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人 也許自己也有些問題嗎?

相處之道 · 2023-02-27

我有些好奇 霸凌者的心態是什麼?什麼原因讓他們想要欺負一個人 是那個人的性格、長相、還是家庭背景呢
因為 老實說 我有時覺得自己完完全全就是會被被他人霸凌的類型
我是很內向的類型 在新環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和大家混熟 不過一但熟了之後 我可以和大家都處得不錯 甚至我覺得可以說是滿受歡迎的 通常下課時間或者分組活動我就算不動也會有一小群人來找我
如果說到我的外型 我可以說 真的很糟糕 我的bmi指數誇張到有30以上 我的身材也讓我很自卑
有時有少數人會拿這點來開玩笑 我會有些在意 因為這並不是我願意的 而我也嘗試過改變
但之後那些人也向我坦白 那真的只是開玩笑 並不是真的討厭我還是什麼的 而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 我也釋懷了一些

以前每次分新班級時 我都會很害怕自己被其他人討厭
很害怕沒有朋友 但這些擔心都沒有發生過 甚至和實際情況相反
雖然我沒有被嚴重的欺負過 但我想知道欺負人的心態究竟為了什麼
我也曾看過其他同學被欺負(我知道欺負人是不對的 我也覺得當時沒有協助他是我的錯誤)
看來並不是我遇到的人都很和善 而是我其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糟糕
而現在我也要升上高中了 我卻又開始擔心同樣的問題
畢竟我不知道將來面對的是不是好人 我並不希望因為我的外貌和性格被討厭 於是想問問使者的看法
被討厭的人到底是自己的原因 還是他人的過錯呢? 畢竟我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集齊了所有會被欺負的因素 卻依舊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
有句話是 若百分之十的人討厭你 那是他們的問題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討厭你 那也許你該看看自己了

但還是說一下 霸凌是不對的
不過我並不知道將來面對的人是否都知道這一點
(謝謝使者的回覆 看完這麼一長串文章也辛苦你了(。ì _ í。)


口袋怪獸

你好,

就幾個部分說明一下我的個人意見。

1. 霸凌者的心態

先來談一個很經典的名詞,叫做「踢貓效應」。

它指的一個像這樣的故事:公司中可能發生了一些錯誤,所以老闆覺得不開心,於是老闆找了主管來罵,主管被罵了後不開心,找了員工來罵,員工被罵了覺得不開心,回到家裡罵了自己的妻子,妻子被罵了之後罵了小孩,小孩被罵了之後,踢了一腳家裡的貓。

在這個例子中呢,人們透過把不舒服的情緒(生氣、焦慮、無價值感……)丟出去,轉移自己身上不舒服的情緒,而不是實際的面對與處理問題。

比如說老闆罵了主管,可能是為了把自己身上感覺到的營運壓力轉移給底下的主管,好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而不是真的想處理公司上的問題(因為真的要處理公司的問題,並不一定要使用罵或生氣的方式,當然罵也是一種方式,重點在於分辨行為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實際上的問題,還是只是為了解決自己不舒服的情緒)。

在嚴格的層面來說,踢貓效應會強調階層(或強弱),認為這種負面情緒的傳遞,是從高階層往低階層傳遞,從強者往弱者身上傳遞;不過如果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踢貓效應,這種丢情緒的行為,不一定侷限於表象的階層或強弱,它也可能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情景中,比如說看到路上車子亂按喇叭,也覺得自己也要亂按喇叭,比如說被劈腿了覺得自己也要劈腿別人,比如說超商店員把事情做不完的焦慮傳給顧客,或是顧客把商品出現問題的焦慮傳給維修店員。

根本上來說,踢貓效應顯示的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與問題)處理方式。

第一,把情緒丟出去,並不代表我有實際上的在處理問題。比如說我被劈腿了,我選擇劈腿別人,乍看之下我的心情好多了,但這不代表我處理兩性關係的能力有進步,不代表我選擇對象的能力有進步,我可能再找的下一個對象還是會劈腿,我還是沒有能力找到一個不劈腿的對象,經營一個不劈腿的關係,唯一我獲得的就是短時間內的心情好一點而已。

