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兩年了,不喜歡讀書和考試的我也沒打算考研究所,可是也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我很容易被外界的氣氛影響,可能今天去參觀美術館或是看到畫畫相關的書籍,就想試著當畫家,可是真正畫出來的東西完全不足以稱為好看的畫,只像是小學生的塗鴉
不太會讀書的我,不像弟弟或是其他親戚一樣考上自己理想的好學校,學生時期成績就是討好爸媽開心的工具,那時候也沒有特別去想未來想做什麼,只求不要被罵趕快畢業。
考大學時其實也沒有特別想上哪一間,或是跟風喊著台清交成政感覺很厲害,可是都很心虛
其實大學不是義務教育,只是爸媽都說在台灣沒讀大學以後找工作會很吃虧,就順勢著上大學了
選的科系也不是真正想讀的,只是想逃避數學罷了
這樣度過了4年感覺也浪費了4年,只是為了那張畢業證書
其實腦中有很多想嘗試的事情,例如美髮、美甲、日文老師、YouTuber 、小說家等等,可是我很了解自己三分鐘熱度的個性,很常一個決定去做結果哭著回來,理由都是跟想像中的不一樣然後放棄了
爸媽都說興趣不能當飯吃,可是做沒興趣的事真的很痛苦,又怕有興趣的事做久了反而會膩然後變得厭惡,到時候就一無所有了
小時候學的才藝是不是不該停下來,那時候都是因為「課業為重」這個理由而停止,可是不會讀書的我這樣反而變得更沒有才能,為什麼台灣的教育都很看重課業而不是才藝呢?
學生時代讀的書到最後都會忘記,但是才藝類的只要持續練習不太可能忘記,想不懂這個社會怎麼變得這麼病態
可能這些想法都來自我的生活經驗,別人說不定不這樣認為
但是要找到一件有興趣的事並同時能養活自己還真難ಥ_ಥ
哈囉 你好:
從來信中,瞭解你的求學生涯總以父母的想法為參考,深覺你是個乖巧、懂事、貼心又孝順的孩子。
所謂「天下父母心」。父母常會擔心孩子無法賺錢養活自己,而說出“興趣無法當飯吃”的話語。
雖然常聽人說:能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是一種幸福。但人原本就是情緒的生物,心情會有高低起伏,工作一段時間後難免會倦怠或無力感,也會因短暫的低潮而懷疑自己。
有一本書《大人學選擇》提到:當我們對周遭事物感到倦怠時,可以採用作者提供的兩種方法「飛機餵食法」及「筷子疊疊樂」,來幫助我們完成工作。「飛機餵食法」就是將不喜歡的工作加上一點想像力與變化,感受就會截然不同。比如作者以前當工程師時很討厭寫結構計算書,但對製作Excel試算表很有興趣,因此每次做計算書時都盡量用Excel來完成,最後還將設定的自動化公式組成一份計算書,往後只要輸入數字,計算書就自動完成了。「筷子疊疊樂」就是當某件作品慢慢完成,當下的辛苦就變成一種幸福的等待。像作者工作量很大的時候,會習慣把代辦事項依優先順序排列並寫出來,每當完成一件就在上面打勾,每打一個勾就會讓作者釋放一些壓力且感到成就感。
我們可以先從「兼職」工作來考量,先求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慢慢尋找正職的工作。有經濟基礎後,又可以繼續追尋小時候喜歡的才藝,當個”斜槓青年”。
有時,不順心的事縈繞心頭,不妨轉移情境,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來轉化心情或出門走走,或與知心好友聊聊。當然也歡迎你撥打1995協談專線,我們的輔導員都非常樂意聽你說話。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