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第一學期結束了,因為之前就有考慮過雙主修,於是這學期修了幾堂目標科系的課程。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必修課可以這麼有趣,原來跟我有著相似價值觀的人是存在的。
課堂報告同組的一樣打算雙主修的外系學長,認為我的資料整理的不錯,說了我上課都很努力所以雙主修會沒問題的;和社團學姊聊了自己在原科系上的不適應,對方同意了我對自己的分析,鼓勵我可以多方嘗試;參加諮商中心的生涯工作坊,被帶活動的實習心理師鼓勵了,鼓勵我可以繼續朝著感興趣的方向走。
好開心,真的好開心。
對於未來的想法被認同,對於賺不了大錢的職涯規劃被認同了,這是第一次。
他們不是看著我成績單上的數字跟我對話,不是看著新聞上的各行業薪資排行和我說話;他們是看著我這個人的本身,正視著我的個人意志,就算只是隨口說說的客套話,我還是幸福的不得了。
但是,對於現在科系所學的東西,我卻越來越缺乏學習的動力。
大一時我說服自己,就當作在念國高中一樣啊,那時候的自己不喜歡任何科目,也不討厭任何科目,不也相安無事畢了業嗎?沒道理上了大學做不到吧?
是啊,大一累積的不協調,在我開始修了外系的課,在我參與了更多活動後,失去了平衡。
討厭的情感增加,甚至淹沒了對重修的恐懼。
我的科系有什麼不好?老師認真、錄取分數高、職涯發展穩定,同儕也都很認真。
我卻喜歡不了科系的核心想法,讀不進必修的專業知識。
這樣的自己簡直像個垃圾一樣。
我很貪心。
明明知道如果想要得到親情,就必須捨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個人意志;而若是想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就必須放棄對親情的渴望。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失才有得。
喜歡上了不該喜歡的東西,有了不該出現的慾望,明明都成年了,卻還是這麼不成熟,不懂得分析利弊。
雙主修又如何?我又能在繩索上行走多久?系上的必修瀕臨被當的邊緣,老師都提供了加分的補考機會,我卻完全沒有讀書的心情,就算只要把答案背下來就可以加分,我的內心卻期待著被當。
抱歉前半部是一邊哭一邊打的,敘述可能會有點混亂。
謝謝使者看到這裡。
你好,
對於你的問題,我並沒有任何答案,不管你要雙主修,還是休學或轉系,或是選擇放棄自己的興趣……,這只能由你自己來判斷決定。
以下就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體悟。
1. 痛苦的模式,如果沒有改變,只會持續下去。
第一個要分享的觀念是,如果一件事情很痛苦,那通常按照既有的模式走下去,只會更痛苦,而不會有一般人想像中的那種轉捩點。
先講一些一般人的觀念,有一些人會想像:只要自己達到了某個里程碑,完成了甚麼成就,原本痛苦的東西就會不再痛苦,甚至變成是快樂與好處。
具體的例子像是,很多人說什麼國中讀書忍一忍就好了,高中就輕鬆了;高中讀書忍一忍就好了,大學就輕鬆了;工作忍一忍就好了,退休就輕鬆了;男女朋友一直吵架,忍一忍就好了,結婚生小孩後對方一定會變成熟的;現在交不到女朋友沒關係,只要賺得錢夠多,職位夠高,女朋友自動就會出現……
像這種想法,就是一種標準的「覺得達到里程碑之後就會有轉捩點」的思維,認為只要超過某個特定的里程碑,就會發生某種「本質上」的轉變。原本痛苦的會變成不痛苦,原本不成熟的會變成熟。
不過根據我的個人經驗,這種想法完全沒有道理。
我現在更加信奉的原則是: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
如果一件事情很痛苦,那你硬逼自己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裡面,結果就是,你會過得更痛苦。不論是你會因為你做出來的成績,進入一個對你要求更高,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在你會痛苦的事情上的環境,又或是週遭的人會因為你表現出來的樣子,他們以為你就是要投入這個領域,所以他們會把相關的事情以及工作丟給你,所以你會遇到越來越多痛苦的事情。
