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19歲畢業出社會一邊正職工作一邊再繼續讀上去,因為父親也到了要退休的年紀,家裡只有我一個有穩定的收入,現在最近和母親只要說錢就會吵架,例如我母親想關冷氣我說想繼續開冷氣讓家人沒這麼熱,我想電費是我給沒關係吧,結果她就哭著打自己的頭說我只是想幫你省電費,我知道她是想為我好但我也想為她好,這樣的事以前也沒有發生過,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家人,工作和學習的壓力讓我有點開始情緒上控制不到自己,身邊也沒有人可以說,之前直接和母親說錯話了她打自己得更大力,害怕再說錯話會讓她更自責會再傷害自己只能順著她,說給父親也只會去罵母親,只能收起來,在這問我該如何好
你好,
關於你母親,我會覺得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在於「錢」,錢的問題只是表面,真正的問題要往深處的地方挖掘。
比如說她可能認為身為母親的價值就是金錢的付出,所以當她沒辦法付錢的時候她就覺得自己身為父母沒有價值;比如說她不知道怎麼用物質付出以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她只知道用付錢或省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所以對她來說省錢被拒絕就意味著自己的愛被拒絕;比如說她可能覺得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沒有被看見,所以她必須用一些不適當的手段,比如傷害自己,去獲取他人的關注(你把大人小孩的立場反過來想就知道了,比如說小孩會故意搗亂來獲得大人的關注,那當妳的母親沒辦法用付出、付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是大人,她可能就會使用這種本質上屬於小孩子使用的方式,來獲取關注,但這樣並不是好的相處方式)。
像這些都是一些可能的例子。
其實有一個專有名詞就在談這些東西,叫做「中年危機」,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青年壯年中年,大部分都按照著社會的規範、定義與價值觀在行動,用社會標準來定義自己的價值,比如說自己價值在於自己是公司的主管,自己的價值在於養育兩個小孩……,但有一天當他們的小孩長大了,或是工作接近退休,他們發現自己的價值感來源已經不再適用了,他們就會開始還疑自己的價值是甚麼,那這個問題處理不好的人呢,就會產生一系列行為問題。
不過說到底這些問題妳的母親該自己處理,她該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去尋找自己的生活重心,而不是由妳來幫她負責。
所以,以下的建議都是建立在這一點的前提上。
上策,理想上的處理手段,是不要過度的對你母親的負面行為(比如傷害自己,或亂吵架亂罵)過度反應,極端的來說,她要打自己就讓她打自己,反正打一打也不會真的死掉,有嚴重的傷害行為在介入就好了,讓她發洩一下也是好事,當下的重點會在於妳自己要能夠保持心理平靜,如果妳的狀態夠穩定,能夠不被對方的情緒帶到,那自然是對方的情緒能被妳帶穩,然後接下來才是處理行為問題。說到底其實就跟帶小孩差不多,就算對方外在是成年人,但如果行為跟小朋友一樣,沒辦法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該用帶小朋友的方式跟對方互動,而不是反過來照著對方的框架走,明明對方表現的有問題卻還照著對方的框架走。
以上是問題發生時的處理重點,但其實真正要處理問題,重點在於現場之外。用一個舉例,假如男女朋友交往,女生已經不相信男生還愛她了,所以女生一天到晚問「你還愛我嗎?」,然後一天到晚哭鬧查勤,那這時候男生該怎麼處理呢?其實怎麼做都是錯的,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前提,在於「為什麼兩個人的關係會走到這個樣子?」、「為什麼對方會沒辦法相信我愛對方?」。男生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平常雙方是如何相處,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當哭鬧發生了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凹女生讓女生不哭鬧。
