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我那個大學很有名,qs前50的,裡面每個人都很卷。學校非常好,不過有一點我很不喜歡的是,裡面的同學,還有學校的制度,都給人一種氛圍就是拿b+以下都是垃圾,只有a以上是正常,好像每個人都應該拿a。但是,學校規定a range的人數是20%左右,往往只有10%左右的人可以有a以上的成績。周圍的人都覺得拿a很輕鬆,很正常,拿不了a才是不正常。可是,我讀了兩年了,最高我只拿過b+,這個b+裡面有血有淚,專業課600+ppt背到想吐。我知道,b+的績點已經有3.3,挺不錯的了,但是同學就會嘲笑說才3.3。每天上學都被他們的話打擊到,可是看到其他讀不怎樣的大學的同學,我又會意識到其實我比很多人都要厲害了。每天都在我是垃圾和我真牛逼兩種狀態中轉換,真的很累,但是又控制不住。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幫我嗎?謝謝
你好,
其實類似的主題有不少人討論,我貼一些相關的書籍以及關鍵字,你可以自行參考。
* 《麥蒂為何而跑》
這本書是關於常春藤名校學生選擇自殺的報導書籍,以下節錄書籍的內容簡介以及推薦序。
--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孩子,為什麼會想死?
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
轟動全美,常春藤名校高材生自殺案完整紀實報導。
揭露網路世代底下,看似完美的孩子,實則正在經歷崩裂的青春……
……
麥蒂森・霍蘭,一個賓州大學的年輕田徑運動員,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朋友和同學全都震驚不已,有幾位甚至感到困惑,因為麥蒂森的生活是那麼的「完美」。不是似乎,而是真的完美,那些麥蒂森生前經常在Instagram上傳一張又一張記錄每個精彩時刻的美麗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凱特和我談論著她,猜測她在那些影像背後究竟經歷過哪些不曾被看見也不曾被得知的事?還有我們每天又如何讓自身的掙扎不露半點痕跡,然後掩蓋事實地在這個社群媒體充斥的世界裡呈現出最完美的一面。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423
--
這本書我自己是沒看過啦,不過剛出版的時候,看過不少相關的報導、評論以及感想。印象挺深刻。
建議你可以去找找不論是書,又或是網路上的書評感想。我覺得對於同樣是就讀名校的你來說,或許能夠從她的故事中獲得一些啟發與共鳴。
畢竟有些心路歷程,或許只有相似背景的人才能懂。
* 鴨子症候群
我直接節錄網路上的介紹:
--
「鴨子綜合症」(the duck syndrome)這個詞來自史丹佛大學,他們發現這所高壓大學的學生與其他學校的許多學生,都在偽裝自己,他們努力地表現出從容,裝作毫不費力就跟上所有的課業目標,就像是鴨子看起來優雅地在池塘水面上划行。但是如果打破表面往水面下看,這些優雅、平穩划行的鴨子,水面下的雙腳是拚了命地踢水,就像這些學生,其實是用盡全力,才讓自己不要往下沉。在工作的團體中,許多看似表現良好的人,實際上,卻是處在隨時會溺水的狀態。幾乎我們碰到的每位領導者,都可以回想起某一個有價值的員工,因為壓力和焦慮變得太嚴重而再也無法工作。其中一位領導者用非常憂慮的語氣說:「我看著我所碰過最聰明的員工,在我的面前慢慢崩潰。」
搞失蹤、人間蒸發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今日美國(USA Today)日報針對企業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多達一半的應徵者或是員工,都曾對雇主展現某種符合即將搞失蹤的徵兆,例如放棄面試或是曠職。一位主管分享說,回想起來,她錯判了某位員工所展現的徵兆,這位員工某天就突然不來上班了,在這之前,他對同事越來越不耐煩、工作效率下降,且請病假的狀況增加。
https://news.readmoo.com/2022/03/29/the-duck-syndrome/
--
建議你可以找找與之相關的討論資訊。
我自己看了一下剛剛節錄的內容,是源自一本叫做《工作焦慮》的書籍,試閱一下,覺得也是在討論相關的主題,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 冒牌者症候群
這個詞,談論的是一些被他人認為是高成就,很厲害的人,但是卻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很廢,很自卑。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假裝出來的。
以下,也是節錄別人寫的介紹內容:
--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騙子症候群(英語:fraud syndrome)。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
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6%92%E5%90%8D%E9%A0%82%E6%9B%BF%E7%97%87%E5%80%99%E7%BE%A4
事實上,我覺得除了上面這些「顯性」的冒牌者之外,還有一群「隱性」的冒牌者:
* 生活總是被工作填滿,但並不享受工作。只要停下來,就會覺得擔心自己會被別人追過去。
* 當別人稱讚自己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轉移話題。
* 工作或學業上都拿到了不錯的成就,但從來不覺得這個有什麼。每天都活在那種「不夠」的陰影下。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3322
--
這個詞以及相關的討論,建議你也可以搜索看看。
* 完美主義
如果你把上面的資訊都查一查,看一看,就會發現「完美主義」這個詞彙也經常被提到。
建議你也可以研究一下相關主題。
====
以上這些內容資訊,你都可以去研究看看。
至於我個人的建議呢,第一點,多接觸不同的環境,離開同溫層。
我之前也有回過一封信,叫做《只會考試》,提到類似的觀念。
有時候你不離開你的同溫層,你不會發現你的觀念原來偏的那麼離譜,或者說就算你隱約發現哪裡怪怪的,你也改變不了。
職業籃球的圈子整天在那邊吵幾個冠軍戒指,幾個MVP、FMVP,還可以吵某年的冠軍純不純……但出了那個圈子,根本沒人在乎這些問題;最近也看到手機遊戲的圈子整天在吵哪家的遊戲性怎樣怎樣,角色立繪建模怎樣怎樣,還有營收多少……雖然那些人吵的不亦樂乎,但只要一出了那個圈子,其實根本沒有多少人在乎。
同溫層待久了,就會把只適用特定環境的道理,當成是與世皆同的真理。比如說工程師可能在都是工程師的環境待久了,就會誤以為工程師的思考方式是世界上唯一的思考方式;但他只要離開自己的同溫層,多跟人互動(並且抱著一顆開放謙卑的心),就會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還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
那同樣的,學校也是一個很大的同溫層,在那邊待久了,就會把一些只適用特定環境(學校)的道理,誤以為是適用全宇宙的真理。但事實是,你在學校以為很重要的東西,或許出了那個環境,根本沒人在乎。
就比如我去路口買便當,不會因為我的班排名系排名比較高,拿到的雞腿就比較大隻。便當店老闆don't fucking care我的大學考試成績,他可能更在乎蛋價肉價瓦斯價格。
我剛剛提到的回信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第二個建議是「不要活在自己的大腦之中」。
這是一些宗教或靈性導師,時常會提到的觀念。
甚麼意思呢,人們的大腦之中總是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念頭,並且誤以為那些念頭就是全世界;但實際上,那些念頭只不過存在於人類的大腦──人類眾多器官中的其中一個器官──而已。
用一個相似的比喻,比如人們看著手機時,會沉浸其中,誤以為手機之中的世界就是全世界;但如果我們拉開距離審視自己,就會明白在手機色彩斑爛的世界之外,同樣存在著一個很大很大,而且被忽略掉的世界。如果我一直盯著手機螢幕裡的世界(並且認為那就是全部的世界),那我就會忽略掉曬在我身上的陽光,吹過我身邊的微風,忽略掉我正在吃的午餐的味道,又或是正在一起聚會的朋友……
同樣的,我們的那些念頭,也只是念頭而已,而不是全世界。
一個誤以為念頭就是全世界的人,他可能心中可能有著滿滿的數字,滿滿的目標,然後覺得那些東西就是全世界,如果自己達不到世界就會崩毀;但實際上的世界比想像中的寬廣的很多,對於我的肚子跟嘴巴來說,它們有自己一整套運作邏輯,不會因為我考試考不到某個目標,從此以後我喝珍珠奶茶就變得不好喝,或是我吃咖哩飯會變得不好吃,也不會因為我考試考不到某個分數,貓咪狗狗就突然變得討厭我,不想跟我互動……
這就是所謂的「不要活在自己的大腦之中」。
當一個人盯著手機螢幕裡的內容時,應當要記得在手機螢幕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世界;當一個人沉溺在自己大腦之中的念頭時,也應該要記得,「我」除了念頭以外,還由很多很多的部分組成。
我以前也寫過很多有著類似概念的文章,提到關於「意識」與「感受」分層,以及如何建構的概念,其實也是相似的主題,有興趣可以翻我以前的回信。
我這邊簡單的提一點,永遠記得人類的根本是動物。
有機會的話,多跟貓咪狗狗小朋友互動,你就會發現跟他們溝通互動,不是靠理性意識的層面,而是依靠著身為生物的那一面。同樣的,比如男女朋友交往,靠的也不是理性的說服,而是身為生物的那一面在影響著男女交往的互動。
當能夠真正的明白人們身為動物的那一面後,就會明白很多時候那些意識層面的「數字」或「理性」,根本不代表甚麼(或者說不代表全部)。比如說我考試考班上第一名,就代表著我會成為班上的風雲人物嗎?並不是如此,很多人成為班上的風雲人物,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考試考第一名。
數字只不過是一個指標,不代表底層運作的原理。
去搞懂自己身為動物的運作原理是甚麼。比如說自己喜歡甚麼,討厭甚麼,想過怎樣的生活,喜歡吃怎樣的東西,喜歡怎樣的放鬆方式……搞懂自己的運作方式並建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而不是去把那些缺乏底層支撐,他人建構出來(並且可能只適用在他身上)的規則套在自己身上。
貼一些我以前的回信,你可以參考看看。
《自卑與比較心態》,談到外在成就pr90不代表幸福的程度也可以pr90,成就並非目的。
《活著的意義》、《生活指有無力感》、《正能量?》、《不願長眠》
皮夫 peave