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的人超級討厭我 欺負我到死那種
喜歡我的人呢又瘋狂的對我好
有時候想利用吸引力法則改變人際關係但負面情緒實在太多了
總會被過去發生的 不好的事情影響
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到現在偶爾想起也會爆哭 覺得自己為什麼經常被人討厭
人生低谷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 人生高峰期說句話都會被人認為是炫耀被人嫉妒
現在不說話呢 也會被人覺得是傻子奇怪的人
其實現在網上說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我在想要不就是那些從小到大都沒有那種被人欺負到死的體驗,要不就是純純的雞湯,嘗試洗腦自己說不介意,但一到人生低谷期阿又不是在那邊哭
其實誰不想被人喜歡啊 網上宣傳的獨自相處一個人也很好 有時候我會在想 其實可能也是他們自我安慰罷了ww 誰不想被眾人擁戴啊,當然也不排除真的希望獨自一人的時刻,但總是看到那麼多人宣傳感覺有點過了
現在雖然是人生的平淡期,但也會被人嫉妒也會被人看低是怎樣== 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是大明星誒,怎麼都那麼多人關注我
就算是平時逛街也會感受到每個人對我還有對我身邊的人的態度不一樣,自己是高敏感人沒錯啦~有時候蠻討厭的
「希望被很多人喜歡,對我無感也行,但希望不要討厭我」
我相信這才是絕大部分人的想法吧www
這是我的idea哦不要搶謝謝我要出書的~)開玩笑
你好,
隨便寫一些東西。
1.
關於喜歡的人喜歡你,討厭的人討厭你,但缺乏中間地帶的人,這其實就是一個兩極分化的議題。
有一些人待人處事的方式,會往融合、消化、和解的方向前進,所以他們跟其他人的關係,或是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使有不好的東西出現,也可以逐漸地消化和解,往中間(不好不壞)的狀態靠近。
那有一些人則是相反,習慣性選擇往分裂、爭吵、戰爭、你死我活的方向前進,所以他們的生活中就會缺乏中間(灰色)地帶。
用更具體的說法來說就是,有的人越處理問題,問題越小;有的人越處理問題,問題越大。
情緒也是,有的人越處理自己的情緒,情緒越多;有的人則是越處理自己的情緒,情緒越平和。
先舉一些兩極分化的例子吧,比如說前一陣子新聞一直在吵甚麼熱炒店跟學生的白飯爭議,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論是學生還是熱炒店,甚至是學校的處理手段,實際上都是越處理,問題變得越嚴重。
對比一下事情最開始的原因,以及最後發酵的程度,就知道這完全不符合比例,但為什麼事情可以搞成這樣呢?那是因為雙方的處理手段,都不斷地把問題加大。
網路上也有很多有著兩極化思維,在那邊吵誰(全)對誰(全)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的,也是差不多的感覺,一起推波助瀾,讓事情越搞越大。
相反的,我有看到一些有趣的網路評論,不是把重點放在誰對誰錯,而是放在怎樣處理可以處理得更好,比如說以老闆的角度該怎麼處理或是行銷,讓自己可以賺到名聲或是不會後續被搞,或者說以學生的角度,如何處理問題,或是如何表達不滿的同時但後續不會被抓出來公審。像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評論,這樣的人就是有著灰色地帶思維的人。
兩極化的思維是甚麼呢,就是全好全壞,全有全無,極端化的思維。
還有一些不常被人發現的兩極化思維,隱藏在「正義」、「應該」、「理想」之類的說詞背後,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把這些詞放在嘴邊(然後忽略現實的一面),其實也是一個兩極化思維的指標。
這個話題往下深入,其實可以牽扯到一些左派右派之類的議題,像我自己追蹤的一些粉絲專頁或是作者,多少會談論到相關的議題,其實挺有趣的。