第二,環境被營造得更糟糕。比如說老闆亂罵人,結果導致公司上下的情緒都很糟糕,沒辦法做事,或是從上到下變得更會推卸責任,原本罵人是想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但沒想到越罵公司的營運狀況越糟糕,自己的心情也越容易變得糟糕;比如說被劈腿了選擇劈腿別人,結果被我劈腿的人,也覺得要劈腿下一個人,結果就是整個環境大家都劈腿來劈腿去,原本劈腿別人是想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感覺自己很厲害不會再被下一個人劈腿,但實際上卻是讓自己更容易被劈腿。

那拉回霸凌吧。

就我的個人意見,這其實就是一個大型的踢貓效應而已。

人們透過貶低比自己弱的人,貶低階層比自己低的人,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這可能是任何的面向,比如說考試成績、社會地位、體能、身高、外表、社交能力、朋友數量、錢賺得多不多……並不是特定的特徵會導致霸凌,而是人們處理負面能量的方式有問題,所以導致一些人必須使用這種方式轉移自己身上的負面能量。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因為讀書成績沒那麼好,被父母批評沒有價值,或是以後在社會上活不下去,因此他就有了一些關於價值感與生存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當他自己沒辦法用良好的方式消化這些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就有可能就藉由貶低其他人,好讓自己重新地獲得價值感或是安全感。他可能去欺負其它考試成績比他爛的人,好讓自己感覺自己的成績沒那麼爛,但他也有可能選擇欺負那些成績很好,但有其他缺點的人(比如可能長得特別矮,或是皮膚特別不好,或是人際交往有問題,不懂得察言觀色的人),好讓自己感覺到讀書其實也沒有那麼有用,所以自己成績不好也沒那麼糟糕,或是感覺到自己除了讀書以外還是有一些優點,可以勝過他人,可以讓自己感覺到優越而不是沒價值。

所以說,其實特徵並不是重點,怎樣的特徵都有可能被針對。

當然,他的父母身上的焦慮情緒,可能也是從其它更高的階層傳過來的,比如說他們的主管,或是社會氛圍。一個人也有可能沒有不好的上層階級(比如父母或老師),但依然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產生一些價值與生存上的焦慮,讓他必須用把負面情緒丟給別人的方式,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所以就我個人的觀點,從系統的層面來看待霸凌,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如何辨識價值的問題。如果一個社會只能用比較的方式來看待價值,如果社會只能用焦慮與批評當做進步的動力,如果社會相對高階層的人(比如父母老師、主管老闆、網路媒體、名星網紅……)都是一些沒辦法自己消化處理負面情緒,反而喜歡把負面情緒往別人身上丟的人,那在社會底層的地方,會出現許許多多的霸凌行為也是自然而然的,類似的東西還有公審的文化,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東西。

一些東西就不細寫了,可以參考一些我以前的回信,本質上是相關的主題。

關於只用比較的方式來看待價值,可以看《自卑與比較心態》。

關於異化與如何活得像一個人類,可以看《不願長眠》

關於用焦慮與批評當做進步的動力,可以google「FOMO」相關的討論。

2. 了解霸凌者的心態,對於防止被霸凌不一定有用。

接著談,雖然你問了霸凌者的心態是甚麼,我也回了霸凌者的可能心態是甚麼。但我認為「了解霸凌者的心態」與「怎麼避免被霸凌」,是兩個幾乎不相關的主題。

就比如說現在有人拿刀砍你,這時候你去分析對方的心態,或是跟對方說拿刀砍人是不對的,通常不會有用。對方身上可能就是發生了一些讓他現在必須拿刀砍人的事情,你叫他不要砍人,就好像叫一個沒辦法減肥的人去減肥差不多。

如果你是一個系統中的高位者,比如說你是學校的老師,或是公司的高層主管,或是甚麼政策的制定或執行者,為了減低環境中霸凌或是其它不良行為的發生,你可能須要了解這些系統上、結構上的東西,了解霸凌者可能的心態。

但作為一個個體而言,面對攻擊(或霸凌),你真正需要的是反擊或是逃跑(或消耗對方體力)的能力而已。

通常你不須要幫對方(霸凌者)想,幫對方想跟避免自己被霸凌沒啥關係。

因為一個是個體層面的問題,一個是系統層面的問題。當我個體層面遇到危機時,需要的是從個體層面來解決問題的方式;當我個體層面沒遇到甚麼問題,但我可能很閒可以想東想西,或是我可能要負責營運一個環境,想要減少環境中出現的不良行為,這時候去探討那些對方可能怎麼想之類的問題,才比較有用。

