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時候接了一個國三理化
雖然接的時候,就知道他會問很多問題,需要一個有耐心的家教。
當初也說好,如果課後還有問題的,可以用line拍題目給我,不過,我漸漸發現,當初不該這麼說,接力好幾個家教學生,第一次遇到問題這麼多的。
我覺得問問題是好事,代表有在思考,不過這位學生根本沒有在思考,常常發現他問的問題,答案就在前一句,或是去上課了才發現,我花時間幫他寫的詳解,根本沒在看,沒在看就算了,還會催我寫詳解,某天晚上十點多,家長傳了共三十七題的數學和理化,因為我隔天期末考有兩科必修,加上下午要找教授meeting ,所以想說反正隔天他放學前回完應該沒差,結果十一點家長傳訊息催我,但我沒看到,十二點打給我,用很兇的語氣要求我把詳解寫給他,因為小孩隔天要小考,好,三十七題,如果那是一張考卷,我可以一小時內寫完,但偏偏那位學生理解力不是很好,通常一個算式要寫很長很長很長很長一段話,加上畫圖,分解步驟圖,他才能理解,我趕到四五點,才把所有解題方法傳過去,一句謝謝都沒,只收到:「麻煩下次請早,來不及看」
也是後來,才發現,十二點接完電話傳出去的那幾題,他根本沒看。
最近過年放寒假,從初三那天開始,每天每天傳十幾頁的題目,一頁至少七個問題,都在問差不多,或是奇怪的問題,甚至是在講義上寫很清楚答案的問題,還有我前一次傳的解法裡的圖示(我寫A,他硬要改成B,問我為什麼這樣是B)
每天花在解釋這些問題的時間,就浪費三四個小時,把相同的問題重複再重複再重複的解釋,原本我以為我講的方式太糟糕所以他無法理解,但我把我那群表堂弟弟妹妹抓來,兩個小五,一個小六,兩個國一,都不是天才,成績也在班上平平,他們全都看得懂我在寫什麼,也都學會了,但那位學生依然無法理解。
雖然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在他的世界裡,箭頭由左往右指,和由右往左指,是相同方向,順時針,逆時針也是相同方向,一隻筆放在紙上,和一隻筆放在紙下,兩個放的位置都是「在紙上」
我只有去上課時會領450一小時的薪水,但我現在無薪,每天花三四個小時的白工,好想委婉告訴家長,我不想浪費時間,有人有遇過這種問題嗎?該怎麼跟家長溝通比較合適?
謝謝大家看我抱怨
你好,
你真正需要學習的是拒絕。
人跟人互動都是互相的,別人敷衍你你也可以敷衍別人,別人浪費你的時間你也可以浪費回去,別人挑剔你你也可以挑剔他。當然不一定要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對方,有時候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回應是個人風格的問題,那風格的部分之後再討論。重點在於,互動都是互相的,不要只看著自己,也不要只看著別人,你要兩邊都看。
只看著自己或是只看著別人是甚麼意思呢?隨便舉一些例子:
比如說一個女生可能對自己喜歡的男生說:「你為甚麼不主動來追我?」然後男生(可能也喜歡女生,或有好感)聽了之後覺得:「那你為甚麼不主動給我追?」「你為甚麼不把自己經營的好一點,讓我願意主動追你?」「你為什麼不先創造一個讓我不害怕失敗的環境,比如說先告訴我追你一定不會失敗,這樣的話我就會願意追你。」
或者說當錯誤發生的時候,一個人可能覺得:「阿你怎麼不早說?」另外一個人則覺得:「阿你怎麼不先問?」然後又變成:「阿你怎麼不早點叫我先問?」「阿你不早說你不會問我哪知道你會不會問?」……
所謂的只看著自己或是只看著別人,可以說是一種抓戰犯的心態,覺得錯誤發生一定有一個特定的戰犯,一定是某個人的錯誤導致,他應該要百分之百的完全負責,只有他需要改變其它人不用改變。但實際的狀況是,一個錯誤可能是共同造成的,每一個人都占了錯誤的幾分之幾。錯誤也有可能是系統耦合的問題,兩個子系統各自都沒有問題,可以獨立正確運作,但兩個系統放在一起就是會出現問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系統耦合,而不是子系統的內部邏輯。
簡單舉個例子,一個男生喜歡狗狗,想要找喜歡狗狗的女生交往,另外一個女生喜歡貓咪,想要找喜歡貓咪的男生交往。把這兩個人硬湊在一起,就是會出現問題,而造成問題的並不是因為兩個人中的哪一個人,兩個人獨立來看都沒問題,喜歡狗狗沒問題喜歡貓咪也沒問題,想要找喜歡狗狗的對象或喜歡貓咪的對象也沒有問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系統耦合,是因為兩個人硬湊在一起才產生問題,而不是兩個人中的其中一人必須負責。不會有人說都是我的錯或是你的錯,所以你必須從喜歡狗狗修正成喜歡貓咪。
