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師要我們分享我們對於《霸王別姬》的看法,我認為我講的很棒,自我陶醉在自己的分享的尾韻中無法自拔。
但是我聽其他人的分享,我總覺得他們庸俗、粗淺,流連於表面,我感到很失望。
他們都說小樓愛自己、蝶衣最辛苦,或許這樣說有些自視甚高,可是又有誰能看出來我所謂:小樓其實是愛大家的,他沒有信念支撐的人生,其實比起蝶衣、菊仙為愛而死還要來得辛苦。
沒有人理解,我孤獨、寂寞,失望。
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找到知己過。
我有試著傾聽並且理解他們的想法,可是我總覺得同年齡的人的思想太過庸俗。
我曾經告訴過人我覺得我很孤獨,他只是淡淡地說:那就多交一些朋友啊!
可是對我而言不是這樣的,信任一個人很難,找到知己更是沒有一個。
歷任男友中,沒有一人理解我的浪漫,總是只有我獨自傷神、感動。
多麼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理解我的浪漫;我不想要庸俗的浪漫,我無法理解的、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浪漫——或是說矯情。
我很有才華也很聰明,不管是讀書或是藝術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以及成就。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老師也未必讀的懂我的文章。
我也知道世界上很多人是眼光太奇怪(?)才無法被理解。不管我是不是奇怪的人,我都渴望一個知己、一份理解。
希望有人可以理解我的浪漫,卻不矯情。希望他可以理解,在雨天裡燒一封信給自殺的朋友,這樣的悲劇色彩和自我陶醉,是浪漫不可或缺的元素;希望他可以理解,咖啡和玫瑰,如果胡亂使用只會變得噁心、矯揉造作;希望他可以理解,我是一個帶有粉色、藍色和一點點黃色的人,需要一個擁有溫柔筆調的人的陪伴。
希望他可以理解我天馬行空、五彩繽紛的世界,然後溫柔地接住我,在我耳邊輕輕說:段小樓也是需要被接住的人,就像你我。
你好,
提供一些個人意見。
1. 認同,歸屬感
如果感覺到孤單寂寞,感覺不到理解與歸屬,那我的建議是先了解自己究竟認同甚麼。
認同跟歸屬感有關,比如說我可能打算創立一個「皮卡丘好可愛協會」,這個協會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推廣皮卡丘的可愛,只要任何喜歡皮卡丘,覺得皮卡丘好可愛的人,不論人種,不論膚色,不論能力與智商的高低,都可以加入這個協會。
即使大家有各自的政治傾向,各自的音樂品味或是美術偏好,但只要大家談到皮卡丘的時候都很開心,大家可以為了皮卡丘參與同一個活動,分享同一份喜悅,這樣就夠了,這樣大家就可以對皮卡丘(或皮卡丘可愛協會)有共同的歸屬與認同感,並且感覺到被理解。
那話說回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認同,比如說國族認同,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或是原住民;有的人會用職業來區分認同,比如說以自己是醫生為榮;也有的人會用外表區分認同,比如說在生活圈中跟一群長的帥或長的正,興趣是研究穿搭跟打卡拍照的人組成小圈圈團體,並從中感覺到歸屬感;還有各式各樣的東西,也可以當作認同,比如說學校、球隊、作家、歌手、漫畫家、動畫公司、實況主……就像有的youtuber會幫自己的粉絲創一個詞(豆漿的粉絲叫漿絲之類的),這也是認同。
所以說呢,如果感覺不到理解與歸屬,我的建議是先去弄懂自己到底認同甚麼,並且投入其中。
比如說認同某支棒球隊,就多去參加球隊的主場活動,或是認識同樣也是該球隊球迷的人;比如說認同寫作的價值,那就多投入寫作,不論是自己寫,或是多看別人寫,或是研究怎麼寫,也可以認識許多同樣投入在寫作中的人。
然後,也要注意自己的認同是不是過於狹隘,或是過度的排外。
比如說皮卡丘可愛協會裡面,可能又區分出「肥肥的皮卡丘才可愛」的基本教義派,跟「只要是皮卡丘都可愛」之類的新派,可能還有「白色皮卡丘才可愛」之類的奇怪分支教派。
那如果一個人的審美觀過於特殊(比如喜歡白色皮卡丘),那他就會越難找到同類,雖然說這樣也不一定會有問題,只要他能夠懂得尊重其他人的審美,比如說他很喜歡白色皮卡丘,但他也懂得尊重喜歡黃色皮卡丘的人,那就算他確實很難找到知己(喜歡白色皮卡丘的人),他也不會真的感覺到太寂寞,因為他還是找得到一些跟自己有共通認同的人(喜歡皮卡丘)。