從個體層面談避免被霸凌,我會覺得更多是一個行為策略上的問題。

以下是一些個人的意見啦。其實針對的並不是只有被霸凌(老實說我對被霸凌不是很熟),比較像是面對環境中的不良行為(比如說有些人講話做事就是很不尊重人),如何不會搞到自己身上的感覺。

第一點,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分辨人(與團體),懂得看一個環境大致上的氛圍是甚麼樣子,看一個團體地位比較高的人,是如何待人處世。如果一個環境有問題,人有問題,這時候再想要怎麼避免被霸凌、被欺負,都已經太慢了,因為那個環境就是會被養成那副樣子,那個環境中就是會有人必須當那隻被踢的貓。

所以呢,要注意那些喜歡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人;注意那些看甚麼東西都只看到缺點,沒辦法看到優點與價值的人;注意那些只能透過比較來感覺到價值的人;注意那些只會用負面與批評的方式來引導他人的人;注意那一些有控制欲,沒辦法接受別人的價值觀跟他不一樣的人。

相對的來說,比較沒問題的環境與人,更多的注意到人的優點,面對人的缺點會更有包容與多元的心態(或是抱著遠離的心態),更多的使用正向的方式引導人。

比如說,某個人覺得穿搭很重要,他會因此更多的注意到其它人穿搭不錯的部分,注意到那些自己可以欣賞學習的部分,而不是透過貶低其它人的穿搭來顯得自己很會穿搭;面對完全對穿搭不感興趣的人,或是穿搭很爛的人,他不會有控制欲覺得全世界的人都要跟自己一樣在乎穿搭,或是一定要有一樣的審美觀,他會有更多元,更包容的心態,他懂得對方或許只是不想把他的時間投入在穿搭這個價值上,對方或許選擇把時間放在其它的研究項目上;他會懂得用正向的方式引導人,他能夠展示一個東西的價值,因此驅使更多的人願意追隨那個價值,而不是只能用批評的方式驅使別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一個人能不能做到身教。實際懂得價值的人能夠以身作則,直接展示給大家看,大家看了就知道他是懂行的,所以願意追隨他。不懂的人只能抓著一些莫名其妙的規範與特徵,透過批評別人好顯得自己有價值或很厲害)。

那當然很多時候不會那麼理想,就算我們懂得怎麼分辨好人爛人,生活中還是會出現爛人,而且有的時候人也不是單純的完全好人或完全爛人,有些人可能有些方面好有些方面爛,所以呢,

第二點,擁有足夠多的價值與支援。

雖然有一點諷刺,不過確實價值夠高的人,就比較不會被欺負或是霸凌。考試成績不好的人可能被霸凌,單純考試成績很好的人也可能被霸凌,但如果一個人考試成績好,又會運動,長得高帥,朋友多,社交能力好,在老師眼中形象也不錯,那如果有人要搞他,也必須評估一下自己有沒有那個份量。

不過這不代表說,為了避免被霸凌或欺負,人必須做到完美。

而是說,你可以多發展你的價值,當你在社會中,在群體中的份量越重,或是說你擁有的社會支持(關係)越多,你就越難被人針對。

比如說,某個人可能只有某個小圈子朋友,那當他被那個圈子的朋友針對的時候,他可能就會覺得很痛苦,或是覺得一無所有。

但如果一個人的關係比較多,可能認識比較多的圈子,那他被某個圈子的人討厭了,他還是有其它的圈子可以待;或是說他跟父母的信任關係很好,所以即使他可能在班級中被欺負了,他的父母也懂得支持他,幫他轉學或跟學校反應;或是某些人可能在校外已經有發展自己的事業或是信任關係,那對他來說在學校被當個邊緣人,也無足輕重。

請記得價值是多元的,有足夠多的價值,並不代表你一定要減肥變正,或是超級會讀書或超級會打球,而是,當你有自己的價值,你就會有自己的圈子,然後你可能也會跟一些有相似價值觀,或相似追求的人湊在一起,很多時候這樣就夠了。

你沒辦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同,你也不可能做到所有人眼中的完美,但你只要有你自己的圈子,讓那些你認同的人也認同你,這樣就算有人要搞你,或針對你,傷害也不會太大。

