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如果可以,我希望皮夫可以回覆我,我可以等沒關係。
這問題真的困擾我蠻久的,在高中的時候去校外實習,期間被實習的輔導員性騷擾,還傳曖昧不明的簡訊給我,跟學校老師說之後,老師竟然回覆「沒被性侵就好」,自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對男人感到懼怕,有人從後面走過來我也超害怕,即使過了七年了吧(?我還是心有餘悸,有試著想認識男生,想跟他們更近一步,但發現對方都是有婦之夫。
然而,我爸也是這樣的人,都已經結婚把我生下來了,還是不斷地外遇,也有花名冊,我也認識他的小三...
後來就這樣不小心喜歡上女生....
但那個女生的想法是傳統的,所以我根本不可能跟他在一起生活...
有的時候一個人出去雖然很開心,可是又覺得有個人陪可以更好。
這種想要找的人戀愛,又讓我害怕的感覺真的很討厭..
我該怎麼看開被性騷擾這件事情?
今天對方如果想要跟我交往,我到底要怎麼知道他是真的喜歡我,還是只是想上床?
我到底要過多久才不會害怕有男人從我身後經過?
我真的很怕未來婚後遇到跟我爸一樣的人(聽說爸媽發生的事情,小孩結婚之後也會步上一樣的後塵)
好煩喔QQ
你好,
最近比較忙所以晚回。
1. 區分性騷擾本身跟處理性騷擾的方式
第一點,我會建議你理解:「你被性騷擾」跟「如何處理『你被性騷擾』」是兩個分開來看的問題。
比如說你被性騷擾了,這是事情本身;這時候你選擇的處理方式是告訴學校老師,這是你的處理方式;你的學校老師聽到了之後,他對妳說:「沒被性侵就好。」這是妳學校老師的處理方式。
重點在於,不論是妳或是妳老師選擇的處理方式,都只是處理方式而已,而不代表「妳被性騷擾」這件事情本身。
舉個例子,比如說某個人被性騷擾了,這時候她選擇的處理方式是找一群人回去扁性騷擾的人,或是把他斷手斷腳之類的。很明顯這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但這個處理方式的對錯,跟性騷擾這一件事情的對錯,是兩件不同的事。
並不會因為法院判了那些扁人的人傷害罪,就代表法院認為她沒被性騷擾。
那些處理方式的對或錯,成功或失敗,跟事情本身的對錯沒有關係。
當妳發現妳老師的處理方式很糟糕的時候,妳可以針對「妳老師的處理方式」,採取對應的處理行為(比如說投訴學校信箱說妳老師的處理方式很爛、找性平會、找人扁妳老師、PO網路公審說妳老師的處理方式很爛……)
當妳發現妳原本的處理方式(跟老師反應)沒有用的時候,妳也可以重新的針對「妳被性騷擾」這一件事情,換一種處理方式(比如說跟其它老師反應妳被性騷擾、找性平會、投訴對方公司、找對方主管、找人扁性騷擾的人、PO網公審性騷擾的人或對方公司……)
當然這些方法是我亂舉例,因為這些處理方式在這邊也不是重點(至少在處理妳的心病上)。
我認為真正造成妳長期困擾,讓妳一直卡在被性騷擾的陰影中出不來的原因,是心態問題。
妳認為只有別人才有資格代表正義。
簡單來說就是,妳覺得只有別人才能當法官,只有別人也認同妳被性騷擾,妳才覺得自己有權利說自己被性騷擾;只有別人有權利告訴妳該如何處理性騷擾,而不是妳自己就有權利處理性騷擾。
所以妳才會執著於某個特定的人(比如妳的老師)或是社會大眾的意見,妳才會一直卡在那句話「沒被性侵就好」中,一直出不來。妳會覺得好像沒有妳的老師的認同,妳就沒有資格覺得自己被性騷擾;或是妳的老師沒有要處理妳被性騷擾,妳就覺得自己沒有權利採取其它行為處理性騷擾;甚至是下次被性騷擾了,妳又會覺得沒有某個位高權重的人(隱喻上的法官)的認同,妳就沒有資格抵抗性騷擾。
那換一個例子吧,假如我今天想吃滷肉飯加蛋,這時候旁邊一個人跑過來跟我說:「你今天吃滷肉飯就好」,那我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我會卡在那邊好幾年,想說怎麼辦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我的主管,那我以後是不是吃滷肉飯的時候都不能加蛋了?還是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店家老闆,所以我就只能選擇接受?並不是。
就算說這句話的人是總統,我依然可以選擇點滷肉飯加蛋,就算店家老闆不讓我加蛋,我也可以選擇去別家店點滷肉飯加蛋。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的權利,所以我不會因為別人表現得一副「我只配吃滷肉飯,不配加蛋」的樣子,就真的覺得我自己吃滷肉飯的時候不配加蛋,我沒有權利要求加蛋。
當然,壞事還是可能發生。比如說我可能換了十家店,每一間店的蛋都已經賣完了,所以我最後還是沒有加到蛋。但這跟我從一開始就不覺得自己可以加蛋是兩回事。
