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
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在睡眠狀態,還是清醒狀態。
當我上廁所的時候或是忙東西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睡夢中,還是在現實世界。
我會怕自己上廁所是在床上而不是在現實的馬桶。
我會捏自己的大腿和臉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醒著。
這種奇怪的感覺到底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
莫名奇妙就有了。╮ ̄▽ ̄╭
你好,
介紹一些可能相關的知識。
從你的描述,我會聯想到輕度的「解離」以及「疏離」。
關於解離,我直接節錄別人寫的內容,想了解更多可以自行搜尋相關資訊。
--
### 什麼是解離狀態?
很多人都曾經經歷過解離狀態。
假如你出現解離狀態,便可能會感到自己與四周的世界失去聯繫。舉例來說,你可能會感到自己脫離了身體,或身處在一個不真實的世界。請記著,每個人所經歷到的解離狀態都不一樣。
出現解離狀態,是因為內心在面對過大壓力下(如創傷事件)表現出來的一種方式。
解離狀態既可持續相對較短時間(數小時或數天),亦可以持續較長時間(數星期或數月)。
假如你出現長期的解離狀態,尤其當年輕時,便可能會發展成解離症。與持續較短時間的解離狀態不同,解離症會偏向變成一種常態,並往往會成為你一種應對壓力的主要方式。
「我覺得我的身體不屬於自己,就好像以旁觀者的身份觀看著有關自己的故事。」
### 為何我會經歷解離狀態?
* 對於很多人來說,解離狀態是一種在自身無法控制下應對創傷的自然反應,這可能是對單一創傷事件,又或持續發生的創傷和虐待事件所產生的反應。你可以在我們的解離症的成因頁面中找到更多資訊。
* 有些人會選擇透過解離狀態,讓自己平靜下來或集中於某項工作,又或者作為宗教或文化儀式的一部分。
* 解離狀態可能是精神健康問題的一種徵狀,例如創傷後壓力症、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躁狂抑鬱症(躁鬱症)或邊緣人格障礙。
* 或者,你的解離狀態可能是因使用酒精或某些藥物,又或停服某些藥物而引發的副作用。
### 如經歷解離狀態,我會有什麼感受?
解離狀態可透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出現。部分解離狀態的經歷包括:
* 對於你自己或在生活中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你無法想起相關資料
* 覺得身邊的世界並不真實
* 看見一個「無生命」或「起霧」的世界
* 感覺就像看著電影中的自己,或是從第三者的身份看著自己
* 感覺像以第三者的身份觀察自己的情緒
* 感覺與自己的身體部位或情緒分離
* 感覺自己好像正在飄走
* 不確定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界限
source:
解離狀態和解離症 - MindHK
https://www.mind.org.hk/zh-hant/mental-health-a-to-z/%E8%A7%A3%E9%9B%A2%E7%8B%80%E6%85%8B%E5%92%8C%E8%A7%A3%E9%9B%A2%E7%97%87/%E4%BB%80%E9%BA%BC%E6%98%AF%E8%A7%A3%E9%9B%A2%E7%8B%80%E6%85%8B%EF%BC%9F/
--
簡單來說,解離是一種應對創傷的方式。
當某些情緒或感覺太過於強烈,當事人沒辦法承受,或是面對那些情緒與感覺,會使得當事人嚴重受傷或崩壞,這時候當事人就會選擇跟自己的情緒與感覺保持距離,彷彿自己的感覺不再是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情緒不再是自己的情緒,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不是發生在我身上,我不是我,這就是「解離」。
雖然這是一種保護當事人的方式,但如果長期使用這種方式,或長期處在解離的狀態,還是會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就好像酗酒、色情成癮、自殘……之類的成癮行為,都是一種處理負面情緒,處理壓力與保護自己的手段,但長期使用這種方式,容易帶來不良影響,或沉溺在惡性循環。)
理想上來說,最好是能夠以一種「健康」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壓力或創傷。
那詳細的內容,我在解憂有回過幾篇文章可以參考一下。
《如何處理自殘》、《創傷》
簡單說明一下思路,短期內遠離壓力源與創傷,先嘗試建立自己的安全感;長期來說,在安全的區域逐漸地增加自己處理壓力與創傷的手段,並循序漸進的回到原本的場所,訓練自己應對的能力。
至於處理「感覺自己不是自己」的部分,重點在於跟自己的感覺取回聯繫,相關的知識可以尋找「正念」相關的主題。
我之前也回過一封信,標題叫做《關係問題》,後半部分在談接納與正念。
直接節錄部分內容:
--
「如是」是宗教上的用語,指的是事物真實的樣貌。在談冥想與正念的時候,通常會要你觀察腦中的念頭,然後慢慢的放下,或是讓念頭流過去。心理學的人通常會談到這邊,那比較偏向宗教修行的人呢,會跟你說這個東西最後要練到念頭清淨,也就是說把心中的聲音全部都放下了,安靜了。當你可以練到心中的聲音都空了的一瞬間,你就可以看見「真實」。
甚麼意思呢,比如說當我看一朵花的時候,我的心中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念頭:我的功課還沒做完、這個月手機費還沒繳、花聞起來應該是香的、這品種的花應該是黃色的......