比如說像我之前遇到一個人,我感覺他可能有一點不喜歡我,言行中可能有一點針對。那我大概也猜得到是甚麼原因讓他感覺到不爽,但我也沒有特別的去管他,或是特別的做甚麼行為讓他不針對我,我就只是保持距離,繼續專注在我自己的人生上,專注在那些我想要的東西。然後後續也沒怎麼樣,頂多就是雙方沒啥往來,保持距離而已。

雖然對方應該也沒有特別要搞我啦,但說真的就算對方有打算搞我,我大概也不會怎麼樣。因為我跟周遭其它的人處得很好,有很好的信任關係,有相似的價值觀與追求,相似的待人處世的方式,所以即使有衝突發生,我想大家也是對事不對人。

說這些是想表達,我並不會想說「我必須做甚麼讓自己不被欺負、不被針對、不被霸凌」,通常我會更想著「到底自己想要怎樣的東西」,我想要怎樣的人生,怎樣的關係,怎樣的價值。而面對那些不是我想要的東西,我頂多就是懶得管它而已。

隨便假設一下,假如有人批評我長得不夠帥,批評我賺得錢不夠多,說我這樣很爛沒有女生喜歡,他可能想藉由批評我讓他自己感覺很棒;這時候,我不會想說我要罵回去,不會想說我也要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我也不會想說那我要變得比較帥,或是變得比較有錢,或是要贏過對方,通常我會想的是「干我屁事」。對方要用批評我讓他自我感覺良好,是對方的事,那我該在乎的是,我自己想要怎樣的朋友,想不想變得更帥,或是想不想賺更多的錢,還是我自己已經覺得夠了。

那再假設的極端一點,假如那個人拉著環境中的所有人,一起來批評我不夠帥,不夠有錢。這個時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那個環境中的大多數人也都如此覺得,也都在批評我,但對我來說,我只會覺得「到底干我屁事」,我該思考的是「這是我要的環境嗎?」而不是我該不該變得更帥更有錢,所以我就會懂得去找屬於自己的圈子。那另外一種狀況則是當我處在一個跟我有相似價值觀的圈子,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批評我不夠帥不夠有錢,大家也只會覺得那個人是神經病嗎,懶得管他。

寫到這邊也想到許多例子,比如之前我在網路上寫文章,有很多正面的回饋,那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留言,而且看起來就是故意來亂、來吵架、來惹我生氣,或是故意把文章往奇怪的方式曲解,想把我拖下去吵架。那我一開始看了,也覺得好煩,本能地很想下去跟對方吵架,不過後來想了一想,覺得還是算了,我好懶,懶得跟對方吵架,對方想要幹嘛是對方的事,我就是專注在自己想要的東西上(把文章寫好,讓目標觀眾看得懂)就好了。結果我懶得理那些惡意留言,反而是其它的觀眾看不下去,跳下去跟那些留言吵架。這就是一個例子。

也可以看看那些知名的明星、網紅,也是差不多的感覺。就算再怎麼厲害的人,只要想黑,一定找得到可以黑的點,也一定找得到不爽他們的人。但他們不會因此想說自己要變得完美無缺,變得身上沒有可以討厭的點,他們也不會想說要說啥或做啥,才不會有人要惡意針對自己,因為不管說啥做啥,討厭你的人就是討厭你。他們只要專注在自己的價值,專注在自己的圈子,把那些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人經營好,那就算有人整天在網路上亂噴亂黑,公審反串之類的,他們也不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說到底其實就是這樣啦,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終究還是要靠自己創造,而不是靠輸贏,或是靠貶低別人來讓自己感覺很好,不論是霸凌人或是被霸凌的一方,都是如此。霸凌人的一方終究有一天會走到必須面對自己人生的那一步;那對於被針對被霸凌的人來說,太過於在乎與霸凌者之間的勝負,也不一定是好事。反而很多時候懶得管對方,專注在經營自己想要的東西,有自己的圈子與價值,硬到某種程度後,其它人也自然而然的不太敢搞你,或是說被搞也不會怎麼樣。