與之相關的主題像是社會運動、共產主義的發展、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正義戰士(SJW)、極端女權、兩性戰爭、公審文化……在這些主題之中往往可以看到這種理想與現實之爭。
那詳細的內容不提,我就簡單提我自己的對於這些主題的感想,那就是,不要把理想與現實視為「對立」,而是要把理想與現實視為「互補」的關係。
只注重理想但不注重現實,最後注定走向失敗,另一方面給人感覺就是只會提要求,但說到要付出甚麼代價卻又完全不想付出的巨嬰。
舉個例子吧,我可以說我想要便宜的電價,然後我又想要環保的發電方式,然後我又說我想要安全的發電方式,所以不要核電,這就是理想;但作為現實的一面,每選擇其中一種價值,必然要在其他方面付出代價,我不可能只選擇好的一面但不選擇與之伴隨不好的一面。
只注重現實但不注重理想,則會走向某種政治(這邊指的是一般人使用「政治」這個詞的時候,其中帶有的負面意義,我個人覺得政治這個詞本身是中性的),以及強者恆強,貧富差距擴大。
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去我剛剛提到的那些議題,以及相關的場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怎樣是兩極化的思維,以及哪一些人喊很大聲(但實際上可能沒做事,或是做的事情讓情況惡化),哪一些人真正的在做事,我個人覺得這些東西挺有趣的。
那不談這些,談一些人際互動上的東西。
我以前在讀一些帶小孩相關的知識與文章,聽過一句話很有意思,叫做「不要讓小孩子做出你會討厭他的行為」。
這句話挺容易讓人誤會,比如說有一些人會誤會這句話,是要逼小孩子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甚麼。但不是,這句話真正要傳達的意思是「如果事情開始往你要討厭對方的走向前進時,就慢下來,或是停一下」。
比如說,如果我知道「我說出某些話」、「做出某些行為」,會讓小孩子「說出某些讓我討厭他的話」、「做出某些讓我討厭他的行為」,那這時候就應該先慢下來,通常最好的方式就是雙方離開冷靜一下。
那其實同樣的道理不只適用於帶小孩,也適用於平時跟人相處。
這背後其實有幾個insights很重要。
第一,關係很多時候,在討厭對方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
當然討厭對方會分程度啦,但如果真的很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算我明知怎麼做可以改善關係,就算我明知怎麼做可以解決問題,我可能依舊選擇互相傷害的做法。所以,當發覺「自己可能開始討厭對方」的時候,就試著慢下來,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拉開距離,讓雙方保持在輕微的討厭,或是不好不壞的狀態,而不是一路把關係往互相厭惡推進。
第二,隨時記著「自己是不是要開始討厭對方」
更進一步來說是,把「自己是不是要開始討厭對方」放在對話的「正確與不正確」之前。隨便假設一個例子吧,比如說某個朋友可能很喜歡約砲,但你討厭所有會約砲的人,然後你的朋友正要開始談論他最近約砲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總是把事情的正確不正確放最優先,他就會開始吵到底約炮是正確不正確、道德不道德,然後雙方就會開始吵架。
但如果一個人,可以把「心情好不好」放在「正確不正確」之前,他可能會注意到自己要開始不開心了,所以他可能選擇轉移話題,或是說清楚自己討厭這些話題,所以要求對方別再講下去。這樣子雙方的關係就還是維持得下去,或者說,就算真的打算跟他的朋友斷開,也是斷在一個「不好不壞」的灰色狀態,而不是斷在一個「雙方大吵」之後的狀態。
說到這個,有一個很多人會提及,很相似的類比,就是「如何安慰女朋友」的話題。
安慰女朋友的時候,有的人會把重點放在正確不正確,然後開始說甚麼大道理。比如,你現在那麼傷心很沒有道理,我平常遇到的事情比你慘我都沒傷心了,你傷心個屁;你現在到底在生氣些甚麼,理性上來看我就沒有錯,你不應該生氣之類的。