但如果一個人的審美觀是排外的,他就會很難與他人建立出認同與歸屬感。比如說他喜歡肥肥的皮卡丘,但是他跑去批評那些喜歡減肥後皮卡丘的人,那就算他們都喜歡皮卡丘,他們還是很難建立關係。
不管甚麼領域都是這樣子,如果對於美,對於善的定義越狹隘,那就自然會越難跟人相處。比如說某個老師覺得只有醫生才是好職業,只有考上醫學系才是好學生,那自然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就會很難跟他相處。
那一些比較日常的例子,可能像是聽某些特殊小眾搖滾樂團的人,會鄙視聽普通流行音樂的人;可能喜歡吃小巷子職人拉麵的人,會鄙視吃大眾連鎖拉麵店的人。
當然,有自己的美感是好事,但也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美感可能跟自己不一樣,而不是對自己的美抱持著優越感。
越是審美觀狹隘,越是抱著優越感,就會越難找到同類;相對來說,能夠尊重他人的人,則是能在不同的背景之中找到相似之處。
比如說吃小眾職人拉麵的人,遇到一個喜歡吃大眾連鎖拉麵的人,如果他抱著優越感,他就會專注在批評對方不懂得吃,然後兩個人吵起來沒辦法當朋友;那如果他是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則可以注意到雖然喜歡的店家不一樣,但大家都是喜歡吃拉麵的人,所以他們可以分享一些知識,或是推薦店家給彼此,這次你約我一起去吃連鎖拉麵,下次我約你去吃小巷子裡的拉麵。
審美觀不一樣,不代表兩個人不能好好相處,不代表兩個人不能建立起連結。比如說男女朋友交往吧,可能女生很喜歡過節,很喜歡甚麼韓劇風格的穿搭,還是甚麼撩妹語錄,男生可能完全無法理解那些東西好在哪裡,但絕大多數的人,也不會很直接的批評說甚麼節日都是商人騙錢的手段,所以我不要過節日,絕大多數的人也就是抱著尊重的心情,反正妳喜歡妳開心,那我就陪妳演,想聽甚麼撩妹幹話就講給妳聽,想要儀式感就演給妳看,反正看到女生開心自己也開心,這樣就夠了;那從女生的角度呢,可能也無法理解為甚麼男生看到胸部就很開心,看到顯身材的穿搭就很開心,看到某些特定的服裝就很開心,絕大多數的女生也不會很嚴肅地(對自己喜歡、欣賞的男生)批評說你這樣很膚淺耶,頂多就是在心裡頭翻白眼,但偶爾出門的時候還是故意穿的心機一點,讓對方開心,然後看到對方開心自己也開心。
確實男生的感性與女生的感性不一樣(更細的來說,每一個人的感性可能都不一樣),男生無法(從感性上)理解女生的浪漫,女生也無法(從感性上)理解男生的浪漫,但這樣也沒關係,很多時候,只要雙方能保持尊重,保持互相的態度,你讓我開心我也讓你開心,那即使雙方的審美觀與感性不一樣,他們還是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
所以呢,如果感覺不到歸屬感,可以先去好好的弄清楚自已的認同,並且投入其中。同時,學會尊重他人可能與自己有不一樣的認同與審美觀,減少排外的心態,多一點尊重與互相的心態。
最後,講一個我以前聽過的段子。
那個段子說的是,有一個很文青,很有自己想法的人,發現自己生活周遭沒有能懂得自己的人,於是他決定去尋找跟他一樣有想法,跟他一樣文青的人。他期待可以因此找到跟自己心靈相通,不用說話就可以互相了解的人。
但是,當他真的認識了許多跟自己一樣很有想法,很文青的人之後,他發現他錯了。他以為很有想法的人彼此間的想法應該會很接近,但實際上是很有想法的人彼此之間的想法差異更大,反而跟普通人相處的時候可能還輕鬆一點。
他認為自己是個火星人,覺得在地球上找不到同類,想說只要到了宇宙,一定找得到同樣來自火星的人,殊不知他遇到的都是水星人、金星人……甚至還有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外星人,但就是沒一個火星人。
我一直覺得這個段子挺有趣的,因為直覺上來說想法特殊的人彼此間應該有相似的想法,應該相處得很好,但觀察一下現實,我感覺還是相處不好的可能性大一點。
反而我認識好相處的人,通常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厲害多特殊的想法,而是他們包容接納尊重的功夫做得很好。
對待地球人的時候,他們能用地球人的角度跟對方互動;對待火星人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抱著「哎呀大家都是來自太陽系」的心態互動的人。
另外,推薦一本書,叫作《太聰明所以不幸福》,在談資優教育,可以去看一看,以前也有介紹過,在解憂的《想太多多多多多》這篇文章裡面。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