有一個挺有名的標語,叫做「Freedom is not free」,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由(的權利)不是免費的,自由是爭取來的。
更廣泛地說,所有的權利都不是免費的,而是爭取,捍衛出來的。
可以看看不論是勞權、人權、女權相關的歷史,那些你現在習以為常的權利,比如說勞工的工時、最低薪資、童工問題、保險或退休金;黑人的權利、奴隸制度的存廢;女人有沒有投票的權利……這些東西,都不是從地球出現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實現了。很多權利是爭取、捍衛出來的──寫文章吵架、上街遊行、罷工,甚至是革命、戰爭,拿著武器打殺出來的(比如說美國的南北戰爭,其中的一個主軸就是廢除奴隸制)。
可以去好好理解一下「right」這個詞,right可以指正確(比如說考試答題的正確),也可以指正義(justice),也可以指權利;權利(right)這個詞,也跟「(道德上的)應該、應然」的概念有關;並且不論是應該的概念,或是正義的概念,都跟「憤怒」的概念高度相關(比如義憤填膺);並且憤怒也跟「fight」(打架、戰鬥、爭取、捍衛)的概念高度相關。
權利,可以說是道德上,甚至是生物上、本能上,自然而然本來存在的東西(但本來存在,不代表理所當然的可以實現)。
比如說草原上,獅子想要活下去,牠想要吃肉,想要吃斑馬,這是牠的權利(Natural rights);對於斑馬來說,牠也想要活下去,牠也不想被吃,所以牠逃跑,這也是牠的權利(Natural rights),所以牠們會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自己的權利戰鬥(fight)。
但這並不保證任何結果,獅子想吃斑馬,不代表牠一定吃得到斑馬;斑馬不想被吃,不代表牠一定逃得過獅子的追捕。結果的好壞(或實現與否)從來不代表權利本身。
並不會因為這次獅子沒吃到斑馬,獅子就認為自己沒有權利吃斑馬,所以從此以後牠就放棄吃任何斑馬;也不會因為某隻斑馬看到自己的斑馬同伴被吃了,牠就覺得所有的斑馬都沒有逃跑的權利,從此躺著不動給獅子吃。
權利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施捨或給予(或認同),就好像獅子要吃斑馬前也不會先詢問斑馬同不同意,斑馬要跑之前也不會問獅子能不能給我逃跑的權利。
那拉回你的問題吧。
對於被性騷擾,你有甚麼感覺,有怎樣的想法,想怎樣處理,是你的權利,你可以為之戰鬥,並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許或同意。
不要有自我閹割的心態。
那些政府、法律、中央權力機構、或是德高望重還是有甚麼社會地位的人(比如說老師、教授、主管、法官……),他們最多能做到的是,在面對權利之間的衝突時,扮演一個托管、協調、仲裁之類的角色。你的權利並不需要他們賦予,因為權利本來就在你身上。(可以想想以前國高中學的《社會契約論》)
法律(或法官)從來不是正義本身,法律也不是道德(或道德底線)本身,法律就只是法律,是一個協調、吵架或戰鬥過後的結果而已。
法律(或政策)也從來不會完美。制訂法律的人不完美(比如立法委員、政務官),執行法律的人也不會完美(比如警察、事務官),判斷法律的人也不會完美(比如法官),隨著科技與時代的變化,法律也會過時,變得無法保障人民的權利(比如只有馬車的時代,與擁有汽車的時代,交通法規一定長得不一樣;未來如果個人用的飛行交通工具普及,也一定會帶動法律的調整);過去的法律可能還包含著像是女生沒有投票權之類的內容……
那如果連法律都不一定能夠代表正義,你可以想一下,那些只是相對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比如說老師、教授、主管……他們的意見也不會代表正義(或權利)本身,你的權利並不需要經過他們的允許。
不要抱著舊式的思維,覺得權利都是上位者賦予(或施捨)給你的。「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朕沒給的你不能要」、我這條命都是屬於皇帝(父親、上帝、教會、君主、封建領主、奴隸商人)的,只有他們允許我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權利,我才可以行動。
抱著這種思想,你就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你把你自己的權利都放棄了。
如果你覺得你一定要你老師(或別人)的同意,你才可以處理被別人性騷擾,如果沒有你老師的同意,你就不能拒絕被性騷擾;那當然隨便一個男生經過你,你都會提心吊膽,想說萬一他性騷擾我,我是不是不能拒絕?如果又出現像是過去的情形,某個高位者又不願意施捨你對抗性騷擾的權利,我是不是只能默默地承受(被性騷擾)?