然後有一些人則是會把情緒放在正確之前,他會懂得先處理完情緒,再來處理事情對錯。比如他會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你發生了一些讓你很傷心的事情……然後等情緒處理完了在處理事情對錯。
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相信可以理解,把「自己是不是要開始討厭對方」放在對話的「正確與不正確」之前,背後的道理。
說到底呢,我覺得要吵正確不正確,就該去一個適合吵架的地方吵,比如你可以去網路上跟不認識的網友互噴對線,或是寫書,寫部落格,創立一個甚麼協會還是宗教,推廣自己覺得正確的理念。
而不是在關係中,把正確看的比關係還重要。
真的不喜歡對方,就遠離對方,把關係斷掉就好,沒必要跟對方吵。要吵架應該跟全世界的有志之士一起吵,就算只吵贏了跟自己關係好的人又如何呢,誰知道對方是不是因為看重跟你的關係大於正確不正確,所以才選擇退讓。
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在現實中)少很多討厭你的人,因為討厭你的人都在還不怎麼討厭的時候就先斷開了。
第三,明白「慢」的價值
其實像我剛剛舉帶小孩的例子,實踐上還是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說不給小孩子糖果就哭,但小孩子一哭你就討厭他,那實際上該怎麼辦呢?應該要給小孩子糖果嗎?實際上當然不是,所有的選擇都是看當下狀況。
為什麼會說要慢下來,要雙方拉開距離遠離一下,就是因為所謂的「關係」、「教養」,都不是某種短期的,固定的,不會變化的東西。
小孩子不是某一天學會了不哭鬧,就從那一天起永遠的不哭鬧,實際上這是一個比例變化的問題,他可能一開始很大的比例是靠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經過長期的練習,慢慢地學會原來有其他方式可以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哭鬧的比例會開始降低,但或許某天又出現了一些超出他認知的需求,他可能又回歸原始的哭鬧來表達,然後這時候又需要慢慢的讓他練習。
學習是一個慢慢轉變的過程,跟人相處也是這樣,人們常常講「磨合」,磨合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長期反覆的一個過程。
所以為什麼會說「當事情開始往你要討厭對方的方向走時,就慢下來,或是停一下」,為什麼會強調慢。這是因為所謂的關係與相處,都不是一瞬間的事情。
我不可能一瞬間就知道一個人所有的習慣、喜好、價值觀。所以,我們需要時間來磨合。
那相反的態度,則是那種抱著「測試」態度的人。
他不相信人能夠改變,不相信人能夠磨合,所以他用測試的。
比如說很討厭不成熟的小孩子,一直亂哭,於是他故意做出會讓小孩子哭,但成熟小孩不會哭的行為,他想要分辨他眼前的小孩是不是自己會喜歡的成熟小孩。然後小孩子哭就討厭他,小孩子不哭就喜歡他(但他喜歡的小孩可能反而討厭他),他很直接的把小孩子分成自己討厭與喜歡兩邊,不存在中間狀況,也不存在引導與磨合。
比如女生可能很討厭自己的男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喜好,但她偏要測試男生能不能通靈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生日禮物,然後發現對方沒做到就生氣(而不是選擇引導與磨合),開始批評對方是一個爛男友,像這種行為,也是標準的把對方分成好與壞,不存在中間狀態。
越是抱著這種測試態度在對待他人,就會越分裂出喜歡的人以及討厭的人,而不存在中間狀態。
而越是能夠明白「慢」下來,冷靜下來,雙方拉開距離,懂得磨合的人,則是能夠將那些討厭的人轉往中間狀態,比如說某個人做出了讓自己討厭的行為,他不會很直接的把對方分類成「已經沒救了,我要一輩子討厭他」,而是他會去探索,是不是雙方需要一些時間磨合,需要一些空間互相了解彼此的習慣與價值觀。
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不過還是提一下,「不要讓小孩子做出你會討厭他的行為」,這句話還是挺容易讓人理解錯誤的,特別是對於「界線」觀念沒有掌握那麼好的人。
2.
