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症

相處之道 · 2023-11-18

您好,最近有個很嚴重的煩惱,想麻煩您可以的話給敝人建議。

我前一份工作都是在家接案,和男友同居在一起很多年了;不過近期我錄取上了人生中第一志願的夢想工作,才剛上班第三天,男友就非常痛苦難過,表示自己已經受不了了,注意到自己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希望我可以為了他離職。

(男友一直都很疼我,不過因患有憂鬱症,已經有長期在看心理醫生幾年了)

男友說他很盡力了但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受不了分開的痛苦,說如果我不離職的話就是等於在我心裡工作比他還重要,越講越激動,還說「是不是自己受傷的話我就會留下來陪他」或是「不離職的話我有天真的會自sa」這種讓人感到很是壓抑窒息的話。

因為我自己很清楚這份夢想工作若是離職,很可能這輩子再也應徵不上了,不過男友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他已經看過心理醫生但卻表示沒有用。

不管我提了什麼提議,他都是眼淚潰堤一邊鬼打牆的說「反正不離職就是他比較不重要,其他的不用再多說」。

想請問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除了諮詢心理醫生外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補救嗎?
非常感謝您⋯⋯。


口袋怪獸


你好,

看完你的敘述,第一個想說的是你做得已經很好了;第二個想說的是,如果想要為了對方好,就千萬不要離職,而是示範給他看,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去承擔與接納這個世界帶給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不如意,示範給他看你願意為了自己,而去承擔不論是工作上會遇到的困難,又或是妳男友製造給妳的負面情緒,這樣他才有可能相信「原來有不一樣的可能」,而不是繼續相信著「他身上的焦慮,是足以毀滅一切,甚至能把他女朋友的夢想也一併毀滅的焦慮」。

說到「分離焦慮」,一般來說會想到小孩子第一次單獨離家,離開熟悉的家人與環境,去到一個全新且陌生的場景(比如幼稚園)之類的情形。那在一些「精神分析」的脈絡中,提到面對這種問題時,最終會提到「幫助對方形成良好的內在客體」。

那是甚麼意思呢?比如說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小朋友而言,他確實沒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他可能需要父母幫他餵奶餵飯,因此他會有焦慮或是哭泣的情緒很正常,這些焦慮與哭泣對他來而言是合適且必須的解決方式。

但當他成長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說他可以自己吃飯的時候,這時候他可能因為過去的模式與習慣,依然認為自已是一個沒有能力自己吃飯,必須要靠別人餵的個體,所以他繼續使用焦慮或哭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像這種時候,該如何做呢?

第一種常見的錯誤是用罵的,比如說大人可能覺得小孩子很煩,明明就可以自己吃飯,為什麼要焦慮或哭泣,大人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應該」焦慮也「不應該」哭泣才對;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孩子感覺到焦慮與哭泣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過去的他就是這樣,而現在的他也還沒有學習到新的模式,他真正需要學習的是:「他現在感覺到的焦慮與傷心,已經不再對應到他現實中的狀況了,他已經有能力自行解決問題,而不需要再透過哭泣才能解決問題(吃到飯)」。

但是如果大人選擇用罵的,更廣泛的來說是選擇用「斷開小孩的情緒」(比如說你不應該感覺到甚麼)或是「斷開大人與小孩之間的情緒連結」(你一直哭很煩,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之類的方式,那小孩子學習到的不是「現在自己的情緒已經不再對應自己的狀況了」,而是學習到「不再感覺到情緒」與「原來大人也沒能力處理情緒」,他可能認為所有的焦慮與哭泣都是不應該存在的情緒,他可能認為全世界的大人都沒辦法處理焦慮與哭泣的情緒,只能選擇壓抑(不論是逼自己壓抑情緒或是逼別人壓抑情緒)。那像這樣子的教育,通常後面就會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說到底,並不是「焦慮與哭泣是錯誤的,不應該存在」,而是「當下那個小孩子的焦慮與哭泣,並沒有對應到他實際的狀況」,或許哪一天那個小孩子又遇到了其他的困難,而且是真的讓他需要焦慮與哭泣的困難,那這時候的焦慮與哭泣,對於他而言就是一個再健康再正常不過的東西。