但是,權利本來就在你身上,你可以為了自己戰鬥,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許。
建議你可以去找一些女權,或是女性主義相關的資訊,我覺得應該會有幫助。
剛剛隨便google一下「賦權」(這是一個女性主義常常提到的詞),就看到一篇挺有趣的文章,節錄放在下面。
《重新思考「賦權」(empowerment)》
https://sex.ncu.edu.tw/jo_article/2017/06/%E9%87%8D%E6%96%B0%E6%80%9D%E8%80%83%E3%80%8C%E8%B3%A6%E6%AC%8A%E3%80%8D/
節錄:「
「壯大」是我個人的寫作裡比較常用的語詞。1994年我開始談女性情欲解放時特別說得多,畢竟性對女性而言還是個非常禁忌的話題,長久以來,女人被灌輸的有關性的資訊又都是危險、疾病、傷害為主的,這使得女人想要在情慾上得到快樂愉悅非常困難,得先學會甩脫很多沈重的包袱才行。所以當年我在談女性情慾時,就很注意在態度和氣勢上都需要一種大剌剌、引以為當然的自在精神。要是畏畏縮縮的講性,講性解放,那是根本沒希望改變女人和性的關係的。
我最出名的幾篇演講都是在「壯大」的模式裡講的。
1994年3月我講「女性解放」時鼓勵女性要「打破處女情結」,要為情慾生活而鍛鍊自己,要為情慾品質而吸收色情材料,要為情慾互動而練習主動要求。那場20分鐘的演講現在回頭看來其實沒什麼內容,都是很粗淺的一些改造自我的招式。但是之所以能產生極大的震動效應,就是因為我講話的態度和語氣:沒有保留,沒有畏縮,只有平實,只有自在。當我的態度表現得不怕性,不畏性,不在乎性的時候,聽眾也突然豁然開朗了。在那20分鐘裡,性的禁錮鬆動了,女生面對性的話題時可以輕鬆自在了,也難怪當時600多個聽講的女生大笑不停,鼓掌不停,因為,能夠自在面對性的話題,真的是很解放的,很爽的。而且,在整個過程裡,我根本沒有講任何露骨的字眼,沒有任何故意衝撞禁忌的說法,我只是很平實的把道理說清楚而已。這正是我希望我們可以面對性的態度:不另眼對待,只是平實。
1994年5月22日在女性反性騷擾的街頭遊行裡,我又做了一篇出名的15分鐘演講,這次講的是性騷擾。按理說,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裡,女生聽到性騷擾是會很煩惱的,很害怕的,遊行隊伍裡依序唸出來各校曾經發生的性騷擾案件聽起來是很嚇人的。但是遊行口號只說「不要性騷擾」,聽來聽去都覺得很鬱悶,好像說了也沒什麼力氣似的。就是在這個鬱悶的情緒中,我被找上去指揮車填填空,說幾分鐘話,因為是臨時被抓上去講話,也沒啥草稿可打,只好順勢而為,於是我開始分析性騷擾的由來。作為一個研究文化的人,我是不會只從個別騷擾者來分析現象的,所以我從更廣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來談為何男人會趨向性騷擾女性,而我認為這和情慾文化太封閉、太匱乏有關。要是大家都可以坦然進退,表情表意的後果沒那麼嚴重,那麼人也就不用死心眼騷擾別人,而應該忙著追求另外的人去了。最後我還臨場謅了幾句口號,「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你再性騷擾,我就動剪刀,把你剪光光」,半嬉鬧半警告但是乾脆俐落的台詞,把全場人都鬧瘋了。口號從隊伍後面喊到前面,在那個遊行隊伍裡,性騷擾再也不那麼可怕,再也不那麼煩人,因為我們有了精神力氣,知道可以怎樣坦然處理它了。這也是一種壯大。