我這邊絕對不是說人可以活得不痛苦,而是要表達:「忍」跟「硬逼」的做法,絕對不會改變任何「本質」上的東西。
不會因為你忍得夠久,超過某一個界線或是里程碑,痛苦的東西就會變得不痛苦,或是別人就不丢會讓你痛苦的事物。通常你超過某個里程碑,大家只會知道:喔,你現在又更厲害了,所以你可以承受更多的任務,我可以丟更多的東西給你。
假如我的某個朋友用不尊重我的方式跟我溝通,並不會因為我選擇「忍」對方,忍到超過某一條線,對方就會自動懂得不能用這樣的模式跟我溝通。通常的狀況是,對方看我的反應跟平常一樣,他就會以為這是我可以接受的溝通方式,這是我們溝通的默契,所以他就會一直用這樣的方式跟我溝通。
假如某個女生的男朋友是渣男,也不會因為女生選擇「忍」,忍到超過某條界線,對方就會自動變成好男生,說原來你這麼好,所以我從現在要改變對待你的方式,好好珍惜你。從男生的角度來說,他讀到的訊號就是:原來我是渣男你也願意接受喔,那我就繼續當渣男就好啦,幹嘛改。
痛苦的東西,不會因為忍的夠久,或是忍到某個里程碑,就從本質上變成不痛苦的東西。
真正要改變,必須從模式上修正。
不論像是使自己循序漸進的投入更少的時間在痛苦的事物上,又或是從本質上的改變自己面對痛苦事物的方式……,方法很多、可能性很多,當然也不是某一種都適用,而且每一種方式也都會有他各自的影響與後果。
但我想要強調的是,如果一個模式是有用的,方向是正確的,你的痛苦會「循序漸進」的變少。
比如說當我不想再投入某個領域,所以研究的時間變少,成績自然會降低,過一陣子之後就會慢慢分配到一個適合我程度的地方,一個讓我可以投入我願意投入的程度,並且獲得相對應成果的地方。那當然這之中可能會有陣痛期,但大方向來說,我的痛苦會是循序漸進的減少的,而不是像某些人想像中的痛苦超過某一個界線,達成某一個里程碑,就會突然本質上的轉變,痛苦變不痛苦。
跟朋友互動也是一樣,我可能不喜歡他的溝通方式,所以我改變跟他互動的模式。我們可能需要不斷的調整,才能謀合出一個好的溝通方式,讓雙方舒服,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互動會是循序漸進的改善的,然後也有可能我們就是沒辦法謀合出一個好的溝通方式,所以雙方分開(這之中可能也會有陣痛期)。但因為分開多出來的時間,我就可以拿去交一個新的朋友,繼續這個謀合的過程,直到雙方滿意。
重點在於,我們的互動,絕對不會是固定的模式不修改,然後忍到一定的程度,累積一定的年資,我們的互動就會自動從好變成不好,這是不可能的。任何改變,都該是循序漸進的,絕對不會有這種忍到超過一個里程碑,生命就自動發生本質上轉變的情形。
當然也不是說用了正確的模式,人生就能遠離所有痛苦。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東西。
通常的狀況是,人們想要追求某些有價值的東西,而那些有價值的東西伴隨著挑戰與痛苦。而投入那些有價值的東西,那些價值就會回報你,讓你的人生循序漸進的更有價值。當然某一天價值回報與痛苦開始不對等的時候,人們也會自然的知道該停下來,該轉變方向。
比如說年輕的時候追求穿搭,追求保持身材,老了發現繼續投入回報沒那麼高,自然會減少對穿搭化妝瘦身的投入;比如說一個人原本把心思投入在賺錢上,但到某一個階段,他發現他能從賺錢獲得的快樂與價值變少了(邊際效益遞減),他現在可能更想要交一個女朋友,所以他會懂得把他的時間從投入工作,轉向到投入研究男女互動,循序漸進的增加他的互動能力,而不是幻想他繼續把時間投入在賺錢上,女朋友就會自動出現;也有很多人在有家庭小孩後,也會懂得要減少對事業的追求,把重心轉往家庭小孩……
投入在價值中,價值才會回報你,而痛苦只是過程中附帶的東西。
這跟一個人沒有追求任何價值,或是他不知道自己在追求甚麼,他只是把人生投入在忍受痛苦,並且幻想有一天痛苦會不見,有價值的東西會突然的出現,這完全是兩回事。
越是投入在那些會讓你更痛苦的事物中,痛苦就會回報你,讓你過得越痛苦。