第二種常見的錯誤是退讓規則,比如說小孩子實際上就是有能力自己吃飯,結果小孩子一哭,就幫小孩子餵飯。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只是不斷的再加強小孩子的信念,讓小孩子繼續相信「原來我真的沒有能力自己吃飯」、「原來透過哭泣來吃飯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像這樣子不斷的加強一些「不符合現實社會」的信念給小孩子,最後自然會教出一個沒辦法融入人類社會的人類,然後一輩子活在一個扭曲的信念與環境之中。

當然作為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案(讓小孩不哭),這樣做確實可以解決問題,但如果長期每一次都選擇這樣做,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則是完全失敗,因為教出了一個「沒辦法跟現實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互動」的人類,他可能一輩子只能待在一些扭曲的環境,然後用扭曲的方式跟別人互動。

然後也有一些人選擇退讓的原因,是因為承受不了負面情緒,比如說覺得小孩子一直哭很煩,所以就退讓,這樣子同樣也會讓小孩子學習到「原來自己的情緒是很恐怖的東西,其他人只能選擇退讓」、「原來其他人也沒有能力處理情緒」。於是就會在後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那怎樣是好的處理方式呢?

如果可以看得懂我上面寫甚麼,就可以發現「情緒」不一定對應到「實際的狀況」,也不一定對應到「必須做出特定的行為」,這其實就是行為與認知學派的重點,反正都提到了就稍微提一下,那些行為認知學派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做的就是重新建立這些情緒與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讓一個人從原本一些不良的情緒與行為的對應,修改成良好的,符合現實社會的對應。

就比如說我看到路上有人亂按喇叭(情境或觸發物),情緒上我感覺很生氣(情緒),因為我覺得不能亂按喇叭(認知),於是我現在很想衝上去扁人(行為)。

這之間的對應關係並非必然。比如說有人亂按喇叭我不一定要覺得生氣;路上不能亂按喇叭的這種想法也不一定正確,而且別人也不一定在亂按,說不定他按得很合理;就算我生氣了,我也不一定要上去扁人,我可以回家寫日記,在日記中罵對方,我也可以把我生氣的能量花在支持修道路法條,或是寫一篇短篇小說,內容寫亂按喇叭被車撞死之類的。

以上是一些行為認知學派的觀點,那精神分析相關的學派,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則會提到像是「幫助對方形成良好的內在客體」;指的是甚麼意思呢?白話的來說就是「身教」。

比如說小孩子跌倒了,哭了,大人在旁邊安慰他。在這個例子中,小孩子沒有處理不舒服感覺的能力,也沒有安慰自己的能力,於是大人在旁邊幫忙處理(就好像小孩子沒有能力吃飯,大人協助吃飯一樣),但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幫小孩子解決每一個問題,而是作為示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小孩子的心中,可以長出(內化出)一個良好的內在形象(比如說一個好的母親的形象),一個有辦法安慰自己的形象,讓他可以透過想像(想像被自己安慰,或想像被心中的母親安慰)或是與自己對話,最終掌握到自己安慰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內在客體。

PS:如果覺得我說的「內在客體」的概念有一點太抽象,這邊舉一個例子:如果常常讀一些心理學相關的知識,多少都會聽過「探索自己心中聲音」的相關主題,比如說我可能考試考差了,然後我心中可能出現像這樣子的聲音,批評我自己:「考試考得那麼爛以後一定找不到工作,一定找不到女朋友,還會餓死。」這時候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會告訴你去探索這種聲音的源頭來自於哪裡,比如說我可能想起了過去父母老師同學的話語,在我考試差或是表現不好的時候,也說過類似的話,而因為我跟對方關係密切,或是長時間相處,我就內化了這個聲音,掌握了這種自己批評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內在客體(當然這邊的客體是一個帶來不良影響的客體)。