帶小朋友,帶貓咪狗狗其實也是這樣,平常相安無事的時候不培養關係,不建立默契,不去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不去了解對方表達的習慣,那當嚴重問題發生時,才想說要建立關係,才想說要聽對方說話,才在那邊想說我要大聲罵對方還是討好對方才有用,這都已經太遲了;相反的,如果平常就有建立好的互動習慣,看到問題發生了,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對方到底在生甚麼氣,到底在乎或不在乎甚麼,也自然而然地知道該如何處理。
所以拉回來吧,關於你母親的部分,其實重點在於她哭鬧以及她傷害自己的時間之外。我會建議你把重點放在你們平常的相處(或是你母親平常的生活重心)。
比如說,平常可能要多感謝你父母的付出,多稱讚他們做得很好的地方,建立你們雙方撒嬌的默契,讓對方知道當她想要確認自己的價值,確認自己的愛的時候,不是只能用省錢這種方式來表達,如果你們平常就有培養出默契,讓她知道怎樣是適當的撒嬌方式,怎樣是適當的獲得稱讚,獲得成就感的方式,她就不會死死的抓著付錢或是要不要開冷氣的問題;相反的,如果省錢是她所知道唯一能夠證明她身為母親價值的方式,那自然不管你說啥做啥,都不會有用。
除了培養互動的默契以外呢,還會建議你的母親多出去走走,多出去參加活動,認識朋友,培養興趣,比如說甚麼進香團,廣場跳舞,甚至打麻將、下象棋、唱卡拉ok……之類,其實就是中年危機的議題,很多人中年壯年的時候,唯一的價值就綁在工作上,綁在小孩上,除了工作以外沒有認識任何朋友,除了小孩相關的關係(比如說學校老師,小孩同學的家長)以外沒認識任何朋友,那一旦脫離了工作與小孩,瞬間他們就失去了所有的社交關係,然後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認識新的朋友,因為他們的觀念還是綁在社會主流的工作跟小孩身上,那久了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心理問題,那他們真正該做的是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不要整天待在家裡,多出去走一走,跟其他人社交之類的,很多時候問題自然解決。
以上是最理想上的處理方式拉,但老實說,理想就是理想,理想是建立在你自己心理有餘裕的時候,那如果你自己平常也壓力很大,很難保持內在平靜,很難保持精神穩定,那我的建議就是,先遠離自己的家人,保持距離,比如搬出去住之類的,然後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再來處理。這就是中策,老實說是很實際的建議,很多時候家人相處有問題,而且問題根深蒂固的話,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拉開距離,距離帶來美感。
那下策的話,就是跟對方互罵,互相情緒勒索之類的,老實說有時候也有用。對罵拉,吵架啦,生氣啦,乍看之下不是好的處理方式,但誰知道呢,像我也有看過有人說情侶吵架其實不是件壞事,那同樣來看,或許在其他關係中也是這樣子,該吵架對罵的時候就吵一吵,罵一罵,或是乾脆去打一架,報名鐵籠戰找館長訓練。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啦,乍看之下不是好的方式,但如果當事人就是沒有能力使用更好的方式,那不是那麼好的方式,也會變成相對好的方式。像很多人會覺得自殘是一件多麼大逆不道,多麼嚴重,不可饒恕的一件事情,那如果你真的去研究一下心理學家的說法,大部分我看到的例子,只會說這是一個沒那麼好的紓壓方式而已,雖然不是很健康,但workable,就好像我喝珍珠奶茶紓壓,也是一個沒那麼健康但workable的方式。
那最後,不建議的方式,是在對方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討好對方,比如說平常不表達對方的愛,但卻在對方傷害自己的時候,這時候才想說「阿,完了,該怎麼辦」,然後才想說要怎麼處理對方,才想說趕快討好對方,趕快表達我很愛你,但平常的相處依然保持原樣。像這樣的行為呢,當下或許有用,但長期來看,其實只是在強化對方的錯誤行為而已,讓對方以為「喔,原來你希望我這樣子對你索求愛」、「你希望我這樣子撒嬌」。結果就是不斷的強化對方的不良行為,讓對方覺得自己必須用越來越激烈的方式來表達。
還是那個觀點,問題的根源,永遠不在於問題發生的當下,而在於更之前的地方,在於你們平常是怎麼相處的,最後才導致問題的發生。
可以在平常的時候表達對對方的愛,建立雙方互動的默契,或是調整雙方相處的方式,但不要「只」在問題發生的時候才調整雙方的互動方式,也不要想說看到對方很生氣,或是很激動,就想說自己要馬上討好對方。問題發生的當下,就是保持自己的情緒安定,聽一聽對方在表達甚麼,然後雙方拉開距離冷靜一下,調整則是之後的問題。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