這個世界上,是存在著兩邊各自都沒有錯誤,但問題依然發生的情形。而抱著抓戰犯的心態的人,則會覺得事情一定是有一方的錯誤造成,一定是我造成的,或是一定是對方造成的。所以他就會覺得自己一定要改變甚麼甚麼,或是對方一定要改變甚麼甚麼。但不是,因為可能你跟對方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系統耦合,你們兩個就是不適合,不應該湊在一起,你們該做的就是拒絕並且遠離對方。
那當一個人,不會只看著自己,也不會只看著別人,指的是甚麼呢?比如說一個女生可能交不到男朋友,如果她是一個只看見別人的人,她可能覺得:為甚麼自己喜歡的人不主動追她?那如果她是一個只看見自己的人,她可能會覺得:一定是我不夠好,如果我夠好的話我喜歡的男生就會追我。
但如果她是一個可以同時看見自己與別人的人,她就不會單純的把自己交不到男朋友的原因,全部歸在男生不主動追自己或是自己不夠好。她會注意到這是雙向的。有可能是男生不夠主動,所以關係沒有走到最後,但也有可能是自己不夠主動,總是等待對方,所以關係才失敗;有可能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自己夠好的話關係就能順利,但也有可能是男生還不夠好,不夠成熟或是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關係沒有走到最後。
一個能夠同時看見自己與對方的人,不會單純地把問題的原因歸因給自己或別人,他不會覺得所有的錯誤都是某一方的錯誤。他會注意到這是共同造成的,是我跟對方加起來不夠好,或是不夠適合造成的,這不是誰對誰錯誰要改的問題,沒有誰一定要改變,沒有誰一定要遷就妥協,沒有誰必須為了整件事情負全部責任。
每個人都只佔整件事情的一部分而已,沒有人要為了事情的成敗負全責,每個人只該為了自己的人生負全部責任。
所謂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比如說交女朋友,我可能願意付出A程度的努力,並期待有B條件的女生願意當我的女朋友。那對我來說,我只要找到任何一個符合自己目標,讓自己滿意的關係,這樣就夠了,我就是在為了自己的人生負責。那當然,如果我付出的太少,或是我要求的太高,可能找遍了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符合條件有願意交往的對象,所以我失敗了。這時候我對自己的失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就會知道我該做些改變,不論是選擇付出更多,或是選擇降低自己對女生的期待與要求,或是選擇放棄交女朋友。
但我不須要為了某次特定的交往失敗負全責,因為我只佔這段關係的一部分而已,除了我以外還有很多的人事物都會影響到這段關係的成敗。
我可能遇到一個女生,我只願意付出A,但她卻期待我付出A+的努力,我可能期待女生有B+的條件,但她只有B……我們兩個各自都沒有辦法滿足對方,我們各自都對對方有意見,所以這段關係被我們搞的很糟。
但這不代表著,這段關係的失敗全部是我的錯或是全部是對方的錯,也不代表我們有任何人不夠努力或是要求太高,也不代表誰應該修正自己的標準或妥協,有可能我們就是不適合而已(而不是誰的錯),有可能我們分開了之後,即使沒做任何改變,也都各自找到了能讓自己滿意的對象。
但如果我明明不想付出A+的努力,但卻因為對方的關係逼自己付出,那我不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是在為對方的人生,為對方的幻想負責;同樣的,如果對方就是想看到A+的努力,但我卻硬逼對方降低標準,那我就是在逼對方為了我的人生負責,但她沒必要為了我的人生負責,她只要為了她的人生負責就好。她可以付出她願意付出的程度,開她自己覺得滿意的條件,她的人生自然會給她相對應的回饋(找得到或找不到滿意的關係)。
這就是能夠同時地看見自己的責任,同時也看見對方的責任,而不是只看某一方。
比如說對於一個老闆跟員工的關係,失敗不會全部是老闆的問題,也不會全部是員工的問題。不會「只」怪員工能力不夠好,不會「只」怪老闆眼光有問題,或是溝通與交辦任務有問題,這兩者是互相的。如果老闆真的太爛,那不管員工有多好多強,依舊會出現問題;如果員工太爛,那不管老闆多好多強,仍舊會出現問題。
學生跟老師的關係也是一樣,不會因為學生超強,就可以無視老師超爛,也不會因為老師超強,就可以無視學生超爛,這是互相的。而我們不該去為了某個特定的關係抓戰犯,想說這邊出問題一定是我的原因,或是一定是對方的原因。到底我有沒有問題,應該交給我的整個人生來判斷,如果我是個夠好的老師,那我的人生中就會有很多讓我滿意的師生關係,如果我是個很爛的老師,那我的人生就會出現很多讓我不滿意的師生關係。