第三點,避免討好。

第三點談一些比較細節的互動,我覺得在跟那些有問題的人互動的時候,第一個是要避免討好的心態,第二個是要避免輸贏的心態。

人跟人的互動都是循序漸進的,比如說有人要欺負你,通常不會一開始就欺負得很嚴重,而是先從小的地方開始,然後看你的反應,決定後續的行為。

所以說,如果有人對你不友善,但你卻抱著必須討好對方的想法,對對方更好,很多時候這反而是在告訴對方要對你更不友善。

那相對來說,選擇反擊、拖延、逃跑、消耗之類的方式,則比較不會強化對方的行為。

但在反擊的時候,也要注意力道,不要有輸贏的心態,想說要贏過對方。

輸贏心態是甚麼呢?比如說我籃球打得很爛好了,如果有一個人一直嗆我籃球打得很爛,他籃球打得很好,他想要藉此來感覺到他的價值。這時候如果我抱著輸贏的心態,比如說我覺得我要把籃球練到比對方強,或是我要跟對方吵架,證明打籃球沒有價值,可能讀書考試比較有價值之類的,這種行為其實也是在吸引對方繼續跟我對抗,吸引他把更多的心力花在搞我,或是跟我吵架輸贏。

就算我真的練球練到比對方強,也沒甚麼意思,因為對方也就是找下一個人繼續欺負而已,而且某一天或許我還是會遇到另外一個比我強,而且也會欺負人的人,而且或許有一些人是我練一輩子都練不贏的。那我去跟對方吵打籃球沒價值也沒甚麼意思,因為實際上我就是想打籃球,我也覺得籃球打好挺有價值的。

那我可以做的行為,是去引導對方思考,為甚麼要用貶低我的方式來證明他自己很厲害。比如說暗示對方,一直跟我比代表對方也只是跟我同一個level的人而已,你去看看那些比我高level的人,會需要一直跟我這種水準的人比嗎?會需要透過貶低我這個水準,來讓自己感覺很好嗎?引導對方把能量花在跟更強的人比,或是去挑戰更高的level。

當對方發現跟我比較,反而讓他感覺不好,感覺越比較自己格調越低,自己價值越低的時候,他就相對來說比較不會一直煩我。

大概是這樣子吧。

3. 誰的錯(問題)?

針對你的標題:關於被討厭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有一些問題?我會建議不要太在乎這個問題。

節錄一下我以前寫的:「

所謂的責任到底是甚麼呢。

比如說我走在路上被車撞死。最簡單的來說,如果開車的人有注意路況的話,我就不會被撞死,所以責任在於開車的人。

但更進一步的來說,如果紅綠燈或是告示牌立的清楚一點,如果人行道設計的寬一點,如果警察測速抓的嚴格一點,如果我過馬路的時候多注意一點,我可能也不會被撞死。所以這些全部也可以算上責任。

更極端的來說,要是法規規定大家不能開車,要是汽車的發明人沒有研究出汽車,要是我或是開車的人沒有出生,要是地球根本不存在,要是人類根本沒有演化出來,那麼這場車禍也不會發生,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些人事物同樣有責任。

最極端的來說,我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悲劇我都有責任,因為如果我出生的時候不是一個人類,而是上帝的話,我就有能力解決所有的悲劇。所以世界上所有悲劇與罪惡的責任都在於我出生為一個人類,而不是上帝。

很明顯這一種思考方式是不切實際的。

……

所以我會建議,不要用「責任」來思考。也不要太把別人說的責任當一回事。

比起責任,我會建議你更該注意是「互動模式」。

或許你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詞,像是真實狀況、現實的運作方式、政治、權謀......

如果用責任的方式來思考,就會認為車子闖紅燈撞到人是開車的人的責任,所以我過馬路的時候不需要注意來車。

但如果你想的是現實狀況,你就會知道你根本不需要在乎甚麼責任不責任的,你會知道為了你的安全著想就算綠燈過馬路時也要小心注意。

而責任只是當問題發生後,後續拿來吵架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

……

你該思考的不會是:我有責任嗎?假如我有責任的話我要修正,假如我沒有責任的話我就不修正。

而是不管有沒有責任,我都可以持續的修正自己跟人的互動模式,不斷的精進自己的能力與技術,又或是分析完自己的互動之後,判斷自己已經盡力做到最好所以接受結果。

有可能你今天遇到了一個恐怖情人,然後分手也不是你的責任,但對方最後還是拿刀來砍你。

也有可能你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人,然後你做了很差勁的事傷害對方(也就是說如果對方公審報復你的話大家可能覺得是你該負責任),但因為對方個性實在太好了,能夠自己處理情緒,不選擇公審報復,所以最後完全沒事。

