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是一個對自己自暴自棄的人?
是一個帶著面具在這世界存活的人?
是在父母的期望下,強迫自己成長的人?
還是在這現實下被迫變成不是自己的人?
我…到底是誰?
或許…我誰也不是吧?只是這世界中的一縷魂魄…
你好,
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回答『我是誰』」的參考資訊。
1. 時間
第一點要提到的是,人是時間性的存在。
如果要探討一個人,必須把時間加進來考慮,對於不同時間的同一個人來說,「他是誰」,可能截然不同。
一個人在十歲的時候不是父親,但他四十歲的時候可能是一個父親,「我是誰」這個問題,隨著時間變動,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樣。
在哲學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轉變,哲學某種程度上,也會討論到像是「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我的意義是甚麼,真理是甚麼……之類的主題。
在古典的哲學中,更多的關注放在理性與邏輯、或是尋找某種具普遍性以及永恆性的真理。
但是從古典哲學到近代哲學的轉變中,出現了像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將「歷史」這個因素,加進了哲學的思考中。
比如說對於一個有著古典思維的人來說,可能他一開始覺得地球是平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隨著科技與知識的變化,他開始了解到地球是圓的,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那現在的他,就會認為過去的那些理論是錯的,是沒有價值的。
但對於一個有著「歷史」觀點的人,他則是能夠明白,正是因為有人提出那些當時看起來是正確(但如今看起來是錯誤)的理論,所以才能在此之上,進一步的提出更好的理論;而他也明白,現在被認為是正確的理論,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被推翻,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他不會因為未來自己可能是錯的,就認為現在自己的理論工作沒有價值。
那套用在「我是誰」這個問題上,我們也應該明白,這不是找到固定的、絕對正確的、永恆的答案,然後之後就沒事了。
人類,從來就不是永恆的存在,試圖為自己找到一個永恆固定的答案,無疑是一種妄想。
而是要明白,人類就是一個時間性的存在,人類屬於時間,人類屬於歷史。
關於「我是誰」,就是會隨著時間變動,而有著一大堆不一樣的答案,而那些答案的總和就是一個人的歷史。
歷史不是在尋找某種正確的東西,也不是在尋找一個固定答案。
歷史就是把那些發生過的事實(以及詮釋)一個一個紀錄下來而已,並且明白「那就是歷史」。
比如說一個人可能二十歲的時候很討厭小孩,三十歲的時候突然轉變成喜歡小孩,那對於他來說,重點不是他究竟喜歡小孩還是討厭小孩,這不是一個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而是明白這全部都是他。
他可以繼續往深挖掘,比如說探討自己身上發生過些甚麼,所以自己討厭小孩,自己之後又遇到了甚麼,所以自己變得喜歡小孩,或許未來又發生了一些甚麼,他又更明白,原來他不是喜歡全部的小孩也不是討厭全部的小孩,而是喜歡特定類型的小孩,同時討厭另外類型的小孩……
而這就是了解自己,這就是在探討「我是誰」。
不是找到某種答案,某種解釋之後就一切定案了,而是隨著時間改變,過去的回答現在不一定適用,現在的答案未來也不一定正確。但就算是這樣,那些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東西,依舊是歷史的一部分,依然是自己的一部分。
也可以這麼說,人們活著,就是一個不斷回答「我是誰」的過程。
前陣子有回一封信,關於存在主義,標題叫做《社交焦慮》,內容也可以參考一下。
2. 環境
第二點,環境跟人的關係。
這同樣也是一種思維的轉變。
一個沒有環境思維的人,他的想法可能是這樣:「我是誰」這個問題只跟「我」有關,某個工具(比如槌子)有沒有用,只跟工具本身有關。
那有環境思維的人,則是能夠明白,「我是誰」不只跟「我」有關,還跟我所處的環境有關,我沒有辦法被單獨隔離分析,而是要放在整個環境的脈絡之中,才能夠完整的看出「我」。
用物品當舉例,比如要分析槌子有沒有用,也要考慮到使用槌子的人是誰,年紀多大、手多大、釘子大小……之類的問題;比如說鑰匙有沒有用,必須要把鎖也加進來考慮,才知道鑰匙有沒有用,我們沒辦法單獨的判斷一個鑰匙有沒有用。
所以呢,在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明白你周遭的環境,你身邊的人,對於「你」的影響非常大。
並且明白,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過程。
環境給你的回饋,會讓你自己覺得「你是誰」;但同一時間,你也可以選擇你要待在怎樣的環境,這會影響到環境給你甚麼回饋。
記得以前社會學課本,有提到「鏡中自我」,意即每一個人認識自我,都是透過他人的反應,把他人的反應當成是一面鏡子,來認識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懂得看哪一些鏡子,懂得不看哪一些鏡子,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那些鏡子,就是「環境」,至於懂得挑選好的鏡子,則是「互相影響」。
這種互相影響的觀點,也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比如說有人會說狗被人類馴化,但有一些人的理論是狗被人類馴化的同時,人類也被狗馴化。
還有像是「互為主體性」的概念,不是把其他人當成一個個沒有主體性的客體,而是明白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主體性。
用一個舉例,比如說有些人會覺得手機就是一個物品,如何使用手機完全的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從某些角度來說,手機中的那一些軟體、資訊都是由其他人類,其他具有主體性的個體,生產出來的。
我以為手機完全的在我的操控之中,我想要打開手機就打開手機,想要不看手機就不看手機,我想要安裝軟體就安裝軟體,想要刪除就刪除;但實際上你手機中的軟體或資訊,也同時間的在操控你,讓你不由自主地想要繼續看下去,或是安裝一堆你不想安裝的垃圾軟體,逼你看一堆你不想看的廣告。
實際上你跟手機處在一個互相影響的循環之中,你可以影響手機,但手機(以及他背後的人們)也可以影響你。
如果能夠明白這些概念,就能夠知道「我是誰」,絕對不會是一個只跟自己有關的問題。在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考慮你周遭的那些人們,考慮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
明白這些因素之間是如何「互相影響」,進一步,才能夠創造一個關於「我是誰」的回答。
皮夫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