1996年底,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彭婉如夜晚搭出租車被姦殺,一時間風聲鶴唳,女人晚上都不敢出門了。就在這樣的氛圍裡,我在護校對數百名女生講了一場「防暴三招」,用最豪氣的語調告訴她們,傷害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避免的方法不是躲在家裡,或躲在警察叔叔背後,而是要先壯大自己。這種壯大自己的方式也不是什麼特別的防身招式,老實說,有招式,沒力氣,沒氣勢,也是沒用。所以我鼓勵女生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非常普通的活動裡平實的鍛鍊手力、體力、氣魄,用毫無保留和畏懼的攻擊力對付對方。那場演講本身就是一種壯大的演練,在整個演講的過程中改變女人當時的畏懼心態。後來在紀念彭婉如的夜間遊行隊伍裡,我們喊出的口號不是悲戚的、恐懼的,而是「妖女夜行,天下太平」。這也是一種壯大。
很多人說我演講很「煽動」,其實倒不是我說了什麼驚世駭俗的話語,只是我讓我的話語灌注了力量而已。像empower,我自己比較喜歡用的翻譯就是「壯大」,因為我覺得那有一股豪氣,聽起來就有力量。「壯大」不會自我設限,而是不懼污名與恐嚇,敢於摸索開拓開發可能,不怕踰越既有角色規範。「壯大」更不會讓人想到權利rights,也不會想到權益benefits,它就會讓你想到力量、氣勢、精神而已。
」
當然這邊節錄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表達我支持或不支持這位作者的論點。(我覺得全文很多地方寫得很好,但也有一些例子有一些疑慮,另外作者行文的rights指的偏向legal righst,而我前面行文使用的rights偏向natural rights,不過這些東西太細節了。不重要。)
我想表達的是,上面這些主題,比如性騷擾,比如性自主之類的主題,是女性主義關注的主題,有機會你可以了解一下。
2. 戰鬥、創傷
提醒一下,所謂的戰鬥,並不一定指表面上的動刀動槍,找人砍對方之類的,戰鬥還有很多比較隱晦的形式。
這種東西,建議你還是實際上多跟女生朋友交流,實踐上的技術問題,應該找有經驗的人。
然後關於男生站在你背後會感到害怕一點,建議你搜尋「創傷」相關的知識。
以前在解憂回過一封跟創傷相關的信(標題叫《創傷》),雖然那篇寫的很亂就是了,也可以參考一下。
3. 分辨男生是不是只想上床
關於分辨男生是不是只想上床,一個簡單具體的建議是拉長互動時間,拉高對方的投資。
這算是一個通用型的答案吧,如果你常常會在網路上看一些兩性相處的知識,都應該會看到類似的建議。
對於男生來說,如果他只是想要上床,不管誰都可以,那當然是盡量挑一些可以簡單達到目標的人,不用付出太多成本,不用投資太多時間的人最好。
那相對的來說,如果一個女生很麻煩,而男生只是想要上床的話,可能評估之後發現付出與回饋不成比例,於是就會放棄,換下個對象。
用這種方式篩選掉只想上床的男生,老實說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當然也不會準確率百分之百)。
但這種方式,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
舉例來說,假如我有一億元,那對我來說付出一百萬就是小事,但那些覺得付出一百萬很多的人就會被我騙;用時間比例來篩選人,倒是一個相對難造假的指標,但問題是能一天到晚黏在女生旁邊(或被女生黏著)的男生,估計也是沒啥自己生活、事業、目標,沒啥吸引力的男生。(通常狀況都是相反,女生被那些很有事業與生活,而且通常都很忙的男生吸引,然後男生就可以拿著事業或人生目標當理由,每個女生只分配少少的時間,一次騙很多個。至於那些時間太多,或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目標,整天黏在女生旁邊的男生,在女生眼裡就是沒有神秘感,沒有吸引力,沒有價值的人,打從一開始就不在女生的擇偶範圍之內。)
那不談那些比較技術上的東西,我覺得真正要談的還是心態吧。
為甚麼你把重點放在自己「不要」甚麼,而不是自己「想要」甚麼?
