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明年要考試的統測生,從年初開學後跟父母相處就很緊繃,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也知道他們是為我著急,但真的很討人厭,我以前有讀書的時候被罵沒讀,現在沒讀的時候還是被罵。
我父親脾氣真的很差,理解能力也很差,疫情期間,我有段時間中獎隔離,他上班回來突然找我碴,說我拿他電腦是在玩,我明明就是用來做報告,結果看到我載的賴,我跟他解釋是用來看診的也不聽,我手機會延遲才用的......從頭到尾完全不溝通。
我媽是第一個被掃到颱風尾的,結果事後我媽來找我談的時候,牽更多事情來怪我,變成所有的錯都是我,說我被找碴是因為他上班回來不高興,看到我沒讀書所以更不爽,所以我被找碴是我活該,但從一開始我明明就沒做錯什麼事,難道不能就事論事嗎?到底跟我讀不讀書有什麼關系,很莫名奇妙超極冤枉。
5月中的時候我跟我爸又吵,我明明好好跟他溝通說我有不會的地方再來問他,結果他自己不知道腦補了什麼覺得我就是不想看書,我以為我溝通很清楚了,第一次被叫下樓他也表現出有聽懂的樣子,結果後面第二次莫名其妙就又變了,叫我自己去自生自滅,到底有什麼問題?結果至今為止的1個月半我跟我爸說得話不超過5句。
我媽也是,總喜歡把我說的很爛很慘,再來說我被唸就臉臭,所以在你眼裡我就是這麼爛,我努力做什麼,爛不就剛好而已,說什麼遇到客戶小孩對他翻白眼想到我,所以我對你翻過白眼了嗎?我在外面對誰沒禮貌過了嗎?明明都沒有,跟她吵架我都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唯一一次沒忍住喊出來的是“你要我怎樣要我去死嗎?”這句話,當下真的很崩潰,超級崩潰,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而且在外面我明明怕生的要死,是要對誰翻白眼?
吵架明明大部分問題也不在我,我也嘗試努力溝通過,到最後卻把所有問題都推到我身上。姐姐最近放假回來就跟著我媽唱雙簧,所以現在是怎樣?我才是那個惡人是嗎?是要我覺得我才是那個惡人是嗎?
我有自己暑假的計畫,而且也想好了,然後我媽看我姐回來就跟她說要她暑假盯著我看書,幫我管手機,我一整個很問號,可以麻煩不要老是破壞別人計畫嗎?能別破壞後再來罵別人不讀書嗎?
我已經想好早上七點起來去運動,回來洗個澡吃個早餐就開始讀書,因為我不想跟之前暑假一樣放到很頹廢,頹廢到體育課都覺得痛苦,我也想考好所以我也會認真,我都想好了要怎麼做,但我不想跟他們說,他們聽了只會說喔你真的能做到喔?這類的話,真的很討厭,這樣誰想跟你們說啊,莫名其妙。
然後說我在家看不下去就去圖書館,可我已經跟你說過了我也想去,但我沒錢吃飯,你也沒打算給我,我到底要怎麼去,我讀書中午餓肚子嗎?然後跟我說我可以回家吃,又不是不知道我們這裡的公車少的有多可憐,等車加回到家至少得一個小時半,回家吃飯再回去起碼要2小時,我到底有什麼毛病才會這樣做。
然後三年級全都是複習課程沒有進度,我已經說過好幾遍了,我自己清楚我有多少時間,並不需要像學測生那麼找急,我自己真的會讀,然後每次想讀的時候又來唸,唸到別人沒心情了,又來罵你怎麼不看書,我真的不理解,所以我以後天天張口閉口說你怎樣,你會很高興?事情還能做下去?
每次這樣都讓我覺得得我可能有情緒障礙,是不是需要看醫生,需要吃藥,去查自己為什麼會這麼煩躁,查要怎麼相處,要怎麼溝通,怎麼試都沒用,到頭來都是我的錯。
然後跟我說她跟我爸都覺得我有問題,我應該要檢討,對我有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在你們身上,跟我說不要你們說我怎樣我就覺得自己怎樣,要我自己克服那些話,所以是要我怎樣?感謝你們給我增加障礙嗎?
然後什麼兩個人三個人覺得我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這句話真的是我的雷點,我媽明明之前也聽我說過我跟曾經的朋友鬧翻他們說了什麼,明明就只是單純讓他們玩遊戲別嗆人,到最後變成我的錯,然後跟我說他們覺得我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我到底有什麼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提醒你們是嗎?
