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謝謝回信給我的使者
近期的狀況,已經快要把我整個人逼瘋了
好煩躁好煩躁,幾乎每天都很痛苦
別人說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缺點,我很悲觀,我不願意去聽別人所說
這就代表我是個廢物嗎,我是個垃圾,我是個沒有主見的人
越來越接受不了自己,看低了自己的價值,我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受夠了這個世界,原本以為去學校諮商中心會談,會讓我有所成長,但我好混亂,為什麼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我到底該怎麼辦
你好,
就幾個部分談一下。
關於「別人說我不願意接受自己的缺點」,我的建議是,第一個先問你自己覺得那是不是個缺點,不是的話,可以選擇遠離那個「別人」,遠離沒辦法接納「你覺得那不是缺點」的人,跟他保持距離,這樣通常就不會有大問題;
如果自己也覺得那是個缺點的話,那第二個問題是問自己打不打算改。並不是每個缺點都需要修改,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精力去修改自己的每個缺點,也有一些缺點是沒辦法修改,或是修改的成本太高,比如有的人覺得長得矮是缺點,有的人覺得單眼皮是缺點,但這些的修改成本都很高。那假如不打算修改的話,一樣,也是遠離那些沒辦法接納你有那個缺點的人,這樣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
如果自己也打算修改的話,第三個問題是問自己有沒有能力改,如果當下沒有能力改,一樣,也是遠離那些人沒辦法接納你當下沒能力的人。另一方面,也要自己接納自己當下做不到,並擬定一些長期的計劃,慢慢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的進步,設定符合自己當下能力的目標。
大致的原則就是這樣。
要懂得區分「評價」、「意願」跟「能力」,是三個不同的問題,要分開來看。
我的評價體系跟別人的評價體系,可能不一樣,比如說怎樣的女生是「好」女生,我的答案並不一定會跟別人一樣。評價跟意願也不一樣,並不是每一個被評價為「好」的東西,都必須追求,就好像我不會追每一個我遇到的好女生,打籃球很棒打桌球很棒打棒球也很棒,但我也沒辦法同時當那麼多種運動的專業選手;意願跟能力也不一樣,我有追網紅正妹的意願,不代表我一定有追到對方的能力。這三個問題是分開來討論的。
遇到別人說你有啥缺點,只要明白這是對方的評價即可,不用過度的延伸到其它的東西。
不用覺得自己的評價一定要跟別人一樣;不用覺得自己一定要有改的意願;也不用覺得自己一定要有能力修改。
--
關於「(以上)這就代表我是個廢物嗎?」,我的答案是:不知道。關於你自己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廢物,你可以問你自己;至於別人覺得你是不是個廢物,你也可以直接問別人,看看他們怎麼說,通常這會比一直在大腦裡面猜有用得多。
那以我自己的個人經驗來說呢,通常我是很懶得問別人這種問題,因為我覺得被別人當白癡,當廢物也不會怎麼樣。
如果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過得幸福快樂,那就算別人把我當白癡智障垃圾廢物,我覺得也不會怎麼樣阿,反正我還是過得很開心;那如果我沒辦法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算其他人覺得我很厲害,覺得我怎樣怎樣的,也沒啥用,因為我就是實際上過得很不好。
所以通常我不會太在乎這個問題啦。
那當然偶爾還是會遇到一些狀況,讓自己不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被別人當白癡,但久了之後,我就有一些體悟。
那就是一個人是可以同時被當成聰明的人,同時也被當成是白癡,兩者可以並存。所以偶爾自己被當成白癡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唉呀,反正偶爾也會有人把我當成聰明人」,所以就算了。
第二個體悟就是,當某個人說「我」是「白癡」的時候,通常對方在乎的是「白癡」,而不是「我」。
他在乎的是他心中的「聰明與白癡」的標準,而不是在乎我這個人怎麼樣,他在乎的是他自己(心中的標準),而不是在乎實際上我是怎樣的人。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某個人可能說「中文歌」都「很難聽」,那他真正在乎的並不是「中文歌」,而是「很難聽」這一點,他想要強調的是他自己平常聽音樂的品味很好,他平常都聽日文歌,他想表達日文歌很好聽,而不是要表達中文歌很難聽的意思,因為他平常根本沒在聽中文歌,他根本不知道實際上中文歌長甚麼樣子,然後他也不是在要別人推薦給他中文歌的意思,因為他就是不在乎「中文歌」(或是韓語歌、英文歌……)長甚麼樣子,他在乎的是「很好聽」這一點,他想要表達自己的品味很棒,他想要表達自己的評價體系很厲害。