關於「不要介意別人」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在意自己大於在意別人」。
單純只有「不要」的句子,其實沒有效力。
舉例來說,我可以說不要玩電腦遊戲,不要划手機,不要吃炸雞,不要喝含糖飲料,不要跑來跑去……,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句子都起不了甚麼作用,或者說有用也只是表面上有用。
叫一個人不要玩電腦遊戲,他可能把玩電腦遊戲的時間拿去玩手機遊戲;叫一個人不要划手機,他可能跑去看動畫看電影看小說;叫一個人不要吃炸雞,他可能跑去吃泡麵;叫一個人不喝含糖飲料,他可能改抽菸喝酒吃檳榔;叫小朋友不要跑來跑去,他可能會坐著跟朋友大聲聊天……
如果你懂一些成癮、養成習慣,或是帶小孩相關的知識,應該會聽過我上面舉的這些例子。
只有「不要甚麼」,但缺乏「要甚麼」,通常沒辦法造成實質上的改變。
細節就不提了,總之對於每一個「不要」的背後,都應該去尋找到底「要」甚麼。
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那要介意甚麼呢?這才是重點。
單純的「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確實是空話沒有錯,但如果你可以理解背後完整的意思:「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要介意自己的想法」,進一步來說,是「在乎自己的想法大於在乎別人的想法」,那這句話就不再那麼的空泛。
然後你也會明白,所謂的「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不是真的「完全」不介意別人的想法,而是指「當自己跟別人的想法產生衝突的時候,在乎自己的想法大於在乎別人的想法,所以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相對上)要更介意自己的想法」。
「不要介意別人的想法」只是根據場合,在使用上省略掉很多背景描述的縮寫句子而已,不是真的叫你完全不介意別人的想法。
3.
關於「誰不想被人喜歡呢?獨自一個人也很好,只不過是自我安慰」的這個話題,我覺得重點在於了解甚麼是理想,甚麼是現實。
比如,我可以幻想我是富二代,企業接班人,身高一百八,IQ180,體能超棒,臉跟金城武一樣帥,每月收入幾千萬,交過一百個女朋友(而且每個都是大奶正妹),每天龍蝦和牛吃到飽……然後我說,誰不喜歡過這樣的生活呢,說每天吃滷肉飯就很幸福的人,一定在欺騙自己、安慰自己,如果能每天和牛吃到飽,誰要每天吃滷肉飯。
對於一個有那樣條件的人來說,或許這是真的。但問題在於,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樣的現實條件。
對於我自己來說,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當下實際上是甚麼程度,有怎樣的條件,並且在符合現實的情況下,讓自己過得更好;而不是去幻想自己(當下)達不到的水準,或是整天跟別人比較,拿別人的標準當自己的標準,批評自己過得糟糕。
或許有些人可以每天買星巴克,但我不會因為這樣,就覺得自己喝手搖飲很開心,是在欺騙自己;我也不會因為現在常常喝手搖飲料,就覺得小時候買超商飲料很開心的我,是在欺騙自己;對於一些人來說,買菜市場衣服是日常,對於另一些人來說買net, uniqlo是日常,那或許對於一些人,買一件幾萬幾十萬的名牌衣服包包是日常,但別人的日常就是別人的日常,不是我的。
對於我來說,我就是學習怎麼在自己實際上負荷得起的程度,儘量讓自己開心一點,過的好一點而已。
拉回來吧,誰不想被人喜歡呢?理想上來說,當然可以希望自己被所有的人喜歡,但如果實際上就是有人討厭自己的話,那學習「即使有人討厭自己,自己也可以過得很好」,就是一個對現實自己負責任的行為。
理想上也可以覺得隨時隨地有朋友陪著真好,但實際上,就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有家人朋友陪在身邊,不可能吃飯要人陪上廁所要人陪去新公司面試要人陪,那學習「即使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功課。
終究,一個人要學習的是,被喜歡了可以過得很好,被討厭了也能過得不錯;跟別人待在一起的時候感覺很棒,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感覺很好,這些東西並不衝突。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