隨便舉一些例子,比如說某個男生不是只想跟你上床,他可能還想跟你結婚,或是想跟你一起生活,一起旅遊之類的。但他會家暴,不准你有其它的男生女生朋友,只能把時間花在他身上,結婚之後要你做全部家事,負擔全部生活費用,或是出門旅遊的時候他只要一不爽就當街罵你,這樣的人你要嘛?
或是換一個例子,某個男生喜歡你(比如欣賞你的人格特質、事業、藝術天分),他可以接受跟你交往結婚但不上床,但他同時在外面認識很多個女生,而且都會上床,或是他會去嫖妓,這樣的人你可以接受嗎?
重點在於,「不要」甚麼跟「想要」甚麼是兩回事,它們不是一體兩面的議題,它們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問題。
我避開生活中所有痛苦討厭(我不要)的東西,不代表我生活中就會出現那些讓我覺得興奮開心喜歡(我想要)的事情,有可能剩下的只有無聊、無趣的東西而已。
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我要避開那些渣男、避開只想跟我上床的男生」,但卻沒有想著自己想要甚麼,到底怎樣的交往或相處可以讓自己開心,用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去買電腦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買電腦的目的是甚麼(文書,還是打電動,還是繪圖或跑AI),我只想知道老闆會不會騙人,或是老闆有沒有賣的比別家貴。
那從老闆的角度想,他能怎麼辦呢?就算他不是一個會騙人的老闆,他可能組了一個頂級功能,但價格也很高的電腦,給只需要使用最簡單功能的顧客,從顧客的角度他還是被騙了;那如果老闆組了一個超便宜cp值超高的電腦,但顧客想要的目標是能夠跑效能全開的專業軟體,最後發現跑不動,這時候顧客也會覺得被騙了。
甚至進一步來說,如果我能夠獲得我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算稍微被騙,老闆賣得稍微貴一點,只要不要太誇張,我能夠負擔的起,那又怎樣呢?
這邊又想到一個例子,反應出怎樣的人會把重點放在避免受騙或受傷害。
比如說這邊有一家餐廳,定價大約是一百元,我還沒有吃過,不知道好不好吃,自己會不會喜歡?這時候我可能覺得一百元只是小錢,所以我不會花太多的時間一直在確認這間餐廳值不值得吃,我可能選擇直接走進去,吃了就知道下次還要不要來了。就算吃到不好吃的食物,我頂多也就是當下心情不好,不會念頭一直卡著,可能隔天就覺得沒事了。
但如果,今天這間餐廳的定價一萬元,而且我的薪水只有兩萬元,這時候,我就會在走進餐廳前一直想東想西,想說萬一這餐不值得怎麼辦?雖然網路上評價很好,但要是今天剛好主廚休息輪到其它廚師怎麼辦?這麼多菜我該點哪一道,萬一沒點到大家都會點的經典菜肴怎麼辦?我就會容易想東想西。並且如果進去吃了之後發現不如預期,我也會很容易念頭卡在那邊出不來,可能接下來半年我都會後悔、抱怨為甚麼自己要走進去。
所以,其實就是一個概念,「給得起,收得回,放得下。」
建議你可以思考幾件事情,第一個是為甚麼你要在乎「男生只想上床」這一點。當然你要在乎這一點沒問題,但如果你過度的在乎(或擔心)這個問題,我覺得反應的其實是你的觀念:你覺得你在交往之中,能提供的最大價值是上床。
我以前也有這種比較偏激的階段,覺得自己的優點只有外在的成就與認同,覺得女生都只在乎外在(錢或臉),所以我一定要把那些看錢或臉的女生篩選掉。
不過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反省思考一下自己了之後,發現其實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我自己身上:連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除了外在成就以外的價值。把那些外在的東西拿掉了之後,如果要問我自己我拿甚麼吸引人,我發覺我回答不出來。
所以後來又發生很多,我把那些我覺得是外在的東西全部拔掉,收起來,從那些最基本的東西開始練起。
後來就理解一個道理:所謂的內在外在,並不是表面上的內在外在,而指的是「力量源自於內在(自己)還是外在(他人)」。
比如說外表吧,就直覺來說,大家會覺得外表是外在不是內在。但其實外表可以是外在也可以是內在。