但是這些念頭並不等於花「本身」。當我放下這些念頭,仔細且專注的去觀察這朵花本身,我可能會注意到花瓣的顏色有深淺的變化,而不只是單純的黃色,我可能會注意到葉子的葉脈變化繁複,而不是只是單純的把它當成是一片葉子。
用心理學的說法,就是那些念頭會妨礙你「活在當下」。
當我的心中充滿著成見,充滿著標籤,充滿著「應該」念頭的時候,我就會忽略掉事物真實的樣貌,忽略事物本身存在的樣子,而只是用自己腦中的念頭去替換掉事物真實的樣貌。比如說我眼前有桌子,我就會用我大腦之中的桌子概念,去替換掉我眼前真實的桌子,我會想說桌子不就是那樣嗎,有甚麼差別?
但如果我放下這些念頭,仔細地看見真實桌子的樣子,我就會發現每一張桌子的木紋變化其實都不一樣,我以為是完全平坦的桌面,其實內部可能有著細微的凹凸,我可以感覺到桌子的某個抽屜可能特別卡,另外一個抽屜則很順暢……
當我願意去看見事物真實的樣子,而不是用自己的念頭去替換自己的真實體驗,我就可以體驗到「存在」本身。
而能夠(長期地)體驗到存在本身,就是「接納」。
……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比如說一朵花真實的樣子,並不是由那些語言以及標籤定義的,就算我花上上千上萬字,我也沒辦法「真實地」描述一朵花是甚麼樣子。光是一朵花瓣顏色漸層的變化,暈開的形狀,就已經超越了我的語言(標籤)所能夠表達的範圍,超越我心中所有關於花的念頭。
但這不代表我看花的時候不能有念頭,而是當我放下心中所有對於花的既定印象,全神地投入在觀察一朵花的時候,我就會自然而然的起心動念,產生了一些關於花的念頭,而那些體驗就是真實。
用宗教的用語,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中沒有甚麼執著的(放不下的)念頭,自然而然的會起心動念,但就算起心動念了,也很容易自然而然的放下那些念頭,讓那些念頭流過去。
重點在於,不是用念頭取代真實,而是真實產生念頭。
--
對於一個心中充滿著念頭,充滿著標籤與應該的人,他也會越看不見真實,越偏離自己的感覺。
他會用他心中的雲,取代真實的雲,用他心中的風,取代真實的風,用他心中的蟬聲,取代真實的蟬聲;然而,每一刻的光與雲的變化,風吹來的風向與強弱,空中的氣味不同,蟬聲的大小變化,都是遠遠超越一個人的念頭所能涵蓋的範圍。
而越是活在自己大腦念頭之中的人,看待山,像是看待電玩遊戲裡面山的貼圖,看待雲,也像是看待電玩遊戲裡面雲的貼圖,看待人,也覺得每一個人其實都跟電玩遊戲裡面NPC沒有差別,他不是用某種有機的,有生命力的方式來認識與感覺這個世界,而是把所有的東西看成某種重複性、無機的、無生命力,無細節的建模與貼圖。
像這樣的人,其實已經走在了與自己的生命分裂的道路上了,極端一點,其實描述的就是解離。
那關於「疏離」的部分呢,我以前也有回過一篇,叫作《不願長眠》,可以參考一下。
簡單節錄一下:
--
疏離又譯為異化,……,基本上是指人的本質被某種東西所剝奪,以致產生人性剝離或喪失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人們與他們自己以及別人都變得陌生、疏遠的狀態。
如席曼(Melvin Seeman)、布勞納(Robert Blauner)等人便將異化的內容分為以下四種:(1)無力感、(2)孤立感、(3)無意義感及(4)自我疏離。
無力感指個人對其生活環境(包括生產過程)不具控制力或影響力的感覺。無意義感指缺乏一種目的感,工人無法以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方式來達成具社會文化價值之目標時,會覺得無意義。孤獨感來自工人對其工作團體無歸屬感,對其工作目標無認同感,對社會環境之價值規範感到陌生時產生。而自我疏離則指工作只是為了謀生,而非為自我實現之目的,很難從工作環境中找到參與的充實感。
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
皮夫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