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太多也很煩躁

心情抒發 · 2023-04-03

我是大一生,在四年學習安排上算是比較忙碌的一年。
我一直都有安排自己的行程規劃的習慣,之前執行起來也沒有到太大的問題,但是現在的我一直焦慮即將到來的事件,但也不知道怎麼辦,心裡很亂。


口袋怪獸

你好,

簡單給幾個建議。

1. 規劃行為,不要規劃結果

什麼是規劃結果呢?比如說我規劃我一定要考八十分,一定要拿書券獎,或是一定要當上球隊的先發,這就是規劃結果。

規劃行為則像是:我打算安排多少的時間精力準備期中考,我準備每週花多少的時間練球。

針對我安排的行為,可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結果。比如說我發現我規劃的讀書時間不夠,所以讀不完;或是讀完之後拿到的分數不滿意。

這時候,我可以針對行為產生的結果,進行分析,以及規劃下一步的行為。比如說我可能分析之後,覺得是讀書的時間不夠多,所以規劃更多的讀書時間;我也有可能分析之後覺得讀書的效率太差,所以另外規劃一段時間研究怎麼調整自己的讀書方式。

你當然可以設定自己想要達成怎樣的目標(結果),但是「設定」跟「規畫」嚴格來說不太一樣。我們可以設定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結果),但我們沒有辦法規畫某個特定的結果一定會產生。

在處理焦慮時,有個廣泛流傳的概念是:區分哪些東西是自己能控制,哪些東西不能控制,然後專注在那些自己能控制的事物上,不能控制的事物則順其自然。

結果無法控制,行為則相對可以控制。規劃的時候,更應該專注在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認為自己可以百分之百操控結果。

(其實嚴格地說,人類也無法百分之百控制自己的行為,可以參考自主神經、自律神經的概念。)

2. 讓情緒參與規劃,整合理性與感性。

規劃,乍看之下是個純粹理性的行為,但所有理性的東西,要應用到現實,底層都是需要感性的輸入作為支撐。

比如說數學的概念,一加一等於二,是純粹思維上的概念。但要應用到現實世界上,比如說一串葡萄加上一串葡萄等於兩串葡萄,則會需要感性(感官)世界的介入。

需要由人類辨識出這是葡萄,不是蘋果;甚至可能某串葡萄上有八顆葡萄,另外一串葡萄只有三顆,所以同樣的一個現實,根據取樣角度的不同,可能會對應到完全不同的思維存在(1+1=2 or 3+8=11)。

如果我們現在要解決一個現實上的問題,比如說要如何分葡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只有理性的介入是不夠的。真正的重點在於理性與感性的整合。理性的部分就是數字的運算,比如總數是多少,要分給幾個人;至於感性的部分,則包括如何取樣。是用一串還是一顆來取樣?但也可能每一顆葡萄的大小不同、重量不同,甚至葡萄的品質也可能不同,有的可能是高級的特殊進口品種,有的則是撞壞的不良品,所以這時候又會有人提出加入重量或市價作為取樣參數;還有的人可能在乎水分多不多,或是在乎甜度,在乎酸不酸……這些東西也都會各自的指標與取樣方式。

所以現實中在解決問題,絕對不會是純粹理性的,通常會摻雜很多感性的、感覺上、情緒上,或是政治上的判斷考量。

那來談「規劃」吧。

通常越是理想化,越沒有實際經驗的人,就會越覺得解決問題(或規畫)是一個純粹理性的行為。他們把理性看得很神聖,覺得理性一定是對的,感性一定是錯的,然後逼自己的感性遷就理性;覺得自己的規畫沒有錯,理論上正確,會失敗都是因為實際的執行有問題,我要檢討實際的執行狀況,而不是檢討規劃,然後逼實際的狀況遷就理性的規畫。

舉一些例子吧。比如說一件事情一個人做十個月才能完成,那找十個人做一個月就可以完成;比如說生一個小孩要十個月,那我只要讓十個女生懷孕,一個月之後我就可以抱到小孩;比如說一本小說九萬字,我一天寫一千字,九十天後我就可以寫出一本九萬字小說;比如說我每天進步百分之一,一年之後我就會成長三十七倍……

像這些例子,在數學上、邏輯上、理性上可謂之完美無缺,就算是榮獲菲爾茲獎的數學大師,也沒辦法從數學上挑我毛病。

但任何一個腳踏實地進行實踐的人,都會知道現實絕非如此。不管找多少女生一起生小孩,懷孕就是要十個月;每天寫一千字,九十天後完成的可能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堆一千字的屍體或屍塊;今天的我也沒有比去年的我厲害三十七倍。