那針對你的狀況回答一下,首先你要明白你追求的價值是甚麼,而追求到怎樣的程度,是你自己覺得夠的,已經會開始出現邊際效益遞減,那你就自然的會知道該減少對該領域的投入,並且要明白,所有的追求價值,必定建立在循序漸進的前提下。
比如說對你原科系的投入,你該去了解自己對賺錢花錢的需求在哪裡,當你自己有一條尺,你就會知道你願意投入多少,你也會知道即使你相對某些人可能沒賺得那麼多,你還是願意這樣生活。
比如說投入新的科系與領域,你也該思考你追求的價值是甚麼?比如說喜歡畫畫跟要當漫畫家是兩回事;喜歡貓咪狗狗,也跟把照顧貓咪狗狗當成職業是兩回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代表未來會一切順利,自己就會不痛苦……
比如說跟父母的關係,你該明白的是你繼續讀原本的科系,甚至達到了某個里程碑,也不代表你跟父母的關係就會變好,因為這是本質上完全不相關的事情。就算你真的達到了某個里程碑,你的父母也很有可能繼續拿有的沒有的來要求你,比如說要找到一個豪門男女朋友之類的……絕對不會有一個里程碑,是你達到的之後,你的父母就突然的改變跟你互動的態度。因為你傳達給他們的訊號就是,他們要求你的互動模式很有用,你自己也很喜歡或願意接受這樣的互動模式,那父母們當然是一輩子選擇維持這樣的互動模式下去。
但說到底,要維持跟父母的關係,跟讀哪個科系根本沒有關係。我跟朋友維持關係還要考慮對方讀甚麼科系嗎?對方讀醫學系我就跟對方相處得很好,對方轉到哲學系我就跟對方相處得很差?根本不是這樣,相處就是回到人身上,我跟對方是怎樣的人,雙方的互動模式長怎樣而已。
如果你讀某個科系你就跟父母相處得很好,讀另外一個科系你就跟父母相處得很爛,通常只是代表著你們相處很好是假象而已,你們實際上就是相處得很爛。就好像我忍著朋友用不尊重的方式對待我,不表達出來,就算乍看之下我們和樂融融,那真的代表我們相處的很好嗎?
關係的問題就回到關係的領域,然後循序漸進的進步,而不是把它牽扯到職涯選擇的問題,這兩個是本質上不同的問題。就好像不論我賺再多的錢,女朋友都不會自動地跑出來。我要有女朋友,就是老老實實的學習怎麼跟女生相處,跟女生互動,讓我自己循序漸進的累積與進步。
2. 反脆弱
第二個要分享的觀念是:極端的效率與脆弱是等價的。
也可以換句話說,穩定性是由沒效率、冗餘的部分所組成的。
簡單舉一個例子,假設現在有一個遊戲,每局的勝率是80%,贏的話投入的錢翻倍,輸的話投入的錢歸零。起始資金一百元,每一局可以自由分配投入的資金,一共玩十局。
好,像這樣的一個遊戲,可以很簡單的發現期望值(EV)是正的,非常值得進去玩,但應該要怎麼玩這個遊戲呢?
從追求極端的收益來看,玩法只有一種,就是每局all in,連同每局結束後賺來的錢也全部都all in,並且希望那輸的20%不會發生,只要十局之中,那20%都沒有發生,那採取這種策略的人就會獲得最多的收益。
不過實際上採取這種玩法,可以很簡單的算一下,十局結束之後還可以活下來的機率,是(0.8)^10,約等於10%,也就是說每十個採取這種玩法的人,大約只有一個可以真正賺到理論上的最高數值,其它九個人的錢則是全部都歸零了。
那採取其它比較中庸玩法,比較具有穩定性玩法的人呢,他們的策略可能是這樣:將起始資金分成N等份,每次投入一等份的資金,等賺到或賠到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會再次的將總資金分成N等份,並且每一局依舊投入一等份的資金。
像這樣的玩法,單純的從效率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他每一次不選擇all in,而只選擇投入的部分的資金,他都損失了一部分的效率,他都少吃到了一點正EV帶來的收益;但相對的,他換取的是可以長期「穩定」地吃到正EV,他不會因為某一局突然輸了,就全部的資金輸光,沒辦法參與下一局,就算他這局輸了,他依舊保留足夠的資金開始下一局。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極端效率的代價就是脆弱與不穩定;而追求穩定的代價,就是選擇損失一點理論上的最高收益。
那我們現在再加入一些元素進來討論,假如像這樣的一個遊戲,有設一個排行榜,並且讓一萬個玩家進來玩,這時候會發生甚麼事情呢?