這取決於力量來自於哪裡。如果一個人抱著的心態是,我的臉或身材很好,符合社會的審美觀,並且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告訴我,我這個臉跟身材可以換到怎樣等級的伴侶。所以那人就會抱著「我只要繼續維持好我的臉跟身材,那這個社會自然會分配一個好的對象給我」。
像這樣的人,他的力量來源不是自己,而是來自於他人(外在、社會)的認同。那他的外表就是外在。
(這跟我前面提到的舊式的思維很相似,一種覺得自己的權利、權力都來自於高位者的施捨或允許或認同,而是不來自於自身。)
像這樣的人,會比較少把注意放在「自己想要甚麼(甚麼讓自己滿足)?」跟「怎麼達成它」,而是更多得把關注放在「怎麼滿足高位者(或社會)的期待?」跟「怎麼避免自己被騙」。
比如說某個人可能相信了,社會上大家都說只要賺很多錢,以後就會有妹子喜歡他。那對於他來說,他就會一直把關注放在怎樣是社會上認同的賺很多錢,怎樣的妹子是社會上大家評價配得上我的好妹子,怎樣避免自己的錢被別人騙走,怎樣避免遇到一個假裝有配得上我的好條件,但其實只是假裝,來騙我錢的女孩子……
他也相對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到底喜歡怎樣的女生,喜歡怎樣的情侶互動,怎樣達成它,怎麼經營一段自己想要的關係。因為在他的觀念之中,他就是負責把錢賺好,負責滿足上位者或社會的期待,而社會自然就應該分配一個好對象給自己。
那也有一些女生抱著相似的心態,覺得自己交出自己的身體還是交出處女,社會就應該安排一個好的男生給自己。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社會的標準,以及怎麼不被別人騙,而不是想著自己想要甚麼,怎麼達成它。
但是,外表(或錢,或是性)也可以是內在的力量。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就是長得帥或長得正,他知道絕大多數的人看到他就是心情會比較好,他知道他的美不是源自於符合社會的標準,而是從生物上來說就是如此,並且,他也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美去影響他人,讓自己直接的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像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外表也是他的內在的力量,也是他的武器。
而且更廣泛的來說,通常一個懂得這種內在力量的人,他也會更明白,所謂的內在力量,也不是只有外表而已。還可能也包含著待人處世,如何稱讚人,如何調情,講話如何讓別人覺得舒服……重點在於,他知道這是他的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符合某種規範或社會標準,而是來自於實際的互動,實際的影響到他身邊的人,實際的利用自己的武器去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用一個舉例來說明這種內在跟外在的差別,我覺得可以舉一個很多人喜歡吵的問題,就是男生女生約會出錢的問題。
對於一個覺得錢是外在的人來說,他可能覺得自己賺很多錢,社會上就應該要有喜歡自己的女孩子;他可能覺得自己吃飯出錢,就應該換到女生表現出崇拜或是喜歡自己的樣子。他在乎的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對價關係。所以當他看到自己付錢,但女生就沒有表現出自己期望的樣子,就會覺得自己吃虧了,很生氣;他可能覺得那個女生就是很正,符合社會期望中配得上我的女孩子的樣子,所以自己也應該符合社會期望的出錢,他覺得這樣子女孩子最終就應該喜歡自己,結果女生沒有那個意思,他就覺得自己被騙;他也沒辦法在遇到一些個性很差(但很正),讓他自己不爽的女孩子的時候,果斷的選擇拒絕付錢,因為他可能覺得不付錢就沒面子,自己就不是符合社會規範的好男生,他很害怕被踢出社會規範之外。
至於一個把錢視為自己內在力量的人,他把重點放在「自己要甚麼」跟「怎麼達成它」,而錢只是自己力量(能力)的一種而已。像我前陣子就看到了網路上一個人在談自己約會付錢的事。他說他約會付錢就只是省麻煩而已,他就是用錢換一個認識女孩子的機會,也換一個判斷女孩子是怎樣的人的機會(重點在於,他是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再用自己的能力去爭取、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完全甚麼都不知道的交給社會大眾的對價體系)。