所以為什麼會說你做得已經夠好了呢?當我跟某個人相處的時候,如果對方能因為我而感覺到安心,感覺到快樂,那就是我能夠為對方做到的最多了。

如果對方在跟我相處的時候能感覺到一絲放鬆與溫暖,我就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些放鬆與溫暖的形象,或許哪一天他能夠利用這些形象,讓他學會怎麼自己給自己帶來溫暖;但是在與我相處的時間之外,他還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在他的心中形成各式各樣的聲音與形象,但這些都不是我能管的;我不可能把一個人綁著,要求對方一輩子只跟我一個人互動,這樣子的人生是扭曲的人生,一點也不健康;總有一天他必須面對生命中其他人(事物)帶給他的負面情緒與不如意,那他要如何處理這些,最終只能由他自己來負責;他自己要選擇哪一些話能聽,哪一些話不能聽,選擇要跟誰交朋友,不要跟誰交朋友,他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任由其他人帶給他的負面價值觀,負面思考方式,佔據了他的內在聲音;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只能由他自己來處理。身為一個旁人,能夠為他做到的最多,就是把自己過好,過開心,並且在彼此相處的時間中,把那些好的東西帶給對方,作為示範,這樣子就夠了,再多反而糟糕。

我以前也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但十分幸運的是,那時候我跟一群不錯的人生活在一起。我從他們身上學了很多,內化了很多,也過了一段簡單幸福的日子。當然總是會有離別的時候,在那之後的日子,有的時候我可以過得像那時候一樣幸福快樂,有的時候我做不到,但我從來不覺得他們應該為了現在的我是否幸福快樂負責。如果現在的我過得不如以前幸福,那我該做的是,好好的把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在我現在的生活上,在新的環境中與新的人建立起新的幸福,而不是死死抓著過去的幸福不放,怪罪他們為什麼要跟我分開,為什麼不能永遠待在一起。

那些曾經的幸福與快樂,對我而言是力量,而不是詛咒;我可以利用過去經驗到的幸福,去創造現在的幸福,而不是把自己綁在過去的幸福之中,覺得自己只能透過特定的人事物,才能體驗到幸福,這樣的幸福是扭曲的幸福。

儘管現在很少見到面,但只要偶爾見到面,或是側面聽到一些消息,又或是想起過去的回憶時,我的心中只有溫暖以及感恩。

那些好的影響就是好的影響,不會因為缺席就變成不好的影響。

想要幫助他人,其實不需要做多複雜,或是多困難的事情。不用想說要懂甚麼複雜的心理學理論,又或者是跟對方深度談心,又或是幫對方解決他的人生問題,這些都不是必要;很多時候就是跟對方生活在一起,然後把自己過好,作為示範,這樣就夠了。這就是身教。

就像我也從來沒有跟那些對我有著深刻影響的人們,談論過任何複雜的心理學知識,又或者談論甚麼過去的經歷與創傷,我們就只是相處在一起而已;很多東西不需要去「談」、去「吵」或去「說」,而是相處中的「態度」自然會真誠的顯示一切。

(當然我也強調一下,我不跟別人談心理學知識,不代表我沒去學;我不跟別人談我過去的經歷與創傷,不代表我沒回顧我過去的經歷與創傷,只是這些東西都是我自己的功課,而不是該交給別人幫我寫的功課;我唯一需要從別人身上獲得的只有範例,我需要知道原來別人是這樣生活的,我需要知道原來還有這種生活方式,原來還有這種選擇與可能性。)

在一些對憂鬱症患者的建議中,跟心理健康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對憂鬱的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作為反面,在一些是否跟憂鬱症患者交往的討論之中,我們也可以時常看到原本心理健康的人,因為跟有憂鬱症狀的人交往,反而導致自己也進入憂鬱。其實人跟人的影響就是這麼的簡單,就是相處在一起就夠了,然後彼此就會在彼此心中留下一些客體。

有一些人心中良好的一面比較穩固,所以他們能夠消化別人帶給他們的負面情緒,甚至進一步把自己良好的情緒與生活態度帶給別人;有一些人則是心中負面的情緒過於強大,於是他們潛意識的想把別人也拖進他們的負面漩渦中(就像過去他們也曾經健康過,但遇到身邊一些負面的人,把他們一起拉下去)。

作為一個個體,如果妳男朋友跟你相處的時候感覺到安心,感覺到不焦慮,這樣你就已經幫助到他了,這就是你該為對方付出的最多;至於他在跟你相處的時間之外,究竟過著怎樣的人生,感覺到焦慮還是想自殺,這該是他自己的功課。沒有一個人能為別人負起全部的人生,朋友不行,父母不行,男女朋友也不行。