我們會發現排行榜最高的玩家,都是一些賭徒,都是一些策略比較偏向all in,而且運氣很好剛好沒出事的玩家;排行榜的中間,則是一堆選擇穩定性玩法的玩家,他們各自會根據策略與運氣的好壞,占據不同的位置;至於排行榜的最下方,則是一大堆的賭徒,一大堆玩法跟排名最高的玩家一樣,但是運氣不好的玩家。
然後,在一旁觀賽的觀眾,心中會想些甚麼呢?
他們會注意到那個每局都all in,而且剛好沒出事的人是第一名,他們會注意到他賺了很多錢,資金翻了很多倍(100*2^10),然後他們會覺得那個採取穩定性玩法,結算成績大約是第一名的數十分之一或是數百分之一的玩家,玩法很爛,很沒效率,他們還會覺得那一堆結算成績是零的傢伙,超級爛(儘管他們實際上採取了跟第一名一模一樣的玩法)。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而且其實也是現代社會的縮影。
任何一個正經地在玩德撲,或是研究股票的人,會跟你講倉位,會跟你講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相對的,那些不是實際上的玩家,比如說報章雜誌媒體,比如說會說出:我的親戚的老婆的妹妹的老公玩股票賺很多錢的人,他們則會跟你講某個冠軍在短短時間內賺了多少錢,某個人all in了某隻飆股,短時間內本金翻了多少倍……
他們會說:你要羨慕,你要學習那些可以在短時間內賺到大錢的人;他們會說:只要你把這個技術學起來,只要你做到像他們的程度,然後多做個幾次,你的錢就會翻了好幾倍;當他們看到你選擇了穩定性的玩法,選擇損失一些效率,換取長久的入場券,他們就會說:你怎麼那麼爛,你怎麼那麼沒有效率,人家短時間內就賺到多少,你怎麼做不到……
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最近幾年的例子,集中在甚麼虛擬貨幣、nft、虛擬貨幣交易所……。當然我不是反對那些技術,那些東西確實有一些價值存在,我針對的是那些「人」、那些「賭徒」。
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好好的看看那些賭徒,他們在運氣好,在一切順利時候的言論,去感受一下他們的氣質。他們往往會有那種目空一切、我就是神、極端的效率(或收益)就是一切,這邊明明有那麼好的機會,為甚麼你那麼白癡,不懂得參與?你的生命就浪費在那些沒效率的事情上,看看我多強,你多廢,我以後住帝寶,你們以後就乖乖在小七打工幫我付房貸……之類的言論。
但當他們失敗的時候,其實大部分人也不會注意到,因為此時媒體正忙著打造下一個神,下一個甚麼少年股王、少年幣神……之類的。
相對的,你也可以去注意一下真正的長期玩家的氣質,那種穩定、低調、謙虛、承認自己的無知,願意接受運氣也是成敗一部分的人的特質。
能懂這個東西,就不會被這個世界上很多狗屁倒灶的言論影響。
那拉回一些比較實際、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吧。
我們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許多這種追求極端效率的人,比如說要你捨棄一切,all in在讀書、賺錢、增進某一個技能……並且他們宣稱,只有這樣做,你的人生才能安穩。
要你捨棄掉交友、捨棄興趣、捨棄娛樂、捨棄談戀愛、捨棄無所事事的時間、捨棄休息、捨棄吃飯睡覺,然後把你的人生投入在讀書、工作、培養工作技能……他們說,只要你有夠多的錢,夠高的社會地位,那你的生活就會越安穩。
這是真的嗎?