當他遇到一個他很欣賞,他很希望多認識的女孩子,他願意多付幾次錢約會;當他遇到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子,他可能會看對方的態度,有沒有回請或是表達感謝,決定之後如何相處;當他遇到一個他不欣賞的女孩子,他也會知道停止跟對方聯絡,拒絕對方下次邀約;當他遇到女孩子叫他請他付不起的餐廳,他也會知道自己可以拒絕。
重點在於,他知道金錢是他的力量、能力,而不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標準。他知道自己要甚麼,知道如何付出,也知道如何收回。他的經濟能力,本來就在他身上,不會因為請別人幾次客就消失不見,不會因為請了幾個他最後發現沒興趣的女生,他就覺得自己被騙了(或者說,他可能覺得被騙個一次兩次也不會怎樣,因為他更在乎自己有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
(可以對比一下我前面寫的,吃一餐一百元,跟存了好久的錢,去吃一餐一萬元的人的心態。)
那回到上床這一件事情吧,其實女孩子的外表、身材、性、調情的能力、誘惑的能力,或更廣義的來看,待人處事的能力,本來就長在女孩子身上,它也可以是一種主動的力量。
想到我以前有看到一則有一點白癡的新聞。
那則新聞的內容大概是,某個診所裡的護士(女)想要追醫生(男),於是護士跨坐在醫生的大腿上調情,用甜膩的聲音說:「我要強姦你。」然後好像整個段落被監視攝影機拍下來,莫名奇妙的就上了新聞媒體。
那姑且不論大部分的人可能是來看笑話的,還有不論這是不是一個好的追求方式,這邊我只談論一個點,就是這個女孩子的心態,其實我覺得是很值得學習的。
我相信對於那個女孩子來說,她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也知道自己有的魅力與能力,所以她「主動」做出嘗試。我也相信像這樣的女孩子,在發現沒辦法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也會懂的主動的收回自己給出的福利。
對她來說,性不是某種被動的,必須被保護的,不能被騙走,必須符合社會規範(好女孩)的東西,而是某種本來就存在於她身上,她內在的力量。
那你可以對比一下你的心態,看看你是哪一種。
簡單下個結論,跟給一些具體的建議。
以上我絕對不是要你從現在開始隨便跟別人上床,直到換到一個好的男朋友;但也不是要你把上床這件事看得很嚴重,覺得只要被騙上床一次,自己就不是社會規範中的好女孩,一輩子不可能找到好男生。
而是要你明白,性,可以是你內在的力量。(但除了性以外,你也可以有其他許許多多內在的力量)
建議你好好的記得這句話:「給得起,收得回,放得下」。
給不起的東西就不要給,比如說如果你真的很擔心上床被騙,那就給自己下個規定,不要跟任何人上床,然後接下來好好的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練起,思考自己在男女交往之中,除了上床以外,到底還有哪些點可以吸引他人跟你交往。
等你真的練到了一定程度,你自己有辦法相信自己有很多的東西(或能力)可以吸引人,你自然會不過度害怕被別人騙上床,對你來說性不是你僅有的價值,一萬元不再是一萬元,而是一百元。那自然,性對你來說就是一個給得起,收得回,放得下的東西。
(而且當你有很多的點可以吸引人的時候,你自然會分辨的出,哪一些人被哪一些點吸引,被哪一點吸引的人會表現出甚麼樣子,因此更難被騙。)
那你就可以更把關注的點放在:到底自己想要甚麼?以及如何達成它?而不是抱著很封建的思維,覺得自己只要不符合社會的標準,只要自己不是處女,就不可能找到好的對象。然後也不是覺得自己在交往中的價值只有性,所以一被騙了就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大概就是這樣吧。
4. 重複家庭模式
關於容易重複家庭模式的部分,我的建議就是多跟一些好例子相處。
平常多觀察你身邊好的情侶,好的夫妻,是如何互相對待,如何相處的,從他們身上學習。
把過去不好的習慣洗掉,換成好的,就可以從舊的模式中脫出。
皮夫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