當然,如果只是講講屁話,喝喝雞湯打打雞血,倒沒關係;但恐怖的是有些人會把它當真,想說聽起來好有道理,好符合邏輯喔,那我決定我明年要賺三十倍的錢,要舉三十倍的重量,要有三十倍的業績或產出,然後明年發現自己做不到,不去檢討自己的規劃適不適用實際狀況,不去檢討看似合理但實際是屁話的句子,反而跑去檢討自己一天沒辦法進步百分之一,跟不上規劃。

說到底,人類能力的成長,真的適用指數函數來描述嗎?那些「屁話成功學」不會跟你談這個,他們只會繼續沉浸在他們的數學算式,繼續描繪著完美無缺的規劃。殊不知在底層的地方,他們以為理所當然的前提,比如說該挑選怎樣的函數才適當?這純粹是一個實際上的、感性的、經驗性質的問題。

如果在底層的地方就已經發生錯誤了(比如挑了一個錯誤的函數),那在上層的地方,不論數學的運算有多漂亮,不論理性的、邏輯的規劃有多完美,出來的結論就只會是垃圾(用資訊工程領域的說法,叫做Garbage in garbage out)。

所以,所謂的規畫,絕對不會是感性遷就理性,而是感性與理性的整合。

要先明白實際上的、感性上的、情緒上的自己,是如何運作的;將這些作為前提,才能進一步做理性的規劃。

糟糕的規劃,常常會忽視感性與實際的層面(或是逼感性與實際遷就理性),呈現一種「打著理性旗幟的精神論」。

比如說「他是人類,你也是人類,別人做得到你也應該要做得到」、「人家可以舉一百公斤你也應該可以」、「人家三十歲創業當CEO營業額幾千萬,你也應該要做得到」、「那個誰誰誰那麼努力,都沒有放假休息,你憑甚麼休息,憑甚麼不努力」、「別的國家有那麼多LOL世界冠軍、MLB先發投手、世界知名的漫畫動畫作品,憑甚麼台灣沒有」……

但實際呢,別人能舉一百公斤可能是因為他體重也一百公斤,而且體脂很低;別人能創業成功說不定是有老爸資助引流;別的國家可以培養出好的選手是因為有大量的參與人口與好的產業環境……任何忽略實際狀況的理性,就只是空想而已。

(可以好好的想一想,為甚麼這些人表面上說的都是理性,講出來的話卻總是帶著情緒)

那如果你看的是一些比較正經的知識(比如心理學家寫的書),他反而會去跟你談一些精力、能量、情緒、動機、吃飯睡覺運動……

或是講一些循序漸進的做;拖延是正常現象,只要不過度,拖延其實也沒有關係;甚至是叫你乾脆不要做,回去叫你好好的思考與感覺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自己定的目標是不是只是被大眾媒體所迷惑,但只是在欺騙自己,滿足一個假的外在形象而已……

總之呢,規劃,是要同時整合好理性與感性(實際狀況)的。

如果覺得自己規劃的很完美,但實踐上總是出現問題時,可以試著從感性的角度切入。

比如說規劃(蜜月)旅行,覺得自己規劃的很完美了,但為甚麼開心不起來呢?還是我要換更貴的旅館飯店?吃更高級的餐點?去更有名的景點?但理性的來看,明明以前的行程比較便宜,我還是可以玩得很開心,現在理論上行程更高級,我應該要玩得更開心阿?於是我跑去檢討自己的情緒,逼自己開心。

但只要懂得從感性的角度來切入,把實際上就是不開心當成是前提,可能一瞬間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可能之前玩得很開心是因為有好的旅伴,所以即使行程便宜也很開心;可能現在玩得不開心,是因為感性上根本不想跟對方結婚(即使對方是一個理性上很適合結婚的對象),所以不管怎麼規劃都沒有用。

那同樣的,如果你會對於你的規劃感覺到焦慮,那就不要死守著自己的規劃,想說逼自己的情緒不能焦慮,或是逼執行狀況要遷就你的規劃。

而是把焦慮的自己也考慮進去,當成是前提也加入自己的規劃中。比如說了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如何運作,了解如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然後進一步的規劃如何照顧自己,比如多一點放鬆休息的時間,減少跟讓自己產生焦慮的人或是資訊來源相處,或是減少目標與期待之類的。

規劃,不是一個純粹只看理性的行為。

如果只有理性,就會覺得「一個便當吃不飽可以吃兩個」、「沒有麵包吃可以吃蛋糕」的解決辦法(規劃)很合理;但只要從感性的角度,從實際的角度切入,立刻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

另外,以前也有回一篇跟焦慮相關的,叫做《如何處理焦慮?了解理想與現實中的自己》,可以參考一下。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