比如某個人說「某篇文章」「寫作技術很好」,或「某個網紅」「論述很有邏輯」,通常也不一定代表他是真的覺得那篇文章很有技術,或是那個網紅說的話很有道理,反而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因為那篇文章或那個網紅說的話,剛好跟自己的立場一致,所以他就說「這個很棒」。他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評價標準以及立場,可能他覺得渣男應該去死一死,所以他看到所有宣稱渣男該去死一死的文章,他都會覺得這篇文章寫作技術真好,他看到所有宣稱渣男該去死一死的網紅,他都會覺得這個網紅說話很有邏輯。但他並不是真的在乎寫作技術還是說話邏輯,他一點都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自己的立場有沒有被表達出來而已。
那這種例子看多了,就會看淡很多東西。就會不那麼在乎別人的評價(不論是好的評價,或是壞的評價)。
又想到一個例子,比如說youtube上可能有甚麼大奶正妹cosplay彈鋼琴的影片,然後點閱數超高,留言也都稱讚音樂很好聽,同時也會有一些批評她穿的太露,琴彈得很爛只能靠cosplay譁眾取寵的人。
如果那個女孩子夠聰明的話,她就會懂得看淡,不論是那些好的稱讚,又或是壞的批評。
她不會因為自己的點閱或留言比別人多,就真的覺得自己琴彈的比那些頂尖的(但點閱數相對少的)大師還厲害;她也不會因為有人批評自己琴彈的爛,比不上那些大師,就真的覺得她琴彈很爛,她還是知道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在。
她不會想說,大家都稱讚我的彈琴技術很好,所以我要封奶,不搞cosplay,從此轉型純粹的技術頻道;她也不會因為有人批評她琴彈的爛,只靠cosplay,她就真的從此不彈琴,轉型成純粹的露奶cosplay頻道。而是她明白,她就是想要做一個這樣子的頻道:有cosplay,有彈琴,還有迷因的頻道。同時她也知道就是會有好的壞的、各式各樣的評價,同時存在。她接納這些。
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開心:彈琴開心、cosplay開心,還有拿到yt收益很開心。這樣就夠了。而那些好的壞的評價,都是看看就好,不值得嚴肅對待。
--
關於「我是個沒有主見的人」以及「我不願意去聽別人所說」,我覺得這兩個陳述句很難同時成立。
一般來說沒有主見的人比較會聽從別人的想法意見;有主見的人則相對不會管別人說啥。
那當然也有一些人很有主見,同時也懂得聽別人怎麼說,這通常是因為他們有好好的修練,所以才做得到。他們可以接受自己的想法跟別人的想法不一樣,可以接受兩個不一樣的想法同時存在,所以他們有主見的同時,也懂得聽別人說話。
至於同時「沒主見」又「不聽別人說話」的人,我是有一點難想像這個畫面。
--
關於「為什麼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這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看的夠多,聽的夠多,絕對可以找到完全相反的說法,而且兩邊聽起來都很有道理。
對於一個平常太固執,太執著的人來說,放下或是放棄的建議,對他來說是很有道理的建議;那對於一個平常太懶散的人來說,繼續堅持就會是一個有道理的建議。
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切面的問題。
比如說一群人可能在討論要怎麼追到網紅正妹,一方可能堅持要穿三角褲才能追到網紅正妹,另外一方可能覺得要穿四角褲才能追到網紅正妹,還有人認為必須穿丁字褲才能追到網紅正妹……他們可能都各自舉出了許多例子支持自己的論點。
但問題的癥結點可能根本不在這邊,除了穿怎樣的內褲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切面可以討論,比如說身高、臉、髮型、有沒有健身、薪水、職業、個性、有多少遺產……甚至是針對同一個例子,大家的說法可能也都不一樣(想想盲人摸象的故事)。
看到某個人跟網紅正妹交往了,有的人會說他是因為工作產業剛好認識很多網紅,所以才可以跟對方交往;有的人會說因為他長的高帥又有健身,所以才交往;有的人會說因為他家裡有很多財產,所以他們才會交往;也有的人說因為他們的星座命盤很合,所以才交往……
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切面,而且每一個切面看似都有它的道理,也找得到許多支持的例子。
但對於個人來說,其實別人的意見都只是參考而已。唯一重要的就是「這個意見適不適用在自己身上」而已。
比如說我可以試試看讓自己更放鬆一些,休息更多一點,看這個方式有沒有用;我也可以逼自己更堅持一點,休息的更少一點,看一下狀況會不會變得更好。
那也有可能不管我多休息或少休息,對於實際的狀況都沒有幫助,那這時候我就會知道問題的癥結點並不在於此,所以我可以從其它的切面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答案。
而不是一直卡在原地,想說有人叫我多休息一些,有的人叫我少休息一些,到底那一個才是對的呢?
實際上兩個答案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都是錯的。
說不定對於某個人來說,不管他穿三角褲還是四角褲,他都追得到網紅正妹,所以兩個答案對他來說都是正確答案;說不定對於我來說,不管我穿甚麼內褲我都追不到網紅正妹,所以兩個答案對我來說都是錯的。
所以呢,那些別人的答案,別人的意見,很多時候沒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適不適用於自己身上。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