如果我們實際地去觀察這種人,往往可以發現我剛剛提到的那種賭徒特質,他們為了說服自己把所有的資源all in下去是值得的,他們就會過份的抬高自己all in東西的價值,以及很喜歡貶低其它的東西,說其他的東西沒有甚麼價值,只有把時間all in在自己的項目,才是最聰明、最有效率的,所有不這麼做的人都是白癡。然後還可能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比如說自己懂XXX的專業知識,但其它人沒興趣,其它人可能在忙著玩社團或是談戀愛,然後他就會覺得其它人都是笨蛋,以後我去外商公司上班,那些忙著玩社團的人,等著去掃廁所。
他把自己所有的資源、所有價值,投注於一個領域,並期望最極端的,單位時間內最有效率的收益。
當然運氣好的話,剛好他投入的領域是個順風的領域,剛好他的人生中沒遇到甚麼失敗或劇烈波動,剛好他周遭的人願意因為他的能力忍受他的脾氣或是垃圾般的溝通方式,他的妻子小孩願意因為他的金錢或地位成就,忍受一個不把時間花在家庭上的父親……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該好骰到六,他確實可以累積到一個極端的成就,一個乍看之下完美無缺的人生。
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他全力投入的領域剛好處於下坡,學的技能過時,沒有人需要,或是被AI取代,或是他遇到一些失敗與波動,我們就會看到他的價值全盤崩毀。因為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在單一領域,因此完全沒有其它可以讓他在社會中存活下去的技能,或是他的妻子朋友小孩,本來看他有價值才願意忍受他,結果現在他的價值崩壞了,那自然也不會願意再忍受跟他相處……像這樣的人,只要崩一次就是全崩。
當然這是個有一點誇張的例子啦,實際上觀察人類,不會有這種全部選擇all in,以及完全選擇最保守路線的人類,而且每一個人的起始資金也不一樣,條件也不一樣,對於一些人是機率的賽局,對於另外一些人或許不是……
我想要強調的是,注意那些all in類型的人的氣質,以及注意那些不懂得內情的觀眾,那些只被極端效率所吸引的觀眾。
社會上最喜歡宣傳的就是那種all in類型的人,因為他們身上會有極端的數據,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還有他們在順風時表現出來的那種「我就是王」、「我就是真理」的態度,最是吸引甚麼都不懂的觀眾。
大家就會覺得,我也應該要像那個樣子all in,只要不all in,我就損失了效率。
當談到球員,大家最喜歡的就是那種無時無刻不再苦練的形象,生命中最愛的就是打球,除此以外的都不重要,全部捨棄,最終獲得偉大成就,還賺了一大堆錢的人。
但大家忽略的是,可能他剛好有打球的天賦,可能剛好他沒有在生涯早期出現嚴重的大傷,可能剛好他研究的球類是商業化比較發達的球類,可能剛好他進的球隊很適合他發展,沒遇到甚麼球隊文化上的問題。所以他成功了。但這個世界上也有許多把人生all in在某種球類,但天賦不夠,或是過程中受了大傷沒辦法打球,或是研究的球類根本沒商業化,沒人在乎,或是遇到球隊養成上的問題,被養壞因此失敗的人。
像這樣的人,他們一開始也是瞄準著最頂尖的效率,最頂尖的目標,因此他們必須選擇all in,但如果中間哪個環節失敗了,他們就一無所有。
當看到創業的人,大家只看到那些創業成功的故事,大家特別喜歡把身家all in進去,翻了多少倍,把人生全部投入在創業上,捨棄掉其它部分的故事。但大家不會關注那些也選擇all in,但最後失敗歸零的例子。
看到網紅也是一樣,大家更喜歡注意到那些最浮誇、快速成功的例子,想說他們好狂,我也要學。但大家不會注意到那些失敗的例子,或那些快速成功之後也快速過氣的例子。而只有很少的人,會關注那些緩慢穩定成長的案例,只有很少的人,會注意到那些選擇穩定成長的人,背後的代價是選擇犧牲極端的效率。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極端的效率帶來的就是極端的脆弱;要追求穩定,代表行為之中一定會損失一些理論上的最大效益的可能性。
注意那一些,要你追求極端效率的人,要你捨棄一切all in的人。那些人就是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脆弱、變得難以承受風險的人。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