比起在乎責任,你更該在乎的是實際的狀況。

不要拿著責任來批評自己做的不好,也不要覺得自己沒責任就不用改進。

再節錄一篇我最近寫的:「

所謂的只看著自己或是只看著別人,可以說是一種抓戰犯的心態,覺得錯誤發生一定有一個特定的戰犯,一定是某個人的錯誤導致,他應該要百分之百的完全負責,只有他需要改變其它人不用改變。但實際的狀況是,一個錯誤可能是共同造成的,每一個人都占了錯誤的幾分之幾。錯誤也有可能是系統耦合的問題,兩個子系統各自都沒有問題,可以獨立正確運作,但兩個系統放在一起就是會出現問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系統耦合,而不是子系統的內部邏輯。

簡單舉個例子,一個男生喜歡狗狗,想要找喜歡狗狗的女生交往,另外一個女生喜歡貓咪,想要找喜歡貓咪的男生交往。把這兩個人硬湊在一起,就是會出現問題,而造成問題的並不是因為兩個人中的哪一個人,兩個人獨立來看都沒問題,喜歡狗狗沒問題喜歡貓咪也沒問題,想要找喜歡狗狗的對象或喜歡貓咪的對象也沒有問題。真正造成問題的是系統耦合,是因為兩個人硬湊在一起才產生問題,而不是兩個人中的其中一人必須負責。不會有人說都是我的錯或是你的錯,所以你必須從喜歡狗狗修正成喜歡貓咪。

這個世界上,是存在著兩邊各自都沒有錯誤,但問題依然發生的情形。而抱著抓戰犯的心態的人,則會覺得事情一定是有一方的錯誤造成,一定是我造成的,或是一定是對方造成的。所以他就會覺得自己一定要改變甚麼甚麼,或是對方一定要改變甚麼甚麼。但不是,因為可能你跟對方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系統耦合,你們兩個就是不適合,不應該湊在一起,你們該做的就是拒絕並且遠離對方。

那當一個人,不會只看著自己,也不會只看著別人,指的是甚麼呢?比如說一個女生可能交不到男朋友,如果她是一個只看見別人的人,她可能覺得:為甚麼自己喜歡的人不主動追她?那如果她是一個只看見自己的人,她可能會覺得:一定是我不夠好,如果我夠好的話我喜歡的男生就會追我。

但如果她是一個可以同時看見自己與別人的人,她就不會單純的把自己交不到男朋友的原因,全部歸在男生不主動追自己或是自己不夠好。她會注意到這是雙向的。有可能是男生不夠主動,所以關係沒有走到最後,但也有可能是自己不夠主動,總是等待對方,所以關係才失敗;有可能是自己還不夠好,如果自己夠好的話關係就能順利,但也有可能是男生還不夠好,不夠成熟或是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關係沒有走到最後。

一個能夠同時看見自己與對方的人,不會單純地把問題的原因歸因給自己或別人,他不會覺得所有的錯誤都是某一方的錯誤。他會注意到這是共同造成的,是我跟對方加起來不夠好,或是不夠適合造成的,這不是誰對誰錯誰要改的問題,沒有誰一定要改變,沒有誰一定要遷就妥協,沒有誰必須為了整件事情負全部責任。

每個人都只佔整件事情的一部分而已,沒有人要為了事情的成敗負全責,每個人只該為了自己的人生負全部責任。

在學校待久了,會覺得做對的決定就一定會產生好的結果,考試選出正確的選項,我就會拿高分。

但說到現實生活中,其實並不是這樣子。正確的決定並不保證好的結果。

反過來說,結果的好壞,也不能反應決定的正確與否。

被討厭,也只是結果而已,當事人可能有問題,也可能沒問題。

但不是很重要,因為不論我有問題,沒問題,我都可以選擇繼續讓自己更進步,或是選擇停下來,轉個方向,把心力花在其它自己想要的方向上。

重要的是我自己想要甚麼。

如果我只需要10%的人喜歡我,那有10%的人喜歡我,那就夠了,跟其它人覺得有沒有問題沒關係;如果我就是想要90%的人喜歡我,但現在只有10%,那就算其它人覺得我沒問題,我也可以選擇改變增進自己。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