跑的店家一樣。
那回到你的問題。
簡單的建議就是離開詩社,因為當一個東西會傷害到你的創作源頭,那不管它在好都沒用。就算你因此知道了更多的創作知識,知道怎樣是好詩怎樣是爛詩,也是沒用,因為你已經不想創作了。
只要你不想創作你就不會有作品,只要你沒有作品你就不會有好作品。那就算你能從詩社獲得再多的建議與知識也沒有用。
同時,我也建議你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東西是更根源的?
比如說對於「想要寫詩得獎」這個目標,甚麼東西是更根源的?釐清這個問題很重要。
對於一個更根源的地方是寫詩的人來說,他會知道寫詩是一個更接近源頭的行為,所以他會知道即使不能得獎,他還是會寫詩,他會知道他應該保護自己的「寫詩」大於保護「得獎」,如果追求得獎會讓自己不想寫詩,那他寧願不得獎,也要按自己的方式寫詩。
但對於一個更根源的地方是得獎的人來說,他會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得獎,而不是寫詩,所以他會知道即使不是寫詩,自己還是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得獎,比如參加攝影比賽或是圍棋比賽之類的。他會知道他更應該保護「想得獎」的心情,更勝於保護「寫詩」。
只有保護了正確的東西,一個人的行為才能長久,才能累積足夠多的爛結果,轉化出好結果。
最後,來談一下面對建議(評論)的心態。
有一句話叫做:作品喜歡的人越多,通常黑粉也越多。
而且通常一個作品優秀,越是流傳廣泛,越是被更多的人看到,通常我們也可以發現關於那個作品的評論與建議是越多的。
但這代表著,收到那些建議與評論的作品,就應該按照那些建議與評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嗎?絕對不是。
比如說,我們會發現某個作品被非常多的國中生跟高中生喜歡,他們覺得這部作品完美的表達出他們想像中的感性,這時候,我們還會發現某些大學生或是出社會的人,可能因為這部作品很紅,也看了這部作品,看完之後就發表了類似這部作品很無聊,很不成熟,為甚麼男主角一定要那樣那樣,為甚麼女主角不那樣那樣……之類的評論。
然後,我們也可能在某部賣點是治癒性,裡面的人物都非常的溫暖,沒有心機,互相幫助的作品中,發現某些人給出一些類似於「這些人物也太不真實了吧」、「現實中怎麼可能有那樣溫柔的人物」、「怎麼可能大家會不管自己的利益互相幫助」、「我覺得加一點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心機算計的鬥智內容會更好看」之類的評論。
然後,我們也可能在某部賣點是純粹的愛情,男女主角命運般的邂逅,第一眼看見彼此就決定終生,一起克服所有困難的作品中,看到一些類似於「太理想了吧,現實中的愛情哪是這樣子」、「看一眼就覺得對方是命中注定了,他們是白癡嗎?這種人就是以後會被詐騙的人」、「我覺得成熟寫實一點的愛情故事比較好看」之類的評論。然後我們也可能在某個賣點是糾葛的愛情,裡面人物關係亂成一團,然後話都說不清楚的作品中,看到某些人說出類似於「這些人幹嘛不好好說話」、「為甚麼要把自己的感情搞的那麼複雜」、「我比較喜歡純愛作品」之類的評論。
那些評論與建議是不是對的呢?基本上是正確的。但這不代表那部作品的作者,應該因為那些評論是正確的,就修改自己的作品。
因為別人的建議是正確的,不代表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是錯誤的。當我說出「漫畫是很棒的表達方式」,不代表除了漫畫以外的表達方式都很爛,我可能也覺得電影、攝影、小說、繪畫也都是很棒的表達方式。
那同樣的,當某個人說「我覺得這部作品很幼稚,我覺得可以怎樣怎樣改,這部作品看起來會更成熟」時,這個意見有可能是對的,但這不代表這以外的意見是錯的,也不代表作者應該聽這個意見做修改。因為有可能,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就是這種不成熟、幼稚帶出來的簡單明快的感覺。
我覺得身為一個創作者,該想的東西不是自己的作品沒有缺點、沒有負面評論,而是應該想著自己的優點可以壓過自己的缺點。
通常沒有缺點,沒有負面評論的作品,就是無聊的作品,沒有人想看,也沒有人願意評論。那通常大紅大紫的創作作品,都是那種可以找到缺點,有一堆評論(包含正面與負面),但是因為它的優點實在太好了,找不到能夠取代它的作品,所以大家還是願意繼續看下去(然後一邊罵),或是它的優點會讓一堆人願意幫它的缺點護航,所以你會在網路上看到一堆人在吵架。
如果一個純愛故事的創作者,心中想的是我要避免被批評,我要避免負面評論出現,他可能就會想說我是不是要收一點,我是不是要加入一些現實愛情中很痛苦,很不夢幻的一面,才不會被批評脫離現實愛情。但如果他想的是優點,想的是自己到底想要表達甚麼,傳達什麼,他則可能會想說:「爽啦,我就是要讓它再純一點」。而這種東西,長久下來就是他的個人風格。
這就是一個面對評論,以及創作該有的心態。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是很多元的,正確的東西也很多元。面對一個評論,即使它可能是正確的,不代表你一定要聽進去、照著做。
很多時候,你該想的東西是你的核心,你的根源是什麼。
那個讓你即使是創作出一堆垃圾,但還是願意繼續創作下去的東西是什麼?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