作為反面來說,你也應該避免被拖入對方的負面客體之中,在你有餘力的情況下,你可以示範給對方看如何消化這些負面的情緒與負面的互動模式;但如果在你覺得自己扛不住的情況下,也應該懂得優先保護自己,跟對方拉開距離,你沒必要負擔對方全部的人生,對方自己應該拒絕或消化掉那些負面的東西,而不是全部由你來處理。

在面對到妳男朋友的「反正不離職就是他比較不重要,其他的不用再多說」,首先要明白對方如何想不代表你實際上如何想,或許他過去的生命中也有很多這樣的經驗,比如說他的父母可能跟他說「你不讀醫科就是不愛我」之類的,那你該做的不是被對方的負面框架拉進去,繼續去加強他的負面信念,而是示範給對方看怎樣是你的信念,怎樣才是你的價值觀。

(我強調一下,這不是指吵架「吵」贏對方,又或者是「說」贏對方,而是指內在的精神夠不夠安定的問題,比如說你能不能很確定的說「我覺得你很重要,即使我不打算離職」,「我覺得被你拿來比較誰重要誰不重要,我很傷心,我覺得我自己很重要,我也覺得你很重要。」重點不是言詞或理性上的對錯,而是內在精神的安定。當我很確定我自己很傷心的時候,就算別人說我不傷心,我也還是確定我很傷心,我尊重別人的想法,但也不會懷疑自己的感覺。只要有辦法處在這種狀態,接下來就是長時間的相處與形成客體的問題,只要你比對方安定,只要你的那一套待人處事的方式是更適合現實世界的,那就會是對方受到你影響。)

然後關於「對方要不要自殺」之類的問題,我覺得要明白,你不需要支持或不支持他「自殺」,你唯一需要做的是「支持」對方或是支持對方的心情;對方到底要不要自殺,那是他的人生,他自己會為他自己考慮,不該由其他的外人幫他做決定。

如果對方不想自殺,然後向我尋求一些建議,那作為支持的一部分,我會願意提供我的一些個人想法與建議;相反的來說,如果對方想自殺,然後向我尋求一些建議,我也會提供一些我的個人想法與建議;支持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比如說帶他出去玩,或是放鬆散心之類的,但不管怎麼說,我的支持就只是「我」的支持,我並沒有權力替別人下決定,我也沒辦法替別人的決定背書。

不要當那種「你不準自殺」又或者是「你趕快去死一死」的那種人,那不是身為一個旁人該做的事。越是這樣做,越會讓狀況變得扭曲。一個人本來就應該學習為了自己下決定,不管那個決定是好是壞。

也不要把「想自殺的心情」或「想自殺的言論」當成是一件需要避免的壞事,就像我前面說的,越是害怕處在那樣的情緒中,而選擇逃避,反而越是加強負面的信念,結果在未來製造更多的問題。

對於一個誠實的「想自殺」來說,選擇面對(而不是逃避)是一件好事,至少對於當事人來說這肯定是一件好事,不然他不會「想」自殺;對於一個虛假的,其實只是要威脅勒索別人的「想自殺」來說,直接面對,也可以快速的定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如果妳男朋友真正的希望是「能有你更多的陪伴」、「能有更多你帶來的安全感」,那下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才是對互相都好的交換模式?怎樣是一個成熟的,能夠融入社會的互動模式?

就比如說小孩子哭鬧就能得到糖果,那小孩子學到的模式就是想要獲得好處就要讓別人痛苦;那同樣的,如果你的男朋友一直製造負面的情緒給你,為了換取他想要的好處(你的陪伴),你就不應該被他的負面模式給帶進去,越是答應對方就越強化對方的負面信念。你應該拉回你原本的模式之中,怎樣是你能接受的對互相都好的交換,然後用堅定的方式做你能接受的交換,或是很堅定的拒絕對方。

--

另外,如何跟妳男朋友相處的部分,建議可以參考一些「情緒勒索」相關的主題。

針對焦慮的部分,也可以參考一下我以前寫的《曾經陽光開朗的我,變得如此冷漠》、《我以為緊張可以克服》這兩篇文章。

如果看得懂的話,應該可以了解一些精神分析的概念與焦慮相關的主題,不過當初那些文章是針對焦慮者本身寫的,而不是寫給焦慮者周邊的人看的。

當然如果你夠聰明的話,或許可以從我的回信內容與方式,得到一些啟發。

皮夫 pe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