但最讓我煩躁的是,我每次要讀書,他們就會說一大堆話讓我不想去讀書,我想努力的時候,就過來把我的動力刷到歸零,到底要我怎麼看?要我怎麼努力?全部當耳邊風嗎?真的很無力,很煩躁,也很崩潰。
端午節連假前幾週我就有發現,我好像有一週特別容易生氣,那是我第一次對平常嘻嘻哈哈沒心沒肺的朋友感到不爽,但沒吵架,我自己去角落賭氣了,對方估計也沒看出來,然後頻繁的對網上有些人的發言感到不滿,也沒吵架,我都滑過去當沒看見,我就覺得自己很煩躁,也很討厭自己這樣,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但現在好像好多了,也沒找出原因,但還是好煩躁。
我自己也有在網上看一些別人分享的讀書技巧,看起來蠻好用的,打算試試,希望有效吧,雖然每個人的讀書方式不一樣,但我隱約好像也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下學期模擬考剛好能拿來當實驗。
抱歉,全文帶太多情緒了,希望看這封信的小天使不要生氣;)
謝謝你願意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確實,如同你在信中提到的,父母之所以會不斷要求你去念書,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你好。
不過,他們很明顯地選擇了一種不太恰當的做法。
作為明年要考試的統測生,儘管能夠準備的時間比學測生充裕,你仍在這個暑假安排了讀書計畫、決定把握假期好好複習。
這是一件很棒的事,畢竟,越早開始準備,對於考試範圍內的東西就會越熟練。
我不太清楚你過去的念書狀況以及家中對於課業的要求,但我以自身的經驗推測,父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有幾種可能性,提供你參考。
第一,他們純粹想講。當他們叫你去念書、責備你不讀書時,這些話語的背後可能不帶有情緒,只是類似「早安」、「昨天吃了什麼」等問候語,是一種想和對方說話,卻不曉得該說些什麼來開場,最後只想得到用學生生活一定要面對的課業來作為話題。
第二,過去的行為。人並非一成不變,我們的作為與思考,會因經歷過的事物增加而產生變化;但有時候,父母沒辦法馬上察覺孩子的改變。也許過去放在課業的心思沒那麼多,但現在卻下定決心好好準備考試——我們有我們的決意,可其他人卻不見得明白,畢竟決心無法用肉眼看見。
第三,父母非常重視學業。一般來說,若家中屬於這種情況,最晚在上國中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有些父母還會有孩子必須考上xx校、xx系才可以的堅持。
第四,單純遷怒。人在疲倦、情緒不穩的狀況下,很容易說出令他人痛苦也令自己後悔的話;再平凡的小事,都可能成為點燃怒意的導火線。
能夠理性處理問題、就事論事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人類終究不是理性的生物。
我上班累得半死,我家小孩卻坐在電腦前而不是在讀書?我好心提醒他居然還敢頂嘴?
老公上班很累,但一整天下來我也很累呀,作為小孩的你為什麼就不能乖乖聽話,非要讓爸爸生氣來增加我的負擔呢?
上面這兩段話,是不是很荒謬呢?
自己的情緒本來就該自己處理好,把怒氣發洩到無關的小孩身上,簡直莫名其妙。
在我和家人無數次的爭吵、成為法律上認定的成年人後,才漸漸明白,成年並不等於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有些大人也只是活得比較久的小孩而已。
而「家」,又常常是衝突最激烈的地方。
因為不需要忍耐,也沒必要隱瞞,就算說了不好聽的話,反正我們是家人,一段時間後就會沒事了。
於是,大人心安理得地發洩了情緒;然而,承接這些負面感受的人也會痛苦,可儘管如此,卻不被允許表露這份感受。
要和他人達成有效的溝通,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我們決定和某個人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往往會期待對方能認真聆聽並理解自己的觀點。
然而實際上,同樣的言語聽在不同人的耳裡,極有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舉例來說,在不考慮說話者平時的待人處事及其他因素的狀況下,某人說了一句:我下個月要去歐洲玩!
如果身邊的人對你說這句話,你的內心會浮現什麼想法呢?
有些人會發自內心恭喜對方,祝福對方有個美好的假期;有些人會開始編列購物清單,期待對方代購外國的物品回來。
也有些人會認為,對方說這句話的用意是炫富,或浮現出嫉妒與不甘的情感。
當然啦,覺得這與自己無關、沒必要放在心上的也大有人在。
很有趣吧!明明是一句非常單純的話,聽到的人卻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而在這些想法中,還可能沒有一個與說話者的想法相符。
這也正是人與人溝通時,最常出現的狀況。
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較適合談話的時機,同時盡可能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並在這個基礎之上,仔細挑選要使用的字詞。
此外,也要留意說話時所展現的語氣和肢體語言,因為那常常是決定溝通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在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後,別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溝通是雙向的。
說話的人再怎麼改變自己,若對方沒有聆聽的心思,那麼說話者的想法便永遠無法傳遞出去。
一件事大部分的人說是對的就是對的嗎?說是錯的就是錯的嗎?
以前,我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後來遇到一些事、進到新環境後才發現,答案是不一定。
在A環境裡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到了B環境後卻成了被唾棄的價值觀。
在A環境中遭排斥的某人,到了B環境卻成為眾人爭相結交的對象。
雖然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卻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經歷。
有時候,我也會莫名地感到煩躁。
如果情況允許,我會到處走走,讓身體動一動、冷靜一下大腦。
或是玩一些不太需要動腦的手機遊戲、看看搞笑影片等,讓大腦暫停思考。
試著想想看,什麼方法比較適合自己度過煩躁的感覺。
然後可以的話,找個時間好好休息一下吧!
也許最近的事情比較多,有點超出負荷了。
很多小事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大事,在不知不覺間把人壓得喘不過氣,讓我們失去了平日的理性。
網路留言的部分,我的建議是:眼不見為淨。
我承認,儘管有些發言還蠻有意思的,但大部分的發言看越多只會讓人越煩躁。
幫自己設一條線,當不舒服的感覺超過這條線時,就告訴自己,今天不要再看這些發言了。
最後,祝福你統測準備順利。
適時發洩內心的不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不曉得該向誰訴說的話,歡迎隨時寄信過來喔~
by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