但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個好老師,於是就抓著某段特定的關係,想說處得不好一定是對方的問題,所以我一定要逼對方改成我想要的樣子;我也沒必要因為某段關係處得不好,就認為一定是我的問題,一定是我還不夠好,我沒資格稱為好老師。因為關係出問題,有可能不是誰的問題,而就是雙方不適合而已。
不適合,分開就好了,不需要批評自己或是別人,不需要證明當下誰對誰錯,誰付出的太少或是開的條件太多,也不需要去抓戰犯。我們只需要拒絕彼此,拉開距離,剩下的就交給彼此自行負責彼此的人生。
所以拉回你的狀況吧,首先你該做的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了解自己願意付出多少(花多少時間心力),以及到底想要怎樣的收穫(賺多少錢,或怎樣的師生關係)。你一定要先有一把自己的尺,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甚麼,或是你不願意保護你的尺,不願意維護你的標準,不願意為了你的人生負責,那你就是注定沒辦法跟別人談判,注定要被別人凹。
接下來就是明白,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互動,都是互相的。別人對你提要求,你也可以對他提要求;別人拒絕你的要求,你也可以拒絕別人的要求。不會只有某一方需要對另一方妥協調整。對方提他的要求,比如要你多回答題目,多寫詳解,那你也可以提自己的要求,比如每週只回答幾題,或是佔用額外時間要多加錢之類的,對方要你馬上回復,你也可以提要求說有問題要三天前先申請,那如果對方拒絕你,你也可以拒絕他。
並且你要了解,這不是一個誰對誰錯的問題。很多時候關係出了問題,或是事情出了差錯,就只是因為雙方不適合而已,我們沒必要去抓戰犯,沒必要逼自己為了對方負責,或是逼對方為了你的想像負責。
甚麼意思呢,比如說我以前也覺得這個世界上怎麼這麼多白癡,就算我再怎麼努力說明對方也聽不懂。不過後來我領悟了,本來對方就沒有義務要滿足我的想像,對方本來就可以是個白癡,本來就可以聽不懂,本來就可以擺爛耍廢,反正他們自己會為了他們自己的人生負責,說不定他們有自己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即使是個白癡也活得幸福快樂。反過來說,我也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白癡,或許我打電動只是個銅牌,或許某個菁英玩家看我玩遊戲也覺得快中風了,我怎麼這麼爛,操作按不出來,觀念判斷有夠廢,而且他再怎麼努力教,我還是學不會。但這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嗎?不是,這就是我們不適合而已。我沒必要為了對方的想像負責,我可能就是沒天賦,或是沒時間心力去研究怎麼打遊戲,但這不代表我是錯的,我一定要努力變菁英,因為我玩遊戲的目標就是開心,如果我可以待在銅牌但玩的很開心,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這也不代表對方應該屈就我,必須放棄變強的想法,或是一個菁英必須下來銅牌陪我玩耍。
我們就是不適合而已,不適合,那就拒絕彼此,保持距離,然後讓彼此為了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可以繼續待在我的銅牌搞耍,他可以去找他的菁英朋友一起挑戰職業,沒有誰對誰錯,就只是不適合。
所以,不要幻想對方不提(讓你覺得過份的)要求,你該做的是搞清楚自己可以接受的標準,並且拒絕掉不適合的要求(不用吵過不過份,就算對方覺得不過份,你依舊可以覺得過份,覺得不適合,所以拒絕對方);不要去幻想你教的學生一定很聰明,或是一定很認真,你該做的是搞清楚自己的標準(付出多少收穫多少),如果你就是要找用心的學生,那你就該拒絕掉不用心的學生(但不須要跟對方吵架,或是逼對方改變);也不要幻想你用委婉的表達方式對方一定聽得懂,對方一定會改,你該做的是了解自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提你自己覺得滿意(或可接受)的條件,如果對方不同意,那就是不適合,那就是拒絕並遠離彼此。你們沒有必要吵架,沒有必要一定要有共識,沒有必要誰妥協誰。你們可以分開,你可以找下一個讓你滿意的學生以及家長,他也可以去找下一個讓他滿意的家教老師。
大致的原則就是這樣。
另外可以參考一下我以前寫的幾篇,《不知道該回什麼》、《讓男生誤會有機會,我有責任嗎?》,其實也都包含著(假裝)吵架與談判的心態。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